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王淮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齐州人。王沔弟。太宗太平兴国五年进士。任殿中丞,尝掌香药榷易,坐赃罪当斩,以沔故诏杖一百,降定远县主簿。
李淮 朝代:

人物简介

简介
太平兴国六年(981)任永兴军知府兼安抚使。
孙淮 朝代:北宋

人物简介

简介
庆历八年(1048)任衡州知州。皇祐三年(1051)3月满。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福州闽县人,字长源。刘彝子。神宗元丰中为台州通判,后监江宁酒务。乞养老母,以朝散郎致仕。家甚贫,未尝一毫有求于人,时称孝子。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48—1085 【介绍】: 即宋神宗。英宗长子。英宗即位,封颍王。治平三年,立为太子。四年,即位。熙宁二年,任王安石为参知政事,主持变法,以图富国强兵。后命王韶、章惇开边,设熙河路,拓梅山地区。元丰时,改革官制。屡遣将进攻西夏,灵州、永乐城之战,皆大败,遂采守势。在位十九年。
全宋诗
宋神宗(一○四八~一○八五),名顼,英宗长子。仁宗嘉祐八年(一○六三),封淮阳郡王。英宗治平元年(一○六四),进封颍王。三年,立为皇太子。熙宁元年(一○六八)即位。二年,任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开始变法,以图富国强兵。但在变法中动摇不定,终败。四至六年,命王韶开拓熙、洮等五州,设熙河路,史称熙河开边。五年,章惇开拓梅山地区,史称梅山之役。八年,与辽重划河东边界,弃地数百里。元丰三年(一○八○)至五年,进行官制改革,史称元丰改制。屡遣将进攻西夏,灵州、永乐城之役,皆败。八年,卒,年三十八,葬于永裕陵。庙号神宗,纪元二:熙宁、元丰。事见《宋史》卷一四至一六《神宗本纪》。今录诗七首。
全宋文·卷二四三七
宋神宗赵顼(一○四八——一○八五),英宗长子。庆历八年生,初名仲针,嘉祐八年封淮阳郡王,改今名。治平元年六月进封颍王。三年十二月,立为皇太子,四年正月,即帝位。遂思除历世之弊,务振非常之功。熙宁二年任王安石为参知政事,以革弊图新,于是有熙、丰新法。青苗、保甲、均输、市易、水利诸法既立,又整饬吏治,以助新法施行。四至六年,令王韶开拓熙、洮五州,设熙河路;五年,以章惇开拓梅山地区;八年,重划河东边界,弃地数百里于辽。元丰三年至五年,又改革官制,制定寄禄格,改正官名,遂使官称与实职相符;又改革铨选制度,颁三省、枢密、六曹条制。后欲取灵夏、灭西羌,遂有灵州与永乐城之败。元丰八年三月卒,年三十八。在位十九年,年号二:熙宁、元丰。据《玉海》卷二八,有御集二百卷,以文辞、政事、边防三门为目。事迹见《宋史》卷一四至一六《神宗纪》。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49—1100 【介绍】: 宋扬州高邮人,字少游,又字太虚,号淮海居士。少从苏轼游。神宗元丰八年进士。为定海主簿。哲宗元祐初,以苏轼荐,除太学博士,复迁秘书省正字兼国史院编修官。绍圣元年,因坐元祐党籍,通判杭州。又以增损《实录》罪,责监处州酒税。继迭遭贬谪,编管横州、雷州。徽宗即位,召为宣德郎,北归至藤州卒。善诗赋策论,尤工词,属婉约派。与黄庭坚、晁补之、张耒合称苏门四学士。有《淮海集》。
全宋诗
秦观(一○四九~一一○○),字少游,一字太虚,号淮海居士,高邮(今属江苏)人。神宗元丰八年(一○八五)进士,授蔡州教授。哲宗元祐二年(一○八七),以荐应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试,未第。五年,召为秘书省校对黄本书籍(《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四三)。六年,迁正字(同上书卷四六二),兼国史院编修官。绍圣元年(一○九四),坐党籍,出为杭州通判,道贬处州监盐酒税。三年,削秩徙郴州。四年,编管横州。元符元年(一○九八),除名,移雷州(同上书卷五○二)。三年,放还,至藤州卒,年五十二。有《淮海集》四十卷,《后集》六卷,《长短句》三卷。事见《秦观词年表》(《淮海居士长短句》附录二),《宋史》卷四四四有传。秦观诗,以宋乾道高邮军学刻《淮海集》(藏日本内阁文库)为底本,原集唱和诗多误入他人之作。参校宋乾道高邮军学刻、绍熙谢雩修补本(简称谢本,藏北京图书馆,残存二至十一卷,四十卷,后集一至四卷)、常熟瞿氏铁琴铜剑楼旧藏眉山文中刻《淮海閒居集》(简称文本,藏北京图书馆)、明鄂州张綖刻本(简称张本)、清高邮王敬之刻本(简称王本)、影印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等。新辑集外诗编为第十六卷。
词学图录
秦观(1049-1100) 字少游,一字太虚,号淮海居士。高邮人。有《淮海集》、《淮海居士长短句》。
全宋文·卷二五七二
秦观(一○四九——一一○○),字太虚,又字少游,号淮海居士,扬州高邮(今江苏高邮)人。元丰八年进士,除定海主簿,寻授蔡州教授。元祐初因苏轼荐,任太学博士,六年迁秘书省正字,八年任国史院编修,授左宣德郎。绍圣元年坐元祐党籍,出通判杭州,道贬监处州酒税。后削秩徙郴州,继编管横州,又徙雷州。徽宗即位召还,复为宣德郎。元符三年八月卒于北归途中。观善诗赋策论,尤工词,为「苏门四学士」之一。著有《淮海集》四十卷、《后集》六卷、《长短句》三卷。《宋史》卷四四四有传。
王淮 朝代:北宋

人物简介

简介
宣和六年(1124)任建州知州。
江淮 朝代:南宋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四○九三
江淮,绍兴间人。见其所撰《新建萍乡县治记》。

人物简介

简介
字文伯,西安人。为临川纠曹。贼白毡笠破吉州。敏士与判官江山柴绂保城。岳飞至,欲奏以功。辞曰:“若尔守倅,必被罪。” 飞叹服。继知楚州,金欲取海州,围甚急。诏敏士救之。与张子善谋攻淮阳,金必弃海州。已而果然。张浚奏其功,除淮南运判,移浙漕,终于湖南。

人物简介

全宋诗
王伯淮,东牟(今山东蓬莱)人(《洞霄诗集》卷二)。高宗绍兴三年(一一三三)知安溪县(《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六七)。十九年,知德安府(同上书卷一六○)。二十一年,知临江军(同上书卷一六二)。
全宋文·卷三五○四
王伯淮,楚州山阳(今江苏淮安)人,资深子。绍兴三年以左承议郎知安溪县。十九年守德安,为军卒刺伤。知临江军,二十一年代还。见《宋会要辑稿》食货六之五一,《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六七、一六○、一六二,《文献通考》卷五。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126—1189 【介绍】: 宋婺州金华人,字季海。高宗绍兴十五年进士。以荐除监察御史,迁右正言。曾劾罢宰相汤思退,荐举学者郑伯熊、李焘等。孝宗淳熙二年,除同知枢密院事、参知政事。八年,拜右丞相兼枢密使,旋迁左丞相。因好友唐仲友为朱熹所劾,乃擢陈贾、郑丙官,使攻道学,始开庆元伪学之禁。卒谥文定。
全宋诗
王淮(一一二六~一一八九),字季海,婺州金华(今属浙江)人。高宗绍兴十五年(一一四五)进士,调台州临海尉。召为监察御史,除右正言。孝宗隆兴二年(一一六四),为福建转运副使,除秘书少监兼恭王府直讲。出知建宁府,改浙西提刑,寻召为太常少卿、中书舍人,兼直学士院,知制诰。淳熙二年(一一七五)签书枢密院事,累迁右丞相兼枢密使,九年,左丞相。十五年,奉祠,十六年卒,年六十四,谥文定。事见《诚斋集》卷一二二《王公神道碑》、《攻愧集》卷八七《王公行状》,《宋史》卷三九六有传。今录诗三首。
全宋文·卷四九九六
王淮(一一二六——一一八九),字季海,婺州金华(今浙江金华)人。幼敏悟力学,绍兴十五年登第,为台州临海尉。除监察御史,寻迁右正言,劾罢宰相汤思退,擢秘书少监兼恭王室直讲,出知建宁府,改浙西提刑。入朝,除中书舍人兼直学士院,知制诰。淳熙二年,以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进同知,兼参政。八年,拜右丞相兼枢密事,旋迁左丞相。淮素不喜朱熹,遂攻道学,庆元「伪学」之禁实肇于此。奉祠,提举洞霄宫。十六年卒,年六十四,赠少师,谥文定。有诗文、制草、奏议四十卷,多已亡佚。见楼钥《少师观文殿大学士鲁国公致仕赠太师王公行状》(《攻愧集》卷八七),《宋史》卷三九六有传。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六八一九
刘淮,字叔通,号泉翁,又号溪翁,建阳(今福建建阳)人。尝游学于朱熹之门,绍熙元年进士及第。博学能文,尤工于诗。著有《嘉禾县图经》。见《宋元学案补遗》卷六九。
王淮 朝代:南宋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六七六○
王淮,字伯清。庆元六年官零陵令,嘉泰间知临武县。见嘉靖《衡州府志》卷一,光绪《湖南通志》卷二七四。
邹淮 朝代:南宋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六四四一
邹淮,举进士,嘉定中提领造历所,编撰历书。著有《考异天文书》一卷、《星象考》(存)。见魏了翁《星象考跋》,《宋史》卷八二、二○六。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元肇(一一八九~?)(生年据本集卷上《寄赵东阁》“与君生己酉”及卷下《丁巳生朝》年六十九推定),字圣徒(日刻本本集署名),号淮海,通州静海(今江苏南通)人,俗姓潘。年十九薙染受具。参浙翁于径山,命为掌记。出世通之光孝,历住吴城双塔、金陵清凉、天台万年、苏之万寿、永嘉江心、杭之净慈、灵隐等寺,圆寂于径山。有《淮海挐音》二卷。事见《武林梵志》卷九。 释元肇诗,以日本东山天皇元禄乙亥仿宋刊本为底本。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全宋文·卷七九三四
元肇(《续藏经》作原肇,一一八九——?),字圣徒,号淮海,通州(治今江苏南通)人。绍定间历住通州报恩光孝禅寺、平江府寿宁万岁禅寺、建康府清凉广惠禅寺、温州江心龙翔兴庆禅寺、庆元府阿育王山广利禅寺、临安府净慈报恩光孝禅寺、景德灵隐禅寺。后圆寂于径山。著有《淮海拿音》二卷。门弟子编有《淮海原肇禅师语录》一卷。见作者《淮海拿音》卷一《寄赵东阁》,《淮海原肇禅师语录》,《宋诗纪事》卷九三。
新续高僧传·明律篇第四之一
释元肇,姓陆氏,明州人。蚤岁习律,阅大藏,诵莲经万过,刺血书莲经一部,写律宗诸疏三部。操行谨严,精进无懈。建炎四年,金兵破明州。肇时住湖心寺,金虏强之北行,行至南徐,谓左右曰:“吾将西归矣。”即闻笙歌声,西望念佛而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