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烂如指掌(爛如指掌)
犹言了如指掌。形容对情况了解得非常清楚。 清 刘献廷 《广阳杂记》卷三:“其父 成璧 ,亦异人,少为羣盗,未尝读书识之无,乃古今之世代治乱,是非成败,烂如指掌。”
《漢語大詞典》:匡鼎解颐(匡鼎解頤)
汉书·匡衡传:“无説, 匡 鼎来; 匡 説,解人颐。” 颜师古 注:“ 如淳 曰:‘使人笑不能不止也。’”后以“ 匡 鼎解颐”谓讲诗清楚明白,非常动听。 清 李重华 《贞一斋诗说·诗谈杂录》:“故诗至入妙,有言下未尝毕露,其情则已跃然者。使善説者代为指点,无不亹亹动人,即 匡 鼎解颐是已。”
《漢語大詞典》:见小闇大(見小闇大)
谓小事清楚,大事糊涂。《孔子家语·五仪解》:“见小闇大而不知所务,从物如流不知其所执,此则庸人也。”
《國語辭典》:麻麻糊糊  拼音:má ma hú hú
1.迷糊不清醒。《西游记》第七八回:「那老军猛然惊觉,麻麻糊糊的睁开眼,看见行者,连忙跪下磕头。」
2.勉强将就。也作「麻麻呼呼」、「马马虎虎」。
《國語辭典》:明亮亮  拼音:míng liàng liàng
光亮的样子、直接地。《红楼梦》第六六回:「冷飕飕,明亮亮,如两痕秋水一般。」《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二○回:「云岫这东西,不给他两句,他当人家一辈子都是糊涂虫呢!只不过不应该这样旁敲侧击,应该要明亮亮的叫破了他。」
《國語辭典》:明见万里(明見萬里)  拼音:míng jiàn wàn lǐ
目可见及万里,形容对远方的情况非常了解,见识非常高明。《后汉书。卷二三。窦融传》:「玺书既至,河西咸惊,以为天子明见万里之外,网罗张立之情。」后亦用来比喻目光远大,洞察先机。《清史稿。卷四二七。罗惇衍传》:「世宗宪皇帝朱批谕旨,于臣工奏摺皆示得失,明见万里。」也作「明鉴万里」。
《漢語大詞典》:明如指掌
形容对情况非常清楚,好像指着自己的手掌给人看。 明 顾起元 客座赘语·快船:“故快丁以出水为苦,而运军以改折不出水为苦,一权度而明如指掌矣。” 清 唐甄 潜书·格君:“其所举之人,进而问其计,明如指掌,实有可行。” 杨玉如 《辛亥革命先著记》第六章第二节:“况 汉口 有极大市街,依託掩护,逸以待劳,持久之力,明如指掌。”
《國語辭典》:明若观火(明若觀火)  拼音:míng ruò guān huǒ
形容观察事物非常清楚透澈。《书经。盘庚上》:「予若观火。予亦拙谋,作乃逸。」唐。陆贽 奉天论前所答奏未施行状:「多同于善则功多,甚同于恶则祸甚,善恶从类,端如贯珠,成败象行,明若观火,此历代之元龟也。」也作「洞如观火」、「洞若观火」。
《漢語大詞典》:明摆着(明擺着)
明显地摆在眼前,容易看得清楚。 邓友梅 《喜多村秀英》:“他们说 喜多村 等三个人,明摆着是国际间谍。”
《國語辭典》:明辨是非  拼音:míng biàn shì fēi
清楚的分辨是与非。如:「不能明辨是非,就不会是好法官。」
《漢語大詞典》:明竁
谓把诛杀的人的姓名、罪行清楚地写在木板上,加其尸身而埋葬。周礼·秋官·司烜氏:“邦若屋诛,则为明竁焉。” 郑玄 注:“明竁,若今楬头,明书其罪法也。” 贾公彦 疏:“为明竁焉者,明用刑以板书其姓名及罪状,著於身,竁壙中也。”
《漢語大詞典》:迷离惝恍(迷離惝恍)
谓神志或眼睛迷迷糊糊而难以分辨清楚。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槐西杂志三:“惟留二百餘金,恰足两月餘酒食费,一家迷离惝恍,如梦乍回。” 况周颐 蕙风词话卷二:“能融景入情,得迷离惝恍之妙。”《孽海花》第四回:“庭中一半似银海一般的白,一半却迷离惝恍,摇曳着桐叶的黑影。” 鲁迅 《且介亭杂文二集·“题未定”草七》:“还有一样最能引读者入于迷途的,是‘摘句’……读者没有见过全体,便也被他弄得迷离惝恍。”亦作“ 迷离徜恍 ”、“ 迷离徜仿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十三回:“迷离徜仿疑团事,打破都从一语中。”
《國語辭典》:渺渺茫茫  拼音:miǎo miǎo máng máng
遥远而不易见。《西游记》第一一回:「却说太宗渺渺茫茫,魂灵径出五凤楼前,只见那御林军,请大驾出朝采猎。」
《漢語大詞典》:燎若观火(燎若觀火)
谓事理清楚明白,如看火一般。 清 黄宗羲 《朱康流先生墓志铭》:“二千一百二十五年之治乱,燎若观火。”亦作“ 燎如观火 ”。 郭沫若 《文艺论集·反响之反响》:“究竟谁是谁非,谁错谁不错,这是燎如观火的。”
《漢語大詞典》:瞭如观火
1.形容看得非常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