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路涩(路澀)
南朝 梁 简文帝 《陇西行》:“ 乌孙 涂更阻, 康居 路犹涩。”后用以指道路艰险难行。 唐 辛常伯 《军中行路难》诗:“途危 紫盖峯 ,路涩 青泥坂 。”
《漢語大詞典》:涩难(澀難)
(1).犹险阻。 汉 王升 《石门颂》:“道路涩难。”
(2).言语迟钝艰难。隋书·诚节传·卢楚:“ 楚 少有才学,鯁急口吃,言语涩难。”
《國語辭典》:枯涩(枯澀)  拼音:kū sè
枯燥生涩。《福惠全书。卷二四。典礼部。宾兴考试》:「勿出枯涩,以阻遏少年文机。」
《骈字类编》:花涩(花涩)
原化记大历初钟陵客崔希真家于郡西善鼓琴工绘事好脩养之术二年十月初朔夜大雪希真晨出门见一老人衣蓑戴笠避雪门下崔异之请入既去蓑笠见神色毛骨非常人也益敬之问曰家有大麦面聊以充饭叟能是乎老父曰大麦受四时气谷之善者也能沃以䜴汁则弥佳崔因命家人具之间又献松花酒老父曰花涩无味某野人也能令其醇美乃于怀中取一丸药色黄而坚老人以石碎之置于酒中则顿甘美矣
《漢語大詞典》:寒涩(寒澀)
(1).形容寒气凝聚。谓严寒。 宋 孔平仲 《二十二日大风发长芦》诗:“云气作冥晦,气候变寒涩。”
(2).形容诗文艰涩不流畅。 宋 吴坰 五总志:“ 蜀 僧 鸞 鄙, 贾岛 寒涩。” 明 杨慎 升庵诗话卷三:“观其全篇,意思殊馁,大抵附於寒涩。”
(3).犹寒酸。贫困,困窘。 清 薛雪 一瓢诗话:“寒涩人诗必枯瘠,丰腴人诗必华赡。”
《国语辞典》:涩缩(涩缩)  拼音:sè suō
做事犹豫退缩,不爽快。如:「若想成大功、立大业,就须改正迟疑怠忽,涩缩不前的毛病。」
《漢語大詞典》:涩勒(澀勒)
竹的一种。 宋 苏轼 《题过所画枯木竹石》诗之三:“倦看涩勒暗蛮村,乱棘孤藤束瘴根。” 清 屈大均 广东新语·草语:“有竻竹,一名涩勒。勒,刺也。 广 人以刺为勒,故又曰勒竹,长芒密距,枝皆五出如鷄足,可蔽村砦。”
分類:竹的一种
《國語辭典》:涩讷(澀訥)  拼音:sè nè
说话迟钝困难。《宋书。卷四七。刘怀肃传》:「怀肃次弟怀敬,涩讷无才能。」也作「涩呐」。
分類:文章迟钝
《骈字类编》:冻涩(冻涩)
宋 朱熹 次秀野咏雪韵三首 其一 酒肠冻涩成新恨,病骨侵凌减旧肥。
《國語辭典》:冷涩(冷澀)  拼音:lěng sè
凝滞、不通畅。唐。白居易〈琵琶行〉:「水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唐。陆龟蒙 上清诗:「新篁冷涩曲未尽,细拂云枝栖凤惊。」
《国语辞典》:青涩(青涩)  拼音:qīng sè
1.果实生涩未成熟。如:「这些李子还未成熟,尝起来十分青涩。」
2.形容人幼稚不成熟。如:「经过社会的洗礼,他已走出青涩的岁月。」
《漢語大詞典》:涩体(澀體)
亦作“澁体”。 指艰涩难读、自成一格的文章体式。 宋 计有功唐诗纪事·徐彦伯:“ 彦伯 为文,多变易求新,以‘凤阁’为‘鷃阁’、‘龙门’为‘虬户’……进士效之,谓之 徐 澁体。” 王棻 《答王子裳书》:“ 昌黎 之学深於文而未深於诗,故诗极变化而文成涩体。”
《國語辭典》:拙涩(拙澀)  拼音:zhuó sè
拙劣晦涩,不顺畅。《南齐书。卷五二。文学传。王智深传》:「少从陈郡谢超宗学属文。好饮酒,拙涩,乏风仪。」
分類:迟钝晦涩
《漢語大詞典》:悭涩(慳澀,慳澁)
亦作“ 慳澁 ”。吝啬。 宋 朱淑真 《雨中写怀》诗:“东风吹雨苦生寒,慳涩春光不放宽。”引申指浅少。 宋 苏轼 《与徐得之书》之十:“来日离此,水甚慳澁,不知趁得十五日上否?”
分類:吝啬
《漢語大詞典》:迟涩(遲澀)
迟慢,不流畅。 宋 秦醇 《赵飞燕别传》:“后帝行步迟涩,颇气惫,不能御 昭仪 。” 明 胡应麟 诗薮·遗逸下:“ 开元 初,有 史青 者, 零陵 人,上表,以 陈思 七步成诗尚为迟涩,请五步成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