共283,分19页显示 上一页 14 15 16 17 18
徐士瀛
程镇瀛
朱振瀛
胡宗瀛(字 宇宣、玉轩 号 蓬飒 )
向步瀛(字 南皋 传薰 )
黄瀛元(字 益庵 )
马步瀛(字 海峰 )
郑登瀛(名 学瀛 字 十洲 号 竹溪诗逸、北郭诗逸、竹溪诗隐 登瀛 )
崔登瀛
商衍瀛(号 云亭、蕴汀 )
谢学瀛(字 吉士 伯谦 )
林缵(字 述三 号 怪痴、怪星、蓬瀛一逸夫、唐山客、苓草 别称 砺心斋书房 )
其它辞典(续上)
萧开瀛(字 阆轩 )徐士瀛
程镇瀛
朱振瀛
胡宗瀛(字 宇宣、玉轩 号 蓬飒 )
向步瀛(字 南皋 传薰 )
黄瀛元(字 益庵 )
马步瀛(字 海峰 )
郑登瀛(名 学瀛 字 十洲 号 竹溪诗逸、北郭诗逸、竹溪诗隐 登瀛 )
崔登瀛
商衍瀛(号 云亭、蕴汀 )
谢学瀛(字 吉士 伯谦 )
林缵(字 述三 号 怪痴、怪星、蓬瀛一逸夫、唐山客、苓草 别称 砺心斋书房 )
人物简介
维基
萧开瀛,字阆轩,贵州贵阳人,清末官员,同进士出身。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癸卯科进士,三甲四十名,同年闰五月,以主事分部学习。礼部主事,改四川知州。
人物简介
维基
徐士瀛,江西省广信府玉山县人,进士出身。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参加光绪癸卯科殿试,登进士二甲第100名。同年闰五月,以主事分部学习。
人物简介
维基
程镇瀛。湖北省黄冈县人。同进士出身。光绪三十年,会试第53名,殿试三甲83名,补南康县知县,因事开复受摘顶处分。民国年间,担任琼海关监督。
人物简介
维基
朱振瀛,江苏省宜兴县人,进士出身。光绪三十年,会试第91名;殿试登进士二甲43名,后授以主事分部学习。
人物简介
维基
胡宗瀛(1877年—20世纪—?),字宇宣,一作玉轩,号蓬飒,安徽人,清朝及中华民国政治人物。1896年作为首批十三位中国留日学生留学日本,从东京高等师范学校毕业后,考入日本东京高等农学校,学习农学。回国后任京师大学堂东文教习。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他被清朝前驻日公使李盛铎送考,获游学毕业进士,任农工商部候补主事。1908年他曾任鸭绿江采木公司理事长。1908年,吉林省农事试验场成立,劝业道首科佥事胡宗瀛任首任监督。1912年12月18日,北京政府农林部派山林司司长胡宗瀛在吉林省筹设东三省林务局。1918年,在吉林林业局长任内,他因林业、矿产作抵押向日本借款一事而受到学生抨击。后来他曾在满洲国财政部任秘书科科长,著有《满洲国公文程式讲义》,后任满洲国的矿山公司理事。
人物简介
维基
向步瀛(1867年—1935年),字南皋,原名传薰,四川省成都府新繁县孝义桥人,其先自湖南武冈州迁入。父向凌奎曾任潼川府训导,光绪二十年(1894年)甲午科举人,戊戌科(1898年)年三甲进士,署理江西上高县、实授信丰县知县,二十九年(1903年)充江西乡试同考官,三十二年(1906年)十二月,因开办土膏统筹事务,开缺赴云南贵州考察开办。宣统元年(1910年)擢贵州劝业道、清理财政局会办,次年以母年八十九岁请告归养,阅一年母病逝,自此居家教授生徒,有名言「读书不可为富贵利达计,不可为温饱赡养计,不可为淹雅博通要誉骄人计,不可为小智辩言欺世盗名计」传世。工书法,小楷尤为所长。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卒于家年七十七。著有《待庐遗稿》四卷。另有记载记述其曾于民国十年(1921年)任四川省彭县知事,存疑待考。
人物简介
维基
黄瀛元(1887年—?月?日—?年—?月?日),字益庵,湖北省宜昌府东湖县人,宣统二年工科进士。
人物简介
维基
马步瀛(1872年—1939年),字海峰,陕西省大荔县洪善村人,清末民初政治人物,光绪朝进士出身。光绪三十年(1904年),会试第246名;殿试登进士二甲51名,任法部主事。辛亥革命后,在陕西稽征局任职。民国八年(1919),同榜进士渭南雷祝三担任甘肃财政厅厅长,马步瀛受邀担任征榷科长。民国十年(1921年)返回陕西,历任长武县长、省印花烟酒局秘书。晚年加入陕西省文教会,从事慈善事业。
人物简介
全台诗
郑登瀛(1873~1932),又名学瀛,字十洲,号竹溪诗逸、北郭诗逸。竹堑(今新竹)人。为进士郑用锡曾孙。五岁丧父,由其母高氏抚育成人。少与刘景平、罗百禄同受业于高敬修,三人因才相埒、志相合,且皆善书法,人称「高门三杰」。早年曾经营酒厂,获利颇为可观。其后日人实施专卖制度,遭强行徵购,遂转而寄情书画于北郭园故宅。昭和六年(1931)「九一八事变」后,郑十洲将诗稿中涉及时局者全数烧燬。随后将子嗣三人分别送往北平、广州就读。昭和七年(1932)六月病逝,享年六十。〖参考张子文等《台湾历史人物小传:明清暨日据时期》,台北:国家图书馆,2003年12月。〗郑氏重性情,诗歌以抒情见长,张纯甫评云:「诗虽宗随园,而典赡乃类义山。」生平作品有《郑十洲先生遗稿》,由其女婿罗启源在民国五十六年(1967)排印出版,收录诗作一百一十首,多伤感与游兴之作,1992年由龙文出版社影印重刊。此外,尚有未出版诗稿《沧海遗音》、《扶桑寄生草》、《鸡肋杂录》、《北郭园小草》〖参考《新竹市志。人物志》,新竹:新竹市政府,1997年12月,页131〗。以下诗作据《沧海遗音》手稿本、《扶桑寄生草》手稿本〖编者按:由于《鸡肋杂录》与《北郭园小草》以行草书写,且多处涂改,极不易辨识,在此暂不收录。〗全台诗
郑登瀛(1873~1932),又名学瀛,字十洲,号竹溪诗逸、北郭诗逸。竹堑(今新竹)人。为进士郑用锡曾孙。五岁丧父,由其母高氏抚育成人。少与刘景平、罗百禄同受业于高敬修,三人因才相埒、志相合,且皆善书法,人称「高门三杰」。早年曾经营酒厂,获利颇为可观。其后日人实施专卖制度,遭强行徵购,遂转而寄情书画于北郭园故宅。昭和六年(1931)「九一八事变」后,郑十洲将诗稿中涉及时局者全数烧燬。随后将子嗣三人分别送往北平、广州就读。昭和七年(1932)六月病逝,享年六十。〖参考张子文等《台湾历史人物小传:明清暨日据时期》,台北:国家图书馆,2003年12月。〗全台诗
郑十洲(1873~1932),名登瀛,字十洲,号竹溪诗逸、竹溪诗隐。新竹进士郑用锡曾孙。工诗善书,少与刘景平、罗百禄同受业于高敬修,三人因才相埒、志相合,且皆善书,人称「高门三杰」。早岁创办酒厂,获利颇丰,嗣因日人实行专卖,强被收购,自此遂寄情吟咏书法,不治生产。 郑氏生前诗稿因恐贾祸于子孙,自行将具有民族意识之篇什焚燬,《郑十洲先生遗稿》乃收录倖存诗作一百一十首及遗墨,先于民国五十六年(1967)八月,由郑氏女婿罗启源在台北排印出版,何汉津整理并序:「瓣香随园,先生虽主重性灵,专写性情,所为诗缠绵悱恻,百读不厌,然其愤时感奋之作,则慷慨激昂,可以廉顽立懦。」张纯甫亦评:「诗虽宗随园,而典赡乃类义山。」民国八十一年(1992)六月,台北龙文出版社再据此书重印问世。(杨永智撰)
人物简介
维基
崔登瀛(1874年—?),广东省广州府南海县人,同进士出身。光绪二十一年,登进士,授内阁中书。光绪三十四年,任内阁典籍。宣统二年,任宗人府主事。
人物简介
维基
商衍瀛(1871年6月11日—1960年),号云亭,又号蕴汀,男,广东番禺人,属汉军正白旗。光绪甲午科顺天乡试第184名举人,二十九年(1903年)癸卯科进士,殿试二甲第十八名。同年闰五月,改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授编修。工书法。曾为皇后婉容之师。宣统元年(1909年)任京师大学堂高等科监督。民国初曾参与《清史稿》的编写,任协修。溥仪《我的前半生》中曾提到:“我在婚礼之后,挑选了几个我认为最忠心的,最有才干的人,作为我的股肱之臣。这就是郑孝胥、温肃、柯劭忞、王国维、商衍瀛等,分别给予南书房行走等官衔”、“我(溥仪)欲借日本之力必得关东之心。因此,我就从奉系里寻找张作霖的旧头目们,为我复辟使用。有个叫商衍瀛的遗老,是广东驻防旗人,从前做过翰林,当时是东北红字会的名人,这时出来给我活动奉系的将领。因为张学良已明白表示了要与蒋介石合作,所以商衍瀛进行的活动特别诡秘。简要地说,这个活动并没有结果。”曾为张勋的文案。1932年任满洲国执政府秘书兼内务官,1934年任宫内府内务处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担任中央文史馆馆员,曾担任副馆长。在《文史资料》中发表过《珍妃其人》一文。
人物简介
维基
谢学瀛(1881年—1963年),字吉士,改名伯谦,江苏省无锡县人,美国康乃尔大学土木工程系毕业,工科进士。汉奸。
人物简介
全台诗
林缵(1887~1956),字述三,号怪痴、怪星,又号蓬瀛一逸夫、唐山客、苓草。光绪十三年生(1887),少时就学于厦门玉屏书院,乡人誉为神童,尔后因父亲林修于台北大稻埕设立国文研究塾,授徒讲学,遂渡海来台从父而学,父殁之后更继父业,改称为砺心斋书房。平生喜吟咏,大正四年(1915),与张纯甫、李腾岳、欧剑窗等人创立「研社」,社址即在砺心斋书房,社员皆以「痴」为号,述三即「怪痴」;大正十年(1921)「研社」改为「星社」,社员亦以「星」为号,因改称「怪星」,并参与编辑由社员出版之《台湾诗报》。次年(1922),先生创设「天籁吟社」,其砺心斋书房之学员多入社,故属于一师生型的诗社。1931年,有鉴于《三六九小报》、《诗报》古典文学刊物兴起,遂与高弟吴纫秋创办《藻香文艺》,因经济困难,后续难继,于1932年宣告停刊。1935年,《风月》创刊,林述三出任副主笔兼会计部长,并有诗作及小说发表。战后,曾任《台湾诗坛》、《诗文之友》顾问。平生著作丰富,有《砺心斋诗集》、《砺心斋诗话》、《玉壶冰小说》等〖以上有关林述三之生平,主要参见陈惊痴前引文,文载《台北文物》2:3,页74-76。更详细讯息,可参潘玉兰〈天籁吟社研究〉(台北: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研究所硕士论文(国文在职专班夜间班),2005),页117-121。〗。值得一题的是,「天籁吟社」迄今仍然持续活动中,而其特殊吟调,更为人所注意。(黄美娥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