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13—858 【介绍】: 唐怀州河内人。字义山,号玉溪生。登进士第。累官东川节度使判官、检校工部员外郎。时牛僧孺、李德裕两党水火不相容,商隐本为牛党令狐楚门客,后娶李党王茂元女,虽始终与党争无关,仍因此为楚子绹所恶。后绹为相,商隐长期被排挤。工诗文,曾从绹学章奏,因习骈体,与温庭筠、段成式齐名,时号“三十六体”。诗与温庭筠并称温李。庭筠多绮罗脂粉之调,而商隐则感时伤事,颇得风人之旨。有《樊南文集》、《樊南文集补编》行世。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812—858,有生于811、813等说 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排行十六。祖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自祖父起迁居郑州(今属河南)。郡望陇西成纪。文宗大和三年(829)谒令狐楚于洛阳,旋随楚至郓州,为天平节度使巡官。六年、八年分别佐楚太原幕及兖海观察使崔戎幕。开成二年(837)登进士第。三年春应博学宏辞试不取,入泾原节度使王茂元幕,娶其女。四年释褐为秘书省校书郎,旋调补弘农尉,以免除或减轻蒙冤犯人之刑狱触忤观察使孙简,将罢去,会姚合代简,谕使还官。五年冬,赴王茂元陈许幕。武宗会昌二年(842)以书判拔萃复入秘书省为正字,旋丁母忧居家。四年暮春,自关中移家永乐。五年冬,服阕入京,仍为秘省正字。宣宗大中元年(847),随桂管观察使郑亚赴桂林,为支使掌表记。二年春,亚贬循州,商隐罢幕北归。冬抵长安,补周至尉,旋为京兆尹留假参军事,奏署掾曹,专章奏。三年十月,武宁军节度使卢弘止奏充商隐为判官,得侍御衔,赴徐州。四年夏,随卢弘止至汴州幕,曾奉使入关。五年春夏间罢汴幕归京,妻王氏已卒。任太学博士。会柳仲郢镇东川,辟为节度书记。十月商隐抵梓州,改节度判官。约七年末,曾回京探望儿女。十年春,随内征之仲郢还朝,任盐铁推官,其间或曾游江东。十二年病废还郑州,未几卒。新、旧《唐书》有传。年谱以冯浩《玉溪生年谱》、张采田《玉黔生年谱会笺》较精审。商隐一生与牛、李两党重要成员均有交往,自两《唐书》以来,史家与研究者对其党属颇多异说(大要有党李、党牛、出入牛李、无与党局诸说)。自实际情况而言,其前期交往者固多牛党,然多属私谊,未必有党牛意图,后入王茂元幕,亦无所谓去牛就李(茂元非李党)。然后期宣宗朝所历幕主,则多为李德裕会昌为相时所倚重之人物,结合有关诗文,大体可见其后期较进步之政治倾向。商隐为晚唐大诗家与骈文名家,与杜牧并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并称“温李”。其诗颇多忧怀国运、慨讽时事之作,如《行次西郊作一百韵》、《有感二首》、《重有感》、《曲江》等;亦多抒写怀抱、感慨身世之篇,如《安定城楼》、《晚晴》等。其咏史、咏物、无题诸篇,及七律、七绝二体,成就尤高。前人评其诗“深情绵邈”(刘熙载《艺概》卷二《诗概》)、“沉博绝丽”(朱鹤龄《李义山诗集笺注》序引钱谦益语)、“寄托深而措辞婉”(叶燮《原诗》),大体均指其近体而言。而寄慨身世,情调感伤,多用象征暗示,情思意境朦胧,尤为其诗思想内容与艺术风貌之显著特征。其诗渊源颇广,而宋玉之感伤、杜甫之沉郁、李贺之象征对商隐影响尤深。诗集重要注本有清朱鹤龄《李义山诗集笺注》、清冯浩《玉溪生诗笺注》、今人叶葱奇《李商隐诗集疏注》、刘学锴、余恕诚《李商隐诗歌集解》等。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于1998年出版王蒙、刘学锴主编《李商隐研究论集(1949—1997)》。《全唐诗》存诗3卷,《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补诗4首,断句5。
唐诗汇评
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溪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大和中,令狐楚为天平节度使,爱其才,署为巡官,亲授骈文。开成二年(837)登进士第。令狐楚卒,入泾原节度使王茂元幕,茂元以女妻之。时党争方炽,令狐父于属牛党,茂元属李党,牛党以为背恩。故坎𡒄终身。四年,授校书郎,调弘农尉。会昌二年,登书判拔萃科,授秘书省正字。大中初,为桂管观察使郑亚掌书记。郑亚贬循州,还京,补盩厔尉,摄京兆参军,典章奏。又佐卢弘止徐州幕,为判官。府罢,入朝为太学博士。复佐柳仲郢东川幕。仲郢入朝,奏为盐铁推官。罢还郑州,病卒。商隐工骈文及近体诗,尤长七律,与杜牧齐名,亦称“李杜”,又与温庭筠齐名,称“温李”。其诗构思新巧,想象丰富,属对精切,色彩绮丽,音律谐婉,精于用典,后人效之。有《玉溪生诗》三卷。又有《樊南甲集》、《乙集》各二十卷,《赋》、《文》各一卷,多佚。今有《李义山诗集》六卷及后人所辑《樊南文集》、《樊南文集补编》行世。《全唐诗》编诗三卷。
词学图录
李商隐(约813-约858) 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原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迁居荥阳,晚居郑州。有《杨柳枝》等词。
黄鹤楼志·人物篇
李商隐(813—858) 唐代诗人。字义山,号玉溪(溪)生,又号樊南生。祖籍怀州河内(今河南焦作沁阳) 出生于郑州荥阳(今河南郑州荥阳市)。唐文宗开成二年(837)进士,曾任秘书省校书郎、弘农尉等职。因卷入“牛李党争”而备受排挤,一生困顿不得志。诗歌成就极高,与杜牧合称“小李杜”,又与李贺、李白合称“三李”,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大中二年(848),李商隐离开桂州幕府途经江夏北归,作七律《无题》, 有“黄鹤沙边亦少留”之句,纪昀称该诗“绝好笔意”。
全唐诗补逸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怀州河内人。生元和八年,大中十二年卒(据冯浩《玉溪生年谱》及岑仲勉《玉溪生年谱会笺平质》所推定。)补诗一首。
全唐文·卷七百七十一
商隐字义山。怀州河内人。少为令狐楚巡官。开成二年登进士第。会昌二年又以书判拔萃。王茂元镇河阳。辟掌书记。为侍御史。久不调。会郑亚廉察桂州。请为观察判官。大中初。亚贬循州。商隐随赴岭表。三年入为京兆尹卢宏正掾曹。又从为掌书记。补太学博士。柳仲郢镇东蜀。辟为节度判官检校工部郎中。大中末卒。

作品评论

新唐书本传
商隐初为文,瑰迈奇古,及在令狐楚府,楚本工章奏,因授其学。商隐俪偶长短,而繁缛过之。时温庭筠、段成式俱用是相夸,号“三十六体”。
彦周诗话
李义山诗,字字锻炼,用事婉约,仍多近体,唯有《韩碑》诗一首是古体。
《潜溪诗眼》
义山诗世人但称其巧丽,至与温庭筠齐名,盖俗学只见其皮肤,其高情远意,皆不识也。
《蔡宽夫诗话》
王荆公晚年亦喜称义山诗,以为唐人知学老杜而得其藩篱,唯义山一人而已。……义山诗合处信有过人,若其用事深僻,语工而意不及,自是其短。
石林诗话
唐人学老杜,唯商隐一人而已,虽未尽造其妙,然精密华丽,亦自得其仿佛。
岁寒堂诗话
李义山、刘梦得、杜牧之三人,笔力不能相上下,大抵工律诗而不工古诗,七言尤工,五言微弱,虽有佳句,然不能如韦、柳、王、孟之高致也。
韵语阳秋
公(按指杨亿)尝论义山诗,以谓包蕴密致,演绎平畅,味无穷而炙愈出,镇弥坚而酌不竭,使学者少窥其一斑,若涤肠而洗骨。
《臞翁诗评》
李义山如百宝流苏,千丝铁网,绮密瑰妍,要非适用。
瀛奎律髓
义山诗感事托讽,运意深曲,佳处往往逼杜,非飞卿所可比肩。
元好问《论诗三十首》
望帝春心托杜鹃,佳人锦瑟怨华年。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
袁桷《书汤西楼诗后》
玉溪生往学草堂诗,久而知其力不能逮,遂别为一体,然命意深切,用事精远,非止于浮声切响而已。
唐才子传
商隐工诗,为文瑰迈奇古,辞难事隐,及从楚学俪偶长短,而繁缛过之。每属缀多检阅书册,左右鳞次,号“獭祭鱼”。而旨能感人,人谓其横绝前后。
木天禁语
李商隐家数微密闲艳,学者不察,失于细碎。
唐诗品汇
元和后,律体屡变,其间有卓然成家者,皆自鸣所长。若李商隐之长于咏史……其造意幽深,律切精密,有出常情之外者。
诗镜总论
李商隐七言律,气韵香甘。唐季得此,所谓枇杷晚翠。
诗镜总论
李商隐丽色闲情,雅道虽漓,亦一时之胜。
《诗源辨体》
商隐七言古,声调婉媚,大半入诗馀矣。
《诗源辨体》
商隐律诗较古诗稍显易,而七言为胜。
《诗源辨体》
商隐七言绝……较古、律艳情尤丽。
《唐诗评选》
义山诗寓意俱远,以丽句影出,实自楚辞来。宋初诸人,得其衣被,遂使西昆与香奁并目。
钱谦益《注李义山诗集序》
义山之诗,宋初为词馆所宗,优人内燕,至于“挦扯商隐”之谑。元季作者惩西江学杜之弊,往往跻义山,祧少陵,流风迨国初未变。……少陵当杂种作逆,藩镇不庭,疾声怒号,如人之疾病而呼天呼父母也,其志直,其词危。义山当南北水火,中外钳结,若喑而欲言也,若餍而求寤也,不得不纡曲其指,诞谩其辞,婉娈托寄,讔谜连比,此亦风人之遐思,《小雅》之寄位也。
《漫堂说诗》
世之称诗者,易言律,尤易言七言律。义山造意幽邃,感人尤深,学者皆宜寻味。
义门读书记
义山五言出于庾开府,七言出于杜工部,不深究本源,未易领其佳处也。七言句法兼学梦得。
义门读书记
晚唐中,牧之与义山俱学子美。然牧之豪健跌宕,而不免过于放……不如义山顿挫曲折,有声有色,有情有味,所得为多。
吴乔《西昆发微序》
义山始虽取法少陵,而晚能规模屈、宋,优柔敦厚,为此道瑶草琪花。凡诸篇什,莫不深远幽折,不易浅窥。
围炉诗话
于李、杜、韩后,能别开生路、自成一家者,唯李义山一人。既欲自立,势不得不行其心之所喜深奥之路。义山思路既自深奥,而其造句也,又不必使人知其意,故其诗七百年来知之者尚鲜也。高柄以为隐辞,又以为属对精切,陆游辈谓《无题》为艳情,杨孟载亦以艳情和之,能不使义山失笑九原乎?
才调集补注
引冯班语:王荆公言学杜当自义山入。余初得荆公此论,心不谓然,后读《山谷集》,粗硬槎牙,殊不耐看,始知荆公此言正以救江两派之病也。若从义山入,便都无此病。山谷用事琐碎,更甚于昆体;然温、李、杨、刘用事,皆有古法,比物连类,妥贴深稳。山谷疏硬,如食生物未化,如吴人作汉语,读书不熟之病也。昆体诸人甚有壮伟可敬处,沈、宋不可也。
《古欢堂集杂著》
义山七律逐首擅场,特须郑笺耳。盖义山诸体之工,唐人实无出其右者,不独七律也,又不独香奁也。
《古欢堂集杂著》
义山(七绝)佳处不可思议,实为唐人之冠,一唱三弄,馀音袅袅,绝句之神境也。
《诗辩坻》
义山七绝,使事尖新,设色浓至,亦是能手。间作议论处,似胡曾《咏史》之类,开宋恶道。
《唐诗观澜集》
玉溪咏物,妙能体贴,时有佳句,在可解不可解之间。
朱鹤龄《笺注李义山诗集序》
唐至太和以后,阉人暴横,党祸蔓延。义山阨塞当涂,沉沦记室。其身危,则显言不可而曲言之;其思苦,则庄语不可而谩语之。莫若瑶台璚宇、歌筵舞榭之间,言之可无罪,而闻之足以动。其《梓州吟》曰:“楚雨含情皆有托”,早已自下笺解矣。吾故为之说曰:义山之诗,乃风人之绪音,屈、宋之遗响,盖得子美之深而变出之者也。岂徒以征事奥博、撷采妍华,与飞卿、柯古争霸一时哉!
柳亭诗话
李义山、陆渭南皆祖述少陵者。李之蕴藉,陆之排奡,皆能寓变化于规矩之中。李去其靡、陆汰其粗,其于大历、元和也何有?
叶燮原诗
李商隐七绝,寄托深而措词婉,实可空百代无其匹也。
《唐诗别裁》
义山近体,襞绩重重,长于讽谕,中有顿挫沉着可接武少陵者,故应为一大宗。后人以温、李并称,只取其秾丽相似,其实风骨各殊也。
《唐诗别裁》
义山长于风谕,工于征引,唐人中另开一境。顾其中讥刺太深,往往失于轻薄。
野鸿诗的
人皆谓杜陵殁后,义山可为肖子。吁!何弗思之甚耶?彼之浑厚在作气,此之浑厚在填事,彼之讽必指实,此之讽谕动涉虚;彼则意无不正,此则思无不邪。风马之形,大相径庭,奚待一一量较,而后知其伪哉!
《小澥草堂杂论诗》
李商隐诗,明暗参半。然欲取一人备晚唐之数,定在此君。
姚培谦《李义山七律会意例言》
唐自元和以后,五七言古体靡然不振,即义山亦非所长。至其七言律体,瓣香少陵,独探秘钥,晚唐人罕有其敌,读者无仅与牧之、飞卿诸公同类而并观之也。
姚培谦《李义山七律会意例言》
少陵七律,格法精深,而取势最多奇变,此秘唯义山得之。其脱胎得髓处,开出后贤多少门户!
冯浩《玉溪生诗集笺注》
发凡:义山远追汉魏,近仿六朝,而后诣力所成,直于浣花翁可称具体,细玩全集自见,毋专以七律为言。其终不如杜者,十之三学为之,十之七时为之也。
冯浩《玉溪生诗集笺注》
序:晚唐以李义山为巨擘,余取而诵之,爱其设采繁艳,吐韵铿锵,结体森密,而旨趣之遥、深者未窥焉。
《历代诗法》
玉溪诗绮密瑰妍,然首首生动,绝无板重之嫌,故令读者不厌。
陈明善《唐八家诗钞》
例言:义山诗高华典丽,音韵缠绵,宜荆公叹其善学老杜也。八叉同时,瞠乎后矣。
《四库全书总目》
商隐诗与温庭筠齐名,词皆缛丽。然庭筠多绮罗脂粉之词,而商隐感时伤事,尚颇得风人之旨。……自宋杨亿、刘子仪等沿其流波,作《西昆酬唱集》,诗家遂有“西昆体”,致伶官有挦扯之讥,刘攽载之《中山诗话》,以为口实。元祐诸人起而矫之,终宋之世,作诗者不以为宗,胡仔《渔隐从话》至摘其《马嵬》诗、《浑河中》诗诋为浅近。后江西一派渐流于生硬粗鄙,诗家又返而讲温、李。
《五七言今体诗钞》
玉溪生虽晚出,而才力实为卓绝。七律佳者几欲远追拾遗,其次者犹足近掩刘、白。第以矫敝滑易,用思太过,而僻晦之敝又生。要不可不谓之诗中豪杰士矣。
石洲诗话
微婉顿挫,使人荡气回肠者,李义山也。自刘随州而后,渐就平坦,无从睹此丰韵。七律则远合杜陵,五律、七绝之妙则更深探乐府。晚唐自小杜而外,唯有玉溪耳,温岐、韩偓何足比哉!
《读雪山房唐诗序例》
善学少陵七言律,终唐之世,唯义山一人,胎息在神骨之间,不在形貌,《蜀中离席》一篇,转非其至也。义山当朋党倾危之际,独能乃心王室,便是作诗根源。其《哭刘蕡》、《重有感》、《曲江》等诗,不减老杜忧时之作。组织太工,或为挦扯家藉口。然意理完足,神韵悠长,异时西毗诸公,未有能学而至者也。
《读雪山房唐诗序例》
李义山用意深微,使事稳惬,直欲于前贤之外,另辟一奇。绝句秘藏,至是尽泄,后人更无可以展拓处也。
射鹰楼诗话
余极喜义山诗,非爱其用事繁缛,盖其诗外有诗,寓意深而托兴远,其隐奥幽艳,于诗家别开一洞天,非时贤所能摸索也。
《东目馆诗见》
玉溪专工近体,清峭中含感怆,用事婉约,学少陵得其藩篱者。后人近体必先从之入手。五言长律亦以温丽芊绵胜。
昭昧詹言
愚谓七律除杜公、辋川两正宗外,大历十子、刘文房及由傅亦足称宗,尚皆不及义山。义山别为一派,不可不精择明辩。
《艺概•诗概》
诗有借色而无真色,虽藻缋实死灰耳。李义山却是绚中有素。敖器之谓其“绮密瑰妍,要非适用”,岂尽然哉!至或因其《韩碑》一篇,遂疑气骨与退之无二,则又非其质矣。
《岘佣说诗》
义山七律,得于少陵者深。故秾丽之中,时带沉郁。……飞卿华而不实,牧之俊而不雄,皆非此公敌手。
《岘佣说诗》
义山七绝以议论驱驾书卷,而神韵不乏,卓然有以自立,此体于咏史最宜。
三唐诗品
其源导漾吴、何,讨澜徐、庾。炼藻温腴,寄情婉约,拾其香草,仍有内心。诸体相宣,七言专胜。本陈宫之新体,而离合生奇,自成高格。律诗缠绵顽艳,陆士衡所谓缘情绮丽,斯足当之。
陈溪 朝代:

人物简介

全唐文·卷八百四
溪。咸通时人。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汴州大梁人,字世膺。号丰溪渔叟。尝从其祖官于金陵。僖宗广明元年,黄巢攻金陵,从庆走歙之堨田。后朱温建后梁,遂遁迹旌德县丰溪,隐居不仕,常以陶渊明自况。南唐初卒,年九十七。有《丰溪存稿》。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本为汴州(今河南开封)人。从其祖吕伸旅宦金陵(今江苏南京)。僖宗广明元年(880),与弟从善避乱奔歙县堨田。后梁时迁居旌德县丰溪,常以陶渊明自况,自号丰溪渔叟。南唐初年卒,卒年97岁。著有《丰溪存稿》1卷,凡收诗45首,多写其闲居生活。此集历代未见著录,至清乾隆间始由其后人刊印行世。《四库全书总目》收入存目,疑为后人依托,但举證尚不足以定伪。吕从庆事迹即据该集附录诸文,《全唐诗外编》据《丰溪存稿》录其诗。
全唐诗补逸
吕从庆,本大梁人,从其祖吕伸宦金陵。广明元年,黄巢率义军渡江攻金陵。时伸已卒,从庆偕弟从善走歙之堨田。朱梁代唐,又自歙迁隐于旌德之丰溪。每以陶彭泽自况,自号丰溪渔叟。历十七年而后唐代梁,又十四年而石晋代唐,其在江南则南唐方受吴禅。从庆喜曰:「吾今而后始终为唐民矣。」卒,年九十有七。诗一卷,计四十五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末苏州吴人,客居越地,自号五云溪人。懿宗、僖宗时在世。撰有《云溪友议》,多记中、晚唐诗人事。
全唐文·卷八百四
摅自号五云溪人。

人物简介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895 俗姓史,魏州馆陶(今河北馆陶)人。嗣临济义玄。后改住鄂州灌溪,世称灌溪和尚。《景德传灯录》卷一二、《天圣广灯录》卷一三皆有传。《祖庭事苑》卷三录存志闲诗偈1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约895 【介绍】: 唐江夏人,字景望。李鄘孙。擢进士。博学多通,文章秀绝。累迁吏部郎中,兼史馆修馔,拜翰林学士、中书舍人。昭宗时拜户部侍郎,迁礼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聚书至多,手不释卷,昭宗爱其才。终遭王行瑜等所杀。赠司徒,谥文。好学,世号“李书楼”,著文章及注解诸书传甚多。
全唐文·卷八百三
溪字景望。江夏人。大中十三年进士。累迁吏部郎中。拜翰林学士中书舍人。黄巢之乱。走河阳。入拜户部侍郎。迁礼部尚书。景福二年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崔昭纬素疾溪。讽刘崇鲁裂其麻。左授太子少傅。乾宁初复相。罢为太子少师。李茂贞拥兵犯阙。杀之都亭驿。赠司徒。谥曰文。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56—1015 【介绍】: 宋洛阳人,字明逸,号云溪醉侯,又号退士。不事举业,隐居终南山豹林谷,以讲习为业,凡三十年,其间数召皆辞。真宗咸平中,以荐召对,授左司谏,直昭文馆,后往来于山林与朝廷之间,每至京师,生徒多就而受业。累拜给事中,仕终工部侍郎。性不喜浮图氏,尝裂佛经以制帷帐。终身不娶,晚节颇饰舆服,广置良田,门人族属多有仗势不法。曾上《时议》十三篇,有《太一词录》、《退士传》等。
全宋诗
种放(九五五~一○一五),字明逸,号云溪醉侯(《书史会要》卷六),洛阳(今属河南)人。初隐居终南三十年。真宗咸平五年(一○○二)授左司谏,直昭文馆。景德二年(一○○五)为右谏议大夫。大中祥符元年(一○○八)判集贤院,从封泰山,拜给事中。四年,从祠汾阴,拜工部侍郎。八年卒,年六十一(《湘山野录》卷上,《宋元学案补遗》卷九引《姓谱》作六十)。有《种放集》十卷、《江南小集》二卷(《宋史·艺文志》),已佚。《宋史》卷四五七有传。今录诗九首。
全宋文·卷二○六
种放(九五五——一○一五),字明逸,自号云汉醉叟,又号退士,洛阳(今河南洛阳)人。沈默好学,七岁能属文。父卒,奉母隐终南,以讲习为业,隐居三十年。咸平五年九月徵赴阙,授左司谏,直昭文馆,迁起居舍人,擢右谏议大夫。从封泰山,拜给事中;从祠汾阴,迁工部侍郎。往来于终南、朝阙间,禄赠既优,晚节颇饰舆服,广置良田,门人族属依倚恣横。王嗣宗守京兆,曾劾奏之。大中祥符八年十一月卒。著有《种放集》十卷、《蒙书》十卷、《时议》十三篇、《嗣禹说》、《太一词录》等。《宋史》卷四五七有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89—1052 【介绍】: 宋苏州吴县人,字希文。真宗大中祥符八年进士。历秘阁校理、右司谏、权知开封府。仁宗景祐三年,上《百官图》论用人是非,忤吕夷简,出知饶、润、越三州。康定元年,任陕西经略安抚副使、兼知延州,改环庆路经略安抚、缘边招讨使,守边数年,负防御西夏重任。庆历三年,入为枢密副使,进参知政事。上十事疏,推行新政,为夏竦等中伤,罢政,出知邠州兼陕西四路安抚使。官终户部侍郎、知青州。卒谥文正。工诗文及词,晚年所作《岳阳楼记》,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之语,为世所传诵。有《范文正公集》。
全宋诗
范仲淹(九八九~一○五二),字希文,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幼孤,母改嫁长山朱姓,遂名朱说,入仕后始还姓更名。真宗大中祥符八年(一○一五)进士。仁宗朝仕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曾主持“庆历新政”,提出明黜陟、抑侥倖、精贡举等十事。历知睦、苏、饶、润、越、永兴、延、耀、庆、邠、邓、杭、青等州军。皇祐四年,改知颍州,赴任途中病故,年六十四。谥文正。著有《范文正公集》,有北宋刊本,范文正公集》二十卷,《四部丛刊》景明翻元刊本增别集四卷。《宋史》卷三一四有传。 范仲淹诗,以《四部丛刊》本为底本。校以宋本、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别集中重出诗两首,已予删除。另辑得之集外诗编为第六卷。
词学图录
范仲淹(989-1052) 字希文。其先邠人,后徙苏州吴县。庆历间授参知政事,卒谥文正。有《范文正公集》,有词一卷,见《彊村丛书》。
全宋文·卷三六七
范仲淹(九八九——一○五二),字希文,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生二岁而孤,母更适长山朱氏,从其姓,名说。举大中祥符八年进士,为广德军司理参军,改亳州节度推官,始还姓更名。历秘阁校理、右司谏、知睦州、苏州、权知开封府。直言立朝,屡遭贬黜。历知饶、润、越州,进龙图阁直学士,为陕西经略安抚副使兼知延州,降知耀州,改庆州,迁环庆路经略安抚使,改陕西安抚经略招讨使,与韩琦、文彦博等俱为陕西名帅。庆历三年,除枢密副使,寻拜参知政事。针对北宋建立以来形成的积弊,主持进行了历史上著名的「庆历新政」。五年,罢政,以资政殿学士知邠州,兼陕西四路安抚使,改知邓、杭、青、颍诸州。皇祐四年卒,谥文正。著有文集二十卷、别集四卷、奏议十七卷、政府论事二卷、尺牍五卷。《宋史》卷三一四有传。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黄非熊,福建永福(今福建永泰)人,自号南溪处士。仁宗庆历间读书三岛村,得方广岩之胜,作十咏传于世。事见明万历《福州府志》卷五。今录诗十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17—1073 【介绍】: 本名敦实。宋道州营道人,字茂叔,号濂溪。周辅成子。以荫为分宁县主簿,历南安军司理参军、虔州通判等,有治绩。神宗熙宁初,知郴州,擢广南东路转运判官,移提点刑狱。后以疾求知南康军,因家庐山莲花峰下。精于《》学,喜谈名理,提出无极、太极、理、气、心、性、命等哲学范畴,以及立诚、主静学说,为道学创始人,程颢、程颐皆从其受业。卒谥元。有《太极图说》、《通书》及文集,后人合编为《周子全书》。
全宋诗
周敦颐(一○一七~一○七三),原名敦实,避英宗旧讳改,字茂叔,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以舅郑向荫得官,初仕分宁主簿,历知桂阳、南昌县,合州判官,虔州通判。神宗熙宁初,迁广东转运判官、提点刑狱,以疾求知南康军,因家庐山莲花峰下。峰前有溪,以营道故居濂溪名之,学者因称濂溪先生。六年卒,年五十七。敦颐为宋代道学创始人之一,程颢、程颐皆出其门下。宁宗嘉定十三年(一二二○)赐谥元公,理宗淳祐元年(一二四一)从祀孔庙。著有《太极图说》、《通书》等。《宋史》卷四二七有传。 周敦颐诗,以清康熙张伯行刊《正谊堂集·周濂溪集》为底本,校以清乾隆董榕辑《周濂溪集》(简称董本)、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周元公集》(简称四库本)等。辑录之集外诗附于卷末。
全宋文·卷一○七三
周惇颐(一○一七——一○七三),原名惇实,避英宗旧讳改,字茂叔,号濂溪,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少孤,养于外家。仁宗景祐中,以舅父郑向荫补试将作监主簿,授洪州分宁主簿。调南安军司理参军,移郴州郴、桂阳二县令。知洪州南昌县,签署合州判官事,通判虔州、永州,摄邵州事。熙宁中擢广南东路转运判官、提点刑狱。移知南康军,自请分司南京而归。六年六月卒,年五十七。嘉定中赐谥曰「元」。喜谈名理,精于《》学,程颢、程颐从之学,为宋代理学开山之祖。著有《太极图说》、《通书》等。见朱熹《濂溪先生事实记》,度正《濂溪先生周元公年表》(宋刻《濂溪集》附)。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袁州人,字梦符。仁宗庆历二年进士。以著作佐郎知清江县。历太学官,出判处州,请监南岳庙以归。淡于世味,终日醉吟玉溪之上,自号玉溪叟。
全宋诗
李观(一○二三~一○九五),字梦符,号玉溪叟,袁州(今江西宜春)人。仁宗庆历二年(一○四二)进士,时方弱冠,知清江县(明正德《袁州府志》卷八)。神宗熙宁初为大官令,寻言役法不便,出通判处州(清乾隆《袁州府志》卷二五)。元丰四年(一○八一)知岳州(《宋会要辑稿》礼二○之六四)。哲宗元祐初由监江州太平兴国观除知虔州,不就,请监南岳庙以归。卒年七十三(乾隆《袁州府志》)。今录诗八首。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陈传,字竹溪(《淳熙三山志》卷三五),建安(今福建建瓯)人。仁宗皇祐五年(一○五三)进士(明嘉靖《建宁府志》卷一五)。曾官屯田郎中(《苏魏公集》卷三一《职方员外郎陈传可屯田郎中制》)。今录诗三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湖州乌程人,字仁廓,一字退翁,号溪堂居士。仁宗庆历二年进士。神宗熙宁初签书剑南西川判官,时王安石当国,欲引置御史,使弹击异己,汝尚知安石荐用之意,力辞免。后从赵抃于青州,以屯田郎中致仕。卒年七十余。
全宋诗
俞汝尚,字仁廓,一字退翁,号溪堂居士(《宋诗拾遗》卷八),湖州乌程(今浙江湖州)人。仁宗庆历二年(一○四二)进士(清光绪《归安县志》卷三一)。知导江县。神宗熙宁初,签书剑南西川判官。王安石当国,欲置为御史,力辞。从赵抃辟入青州幕,以屯田郎中致仕。卒年七十馀。有《溪堂集》四卷,已佚。《宋史》卷四五八有传。今录诗九首。

人物简介

全宋诗
王汝舟(一○三四~一一一二),字公济,晚号云溪翁,婺源武口(今江西婺源)人。弱冠举仁宗皇祐五年(一○五三)进士。神宗熙宁中知舒城县。哲宗元祐间知南剑州(明嘉靖《延平府志》卷九)。八年(一○九三),知建州(《宋会要辑稿》礼三六之九),移知虔州。擢京东路转运判官,移河北、江西,徙夔州路提点刑狱。告老归。徽宗政和二年卒,年七十九。有《云溪文集》百卷(明弘治《徽州府志》卷六),已佚。宋赵不悔《新安志》卷七有传。今录诗八首。
全宋文·卷一八三○
王汝舟(一○三四——一一一二)字公济,婺源(今江西婺源)人。皇祐五年,才冠而登第。历知舒城县、南剑州、建州、虔州。哲宗擢为京东转运判官,终夔州路提点刑狱,告老而归。凡历官十七任,皆有治迹。晚号云溪翁,卒年七十九。有文百卷,手所校书万馀卷。见《新安志》卷七,《宋会要辑稿》礼三六之九,《宋史翼》卷二○,《宋诗纪事补遗》卷一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沧州无棣人,字端叔,号姑溪居士。之纯从弟。神宗元丰年间进士。师事范纯仁。后从苏轼于定州幕府。历枢密院编修官、通判原州。徽宗初,提举河东常平。坐草纯仁遗表及行状,编管太平州,徙唐州,官终朝请大夫。卒年八十余。能文,尤工尺牍,苏轼谓入刀笔三昧。有《姑溪居士集》等。
全宋诗
李之仪,字端叔,自号姑溪居士,沧州无棣(今山东无棣西北)人。神宗熙宁六年(一○七三)进士(民国《无棣县志》卷八)。元丰六年(一○八三),曾辟为祭奠高丽国使书状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四一)。哲宗绍圣初苏轼知定州,辟为管勾机宜文字。四年(一○九七)因折可适兵败事连累,罢原州通判(同上书卷四九一)。后以元祐党籍贬惠州。元符元年(一○九八)召监内香药库,旋因从苏轼辟事勒停(同上书卷五一一)。徽宗崇宁初提举河东常平,又以代作范纯仁遗表忤蔡京,编管太平州,遂居姑熟。久之,徙唐州。官终朝请大夫。有《姑溪居士前集》五十卷,《后集》二十卷。《宋史》卷三四四有传。 李之仪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姑溪前后集》为底本。校以明吴氏丛书堂钞本(残存卷五、卷六,简称吴钞,藏北京图书馆),清杨守敬跋明黄汝亨钞本(简称黄钞,藏上海图书馆),清丁丙藏并跋之清研经楼抄本(简称研经楼本,藏南京图书馆),清咸丰伍崇曜校刊《粤雅堂丛书》本(简称粤本),清宣统吴崶金陵督粮道署校刊本(简称吴刊)。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词学图录
李之仪(1038-1117) 字端叔,晚号姑溪居士、姑溪老农。沧州无棣(今属山东)人,一说乐寿(河北献县)人。有《姑溪居士文集》、《姑溪词》。
全宋文·卷二四○九
李之仪,字端叔,沧州无棣(今山东无棣)人。颀子,之纯从弟。进士及第,曾任河中府万全县令、权知开封府开封县。元丰中曾入呼延幕府,为折可适所知。六年十二月以杨景略奏辟使高丽。元祐中为枢密院编修官,与苏轼兄弟游。及第几三十年,乃于元祐八年从苏轼辟,主管定州安抚司事机宜文字。绍圣四年为原州通判。元符二年,监内香药库,以苏轼荐辟,「为奸臣心腹之党」放罢。崇宁元年,提举河东常平,坐为范纯仁草《遗表》,并作《行状》,除名勒停,编管太平州,遂居姑熟,自号姑溪居士、姑溪老农。久之,徙唐州。政和三年九月,以与杨姝踰滥及以杨姝所生男为己子,自管勾成都府玉局观除名勒停。卒于重和元年(是年作有《祥瑛上人字序》)以后,年八十馀。见《东都事略》卷一一六《李之仪传》,《宋史》卷三四四《李之仪传》及《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四一、四九一、五一一,《宋会要辑稿》职官六七之一九、六七之二六、六八之二九。著有《姑溪居士文集》、《姑溪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