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渐次观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台家三种止观之一。成最初之数息观,渐进而修至极之实相观也。天台在瓦官寺所说之次第禅门是也。
【佛学常见辞汇】
天台宗三种止观之一,即先修数息观,渐进而修至极的实相观。
渐次教授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参见:四种教授)
【三藏法数】
谓称其根机,宣说法义,先教习小,后令入大,是名渐次教授。
渐次止观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参见:止观)附录。
渐书
【佛学大辞典】
(杂语)法华经之渐写又曰渐书。(参见:渐写)
渐悟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参见:二悟)
【佛学常见辞汇】
逐渐觉悟。(参见:二悟)
二悟
【佛学大辞典】
(名数)菩萨有顿悟渐悟之二类:顿悟者,自无始以来第八阿赖耶识之所,唯有菩萨之无漏种子,其人经声缘二乘之行,直入菩萨之行位者,亦名直往之菩萨,渐悟者,由无始以来第八阿赖耶识之所,有三乘之无漏种子,必由浅入深故,先经二乘之果,后回心入菩萨之行位者,亦名回入之菩萨。见百法问答钞六。
【佛学常见辞汇】
顿悟和渐悟。顿悟是顿时就能开悟;渐悟是逐渐才能觉悟。
渐教
【佛学大辞典】
(术语)对于顿教之称。如初说小乘,后说大乘,以浅深次第而说之教法也。止观三曰:「渐名次第,藉浅由深。」
【佛学常见辞汇】
由浅入深的教法,如先说小乘然后才说大乘是。
【三藏法数】
渐教者,谓约渐悟之机,大由小起,所设具有三乘之教也。(三乘者,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也。)
【三藏法数】
谓始自鹿苑,终于双树,所说之经,从小至大,故名渐教。
【三藏法数】
谓佛说法,始自鹿苑,终至双树,从小至大,是名渐教。
【三藏法数】
渐即渐次,有渐初、渐中、渐末之不同,谓如来初于鹿苑,破斥邪法,建立正教,专为二乘,此名渐初,即阿含经也。次于方等会上,弹斥二乘小机,令其归向大法,此名渐中,即净名等经也。后于般若会上,广谈空慧之法,淘汰二乘执小之情,会一切法皆归大乘,此名渐末,即般若经也。如是自浅至深,次第而进,故名渐教。(二乘者,声闻乘、缘觉乘也。)
渐备一切智德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一卷,西晋竺法护译。华严经十地品之别译。
渐顿教
【佛学大辞典】
(术语)有二种:一以渐教顿教判一代教也。一华严之清凉以华严经为顿教法华经为渐顿教是也。前之渐顿教者,陈真谛三藏等以渐顿二教,判一代教。渐悟菩萨,先习小乘,后回心向大,而学大乘,佛对此机所说之诸经为渐教。鹿园以下之大小乘经是也。此中之小乘为渐教小乘,而大乘为渐教大乘。直入顿悟之菩萨,直乐佛果,发心修行,佛对此机直说大乘,此为顿教。华严经是也。依此义,则如法华涅槃,固为渐教之所摄也。法相宗用渐顿之名。又天台宗以化仪之四教,判法华以前之经,有顿教渐教之名,即据此义。然天台智者以五双判止观,其中渐顿之一双,就法门之体而论之。圆教为顿足顿极成佛之法,故谓之顿教,藏通别三教为次第渐入成佛之法,故谓之渐教。故自天台言之,华严经自化仪之上虽为顿教,而自化法之上则兼说别圆二教,因而可谓于顿教兼渐教。法华为纯圆之法,故唯可谓为顿教。华严宗之清凉,则以为华严经所化之机为顿,所说之法亦为顿,故可谓为顿顿。法华经所说之法为顿,而所化之机为渐,故可谓为渐顿。止观三曰:「四明渐顿者,渐名次第,藉浅由深,顿名顿足顿极。」
【佛学常见辞汇】
渐教与顿教。渐教是由浅入深逐渐成功的教法;顿教是立刻速成的教法。在天台化仪四教中,藏通别三教属渐教,圆教属顿教。
渐写
【佛学大辞典】
(杂语)为法施书法华经,有顿写渐写之式。以数日书之,谓之渐写。
渐断
【佛学大辞典】
(术语)谓三界九地八十一品修惑之一品徐徐而断也。对于顿断而言。
【佛学常见辞汇】
逐渐的断除。
渐次悟入
【佛学次第统编】
云何渐次悟入唯识?谓诸菩萨,于识相性,资粮位中,能深信解。在加行位,能渐伏除,所取能取,引发真见。在通达位,如实通达,修习位中,如所见理,数数修习,伏断馀障,至究竟位,出障圆明。能尽未来,化有情类,复令悟入唯识相性。
三渐次
【三藏法数】
(出首楞严经)
三渐次者,乃楞严经中,佛欲说修行地位,而先说此三等渐次以为根本。以由一切地位虽有浅深不同,而皆以此三种而为进行之本。故经云:如是渐修,随所发行,安立圣位。是也。
〔一、除助因〕,除助因者,谓除众生助恶之因也。助恶之因,即五种辛也。五辛者,即葱、薤、韭、蒜、兴渠也。谓此五辛食则能发淫恚,邪魅所著,天人远离,是故修行之人,欲得菩提,必先断除此五种辛菜也。故经云:是诸众生,求三摩地,当断世间五种辛菜。是也。(兴渠,叶如蔓菁,根如萝卜,出土辛臭。梵语菩提,华言道。梵语三摩地,华言等持。)
〔二、刳正性〕,刳,剖也、破也。正性,即众生淫杀之性也。以一切盗妄等恶,皆由淫杀而起,故指此为正性也。若欲修菩提者,当用剖破淫杀之性,勿令毁犯。故经云:是修行人,若不断淫,及与杀生,出三界者,无有是处。是也。(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
〔三、违现业〕,违者,背也、远也。现业即现行六尘境界所起之业也。谓修菩提之人,既能断除五辛,不犯淫杀,则于现前六尘之境违远而不相涉。故经云:如是清净持禁戒人,心无贪淫,于外六尘,不多流逸。是也。(六尘者,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也。)
为开渐之本
【三藏法数】
开谓开设,渐即渐次,即三乘之教也。佛初说华严根本一乘圆教,诸大菩萨信解證入如来智慧。时有三乘权浅之机,虽预法会,如聋若盲,不信不解,不顺不入。故卢舍那佛脱珍御服,著弊垢衣,乃开三乘渐次随宜之教,令彼声闻、缘觉及权教菩萨,开解成熟,故华严为开渐之本也。(三乘者,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也。梵语卢舍那,华言净满。)
渐渐转深
【三藏法数】
谓如来所说涅槃之法,随顺众生根性,利、钝、大、小,无不令其各各获益,次第修證,而至于究竟之地。如经所说,优婆塞戒、沙弥戒、比丘戒、菩萨戒、须陀洹果乃至菩萨果、佛果之类,犹如大海之流,从浅而至深也。(梵语涅槃,华言灭度。梵语优婆塞,华言清净土。梵语沙弥,华言息慈。梵语比丘,华言乞士。菩萨,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优婆塞戒,即五戒也。沙弥戒,即十戒也。比丘戒,即二百五十戒也。菩萨戒,即十种戒也。梵语须陀洹,华言入流。)
次第渐深
【三藏法数】
此喻欢喜地菩萨修行,入于智海,渐次而进,而能成就大愿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