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810,分54页显示  上一页  1  2  3  4  5  7  8  9  10 下一页
词典(续上)
潜藏
郎潜
潜身
潜踪
潜移
潜光
发潜
潜跃
潜形
鱼潜
潜运
潜山
潜渊
潜深
潜虚
《國語辭典》:潜藏(潛藏)  拼音:qián cáng
隐藏,避世。《初刻拍案惊奇》卷四:「山中元不少,只为潜藏难求。」
《漢語大詞典》:郎潜(郎潛)
汉 颜驷 自 文帝 时为郎,历 景帝 至 武帝 , 驷 已庞眉皓发,三世不遇,老于郎署。见《汉武故事》。后以“郎潜”谓老于郎署。喻为官久不升迁。 汉 张衡 《思玄赋》:“尉尨眉而郎潜兮,逮三叶而遘 武 。” 宋 司马光 《和吴仲庶寄吴瑛比部安道之子》:“庞眉尚有郎潜者,狥禄忧生直可嗟。” 清 钱谦益 《祭王二溟方伯文》:“兄为松柏,我若萝蔦。兄在先朝,郎潜已老,我官词垣,载笔搜讨。”
《國語辭典》:潜身(潛身)  拼音:qián shēn
藏匿身躯。《后汉书。卷四五。袁安传》:「潜身十八年,黄巾贼起,攻没郡县,百姓惊散,闳诵经不移。」《初刻拍案惊奇》卷九:「拜住勒住了马,潜身在柳阴中。」
分類:藏身隐居
《國語辭典》:潜踪(潛蹤)  拼音:qián zōng
藏匿踪迹。《聊斋志异。卷一二。二班》:「骇极,惟恐其觉,潜踪而遁。」《儒林外史》第八回:「此时潜踪在外,虽这一点物件,也恐被人识认,惹起是非。」
《國語辭典》:潜移(潛移)  拼音:qián yí
1.于无形之中,自然而然的改移转变。南朝梁。刘协《文心雕龙。练字》:「尚书大传有『别风淮雨』,帝王世纪云『列风淫雨』,别列淮淫,字似潜移。」
2.暗中迁移变动。《资治通鉴。卷一七八。隋纪二。隋文帝开皇十八年》:「延州刺史独孤陀有婢曰徐阿尼,事猫鬼,能使之杀人,云每杀人,则死家财物潜移于畜猫鬼家。」
3.沙土、表层岩石在重力作用下,连续而缓慢的下坡运动,进行迟缓,不易察觉的蠕动移行。
《漢語大詞典》:潜光(潛光)
(1).隐藏光彩。比喻才华不外露。 三国 魏 曹植 《仙人篇》:“潜光养羽翼,进趋且徐徐。” 唐 李白 《纪南陵题五松山》诗:“圣达有去就,潜光愚其德。”
(2).指隐居。晋书·隐逸传·郭瑀:“先生潜光九皋,怀真独远。” 唐 李白 《自梁园至敬亭山因有此赠》诗:“水国饶英奇,潜光卧幽草。” 唐 李白 《避地司空原言怀》诗:“我则异於是,潜光 皖水 滨。”
《漢語大詞典》:发潜(發潛)
(1).奋起于潜藏之中。 元 柳贯 《赠王玄翰》诗:“清观我故友,有子在穷阎。技富愈思蓄,时来当发潜。”
(2).揭发潜伏的坏人坏事。 明 李东阳 《明故资善大夫礼部尚书傅公墓志铭》:“纳忠闲邪,公在讲幄;发潜诛諛,公在史局。”
《漢語大詞典》:潜跃(潛躍)
(1).出没。多用以比喻出仕和退隐。 晋 陶潜 《感士不遇赋》:“靡潜跃之非分,常傲然以称情。” 逯钦立 注:“潜跃,以鳞甲类的出没比喻人们出仕和退隐两种情况。” 唐 张若虚 《春江花月夜》诗:“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2).谓帝王未登基之时。 宋 宋敏求 春明退朝录卷下:“上自潜跃以来,多详延故老,问以前代兴废之由,铭之於心,以为鑑戒。”续资治通鉴·宋真宗大中祥符六年:“ 淑德 、 懿德 或佐潜跃之前,或承藩邸之际,盖未尝正位中宫,母仪天下。”
《國語辭典》:潜形(潛形)  拼音:qián xíng
隐蔽形迹。唐。吕岩 酹江月。仙风道骨词:「水虎潜形,火龙伏体,万丈毫光烈。」《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八:「山前一吼,摄将百兽潜形,林下独行,威使群毛震悚。」
《骈字类编》:鱼潜(鱼潜)
隋 薛道衡 秋日游昆明池诗 鱼潜疑刻石,沙暗似沈灰。
《漢語大詞典》:潜运(潛運)
(1).深谋。 汉 马融 忠经·冢臣:“夫忠者……在乎沉谋潜运,正国安人。” 唐 高适 《狄梁公》诗:“昌言太后朝,潜运储君策。”
(2).悄悄运转。 南朝 梁 王屮《头陀寺碑文》:“一音称物,宫商潜运。”
《骈字类编》:潜山(潜山)
明一统志潜山县在安庆府城西北一百四十里本怀宁县之清朝玉照二乡地宋立为四寨仍隶县元至元中立野人原寨至治间始析置潜山县以山为名
又潜山在潜山县西北二十里一名皖伯台魏左慈尝居此炼丹上有三峰二岩四洞二池山与皖公天柱三峰鼎峙层峦叠嶂为长淮之捍蔽
分类:潜山
《骈字类编》:潜渊(潜渊)
魏晋 曹植 洛神赋 抗琼珶以和予兮,指潜渊而为期。
《漢語大詞典》:潜深(潛深)
亦作“潜深”。
(1).深刻。《韩诗外传》卷二:“血气刚强,则务之以调和;智虑潜深,则一之以易谅。”
(2).幽深隐蔽。后汉书·张衡传:“经重阴乎寂寞兮,愍坟羊之潜深。”《文选·左思〈吴都赋〉》“精曜潜颖” 唐 李善 注:“潜颖,谓潜深而有光颖。”
《国语辞典》:潜虚(潜虚)  拼音:qián xū
1.隐居清修。汉。王粲〈七释〉:「潜虚丈人,违世遁俗。」
2.书名。宋司马光拟扬雄太玄而作,一卷,内容以五行为主。后附张敦实撰《潜虚发微论》一卷,十篇,皆阐明此书之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