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湿热(濕熱)
(1).潮湿闷热。 茅盾 《追求》三:“空间是重淀淀的铅色,湿热的南风时时吹来。”
(2).中医称温病的一种。表现为发热、头痛、身重而痛、腹满少食、小便短赤而黄、舌苔黄腻等。
《国语辞典》:风湿热(风湿热)  拼音:fēng shī rè
病名。因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所引起。出现发烧及关节痛等症状,易侵犯心脏。
《漢語大詞典》:蒸溽
(1).闷热而潮湿。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六:“今 成都 乃未尝有梅雨,惟秋半积阴气令蒸溽,与 吴 中梅雨时相类耳。” 明 宋濂 《题〈栖云轩记〉后》:“今年夏六月,客有授予 苏太史 《栖云轩记》,记为本庵上士作,其状 灵岩 之景,亦分明如画,蒸溽为之顿消。”
(2).湿热。中医学上所指的一种病理现象。《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少阳所至,为火生,终为蒸溽。”
《漢語大詞典》:溽蒸
湿热。《素问·气交变大论》:“中央生湿,湿生土。其德溽蒸。” 王冰 注:“溽,湿也;蒸,热也。”《医宗金鉴·运气要诀·五行德政令化灾变歌》:“土德溽蒸政安静,其令云雨其化丰。”
分類:湿热
《漢語大詞典》:溽热(溽熱)
湿热。新唐书·西域传上·天竺国:“土溽热,稻岁四熟。”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娇娜:“时盛暑溽热,移斋园亭。” 峻青 《飞吧,南岳》:“像三伏天下了一阵骤雨,一听说‘ 南岳 ’二字,顿觉凉风习习,溽热顿消。”
分類:溽热湿热
《漢語大詞典》:燠溽
湿热。 清 魏源 圣武记卷五:“ 藏 地万峰刺天,高輒冰凌,洼輒燠溽。”
分類:湿热
《國語辭典》:烟瘴(煙瘴)  拼音:yān zhàng
1.山林间因湿热蒸郁而成的毒气。元。关汉卿《窦娥冤》第四折:「赛卢医不合赖钱勒死平民,又不合修合毒药致伤人命,发烟瘴地面,永远充军。」
2.古代将重犯发配边地充军的刑罚。《清史稿。卷一四三。刑法志二》:「明之充军,义主实边,……边远、极边、烟瘴为五军。」
《漢語大詞典》:炎瘴
南方湿热致病的瘴气。 唐 杜甫 《寄岳州贾司马六丈巴州严八使君两阁老五十韵》:“地僻昏炎瘴,山稠隘石泉。”宋史·许仲宣传:“会征 交州 ,其地炎瘴,士卒死者十二三。” 明 徐弘祖 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九:“兄弟俱劝余毋即行,谓炎瘴正毒,奈何以不貲轻掷也?”
《國語辭典》:瘴气(瘴氣)  拼音:zhàng qì
山林间因湿热蒸郁而成的毒气。《后汉书。卷二四。马援传》:「初,援在交阯,常饵薏苡实,用能轻身省欲,以胜瘴气。」《三国演义》第八九回:「惟未、申、酉三个时辰可往来;馀者时辰,皆瘴气密布,触之即死。」
《国语辞典》:中满(中满)  拼音:zhōng mǎn
中医指胸腹郁胀。因气虚、食滞、湿热困阻等原因,导致脾胃运作失常而引起。
《漢語大詞典》:炎毒
(1).酷热。 唐 杜甫 《雨》诗:“清凉破炎毒,衰意欲登臺。” 宋 苏轼 《寄周安孺茶》诗:“况此夏日长,人间正炎毒。”
(2).指湿热的瘴气。 唐 柳宗元 《与萧翰林俛书》:“居蛮夷中久,惯习炎毒,昏眊重膇,意以为常。”
《漢語大詞典》:梅蒸
梅雨季的湿热之气。 宋 王安石 《纸阁》诗:“毡庐易以梅蒸坏,锦幄终于草野妨。”
《国语辞典》:瘴疫  拼音:zhàng yì
山林间因湿热蒸郁产生的毒气,可使人罹患传染疾病。《三国演义》第八九回:「南方不毛之地,瘴疫之乡;丞相秉钧衡之重任,而自远征,非所宜也。」
《漢語大詞典》:江瘴
江上瘴气。指江上的湿热空气。 唐 元稹 《表夏》诗之三:“江瘴夏炎早,蒸腾信难度。” 宋 苏轼 《杭州故人信至齐安》诗:“更将西菴茶,劝我洗江瘴。”
《漢語大詞典》:梅暑
谓梅雨湿热天气。 宋 王安石 有《酬微之梅暑新句》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