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3399,分227页显示  上一页  131  132  133  134  135  137  138  139  140 下一页
佛类词典(续上)
清凉地
三业清净
耳根清净
清规戒律
二种世间清净
三业──清净三业
无始菩提涅槃元清净体
自性清净
器世间清净
众生世间清净
清净僧
心清净
相清净
身行清净
清净戒
清凉地
【佛学常见辞汇】
(喻)涅槃的境界,因涅槃的境界没有热恼。
三业清净
【佛学次第统编】
三业清净者:
一、身行清净 谓身之所行,能防塞一切诸不善法,是名身业清净。
二、口言真诚 谓凡所言说,真实诚信。永离邪妄之语,是名口业清净。
三、意专向道 谓收摄身心,常居寂定,无他异念,是名意业清净。
耳根清净
【俗语佛源】
听不到胡言乱语、嘈杂的声音,俗谓「耳根清净」。这个词语出于《圆觉净》卷上:「闻清净故,耳根清净;根清净故,耳识清净;识清净故,觉尘清净。」耳根,「六根」之一,指听觉器官及其功能。所说娑婆世界的众生,「耳根」最灵,故佛多以音声作佛事来度化众生。「耳根清净」是「六根清净」的一类。「耳根清净」,便能达到「天耳通」,远近皆闻,能知一切众生的语言。《楞严经》卷六还指出:「一根既返源,六根成解脱。」后文学中常有引用,如《水浒传》第七回:「智深也乘著酒兴,都到外面看时,果然绿阳树上一个老鸦巢。众人道:『把梯子上去拆了,也得耳根清净。』」多指不闻是非。如《清平山堂话本·陈巡检梅岭失妻》:「当是打发罗童回去,且得耳根清净。」钱钟书《围城》第214页:「这全是你不好,听了许多闲话来告诉我,否则我耳根清净,好好的不会跟人计较」(参见「六根清净」条)。(李明权)
清规戒律
【俗语佛源】
佛教的实践可以概括为「戒、定、慧」三学,戒为始基。「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楞严经》卷六)。梵语Sila,译为「戒」,含有防非止恶的意义;梵语vinaya,译为「律」,律也就是「法」、「威仪」。「清规」的名称始见于唐代。《释门正统》卷四:「元和九年(814年),百丈怀海禅师始立天下禅林规式,谓之清规。」清规戒律原指佛寺禅院必须遵守的规则和戒律。现用以比喻繁琐、不合理而又束缚人的成规、惯例。有时也泛指规章制度。如茅盾《夜读偶记》:「表面上看来,反对的焦点却是那些束缚写作自由的古典主义诗学的清规戒律。」(禹振声)
二种世间清净
【三藏法数】
(出无量寿经论)
论云:若人一心专念阿弥陀佛,毕竟得生安乐国土,成就种种功德庄严,获此二种世间清净。(梵语阿弥陀,华言无量寿。)
〔一、器世间清净〕,谓世界如器,隔别名世,间差名间,故名器世间。谓彼安养国土,广大无边,如太虚空,清净光明,如日月轮,具足珍宝庄严,是名器世间清净。
〔二、众生世间清净〕,谓所化众生,隔别间差,故名众生世间。谓彼阿弥陀佛,于一佛土,身不动摇,于一切时,放大光明,悉能遍至十方世界,教化众生,令其如实修行,离诸染著,皆愿往生我国,是名众生世间清净。
三业──清净三业
【三藏法数】
(出缨珞经)
经云:须菩提问佛色身,佛即以三业答之。(梵语须菩提,华言空生,又云善现。)
〔一、身行清净〕,谓身之所行,能防塞一切诸不善法,是名身业清净。
〔二、口言真诚〕,谓凡所言说,真实诚信,永离邪妄之语,是名口业清净。
〔三、意专向道〕,谓收摄身心,常居寂定,无他异念,是名意业清净。
无始菩提涅槃元清净体
【三藏法数】
梵语菩提,华言道。梵语涅槃,华言灭度。谓性净理体,虚融寂灭,不迁不变,无始无终,故名无始菩提涅槃;不染烦恼,不涉生死,故号元清净体,即菩提涅槃清净之根本也。
自性清净
【三藏法数】
谓众生真如心体,性本清净,无所染碍,故名自性清净。
器世间清净
【三藏法数】
谓世界如器,隔别名世,间差名间,故名器世间。谓彼安养国土,广大无边,如太虚空,清净光明,如日月轮,具足珍宝庄严,是名器世间清净。
众生世间清净
【三藏法数】
谓所化众生,隔别间差,故名众生世间。谓彼阿弥陀佛,于一佛土,身不动摇,于一切时,放大光明,悉能遍至十方世界,教化众生,令其如实修行,离诸染著,皆愿往生我国,是名众生世间清净。
清净僧
【三藏法数】
谓其本性清净,严持戒律,通达经论,不为诸魔之所沮坏,又能调伏利益一切众生,为说诸戒轻重之相,堪称护法无上大师,是名清净僧也。
心清净
【三藏法数】
谓修学般若菩萨,不生染心,不生瞋心,不生憍慢心,不生悭贪心,不生邪见心,是名心清净。(梵语般若,华言智慧。)
相清净
【三藏法数】
谓修学般若菩萨,身心既皆清净,则能具足相好,庄严其身,故名相清净。
身行清净
【三藏法数】
谓身之所行,能防塞一切诸不善法,是名身业清净。
清净戒
【三藏法数】
谓无漏戒,能离烦恼染垢,是名清净戒。(无漏戒者,即声闻、缘觉无漏道品所发之戒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