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绵宜 朝代:晚清

人物简介

维基
绵宜(1827年—1898年),字听涛,号佩卿,满洲镶白旗人。清朝宗室、政治人物。道光二十九年己酉科举人,咸丰二年(1852年)壬子恩科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改礼部主事。官至理藩院侍郎。

人物简介

晚晴簃诗汇·卷一六四
刘廷枚,字叔涛,吴县人。同治戊辰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历官祭酒。有《慊斋诗钞》。

人物简介

维基
龙起涛(1832年—1900年),字仿山,号禹门,江西永新人。道光十二年壬辰(1832年)十月初三日出生。同治十二年癸酉(1873年)中举人,次年(1874年)中进士,官常宁县知县。任内擒贼缉匪,断狱讼,事功卓著。龙起涛自言:“杀人以徼功,吾弗安也!”公务之馀,喜读书,师事王先谦,受古文法。光绪二十六年庚子(1900年)七月初七卒于湖南省城,得年六十九。
冯崧生 朝代:

人物简介

维基
冯崧生,号听涛,一号陶庐,浙江省杭州府仁和县人,画家。光绪二年(1876年),参加丙子恩科会试,得贡士第112名。殿试登进士三甲第37名。同年五月(6月3日),改庶吉士。光绪三年四月(1877年6月9日),散馆,授翰林院检讨。工画,善绘兰、竹。
胡瀛涛 朝代:

人物简介

维基
胡瀛涛,四川省夔州府云阳县人。进士出身。光绪二年(1876年),参加丙子恩科会试,得贡士第211名。殿试登进士2甲第118名。同年五月(6月3日),改庶吉士。光绪三年四月癸丑(1877年6月9日),翰林院散馆,著以即用知县。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837—1909 【介绍】: 清直隶南皮人,字香涛,又字香岩、孝达,号壶公,又号无竞居士,晚号抱冰,又号广雅。少时工词章。同治二年进士。光绪初,擢司业,迁洗马。遇事敢言,曾请斩崇厚,毁俄约。与宝廷、陈宝琛、张佩纶等号为清流。中法战争时任两广总督,起用冯子材击败法军。又设广东水陆师学堂,立广雅书院,武事与文备并举,以谋自强。后督湖广近二十年,筹卢汉铁路,办汉阳铁厂、萍乡煤矿、湖北枪炮厂,设纺织四局,创两湖书院等,为后起洋务派首领。提倡“旧学为体,新学为用”,维护封建纲常,反对戊戌变法,作《劝学篇》以明宗旨。庚子之役,参与东南互保,镇压两湖反洋教斗争及唐才常自立军起事。光绪末,擢体仁阁大学士、军机大臣兼管学部,定清末教育制度,力谋振兴国势,而为满族宗贵所挠,不能有所作为。卒谥文襄。所作文章典瞻,诗亦淹博沉丽。有《张文襄公全集》。
晚晴簃诗汇·卷一六二
张之洞,字孝达,一字香涛,晚号抱冰,南皮人。同治癸亥一甲三名进士,授编修,官至体仁阁大学士。赠太保,谥文襄。有《广雅堂集》。
词学图录
张之洞(1837-1909) 字孝达,一字香涛,又号壶公、抱冰。谥文襄。直隶南皮人。同治二年进士,官至显位。宣统继位,以顾命重臣晋太子太保。有《广雅堂诗集》。
黄鹤楼志·人物篇
张之洞(1837—1909) 清末洋务派首领。字孝达、香涛、芗涛,号壶公、抱冰。直隶南皮(今属河北)人。咸丰二年(1852)乡试解元,同治二年(1863)殿试探花。累官山西巡抚、两广总督、湖广总督、署理两江总督、体仁阁大学士、军机大臣。与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13岁回家乡南皮应童子试时曾游黄鹤楼。同治六年(1867)任湖北学政时为黄鹤楼写楹联一副:“江汉美中兴,愿诸君努力匡时,莫但赏楼头风月;輶轩访文献,记早岁放怀游览,曾饱看春暮烟花。”后来又为黄鹤楼(奥略楼)再次题联:“昔时整顿乾坤,缔造皆从江汉起;今日交通文轨,登临不觉亚欧遥。”还曾作七律《黄鹤楼太白堂》。同治黄鹤楼被焚毁后,时任湖广总督的张之洞曾拟重建并主张“此楼当造铁壁,才能避免火灾”,后因种种原因重建方案未能得到实施。光绪三十三年(1907),擢升军机大臣后,其僚属捐款在黄鹤楼故址处筑建一楼,拟名为“风度楼”。张之洞知道后,建议用“奥略”二字为名,并亲笔题写“奥略楼”楼名。此后较长一段时间,一些游客将此楼视作“黄鹤楼”前来登临、游览。
维基
张之洞(1837年9月2日—1909年10月4日)。字孝达,一字香涛,号香岩,又号壶公、无竞居士,晚年自号抱冰,人称“张香帅”,直隶南皮县(今河北南皮)人,晚清重臣。道光十七年八月初三生于贵州。咸丰二年(1852年)15岁中顺天乡试解元,同治二年(1863年)中进士第三名探花,据说是因为慈禧太后喜欢张之洞的文章,因此破例提拔,授翰林院编修。历任教习、侍读、侍讲、内阁学士、山西巡抚、两广总督、湖广总督、两江总督(多次署理,从未实授)、军机大臣等职,官至体仁阁大学士。张之洞早年一度是清流派健将,后成为洋务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大力倡导「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他注重教育和治安,主导了中国近代的警察制度,对清末教育和社会发展有很大的影响。还曾创办汉阳铁厂、大冶铁矿、湖北枪炮厂等。八国联军入侵时,大沽炮台失守,张之洞会同两江总督刘坤一与驻上海各国领事议订“东南互保”,并镇压维新派的唐才常、林圭、秦力山等自立军起义,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11月),以顾命重臣晋太子太保,次年宣统元年(1909年)病卒,谥文襄。著有《广雅堂集》。张之洞与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并称「晚清四大名臣」。
陈洪涛 朝代:近现代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陈洪涛,字淮海,号厔厂,江苏吴江人。
贾声涛 朝代:近现代

人物简介

清州搜玉
未详。

人物简介

维基
江澍畇,字韵涛,江西弋阳(今江西省弋阳县)人,进士出身。同治三年,乡试中举。光绪三年,登进士,改庶吉士。光绪六年四月,散馆后,授翰林院编修。光绪八年,任甘肃副考官。光绪九年,任功臣馆纂修官、国史馆协修官。光绪十一年,任顺天乡试同考官、功臣馆提调官。光绪十五年,任山东济南府知府。工书法。
嵩森 朝代:

人物简介

维基
松森(1826年12月13日—1904年3月23日),原名松林,《玉牒》作嵩森,字吟涛。清朝宗室正蓝旗第六族载字辈。咸丰二年(1852年)壬子乡试举人。同治四年(1865年)乙丑科第二甲第四名进士出身。五月,选翰林院庶吉士。七年(1868年):四月,翰林院散馆,授编修。六月,充国史馆协修官。八年(1869年):八月,擢司经局洗马。十二月,充文渊阁校对。十一年(1872年):二月,以洗马充协办翰林院事,兼充功臣馆提调官。十三年(1874年):三月,授翰林院侍读学士,充日讲起居注官。光绪元年(1875年):四月大考评为三等,以庶子降补。六月,授右庶子,充国史馆纂修官。十一月,授国子监祭酒。三年(1877年):三月,授詹事府满詹事,兼充日讲起居注官。十二月十六日升授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衔、文渊阁直阁事。四年(1878年):三月十三日迁礼部右侍郎。五年(1879年):正月,兼镶白旗汉军副都统。五月,署理工部左侍郎;二十一日转礼部左侍郎。六月,署理刑部右侍郎。六年(1880年):八月十日调补盛京礼部侍郎,仍兼副都统。十年(1884年):盛京礼部侍郎。奏报朝鲜官员送回奉天难民。十一年(1885年):二月,以盛京礼部侍郎署理盛京户部侍郎。十二年(1886年):五月十五日改盛京刑部侍郎。十三年(1887年):二月三十日升都察院满左都御史。八月黄河决口于郑州,松森参与了是否更改河道的辩论。十五年(1889年):九月十三日改理藩院尚书。十七年(1891年):奉敕撰《钦定理藩院则例》。十一月,奏报喀喇沁本旗游牧地方及敖汉王旗各属被贼帮焚烧残害情形,请派援兵会剿。十八年(1892年):因事革职留任。十二月,奏请锡林郭勒盟盟长苏尼特扎萨克亲王衔多罗楞郡王那木济勒旺楚克的胞弟协理台吉察克都尔色楞赏给职务差使。十九年(1893年):四月,奏请予头等台吉札拉木禅旺济勒赏戴花翎。五月,奏报伊克昭盟遭灾,请旨赈济。光绪二十年(1894年):正月十七日,患感冒但因正值元宵花衣期而未具折请假,递牌时因无处注写感冒,未呈递膳牌;交吏部议处。二十一日,管部大学士张之万奏请处分。二十四日,勒令以原品休致。光绪三十年(1904年):二月,奏报病情恶化危急。二月初七日卒,年七十九岁。
李翊涛 朝代:

人物简介

维基
李翊涛,江西省抚州府临川县人,同进士出身。光绪九年(1883年),参加癸未科殿试,登进士三甲130名。同年五月,著交吏部掣签分发各省,以知县即用。
寿朋 朝代:晚清

人物简介

维基
寿朋(1845年—?),字擢珊,号海涛,巴雅拉氏,世居虎尔哈地方,盛京镶黄旗满洲海连佐领下附生。同进士出身。同治六年丁卯科,顺天乡试中一百五十八名举人,光绪十八年壬辰科会试,第七十四名,二十年(1894年),参加光绪甲午科殿试,登进士三甲115名。同年五月,著交吏部掣签分发各省,以知县即用。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849—1912 【介绍】: 清直隶武强人,字松坡。光绪十二年进士。官刑部主事。以目疾去官。吴汝纶、张裕钊弟子。因汝纶之荐,主讲信都、莲池两书院。目盲而讲习不辍。早岁留心西洋政治等学,晚年以讲授国文为己任。有《贺先生文集》。
晚晴簃诗汇·卷一七六
贺涛,字松坡,武强人。光绪丙戌进士,官刑部主事。
维基
贺涛(1849年—1912年),字松波、字松坡,直隶省深州武强县(今河北省武强县武强镇)人,进士出身。光绪十二年,登进士,同年五月,俱著分部学习,授刑部主事。以眼疾去官,留世有文集四卷。
傅仲涛 朝代:

人物简介

维基
傅仲涛,贵州省贵阳府人,同进士出身。光绪十八年(1892年),参加光绪壬辰科殿试,登进士三甲139名。同年五月,著交吏部掣签分发各省,以知县即用
梁涛观 朝代:晚清

人物简介

维基
梁涛观(1853年3月20日—1901年10月21日,生于咸丰三年二月十一日,卒于光绪二十七年九月十日),字季沅,四川省重庆府大足县弥陀乡人,同进士出身。父永洪,母彭氏,弟兄四人,其为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