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为考虑容错,系统已按“游 → 遊游”转换方式进行查询。
《国语辞典》:六合彩  拼音:liù hé cǎi
一种赌博游戏。起源于香港,一注六个号码,下注者可由一至三十六(现已增为四十二、四十五个)之间任选六个号码,全中则为头奖。原则上每周二与周四为开奖日。其后台湾的大家乐组头引进六合彩的玩法,号码增至一百个(一至一百),而对奖的号码是采用香港六合彩开奖号码的重新组合,使台湾的金钱游戏日益盛行。
《国语辞典》:爬孤棚  拼音:pá gū péng
中元节民俗游戏。源于福建一带。本因闹饥荒,富裕人家为平息纷争,共同筹款设置孤棚,让饥民公平爬上棚顶争食。今日则演变为由四根长杆架设一高约三十馀尺的高架,杆上涂抹油脂,参与者分成四队分由四杆爬上,以先爬上棚台者得胜。是一种斗智斗力的游戏。台湾恒春地区仍保留此风俗。
《国语辞典》:扑克脸(扑克脸)  拼音:pū ke liǎn
原指玩扑克牌游戏的人,无论手中拿的牌好或坏,都能不动声色,面无表情。后引喻喜怒不形于色的面部表情。如:「在谈判过程中,他一直绷著张扑克脸,谁也不晓得他真正的心意。」
《国语辞典》:模拟器(模拟器)  拼音:mó nǐ qì
1.提供仿真环境,让使用者能模拟特定需求的系统。如飞行模拟器,可让训練中的机师在绝对安全的情况下模拟驾驶,进行特定飞行训練。
2.一种能将传统游戏机的游戏环境及功能,在其他电脑平台模拟的软体程式。
《国语辞典》:连连看(连连看)  拼音:lián lián kàn
1.把答案跟问题用线连在一起的考试题型。如:「这次国语试卷上有一题连连看,很多同学都连错了。」
2.把具有相同性质或相同的符号连在一起的游戏。如:「每次玩连连看,他总是第一个完成。」
《国语辞典》:亮底牌  拼音:liàng dǐ pái
底牌,玩扑克牌游戏时还没有亮出的牌。「亮底牌」指将最具实力或最有把握的人、事、物,在关键时刻显示出来。如:「事情到了这个地步,只有赶快亮底牌,才能解决问题。」
《国语辞典》:拉花绳(拉花绳)  拼音:lā huā shéng
一种小孩子玩的传统游戏。由一人将绳圈套在双手上撑开,再由另一人以手指勾住绳子翻成另一种花样,相互交替编翻,直到一方不能再编翻下去为止。如:「拉花绳这个游戏,最大的乐趣在于翻出新花样,展现自己的聪明才智。」
《国语辞典》:拉骆驼(拉骆驼)  拼音:lā luò tuo
弯著食指和中指夹小孩的鼻子玩的一种游戏。如:「爸爸最喜欢和小妹妹玩拉骆驼。」
《国语辞典》:推牌九  拼音:tuī pái jiǔ
一种赌博游戏。玩法主要是以骨牌点数来决定胜负。
《国语辞典》:掩咯鸡(掩咯鸡)  拼音:yǎn luò jī
台湾儿童游戏。三五成群的小朋友猜拳选出一人当鸡王,由鸡王伸出一手,张开掌心,其他小朋友将食指顶著鸡王的掌心。鸡王说:「掩咯鸡,走白蛋!虽汝食,虽汝蛋。放咯鸡仔,去寻蛋;寻若著,放汝去;寻无著,卒竹刺。」说完迅速将掌心合起,此时其他小朋友得迅速抽回手指,若动作稍慢,被鸡王抓到,就要更替作鸡王。
《国语辞典》:小钢珠(小钢珠)  拼音:xiǎo gāng zhū
一种以小型钢珠作为弹珠的弹珠台游戏。也称为「柏青哥」。
《国语辞典》:三缺一  拼音:sān quē yī
麻将游戏需要四人共玩,若只有三人,尚少一人,则称为「三缺一」。《文明小史》第五九回:「昨儿打麻雀赢了我们两底码子去,今儿就想赖著不来么?快去快去,三缺一,等著你呢!」
《国语辞典》:缺一脚(缺一脚)  拼音:quē yī jiǎo
在团体游戏或活动中,比足额人数还少一人。如:「你来的正好,我们想玩桥牌,正缺一脚呢!」
《漢語大詞典》:赶老羊(趕老羊)
赌输赢、角胜负的一种游戏。以骰子六枚掷之,除去相同者三枚,视馀下骰子点数之多少而定胜负。红楼梦第七五回:“此时打天九赶老羊的未清,先摆下一桌, 贾珍 陪着吃。” 清 袁枚 新齐谐·叶生妻:“汝等九个赌贼……彼此赶老羊快活。”亦省作“ 赶羊 ”。红楼梦第七五回:“又有几个又在当地下大桌子上赶羊。”
《漢語大詞典》:佛双陆(佛雙陸)
古代一种游戏。 清 厉荃 事物异名录·玩戏·双陆:“ 番禺 双陆名有五,曰下囋,曰三推,曰囉赢,曰不打,曰佛双陆……佛双陆止孺儿为之,凡閭阎,皂隶辈皆能此戏,士大夫则否。”
分類: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