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两湖(兩湖)  拼音:liǎng hú
地理上对中国湖南和湖北两省的合称。
分類:湖北湖南
《國語辭典》:玉虚(玉虛)  拼音:yù xū
1.神仙所居住的地方。北周。庾信道士步虚词〉一○首之六:「寂绝乘丹气,玄明上玉虚。」
2.比喻超凡的境界。宋。杨万里 雪晴诗:「何须师鲍谢,诗在玉虚中。」
《漢語大詞典》:五洲
(1).地名。在今 湖北 浠水县 西南 长江 中。 南朝 宋 鲍照 《登大雷岸与妹书》:“东顾 五洲 之隔,西眺九派之分。” 钱振伦 注:“水经注:‘ 江 水又东逕 軑县 故城南,城在山之阳,南对 五洲 也。 江 中有五州相接,故以 五洲 为名。 宋孝武 举兵 江州 ,建牙洲上,有紫云荫之,即是洲也。’”一说此“ 五洲 ”疑指“ 五湖 ”而言。见 钱仲联 补注。
(2).见“ 五大洲 ”。
《國語辭典》:五大洲  拼音:wǔ dà zhōu
世界陆地旧分为亚洲、欧洲、非洲、大洋洲、美洲,合称为「五大洲」。
《漢語大詞典》:习家池(習家池)
古迹名。一名 高阳池 。在 湖北 襄阳 岘山 南。晋书·山简传:“ 简 镇 襄阳 ,诸 习氏 荆 土豪族,有佳园池, 简 每出游嬉,多之池上,置酒輒醉,名之曰 高阳池 。”后多借指园池名胜。 唐 杜甫 《从驿次草堂复至东屯茅屋》诗之一:“非寻 戴安道 ,似向 习家池 。” 清 赵翼 《西湖咏古》:“不是行都集冠盖,此湖也只 习家池 。”亦省作“ 习池 ”。 唐 杜甫 《初冬》:“日有 习池 醉,愁来《梁甫吟》。” 宋 曾巩 《高邮逢人约襄阳之游》诗:“未把迂疎笑 山简 ,更须同上 习池 游。”或省作“习家”。 唐 李商隐 《病中闻河东公乐营置酒口占》:“兴欲倾燕馆,欢终到 习 家。”
《國語辭典》:孟浩然  拼音:mèng hào rán
人名。(西元689~740)字浩然。唐代诗人,襄阳人。少好节义,隐居鹿门山。曾于太学赋诗,一坐叹服,其诗属于自然一派,有孟浩然集。
《漢語大詞典》:华容(華容)
(1).华丽的姿容。 三国 魏 嵇康 《琴赋》:“华容灼爚,发采扬明,何其丽也。” 宋 王安石 《胡笳十八拍》诗之十七:“点注桃花舒小红,与儿洗面作华容。”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某诸生》:“ 吴 门诸生某……漏已二下,独笼烛行僻衖中,相去一矢地外有红衣女子行其前,约畧甚美,心仪之,盍追及一睹华容。”
(2).古县名。 西汉 置。治所在今 湖北省 潜江市 西南。 南朝 梁 废。 东汉 建安 十三年(公元208年) 曹操 在 赤壁 战败后北归,取道于此。 明 许时泉 《赤壁游》:“东风烧尽北船兵, 江 上奔驰纵路横,不是 华容 天与便,暮云 铜雀 锁愁声。”
《国语辞典》:秭归(秭归)  拼音:zǐ guī
位于湖北省西境的一县。西临四川,隔长江与巴东县相望,为三峡中要地。
《國語辭典》:峡江(峽江)  拼音:xiá jiāng
1.长江自瞿塘峡以东,至奉节,因两岸夹耸,蔽日遮天,且江流湍急,故称为「峡江」。
2.冰河谷伸入海里,在海岸处所形成的陡峻深谷,每易成为良港。北欧斯堪地的纳维亚半岛,特多此种地形。
《漢語大詞典》:房陵
古地名。在今 湖北省 房县 境内。 秦始皇 曾徙 嫪毐 舍人四千余家及 吕不韦 、 赵王 迁 于此; 西汉 诸侯王有罪亦多徙于此; 唐 武则天 徙 中宗 于此; 宋太祖 徙 周恭帝 、 宋太宗 徙 秦王 廷美 于此。《淮南子·泰族训》:“ 赵王迁 流於 房陵 ,思故乡,作为山水之謳,闻者莫不殞涕。”参阅 清 顾祖禹 《读史方舆纪要·湖广五·郧阳府》
《漢語大詞典》:樊口
(1). 唐 白居易 有家妓 樊素 善歌。后因以“樊口”借指善歌者之歌喉。 明 阮大铖 《燕子笺·写像》:“ 樊 口停, 蛮 腰罢,准备同心,怎离鞍马,收拾了按板红牙,弹筝银甲。”参见“ 樊素 ”。
(2).地名。在 湖北 鄂城县 西北。因当 樊港 入 江 之口,故名。 魏庆之 《诗人玉屑》卷十八引 宋 潘邠老 诗:“ 江 从 樊口 转,山自 武昌 连。”
《漢語大詞典》:樊素
唐 白居易 家的歌妓。 白居易 《不能忘情吟》序云:“妓有 樊素 者年二十餘,绰绰有歌舞态,善唱《杨枝》,人多以曲名名之,由是名闻 洛 下。”后以代指擅歌的女艺人。 宋 黄庭坚 《子瞻去岁春夏侍立延英子由秋冬间相继入侍作诗各述所怀予亦次韵》之四:“ 乐天 名位聊相似,却是初无富贵心。只欠 小蛮 、 樊素 在,我知造物爱公深。” 明 卓人月 《花舫缘》第二折:“公子啊,您自去 张红 按板、 樊素 司弦。” 清 黄遵宪 《徐晋斋观察道出日本余饮之即席有诗和韵以赠》:“狂呼酒盏看 樊素 ,醉拭刀鋩辨 正宗 。” 正宗 , 日本 铸刀能手。
《漢語大詞典》:香溪
(1).水名。在 湖北省 兴山县 。 宋 乐史 太平寰宇记·山南东道七·归州:“ 香溪 在邑界,即 王昭君 所游处。” 宋 陆游 入蜀记卷六:“泊舟 兴山 口,肩舆游 玉虚洞 ,去江岸五里许,隔一溪,所谓 香溪 也。源出 昭君村 ,水味美,録於《水品》,色碧如黛。”
(2).水名。在 江苏省 吴县 。 宋 洪刍 香谱·香溪:“ 吴 宫故有 香溪 ,乃 西施 浴处。又呼为 脂粉溪 。”参见“ 香水溪 ”。
(3).水名。在 四川省 原 彰明县 ,今属 江油市 。 清 顾祖禹 《读史方舆纪要·四川二·成都府》:“ 香溪 在县( 彰明县 )西, 唐 贞观 七年 醴泉 出 绵州 之 香溪 是也。”
(4). 宋 范浚 的别号。 范浚 以 秦桧 当国,抗节不起,隐于 香溪 ,因称 香溪先生 。有香溪集
《漢語大詞典》:香水溪
水溪名。 宋 范成大 吴郡志·古迹一:“ 香水溪 ,在 吴 故宫中。俗云 西施 浴处,人呼为脂粉塘。 吴王 宫人濯粧於此溪,上源至今馨香。古诗云:‘安得香水泉,濯郎衣上尘。’”
分類:溪名
《漢語大詞典》:渐台(漸臺)
(1).台名。在 湖北省 江陵县 东。 楚昭王 出游,留夫人 渐台 之上。 江 水大至,台崩,夫人流而死。参阅 汉 刘向 列女传·楚昭贞姜
(2).台名。在 陕西省 长安县 。 汉武帝 作 建章宫 , 太液池 中有 渐台 ,高二十馀丈,台址在水中,故名。 汉 末 刘玄 兵从 宣平门 入, 王莽 逃至 渐台 上,为众兵所杀。参阅汉书·郊祀志下《王莽传下》三辅黄图·台榭
(3).星名,在织女星旁。隋书·天文志上:“东足四星曰渐臺,临水之臺也。”
《漢語大詞典》:退谷
山谷名。在今 湖北 武昌 西 樊山 、 郎亭山 之间。 唐 孟士源 曾与 元结 同隐于此,名之曰“退谷”。 结 为作《退谷铭》,并序曰:“ 抔湖 西南是 退谷 ……时 士源 以 漫叟 退修耕钓,爱游此谷,遂命曰‘退谷’。 元子 作铭以显 士源 之意。”后以“退谷”代指退老、归隐之处。 清 钱谦益 《王二溟布政谢事家居八十如少壮听歌度曲累夕不倦奉赠》诗之一:“《三休记》向 中条 勒,《四漫诗》留 退谷 刊。” 清 吴伟业 《将至京师寄当事诸老》诗之二:“一自弓旌来 退谷 ,苦将行李累衰亲。”弓旌,征聘隐者之礼。
《漢語大詞典》:灵溪(靈溪,靈谿)
亦作“ 灵谿 ”。
(1).对溪流的美称。 晋 郭璞 《游仙诗》之一:“灵谿可潜盘,安事登云梯。” 晋 支遁 《咏怀诗》之四:“灵溪无惊浪,四岳无埃尘。” 北周 庾信 《至老子庙应诏》诗:“三门临 苦县 ,九井对灵谿。” 唐 李华 《仙游寺》诗:“灵谿自兹去,紆直互纷纠。”
(2).水名。在 浙江 天台 西北。文选·孙绰〈游天台山赋〉:“过 灵溪 而一濯,疏烦想於心胸。” 李善 注:“ 灵溪 ,溪名也。” 唐 李白 《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诗:“ 灵溪 恣沿越,华顶殊超忽。” 唐 陆龟蒙 《和袭美腊后送内大德从勗游天台》:“应缘南国尽南宗,欲访 灵溪 路暗通。”自注:“溪在 天台山 下。”
(3).水名。在 湖北 江陵 西。 南朝 梁 宗夬 《荆州乐》诗之三:“朝发 江津 路,暮宿 灵溪 道。”
(4).水名。在 湖南 永顺 东北。 宋 侯寘 《青玉案·为外大父林下老人寿》词:“牢落 瀟湘 归去未,腊梅开遍,冰蟾圆后,梦断 灵溪 路。”
《漢語大詞典》:荆台(荆臺)
古 楚国 著名高台。故址在今 湖北省 监利县 北。 汉 刘向 说苑·正谏:“ 楚昭王 欲之 荆臺 游, 司马子綦 进諫曰:‘ 荆臺 之游,左 洞庭 之波,右 彭蠡 之水,南望 猎山 ,下临 方淮 ,其地使人遗老而忘死,人君游者尽以亡国,愿大王勿往游焉。’” 汉 边让 《章华赋》:“ 楚灵王 既游 云梦 之泽,息於 荆臺 之上……顾谓左史 倚相 曰:‘盛哉斯乐,可以遗老而忘死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