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意珠
佛教语。梵语,意为如意珠、清净珠、宝珠等,简称“意珠”。常比喻佛性、智慧。 唐 刘禹锡 《大唐曹溪第六祖大鉴禅师第二碑》:“自 达摩 六传至 大鉴 ,如贯意珠,有先后而无同异。”《全唐诗》卷七八五载《天竺国胡僧水晶念珠》诗:“凄清妙丽应难并,眼界真如意珠静。” 宋 苏轼 《次韵参寥寄少游》:“素与 昼公 心印合,每思 秦子 意珠圆。”
《漢語大詞典》:净戒
佛门清净的戒律。梁书·诸夷传·中天竺:“常修浄戒,式导不及。” 唐 白居易 《拜表回闲游》诗:“八关浄戒斋销日,一曲狂歌醉送春。”
《漢語大詞典》:严净(嚴浄)
异常洁净;非常清澄。 清 吴伟业 《过锦树林玉京道人墓》诗序:“﹝ 玉京道人 ﹞所居湘帘棐几严浄无纤尘。” 冰心 《寄小读者》九:“窗外严净的天空里,疏星炯炯。”
庄严清净。严,通“ 儼 ”。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迦毕试国:“窣堵波、僧伽蓝崇高弘敞,广博严浄。”
《漢語大詞典》:清净身
指清净的佛身。 宋 苏轼 《赠东林总长老》诗:“溪声便是广长舌,山色岂非清浄身。”
分類:清净
《漢語大詞典》:心珠
佛教语。喻指清净如明珠的心性。 南朝 梁简文帝 《释迦文佛像铭》:“心珠可莹,智流方普。” 唐 寒山 《诗》之二七七:“寒巖深更好,无人行此道……形容寒暑迁,心珠甚可保。”景德传灯录·僧那禅师:“既不堕有无处所,则心珠独朗,常照世间。”
《漢語大詞典》:清凉国(清涼國)
谓清净凉爽的地方。 宋 张孝祥 《水调歌头·桂林集句》词:“自是清凉国,莫遣瘴烟侵。”
分類:清净凉爽
《漢語大詞典》:梵相
(1).佛菩萨等清净庄严之相。《全唐诗》卷八五一载 吴越 僧《武肃王有旨石桥设斋会进一诗》之四:“罗汉攀枝呈梵相,巖僧倚树现真形。” 宋 吴曾 能改斋漫录·事始二:“天下寺立观音像,盖本於 唐文宗 好嗜蛤蜊。一日,御饌中有擘不开者,帝以为异。因焚香祝之,乃开。即见菩萨形,梵相具足。” 元 吴莱 《夕泛海东寻梅岑山观音大士洞》诗之三:“天香固遥闻,梵相俄一瞥。”
(2).泛指佛像。 元 柳贯 《三月十日观南安赵使君所藏书画古器物》诗:“庭光古佛出梵相,满月在水莲生趺。” 明 陶宗仪 辍耕录·精塑佛像:“﹝ 刘元 ﹞又从 阿尼哥 国公学西天梵相,神思妙合,遂为絶艺。” 清 李斗 《扬州画舫录·新城北录中》:“中供大佛三座。旁列梵相,或衣云衲,倚竹杖,横梵书贝帙;或抱膝耸肩,状若鬼王。”
《國語辭典》:閒燕  拼音:xián yàn
清净。《国语。齐语》:「昔圣王之处士也,使就閒燕。」
《漢語大詞典》:静静
(1).很安静;很清净。 宋 龚鼎臣 东原录:“如 李巽 《土鼓赋》:‘土之静静,乃阴之实;土之动动,乃阳之精。’” 明 王守仁 《传习录》卷下:“儒者到三更时分,扫荡胸中思虑,空空静静,与释氏之静只一般。” 刘大白 《丁宁》诗之一:“我静静地敞着我的心,翕受你那一声声的郑重丁宁。”
(2).犹言安静一下,不受外界干扰。 鲁迅 《书信集·致王冶秋》:“他暂时静静也好,但也未必就这样过下去。”
《漢語大詞典》:焰光
(1).光焰;光华。 唐 李群玉 《赠魏三十七》:“莫放焰光高二丈,来年烧杀杏园花。” 唐 封演 封氏闻见记·贡举:“进士初擢第,头上七尺焰光。”
(2).古 印度 对摩尼珠(即清净如意宝珠)的别称。法苑珠林卷四:“其土常有自然釜鍑。有摩尼珠,名曰焰光……置於鍑下,饭熟光灭。”
《漢語大詞典》:清虚境
(1).指月宫。 明 高明 《琵琶记·中秋望月》:“环珮风清,笙歌露冷,人在清虚境。”
(2).清净虚无的境界。指道观、道庵。 明 梅鼎祚 《玉合记·感旧》:“我既度清虚境,也只索把尘踪断。”
《漢語大詞典》:三聚
佛教语。即三聚净戒,指三种清净的戒规:摄律仪戒、摄善法戒、摄众生戒。见四分律。 唐 王勃 《四分律宗记序》:“惧六和之紊绪,悼三聚之乖宗。”
《漢語大詞典》:净福
指佛门清净之福。 南朝 陈 徐陵 《东阳双林寺傅大士碑》:“大倾财宝,同修浄福。”
分類:佛门清净
《漢語大詞典》:心莲(心蓮)
佛教语。指心,即清净心。谓其清净如莲花,故称。 南朝 梁 萧统 《讲解将毕赋三十韵》:“意树登空花,心莲吐轻馥。”
《漢語大詞典》:静慧
佛教语。安静之智慧;清净之智慧。 隋炀帝 《与释智顗书》之二二:“ 玉泉 创立道场严整,禪众归集,静慧日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