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它辞典
蒋科(字 士登 号 瀛洲 )叶士瑛(字 潜芝 号 瀛洲 )
刘昌(号 瀛洲 勤僖 )
罗仙(字 我凡 世称 瀛洲先生 )
王授(字 元予 号 瀛洲 )
张连登(字 瀛洲 号 省斋 )
马世观(字 瀛洲 )
黄玉阶(字 蓂华 号 瀛洲散人 )
人物简介
维基
蒋科(1533年—?),字士登,号瀛洲,回族。南直隶扬州府泰州(今江苏泰州市)人,民籍。同进士出身。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蒋科举甲子科应天乡试,隆庆二年(1568年)登戊辰科三甲进士。隆庆六年(1572年)十月,选授南京广东道试监察御史。万历元年(1573年)九月巡视南京营务,五年(1577年)任建宁府知府。累官直隶大名府知府,十五年四月升山东副使,霸州兵备,十七年十二月升山东右参政兼佥事、整饬开原兵备。
人物简介
维基
叶士瑛,字潜芝,号瀛洲,南直隶安庆府桐城县人。明末政治人物。南京吏部侍郎叶灿第三子。崇祯六年(1633年)癸酉科应天府乡试举人,七年(1634年)联捷甲戌科进士,都察院观政,授四川眉州知州,早卒。著有《斐园初集》、《何家稿》、《一家言》等。
人物简介
维基
刘昌(?—1670年),号瀛洲,河南开封府祥符县(今河南省开封市)人,明末清初政治人物,顺治朝官至工部尚书、刑部尚书。天启五年(1625年),登进士,历任陕西三原、直隶元城知县。举卓异,考选浙江道御史。丁忧归乡。起授户科右给事中,三疏弹劾枢臣张凤翼、辅臣温体仁,遂被调外任。崇祯十七年(1644年)四月,李自成破北京,归降,授太常寺卿,随即降清,授太常寺少卿。顺治二年(1645年),升太仆寺卿。顺治四年,授工部右侍郎;顺治五年,为工部左侍郎。此后加右都御史。顺治八年,加太子太保。顺治十年,为工部尚书。顺治十二年,改刑部尚书。顺治十五年,再改回工部尚书。顺治十二年,加少保。次年加少傅、太子太傅。后乞求退休,赐驰驿归。卒谥勤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清湖南湘潭人,字我凡。康熙诸生。博览群书,工诗文,尤嗜宋明理学,学者称瀛洲先生。
人物简介
江上诗钞
字元予,号瀛洲,成化、正德年间人。少负异才,为文简严,惜三十一岁早卒。著有遗子集十卷,瀛洲集二十卷。
人物简介
黄鹤楼志·人物篇
张连登(生卒年不详) 清代官员。字瀛洲,号省斋。陕西咸阳人,祖籍镇原县。屡试不中后捐官得职,历任青州知府、湖北按察使、湖广巡抚、兵部左侍郎等职。工词章书法,有《瀛洲集》等。康熙六十一年(1722),湖广巡抚任上与总督满丕共同主持整修黄鹤楼。有多首以黄鹤楼为题的作品,如七律《登黄鹤楼》二首、《登黄鹤楼晚归》四首及七古《黄鹄矶观渡》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清湖南湘潭人,字瀛洲。乾隆二十七年举人。历署无锡、昆山、丹阳知县及太湖同知,补荆溪,课农桑,清狱讼,剔除漕弊,吏皆奉法。檄办南河,在任六年卒。有《禹贡山水注》、《小红山房诗稿》等。
人物简介
全台诗
黄玉阶(1850~1918),字蓂华,别号瀛洲散人,清彰化县大肚堡五汊港(今台中县梧栖镇)人。自幼从黄邦习汉学,继从李清机学中医。光绪元年(1875)初开门户,乞药者甚众,翌年开始执业。光绪八年(1882)迁居台北大稻埕,行医济世,并倡设「普愿社」,宣讲佛教宗旨,不久迁居台北城内。光绪十年(1884)清法战争事起,协助巡抚刘铭传募勇抵禦法军侵台有功,获颁五品军功衔。是时淡北一带霍乱蔓延,居民死亡无数,黄氏精配丸散,到各庄诊治,并撰《疗养新方》一卷,阐述防治风土疫疠之法。1895年,割台事起,台北地区霍乱复炽,复著《霍乱吊脚痧医书》分送全台,并舍药施救。明治二十九年(1896),鼠疫(百斯笃)、斑痧症相继发生,黄氏施医济药,再著《疙瘩瘟治法新编》,遍赠全岛藉以防治。明治三十年(1897)获台湾总督府颁发汉医师执照,为日治时期台人领有此證照之首例。除医术卓越外,黄玉阶亦为宗教领袖,任台湾斋教三大派之先天道最高领导人「顶航」,积极整顿教务,创建「至善堂」会所和「普愿社」讲堂,并整合其他佛道宗教团体,戮力于移风易俗、教化社会。同年受赐绅章,并宣导放足断发,陆续倡立「台北天然足会」、「断发不改装会」等,并皆担任会长。明治三十二年(1899)起先后担任任大稻埕区长、监狱教诲师、大龙峒区长。大正五年(1916)获颁蓝绶褒章。1918年因糖尿病去世,享年六十九。〖参考《汉文台湾日日新报》,「黄玉阶先生略传」,1911年2月18日,第二版;鹰取田一郎《台湾列绅传》,台北:台湾总督府,1916年4月,页1;张子文等《台湾历史人物小传:明清暨日据时期》,台北:国家图书馆,2003年12月,页596至597;许雪姬《台湾历史辞典》,台北:远流出版社,2004年5月,页923。〗黄氏目前可见诗作无多,多发表于《台湾日日新报》与《汉文台湾日日新报》之「瀛社诗坛」、「艺苑」、「词林」专栏,另有部分诗作散见于《网溪诗集》、《鸟松阁唱和集》、《寿星集》、《海上唱和集》等,今即据此辑录编校。(廖振富、张明权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