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498—1552 【介绍】: 明广东揭阳人,字仁夫,号东涯。嘉靖五年进士。授户部主事,出为梧州知府,擢广西副使,累迁右佥都御史,总督宣大山西保定军务。修筑边墙八百余里,明斥候,禁杀降,荐用良将,以御俺答。以丁父忧去。后俺答逼京师,朝廷起万达为兵部尚书。路远不能即至,为严嵩所谗,降为侍郎。旋又被黜为民。三十一年再起为兵部尚书,未闻命卒。谥襄毅。
全粤诗·卷二四五
翁万达(一四九八——一五二二),字仁夫,号东涯。揭阳人。明世宗嘉靖五年(一五二六)进士。授户部主事,迁郎中,历任梧州知府、四川按察使、陕西左右布政使、右副都御史、兵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终兵部尚书。万达通晓边事,好谈性命之学,为人刚介,勇于任事,尤善御将士。著有《东涯集》、《稽衍集》。明郭棐《粤大记》卷一七、清张廷玉等《明史》卷一九八、清道光《广东通志》卷二九三等有传。翁万达诗,以民国十六年版、翁辉东编《唐明二翁诗集》卷二《稽愆诗》为底本点校。
维基
翁万达(1498年—1552年),字仁夫,号东涯、东厓,谥襄毅,亦作襄敏,广东承宣布政使司潮州府揭阳县(今广东省揭阳市)人。明朝中叶重臣。进士出身,官至兵部尚书、宣大总督。嘉靖四年(1526年)举广东乡试,嘉靖五年(1526年)联捷丙戌科二甲进士,次年授户部主事,管理河西务钞关,九年升署员外郎,督通州漕储,十年升署郎中。十二年(1533年)出为广西梧州府知府。当时咸宁侯仇鸾镇守两广,纵容部下士兵为虐。翁万达逮捕其中尤横者并施加杖刑。居官四年,其声闻显著。朝廷商议讨伐安南,推荐翁万达担任广西副使,专门处理安南事务。万达即进言出兵战略,并以两广部队讨伐叛乱,升任浙江右参政。因总督张经举荐留用,任广西参政。其进言毛伯温以招降为上策,并得到采纳,于是最终评定获胜。升任四川按察使,历陕西左、右布政使。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翁万达升任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抚陕西。不久再进兵部右侍郎,兼任右佥都御史,代替翟鹏担任宣大总督。弹劾罢免宣府总兵官郤永、副总兵姜奭,荐何卿、赵卿、沈希仪代任。其在任期间,赏罚分明,防禦得当。其率众抵禦蒙古数万部队进犯,总兵官张达力战退敌。又上疏增加防备,并请求皇帝发帑银二十九万。明世宗批准,但兵部称大同防备已经得到,不应当在边疆内筑墙,世宗不听,于是从大同东路天城、阳和、开山口诸处为墙百二十八里,堡七,墩台百五十四;宣府西路西阳河、洗马林、张家口诸处为墙六十四里等地设立防禦设备。此后晋升为右都御史,检举揭发代府宗室朱充灼谋反,晋升为左都御史。翁万达因为在边疆做事很久,深得世宗倚重,其进言均得到听从,唯独俺答汗称臣之事与世宗想法不一致。嘉靖二十一年,俺答汗阿不孩派遣使者石天爵等求贡,但明朝廷并不采纳。石天爵等人再次抵达,巡抚龙大有等逮捕。石天爵后被磔杀。蒙古大怒,于是大举进犯、屠杀村堡,绝信使五年。恰逢玉林卫百户杨威被掠夺,杨威诡称可以能够互市而得以释放。俺答汗于是再派使者同款大同左卫,边帅家丁董宝等逮捕使者并斩杀,以报首功。翁万达再次上疏请和议,而没有得到使者赞同。不久,俺答阿不孩复奉印信番文请求合议。兵部尚书陈经称难以相信蒙古,请求边疆核实,并责令翁万达十天内回奏。翁万达归还其使者,并与其约定,但在期限内使者没有抵达。他担心世宗追究责任,从而以好言相劝使者挽留。但世宗仍然不予批准,并指责其渎奏。此后,俺答汗与小王子达延汗有矛盾,小王子欲进攻辽东,俺答汗密谋告诉明朝,请求中国夹击进攻以建立信任。翁万达不敢上报,使者再次抵达后,才向朝廷上奏,但世宗不予批准。嘉靖二十七年三月,翁万达再次称蒙古因求贡不得,而大举进犯边界,请求给予边疆大臣便宜从事的权力。世宗大怒,激切指责他,此后通贡的议论结束。同年八月,俺答汗进攻大同无果后,退而进攻五堡,明军在弥陀山击退。之后蒙古部队转移山西,再次大败而退。次月,再次进攻宣府,掠夺永宁、隆庆、怀来等地,军民死伤数万人。翁万达连坐停俸二级。后因弥陀山战功而恢复俸禄。俺答汗再次进攻宣府,总兵官赵卿怯战,翁万达上奏以周尚文代替。周尚文未抵达,蒙古已经进犯滴水崖,而指挥董抃、江瀚、唐臣、张淮等战死,并南下驻隆庆石河营。游击王钥、大同游击袁正抵达抵禦。恰逢周尚文的数万骑兵、参将田琦数千骑兵会合,在曹家庄连续作战。这时翁万达率领参将姜应熊等驰援,明朝大军顺风鼓噪,扬沙蔽天,蒙古大惊于是当夜车队。诸将追击,蒙古连败。世宗侦得其事战情,大喜,立即升温万达为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之后召回处理兵部事务。后因父丧丁忧。次年,大同因战事失利,总督郭宗皋、巡抚陈耀下狱。世宗起用翁万达任总督。他恰逢生病疽,且守墓中,乞求致仕终制。不久,俺答汗进攻京师。兵部尚书丁汝夔得罪,而起用翁万达代任。他家居岭南,距京师八千里,行走四十日方才抵达京师。当时蒙古气焰非常强,世宗每日夜都在期待翁万达抵达。因为迟赴的事,其询问严嵩。严嵩因为很早就不喜欢翁万达,于是他说敌寇现在就在肘腋处,诸位大臣仍然观望,这并非是君臣之义。于是世宗起用王邦瑞为兵部尚书。几天后,翁万达抵达,并具疏自明。世宗责怪其欺慢,念其守丧之事,姑且夺职别用。当时仇鸾为大将军,受到世宗宠信,从而在世宗面前诋毁翁万达。翁万达于是降为兵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经略紫荆关等。嘉靖三十年(1551年)二月,自陈致仕。得到批准,因濒行疏谢中被摘出有不敬的字,被罢免为民。次年十月,兵部尚书赵锦因依附仇鸾而戍边,再次请求翁万达起用代替。但诏书未抵达,他已经去世,享年五十五岁。隆庆改元,追谥襄敏,赠太子少保。翁万达为人孝顺。其亦喜好谈性命学,与欧阳德、罗洪先、唐顺之、王畿、魏良政为友。为人通古今、刚介坦直,勇于任事。并能够身先士卒、善于保护鼓励将士。隆庆年间,追谥襄毅。

人物简介

槜李诗系·卷十三
维鋹,字云涯,平湖人。嘉靖间文学。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513—1585 【介绍】: 明山东汶上人,字尚甫,号黄涯。嘉靖十四年进士。授户部主事。历浙江按察使、布政使、右副都御史巡抚浙江,浚陂塘,平反冤狱。万历时官至工部尚书。
维基
郭朝宾(1513年—1585年),字尚甫,号黄涯,山东汶上县人,军籍。嘉靖乙未进士,万历初年官工部尚书。山东乡试第五十四名举人。嘉靖十四年(1535年)中式乙未科会试第二百八十八名,登第三甲第二百零五名进士。十八年授户部广西司主事,二十年迁山西司郎中,宣大督粮。二十五年擢陕西按察司副使、备兵西宁,居三年,以外艰归。家居十年,乃出补河南管河副使,又三年迁陕西右参政,分守关西道,居二年,以内艰归。隆庆改元,起补浙江右参政,元年(1567年)八月升本省按察使,十月升右布政使,二年二月进左布政,五年二月官顺天府府尹,三月升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浙江巡抚,十一月升户部左侍郎,六年七月总督仓场,万历二年(1574年)六月升工部尚书,五年十一月以纠拾致仕。万历十三年六月卒,享年七十二。(一)在大同督饷时,改革传统运送粮草办法,杜绝亲朋、权贵请托,为国家节余运费2万两(白银)。(二)赴西宁安抚外族部落,以诚相见,不妄杀戮,很快促其臣服,边境得以安宁。(三)任河南副使期间,一韩姓军官,因其仆作恶被当地指挥逮捕,便夜入指挥宅邸,行凶斗殴,并杀死自己小儿诬陷指挥。郭朝宾深入访查,很快予以查明昭雪。(四)在浙江主持土特产品收购时,系统调整了收购办法和价格,稳定了市场,避免了豪富权贵从中渔利。(五)朝中一江陵宠臣,为表现自己,几次奏请开挖胶莱二河,皇上准备批准。郭朝宾经实地考察,认为开河时机未到。他不附和,不媚上,几次廷议,均以其力谏而被皇上否决。郭朝宾享年72岁。皇帝派员建墓,葬于汶上城东北郭家林。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杨成(1521-1600),字汝大,号震厓,明无锡人。丙辰进士。授工部营缮司主事(正六品),后升迁为都水司郎中(正五品)。
维基
杨成(1521年—1601年),字汝大,号震涯、震厓,直隶苏州府长洲县人,祖籍常州府无锡县。官至南京兵部尚书。庚子科(1540年)应天府乡试第七十八名。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丙辰科进士。刑部观政,授工部主事,三十八年升员外,四十一年迁郎中,四十三年升浙江副使,隆庆元年八月升四川左参政,四年六月升江西按察使,五年正月升本省右布政使,九月升广西左布政使,万历元年十二月升应天府府尹,二年六月升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抚江西,四年三月升工部右侍郎,五年转左侍郎,八年八月升南京工部尚书,九年改南京兵部,十年十一月改南京礼部,十一年十二月以病乞休。十五年十二月起复南京吏部尚书,十七年五月改南京兵部尚书、参赞机务,以七十疏乞休,十九年二月加太子少保致仕,二十三年十一月以原官起掌南京都察院事,以病累辞,二十四年九月准以原官致仕,二十九年七月卒,年八十,谥庄简。

人物简介

维基
苏湖(1539年—?),字望涯,云南大理府太和县人,民籍。云南乡试第十名举人。隆庆五年(1571年)中式辛未科会试第三百十二名,三甲第七十六名进士。
王岱舆 朝代:明末清初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约1573—1657 【介绍】: 明末清初金陵人,名涯,以字行,别署真回老人。回族。先世为天方人。世代精天文历算。幼承家学,习伊斯兰教经典及儒、佛、道典籍,从事译著。以儒家学说铨释《古兰经》,为中国伊斯兰教两大学派之一的汉学派创始人。明亡,北上京师于正阳门外讲经论道。译著有《正教真诠》、《清真大学》、《希真正答》等。
黄玉铉 朝代:

人物简介

维基
黄玉铉(?—约1681),字振公,一字汉涯,洋县人。顺治十六年(1659年)三甲第三十九名,任湖广广济(今湖北蕲春县东南)知县。生性刚直,所有馈赠,一概谢绝。

人物简介

维基
劳温良(1637年4月6日—?年),字特生,号鄹涯,广东广州府顺德县小劳村人。习易经,顺治十七年庚子科广东乡试第38名举人,康熙九年(1670年)庚戌科会试第92名,殿试三甲进士。康熙十年(1671年)任四川省邻水县知县,《邻水县志》述其「湛深经术,治先教化,士民歌颂不置」。

人物简介

晚晴簃诗汇·卷一八四
程琼,字飞仙,号转华,一号无涯居士,休宁人。歙县吴祚荣室。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清浙江石门人,移居桐乡,字仲欧,号松泉,又号菉涯。诸生。好藏书,有藏书楼名“读画斋”。工诗画,精目录学。以其所藏汇刻为《读画斋丛书》、《汇刻书目初编》。著有《南宋群贤小集》、《读画斋学语草》、《百叠苏韵诗》。
李渭 朝代:

人物简介

维基
李渭,字菉涯,直隶省正定府高邑县(今河北省高邑县)人,进士出身。李兆龄之子。康熙六十年(1721年)登进士,改中书舍人。雍正二年,担任刑部云南司主事。雍正四年,任湖南岳州府知府。雍正五年,革职。雍正十二年,任广东佛山同知、四川嘉定府知府。乾隆五年,任河南彰德府知府。乾隆九年,任山东盐运使。乾隆十三年,任山东按察使、安徽布政使。乾隆十五年,任山东布政使。
傅涵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清江西临川人,字圣涯。廪生。乾隆初试鸿博未用。有《新桥集》。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752—1813 【介绍】: 清蒙古正黄旗人,乌尔济氏,原名运昌,字开文,号时帆。乾隆四十五年进士,授检讨,官至侍读。所居称梧门书屋。收藏法书名画盈屋。曾从翰苑所藏《永乐大典》抄录宋元人集一百三十家。生平熟悉朝章典故,有《陶庐杂录》、《清秘述闻》、《槐厅载笔》、《存素堂集》。
晚晴簃诗汇·卷一○二
法式善,原名运昌,字开文,号时帆,又号梧门,蒙古旗人。乾隆庚子进士,改庶吉士,授检讨,历官庶子。有《存素堂集》。
维基
法式善(1753年—1813年),原名运昌,字开文,号时帆,又号梧门、陶庐、小西涯居士。蒙古尔济氏、又尔吉氏、勒济氏、伍尧氏,内务府正黄旗包衣管领下蒙古人(属内务府正黄旗蒙古姓满洲旗人)。进士出身,清朝诗人、学者,官至国子监祭酒。工诗,善书画。法式善生于乾隆十八年(1753年)正月十七日,本名运昌,其生父广顺为乾隆二十五年庚辰恩科顺天乡试举人,广顺师从进士翁方纲。法式善在乾隆四十四年己亥恩科中举人,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考中庚子恩科三甲进士(榜名运昌,时隶内务府正黄旗蒙古九格管领下,据《钦定八旗通志:进士》),选庶吉士,散馆授检讨,迁国子监司业。乾隆五十年(1785年),高宗亲临辟雍时,其率诸生听讲,各获赏赐。奉旨改名“法式善”,即满语“竭力有为”之意。曾任《四库全书》提调。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擢国子监祭酒。仕途多舛,以病乞归,长期在北京居住。法式善所居地安门北,正是明朝李东阳住所旧址。曾被阿桂、丰绅济伦极力推荐,但为嘉庆不喜。嘉庆朱批:丰绅济伦滥保法式善,并未深知法式善平日声名才具,仅以在伊家课。读嘉庆十八年(1813年)二月初五卒。《清史稿·文苑传》有传。乾隆四十二年,法式善和内务府正白旗苏完富察氏徵瑞侄女结婚,其妻来自尚书德保 (清朝)胞弟德元妻子富察氏家族,遂次年他和妻子入住德元家,和德元子英贵,即大臣英和的堂兄弟,一起读书。德元子英贵后亦娶法式善妻子富察氏家侄女为妻,即徵瑞侄孙女。此支傅察氏亦有科举良卿、经闻、锡荣、兴恩、贵诚等人。乾隆五十八年(1793),成立“城南诗社”,与王芑孙、刘锡五等被称为“城南八友”,聚会地有陶然亭(今陶然亭公园)。又常与诗友集结于极乐寺。京师家居名“且园”,内设“诗龛”室,供诗友雅集与诗画收藏之用。又与内务府正黄旗汉军百龄、内务府正白旗满洲英和、翰林编修谢振定、正白旗满洲画家梦禅居士瑛宝(孙儿恩隆)时有唱和往来。法式善曾师从内务府正白旗满洲、礼部尚书德保 (清朝)和德保兄弟德元。法式善在京时,交际广泛,亦拜师汉人翰林曹秀先、周煌等人为师,其中周煌为其好友张问陶原配周氏之父,而张问陶继妻之父四川布政使林俊正为傅恒、福康安家仆,法式善曾被傅恒妻那拉氏聘为长孙丰绅济伦之子的家教。丰绅济伦继妻伊尔根觉氏是法式善女婿世泰的姐姐。阮元作《梧门先生年谱》。进士诗人李銮宣作《法时帆祭酒挽诗三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785—1848 【介绍】: 清湖南善化人,字耦庚,号西涯,晚号耐庵。嘉庆十三年进士。授编修。道光间出为江西南昌知府,历江苏按察使、布政使,佐巡抚陶澍创行海运。后官贵州巡抚。九年,禁种鸦片,振兴文教,颇多惠政。擢云贵总督。因故罢官。工文章,有《耐庵文集》等。辑有《皇朝经世文编》。

人物简介

江上诗钞
字斯展,号午涯,嘉庆癸酉举人。大挑一等以知县分发江西历署广昌、金溪、万安等县补高安江西县试,积弊甚重,力加整顿,丕变士风。道光辛卯、壬辰两充乡试,同考官,得人称盛。年六十有“托足愿同匏系冷,到头知是菜羹香”句,归思遂动,乙未旋里,同治元年卒,年八十七。邑志传耆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