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春秋时人。隐士。与长沮耕于野。孔子过而使子路问津渡。乃以“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与易之”讽孔丘周游各诸侯国为无成之举。
《漢語大詞典》:救火拯溺
见“ 救焚拯溺 ”。
《國語辭典》:见溺不救(見溺不救) 拼音:jiàn nì bù jiù
看见别人溺水而不援救。比喻见死不救。唐。皇甫枚《王知古》:「主与小子,皆不在家,于礼无延客之道。然僻居与山薮接畛,豺狼所嗥,若固相拒,是见溺不救也。」
《漢語大詞典》:流溺忘反
犹言流连忘反。《宋书·傅亮传》:“前车已摧,后鑾不息,乘危以庶安,行险而徼幸,於是有颠坠覆亡之祸,残生夭命之衅。其故何哉?流溺忘反,而以身轻於物也。”
七众溺水
【佛学大辞典】
(名数)第一人入水则溺。不习浮,入水故溺,水者生死之河水也,譬一阐提。第二人虽没还出,出已还没。譬人天乘之将进而退者。第三人没已即出,出更不没。譬内凡之人,内凡者暖顶忍世第一法之四善根也,永不堕于三恶。第四人入已便没没已还出,出已即住,遍观四方。譬四果之人。第五人入已即没,没已还出,出已即住,住已观方,观已即去。譬缘觉人。第六人入已即去,浅处则住。譬菩萨。第七人既到彼岸,登上大山,无复恐怖,离诸冤贼,受大悦乐。譬佛。见涅槃经三十二。【又】一、常没,入水则没,譬一阐提,常堕于恶道。二、暂出还没(人天)。三、出已则住(内凡)。四、出已遍观四方(声闻),四方者四谛也。五、遍观已行(缘觉),越声闻,而行于缘觉也。六、行已复往(菩萨)。七、水陆俱行(佛)。见涅槃经三十六。
(名数)第一人入水则溺。不习浮,入水故溺,水者生死之河水也,譬一阐提。第二人虽没还出,出已还没。譬人天乘之将进而退者。第三人没已即出,出更不没。譬内凡之人,内凡者暖顶忍世第一法之四善根也,永不堕于三恶。第四人入已便没没已还出,出已即住,遍观四方。譬四果之人。第五人入已即没,没已还出,出已即住,住已观方,观已即去。譬缘觉人。第六人入已即去,浅处则住。譬菩萨。第七人既到彼岸,登上大山,无复恐怖,离诸冤贼,受大悦乐。譬佛。见涅槃经三十二。【又】一、常没,入水则没,譬一阐提,常堕于恶道。二、暂出还没(人天)。三、出已则住(内凡)。四、出已遍观四方(声闻),四方者四谛也。五、遍观已行(缘觉),越声闻,而行于缘觉也。六、行已复往(菩萨)。七、水陆俱行(佛)。见涅槃经三十六。
水溺不死
【三藏法数】
谓薄拘罗后母向河,从而逐去,母即嫌恶,寻掷水中,水虽深而不能溺也。
谓薄拘罗后母向河,从而逐去,母即嫌恶,寻掷水中,水虽深而不能溺也。
水溺
【三藏法数】
谓人或因堕水沉溺,而丧其命,是为横死。
谓人或因堕水沉溺,而丧其命,是为横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