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人物
过江诸人,每至美日,辄相邀新亭,藉卉饮宴。周侯。中坐而叹曰:「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皆相视流泪。唯王丞相。愀然变色曰:「当共戮力王室,克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对?」
过江人士,每至暇日,相要出新亭饮宴。周顗中坐而叹曰:「风景不殊,举目有江河之异。」皆相视流涕。惟导愀然变色曰:「当共力王室,克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对泣邪!」众收泪而谢之。俄拜右将军、扬州刺史、监江南诸军事,迁骠骑将军,加散骑常侍、都督中外诸军、领中书监、录尚书事、假节,刺史如故。导以敦统六州,固辞中外都督。后坐事除节。
对泣新亭:指忧国忧民之情。宋陆游《水乡泛舟》:“悲歌易水轻燕侠,对泣新亭笑楚国。”
莫道新亭人对泣,异乡殊代也沾衣。 吴融 过渑池书事
报国捐躯实壮夫,楚囚垂欲复神都。 唐彦谚 奉使岐下闻唐弘夫行军为贼所擒伤而有作
相携花下非秦赘,对泣春天类楚囚。 李商隐 与同年李定言曲水间话戏作
悲作楚地囚,何日秦庭哭。 李白 流夜郎半道承恩放还兼欣克复之美书怀示息秀才
新亭举目风景切,茂陵著书消渴长。 杜甫 十二月一日三首之二
莫作新亭泣,徒使夷吾嗤。 独孤及 癸卯岁赴南丰道中闻京师失守寄权士繇韩幼深
深谷作陵山作海,茂弘流辈莫伤情。 罗隐 台城
进言者皆曰:「天下已安矣。」臣独曰:「未安。」或者曰:「天下已治矣。」臣独曰:「未治。」恐逆意触死罪,虽然,诚不安,诚不治。故不敢顾身,敢不昧死以闻。夫曰天下安且治者,非至愚无知,固谀者耳,皆非事实,知治乱之体者也。夫抱火措之积薪之下,而寝其上,火未及燃,因谓之安,偷安者也。方今之势,何以异此?
臣窃惟事势,可为痛哭者一,可为流涕者二,可为长太息者六,若其它背理而伤道者,难遍以疏举。进言者皆曰天下已安已治矣,臣独以为未也。曰安且治者,非愚则谀,皆非事实知治乱之体者也。夫抱火厝之积薪之下而寝其上,火未及燃,因谓之安,方今之势,何以异此!本末舛逆,首尾衡决,国制抢攘,非甚有纪,胡可谓治!陛下何不壹令臣得孰数之于前,因陈治安之策,试详择焉!
畏闻巢幕险,宁寤积薪然。 韩偓 感事三十四韵
相关人物
「杨子见逵路而哭之,为其可以南可以北;墨子见练丝而泣之,为其可以黄可以黑。」东汉·高诱注:「道九达曰逵。闵其别也。」
盖天地剖分,万物萌毓;非有典艺之文,坚基可据,推当今以览太古,自昭昭而本冥冥,乃欲审其事而建其论,董其是非而综其详略,言也实为难哉!故易纪三皇,书叙唐、虞,惟天为大,唯尧则之,巍巍其有成功,焕乎其有文章。自是以来,载籍昭晰。然而立谈者人异,缀文者家舛,斯乃杨朱哭于歧路,墨翟悲于练素者也。是以上述三皇,下记六国,备其终始曰皇霸。
杨子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又请杨子之竖追之。杨子曰:「嘻!亡一羊何追者之众?」邻人曰:「多歧路。」既反,问:「获羊乎?」曰:「亡之矣。」曰:「奚亡之?」曰:「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杨子戚然变容,不言者移时,不笑者竟日。
亡羊路:喻指世事复杂。唐姚系《京西遇旧识兼送往陇西》:“相逢与相失,共是亡羊路。”
杨朱泣:指因误入歧途而感伤。唐杜甫《早发射洪县南途中作》:“茫然阮籍途,更洒杨朱泣。”
相逢与相失,共是亡羊路。 姚系 京西遇旧识兼送往陇西
来岁公田多种黍,莫教黄菊笑杨朱。 刘商 重阳日寄上饶李明府
东西不复问,翻笑泣岐人。 吴融 荆州寓居书怀
尘埃一别杨朱路,风月三年宋玉墙。 唐彦谦 离鸾
藕叶缀为衣,东西泣路岐。 方干 客行
洞庭湖阔蛟龙恶,却羡杨朱泣路岐。 李商隐 荆门西下
苦吟防柳恽,多泪怯杨朱。 李商隐 西溪
庾信生多感,杨朱死有情。 李商隐 送千牛李将军赴阙五十韵
杨朱不用劝,只是更沾巾。 李商隐 离席
晚年名利迹,宁免路岐哀。 李溟 无题
易下杨朱泪,难招楚客魂。 杜甫 冬深
茫然阮籍途,更洒杨朱泣。 杜甫 早发射洪县南途中作
姓杨皆足泪,非是强沾衣。 杨凝 送别
风波疲贾谊,岐路泣杨朱。 权德舆 奉和许阁老酬淮南崔十七端公见寄
今日杨朱泪,无将洒铁衣。 沈佺期 送卢管记仙客北伐
见说杨朱无限泪,岂能空为路岐分。 温庭筠 博山
爱憎防杜挚,悲叹似杨朱。 温庭筠 病中书怀呈友人
胡尘晦落日,西望泣路岐。 独孤及 癸卯岁赴南丰道中闻京师失守寄权士繇韩幼深
长卿未遇杨朱泣,蔡泽无媒原宪贫。 卢纶 冬日登城楼有怀因赠程腾
半生南走复西驰,愁过杨朱罢泣岐。 许棠 秦中遇友人
我有吊古泣,不泣向路岐。 贾岛 寄孟协笔
临岐泣世道,天命良悠悠。 陈子昂 感遇诗三十八首
相看又见岁华新,依旧杨朱拭泪巾。 韦庄 新正日商南道中作寄李明府
余今正泣杨朱泪,八月边城风刮地。 韦庄 赠峨嵋山弹琴李处士
(2).指积聚的木柴。《汉书·西域传下·车师后国》:“﹝ 陈良 等﹞即将数千骑至校尉府,胁诸亭令燔积薪,分告诸壁。” 元 袁桷 《愍誓·哀谢先生》:“燃积薪以逞安兮,羣豢食而自戏。”
(3).《汉书·贾谊传》:“夫抱火厝之积薪之下而寝其上,火未及燃,因谓之安,方今之势,何以异此!”后以“积薪”喻隐伏危机。《后汉书·黄琼传》:“前 白马 令 李云 ,指言宦官罪秽宜诛,皆因众人之心,以救积薪之敝。” 宋 庄季裕 《鸡肋编》卷中:“於戏!邦势若此,念积薪之已然;民力几何,惧奔駟之将败。” 清 谭莹 《寄怀徐铁生大令》诗之四:“幕府谈兵大有人,东南重镇太平民;督师郤令同孤注,所主原期似积薪。”
(4).《汉书·汲黯传》:“ 黯 褊心,不能无少望,见上,言曰:‘陛下用羣臣如积薪耳,后来者居上。’”后以“积薪”喻选用人才后来居上。 唐 刘知几 《史通·忤时》:“儻使士有澹雅若 严君平 ,清廉如 段干木 ,与僕易地而处,亦将弹鋏告劳,积薪为恨。” 宋 苏轼 《辞免翰林学士第二状》:“如前所陈,实以劳旧尚多,必有积薪之誚,兄弟并进,岂无连茹之嫌。” 清 钱谦益 《吏部文选清吏司员外郎张振秀授奉直大夫制》:“大破累年之留滞,用昭新政之清夷,积薪之流,半登于啟事。”《花月痕》第十四回:“人材有积薪之嘆,捷径多窘步之忧。”
(5).喻后来居上。 黄人 《〈清文汇〉序》:“夫以吾国文学之雄奇奥衍……一入今朝,则又兼收并畜,大会细入,两京、三 唐 ,不免积薪之愧, 姬 孔 之际,於斯为盛。”
(2).指临歧感伤之泪。 唐 杜甫 《早发射洪县南途中作》诗:“茫然 阮籍 途,更洒 杨朱 泣。”参见“ 杨朱泣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