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醒眼  拼音:xǐng yǎn
1.清醒的眼睛,比喻头脑清醒。宋。杨万里 初夏诗:「提壶醒眼看人醉,布谷催农不自耕。」
2.鲜明而引人注目。如:「这套鲜艳的衣服,真是醒眼。」也作「醒目」。
《漢語大詞典》:激清
(1).见“ 激浊扬清 ”。
(2).刺激使清醒。 茅盾 《虹》七:“似乎那冷风激清了他的神经,他可以有十分钟以上连续的沉思了。”
《國語辭典》:激浊扬清(激濁揚清)  拼音:jī zhuó yáng qīng
比喻除恶扬善。参见「扬清激浊」条。《旧唐书。卷七○。王圭传》:「至如激浊扬清,嫉恶好善,臣于数子,亦有一日之长。」唐。吕温 凌烟阁勋臣颂。萧宋公瑀:「持诚秉忠,光辅二君,激浊扬清,欲人如身。」
《國語辭典》:开朗(開朗)  拼音:kāi lǎng
1.开阔、明亮。晋。陶渊明〈桃花源记〉:「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2.爽朗、乐观。如:「心情开朗」、「他个性开朗积极。」《晋书。卷五七。列传。胡奋》:「奋性开朗,有筹略,少好武事。」
3.宽舒清朗。如:「眉目开朗」。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何平叔云:『服五石散,非唯治病,亦觉神明开朗。』」
《漢語大詞典》:醒心
(1).神志清醒。 唐 韩偓 《天鉴》诗:“猛虎十年摇尾立,苍鹰一旦醒心飞。” 元 张养浩 《赠刘仲宪》诗:“半生醉梦 郑 衞 音,一旦醒心《韶》《濩》曲。”
(2).指使神志清醒。 宋 朱熹 《次刘秀野闲居十五咏·春谷》:“饮罢醒心何处所?远山重叠翠成堆。” 明 谢榛 四溟诗话卷四:“或造句弗就,勿令疲其神思,且閲书醒心。”
(3).指清醒的认识。 明 冯梦龙 《智囊补·明智·总序》:“故夫暗者之未然,皆明者之已事;暗者之梦境,皆明者之醒心。”
《漢語大詞典》:清悟
清醒,觉悟;明慧。晋书·向秀传:“清悟有远识,少为 山涛 所知。” 北魏 杨炫之 洛阳伽蓝记·法云寺:“ 彧 博通典籍,辨慧清悟,风仪详审,容止可观。”南史·王弘传:“ 弘 少好学,以清悟知名。” 清 吴伟业 《游石公归是夜骤雨明晨微霁同诸君天王寺看牡丹》诗:“太息因归来,鐘声发清悟。”
《漢語大詞典》:常惺惺
佛教语。指头脑经常或长久保持清醒。 宋 谢良佐 《上蔡先生语录》卷中:“敬是常惺惺法,心斋是事事放下,其理不同。” 朱熹 注:“惺惺乃心不昏昧之谓。” 明 李贽 《答耿中丞论谈》:“世人白昼寐语,公独於寐中作白昼语,可谓常惺惺矣。” 清 戴震 《答彭进士允初书》:“佛氏之‘常惺惺’,亦是常存他‘本来面目’耳,体段功夫,大略相似。”
《漢語大詞典》:解醒
解除昏迷状态,使之清醒。 清 蒲松龄 《雪夜同翟晴霞许圣瑞及儿孙小饮》诗:“合醉勿须辞飞觥,更有团茶能解醒。” 刘操南 茅赛云 《武松演义》第九回:“ 武松 道:‘嫂嫂,与我同来的两人,相烦用药解醒,邀他们出来。’”
《國語辭典》:发热(發熱)  拼音:fā rè
1.一种生理病理反应。是指身体控制体温的神经中枢为因应身体所需将体温设定至高于正常范围。最常引起发烧的原因是感染,包括细菌、病毒和黴菌等。癌症、自体免疫疾病和药物等也是可能的原因。也称为「发烧」、「发热反应」。
2.放出热量。如:「灯泡点久了会发热。」
3.比喻冲动、不冷静。如:「你脑袋发热?连这种事都答应!」
4.迷恋于某事。如:「他正对电视游乐器发热呢!」
《漢語大詞典》:不惺惺
不清醒;不明白。 元 郑光祖 《倩女离魂》第四折:“我心坎上犹自不惺惺,做了场弃业抛家恶梦境。” 元 无名氏 《神奴儿》第二折:“你道我閒聒噪,他那里撒滞殢不惺惺。”
《國語辭典》:醒悟  拼音:xǐng wù
觉醒明白。《初刻拍案惊奇》卷一八:「你道小子说到此际,随你愚人也该醒悟。」《红楼梦》第一六回:「彼时赵嬷嬷已听呆了话,平儿忙笑推他,他才醒悟过来。」
《漢語大詞典》:狂醒
极清醒。 清 侯方域 《祭吴次尾文》:“余时时见吾 次尾 之面冷而苍,髯怒以张,言如风发,气夺电光,坐于我上,立于我傍。狂醒酣醉,时一呼之,不知吾友之云亡也。”
分類:清醒
《國語辭典》:理智  拼音:lǐ zhì
用理性和知识去思考、辨别,而不凭感情冲动做事。如:「当理智胜过感情时,表示你已长大了!」
《漢語大詞典》:心辩(心辯)
谓头脑清醒,明白事理。 汉 王充 论衡·定贤:“故人欲心辩,不欲口辩。心辩则言丑而不违,口辩则辞好而无成。”后汉书·党锢传·刘儒:“ 郭林宗 常谓 儒 口訥心辩,有珪璋之质。”
《漢語大詞典》:阳占(陽占)
清醒时看到的征兆。 汉 王充 论衡·纪妖:“卧梦为阴候,觉为阳占。”
《国语辞典》:定醒  拼音:dìng xǐng
镇定后而清醒。《醒世恒言。卷一四。闹樊楼多情周胜仙》:「大郎问兄弟:『如何作此事?』良久定醒,问:『问甚打死他?』」
分类:镇定清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