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858,分58页显示 上一页 50 51 52 53 54 56 57 58 下一页
海明
郑翰谟(字 观海 )
蔡曾源( 蓬海 字 仙峰、撰辰 )
傅振海(字 秉中 号 晓渊 )
徐世昌(字 卜五 号 菊人、涛斋、水竹村人、石门山人、东海居士 )
周学海(字 澄之 )
康有为(名 祖诒 字 广厦 号 长素、更生、更甡、西樵山人、天游化人、明夷、游存叟 世称 康南海 别称 百日维新 )
徐莘田(号 东海、撷红馆主 )
梁鼎芬(字 星海、伯烈 文忠 号 节庵、节庵等 )
释永光(字 海印 张 释永光 号 憨头驼 )
郑孝胥(字 苏堪、苏戡、苏勘、苏龛、太夷 号 苏庵、苏盦、夜起庵主、海藏 )
郑鹏云(字 毓丞、毓臣、毓宸、育臣 号 乌虖子、北园后人、鹭江市隐、稻香村人、鲲海逸民 )
樊海澜
李海光
其它辞典(续上)
晏安澜(字 海澄 )海明
郑翰谟(字 观海 )
蔡曾源( 蓬海 字 仙峰、撰辰 )
傅振海(字 秉中 号 晓渊 )
徐世昌(字 卜五 号 菊人、涛斋、水竹村人、石门山人、东海居士 )
周学海(字 澄之 )
康有为(名 祖诒 字 广厦 号 长素、更生、更甡、西樵山人、天游化人、明夷、游存叟 世称 康南海 别称 百日维新 )
徐莘田(号 东海、撷红馆主 )
梁鼎芬(字 星海、伯烈 文忠 号 节庵、节庵等 )
释永光(字 海印 张 释永光 号 憨头驼 )
郑孝胥(字 苏堪、苏戡、苏勘、苏龛、太夷 号 苏庵、苏盦、夜起庵主、海藏 )
郑鹏云(字 毓丞、毓臣、毓宸、育臣 号 乌虖子、北园后人、鹭江市隐、稻香村人、鲲海逸民 )
樊海澜
李海光
人物简介
维基
晏安澜(1851年—1919年)字海澄,陕西省镇安县北阳山庙坪人。清末民初政治人物、诗人。晏安澜10岁入旬阳沙沟程西园学馆学习。后来,他参加县试和州试,成绩均列前茅。清朝光绪元年(1875年),他获荐入三原宏道书院,后中举人,光绪三年(1877年)中进士。此后,他历任户部山东司主事,莞榷司郎中兼司长,盐政院院丞,四川盐运使等职务。他在盐政上颇有心得,并有著述。甲午战争期间,他于清军行营营务处兼办督操。他还曾分别任会典馆、礼制馆、宪政编查馆、资政院等处的纂修、监修、顾问、咨议。清朝末年,陕西蒲城县县令殴打教师并捕学生、封学校。晏安澜协助受害者呈奏,使肇事者遭到了惩办。光绪二十年(1894年),晏安澜筹划在北京设立商山会馆,获商州知州保山人李省自、乡绅士民以及吴怀清等人捐助,在北京老墙根(今北京市西城区南部的老墙根街41号)建立了商山会馆。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他捐资创建了镇安县高等小学堂(该校原为安业书院)。1919年,晏安澜逝世。
人物简介
维基
海明(1857年1月19日—1900年7月24日),爱新觉罗氏,清朝宗室正蓝旗第四族溥字辈。光绪八年(1882年)壬午科顺天乡试举人。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乙未科第三甲第一百九十名同进士出身。五月,签分宗人府以主事候补。二十六年(1900年),六月二十八日,卒于庚子拳乱,年四十六岁。
人物简介
晚晴簃诗汇·卷二○○
郑翰谟,字观海,朝鲜人。光绪十八年充贡使。
人物简介
维基
蔡曾源(1854年—1918年),原名蓬海,字仙峰,又字撰辰。清朝官员。山东东港区日照街道十里铺人。光绪十六年(1890年)进士。同年五月,改翰林院庶吉士。光绪十八年五月,散馆,授翰林院编修,历任国史馆协修、会典馆纂修。二十四年(1898年)改御史,二十六年(1900年)补浙江道监察御史,三十年(1904年)补掌福建道监察御史,次年转掌云南道监察御史。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出任建宁府知府。
人物简介
简介
字秉中,号晓渊,诸暨人。光绪六年(1880)秀才,后入杭州诂经精舍求学,受业于经学大师俞樾、谭献。以五品衔候补直隶州州同,需次江苏,曾权太仓州州同,后任太平抚民同知。光绪十六年(1890)受聘于宣平县县署,任鳌峰书院主讲。
人物简介
词学图录
徐世昌(1854-1939) 乳名卫生,字卜五,号菊人,又号涛斋、水竹村人、石门山人、东海居士等。河南卫辉人。1879年与袁世凯结为盟兄弟,得袁资助北上应试,先中举人,后中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官至北洋政府总统。与林琴南、严范孙、赵湘帆、华世奎等名士组成"晚清簃诗社"。善诗词书画。1920年以大总统身份成立"国画研究社",聘国画大家周肇祥主其事,同时拨巨额公款,明令成立北京艺术篆刻学校(今中央美院前身),由陈师曾任校长,齐白石、王梦白等人任教。徐世昌下野之后,周肇祥仍将名人画作送往天津徐宅,请其为之鉴赏评论。著有《清儒学案》、《颜李遗书》、《韬斋述学》、《韬养斋日记》、《国乐谱》、《古文典范》、《明清八家文钞》、《水竹村人集》(又名《徐大总统诗集》)、《归云楼集》、《海西草堂集》、《退耕堂集》、《竹窗楹语》、《藤墅俪言》、《拣珠录》、《晚晴簃诗汇》(又名《清诗汇》)等。人物简介
徐世昌(一八五五—一九三九),字卜五,号菊人,天津人。光绪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历任兵部侍郎、军机大臣、巡警部尚书、东三省总督等,助袁世凯窃取总统职位,一九一八年由国会选为总统,下台后迁居天津,以编书、赋诗、写字遣兴。有《退耕堂文集》。
人物简介
维基
周学海(1856年—1906年5月),字澄之,安徽省建德县人,清代医学家、政治人物,重臣周馥长子。光绪进士,因体弱多病,一生淡泊功名,唯好读书,尤喜钻研医学。咸丰六年(1856年),周学海生于建德纸坑山。幼年避太平军,随父母至江西彭泽九都山避难。父周馥从李鸿章在外,周学海随母居家苦读。同治三年(1864年),被父接往江宁,补县学生员。光绪十一年(1885年)拔贡生。光绪十四年(1888年)秋应江南乡试,中第二十九名举人。光绪十八年(1892年)中三甲第三十九名进士。同年五月,授内阁中书。不久,分发南河同知,未到任,遵父之命,任扬州河捕同知,期间根据父亲治水经验整治淮堤,赏戴花翎,加二品衔。后改江苏候补道。光绪三十年(1904年),周馥升署两江总督,周学海回避,改任浙江候补道,因病体不支,乞假返回江宁。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5月病故。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858—1927 【介绍】: 清广东南海人,初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又号更生、更甡,别署西樵山人、天游化人。光绪二十一年进士。十四年,首次上书光绪帝,建议变法。后在广州万木草堂讲学,倡今文经学,借鼓吹孔子托古改制,言变法改良。二十一年《马关条约》签订,有为联合在京会试举人一千三百余人上书清帝,要求拒签和约、迁都抗战、变法图强。中进士,授工部主事,不就。组织《强学会》,编印《中外纪闻》等,鼓吹变法维新。二十四年,得光绪帝召见,促成“百日维新”。戊戌政变起,逃亡国外。后持保皇立场,反对民主革命。辛亥革命后,曾与张勋共谋复辟帝制。有《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等。晚晴簃诗汇·卷一八二
康有为,原名祖诒,字长素,一字广厦,号更生,南海人。光绪乙未进士,官工部主事。有《万木草堂丛书》。词学图录
康有为(1858-1927) 字广厦,号长素,又号更生,初名祖诒。广东南海(今广州)人。光绪二十一年(1895)进士。会试前发起"公车上书",要求拒签《马关条约》,变法图强。授工部主事,未就。在京创办强学会。清德宗召见问对,因宣布变法。戊戌政变作,流亡香港、日本及欧美各国,组保皇会,主张君主立宪。入民国,任孔教会会长。治今文经公羊学,借古改制言变法改良。工为政论文。馀事为诗,返虚为浑,积健为雄,有抉天心探地肺之奇。词仅传少作一首。有《康南海先生诗集》,词见《全清词钞》。黄鹤楼志·人物篇
康有为(1858—1927) 近代改良派领袖、思想家。原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又号更生,晚年别署天游化人。广东南海人,人称“南海先生”。光绪二十一年(1895)进士,授工部主事。1898年与梁启超等人发动戊戌变法运动,失败后逃亡国外,归国后主张君主立宪。光绪十五年(1889)十月溯江西上,游览武昌、汉阳,登临黄鹤楼故址,作七律《登黄鹤楼》诗一首,用“百战山川扼势雄”的诗句来概括此地险要形势,描述黄鹤楼曾见证身经百战、碧血芳草的历史侧面,表达了对时局的关注之情。维基
康有为(1858年3月19日—1927年3月31日—康有为),清末维新变法派主要发起者,原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又号明夷、更生、西樵山人、游存叟、天游化人,广东省南海县丹灶苏村人,人称康南海,光绪廿一年(1895年)进士,曾与弟子梁启超合作戊戌变法,又称百日维新,变法失败后,被慈禧太后通缉而出逃。1912年宣统退位后,康有为继续反对共和,1917年曾与张勋合作,发动兵变,拥立宣统帝,是为丁巳复辟,但四日之内就被段祺瑞讨平。1927年在一场宴会后病逝。
人物简介
全台诗
徐莘田(?~?),号东海、撷红馆主。澳门人,明治卅一年(1898)秋来台,寓基隆,每至台北与「玉山吟社」吟友相唱和。(杨永智撰)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918 【介绍】: 清广东番禺人,字星海。光绪六年进士,授编修。为张之洞倚重,聘主广雅书院、钟山书院讲席。之洞推行新政,言学事惟鼎芬是任。累官署布政使。以劾袁世凯去官。卒后,清室谥文忠。晚晴簃诗汇·卷一七三
梁鼎芬,字星海,号节庵,番禺人。光绪庚辰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历官湖北按察使。谥文忠。有《节庵遗诗》。全台诗
梁鼎芬(1859~1919),字星海,号节庵,广东番禺(今广州市)人。光绪六年(1880)进士,任编修,于清法战争时弹劾李鸿章受黜,二十七岁罢归还乡。历任惠州丰湖书院山长、肇庆端溪书院院长、广雅书院首任院长,梁氏掌教各书院时,颇注重书院藏书。辛亥革命后,由陈宝琛引荐,担任溥仪师傅,1919年病逝北京,溥仪赐谥文忠。为近代书法家,诗集《节庵先生遗诗》,收于严一萍编《岭南近代四家诗》,1982年艺文印书馆影印出版。〖主要参考文史哲编辑部《中国美术家人名辞典》,台北市:文史哲,1982年;中国评论新闻网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词学图录
梁鼎芬(1859-1920) 字星海,号节庵。番禺(今广州)人。光绪六年(1880)进士。授编修。中法战争时劾李鸿章误国,降五级调用。两广总督张之洞延主广雅书院讲席。之洞移督两江,继聘为钟山书院山长。署武昌知府,擢湖北按察使,署布政使。引疾归。有《节庵先生遗诗》。词集名《欸红楼词》。黄鹤楼志·人物篇
梁鼎芬(1859~1919) 晚清学者、藏书家。字星海,又字伯烈,号节庵等。广东番禺人。光绪六年(1880)进士,授编修。历官武昌知府、湖北安襄郧荆道、湖北按察使署布政使。曾因弹劾李鸿章,名震朝野。曾任两湖书院监督、湖北全省学务处总提调,后任溥仪的老师,卒谥“文忠”。擅长诗词,被称为“近代岭南四家”之一,有《节庵先生遗诗》等。梁鼎芬居鄂十七年,对湖北教育事业贡献良多,蛇山山顶原有抱膝亭,系民国初年湖北学界为纪念梁鼎芬而建。曾于光绪二十年(1894)与杨守敬同游黄鹤楼,作诗有“此楼兴废难为主”之叹。节庵先生遗诗·旧序
梁子鼎芬选刊所得诗为二卷,曰:「姑以相娱也。」始梁子官编修时,发愤弹大臣,黜罢,年二十七耳,吾心壮之。后相见长沙,形貌论议称其所闻,而颇欲梁子歛抑意气,以究观大道之原,去所偏蔽而偕之大适。已而梁子弃乡里,独居焦山佛寺三四年,所学果益异。客江夏稍久,又得观其所为诗歌,几六七百篇,其勤如是。私怪梁子方博综万物,考揽古今之大业,顾亦习华文,耽吟弄,效词流墨客之为邪?且夫天之生夫人也,蕴其志焉,又植其才焉,志盛则多感,才盛则多营,多感多营而必蕲有以自达,古之人皆然。当是时,天下之变盖已纷然杂出矣,学术之升降,政法之隆污,君子小人之消长,人心风俗之否泰,夷狄寇盗之旁伺而窃发,梁子日积其所感所营,未能忘于心,幽忧徘徊,无可陈说告语者。而优閒之岁月,虚寥澹漠之人境,狎亘古于旦暮,觌万象于一榻,上求下索,交萦互引,所以发情思,荡魂梦,益与为无穷。梁子之不能已于诗,傥以是与?傥以是与?虽然,梁子之诗既工矣,愤悱之情,噍杀之音,亦颇时时呈露而不复自遏。吾不敢谓梁子已能平其心,一比于纯德,要梁子志极于天壤,谊关于国故,掬肝沥血,抗言永叹,不屑苟私其躬,用一己之得失进退为忻愠,此则梁子昭昭之孤心,即以极诸天下后世而犹许者也。梁子尝坚余皓首偕隐之约,余窳薄朽散,不堪效尺寸之用,世无智愚,得睨而知之。梁子刻意厉行,且勤求当世之利病,宜非余比。然今日之建贤选能,立事就功,风尚固殊焉。士信不可弃,复不稍贬所持,曲折以就其绳格,即愈厌斥之不暇。日迈月征,徙倚天地,吾恐梁子之诗将益工,且多行交讥,梁子不幸终类于余也。梁子于诗喜宋王、苏氏,亦喜欧阳氏,遂及于杜、韩云。光绪十九年八月义宁陈三立。 刻集非公意也。癸丑春间,公有三良之志,而不得遂,事前手书遗言:「我生孤苦,学无成就,一切皆不刻,今年烧了许多,有烧不尽者,见了再烧,勿留一字在世上。我心凄凉,文字不能传出也。」公子劬以示绍宋。及己未夏,公病痹,一日绍宋诣问,乘间叩公所著何不付刊。公曰:「吾不长于文,文必不刻。诗词虽意有所托,惟烧去已不少,今所钞存仅百馀首,他日不可知,今则不能示汝耳。」绍宋因知公非不愿刻集,特不欲传其文。畴昔遗言,盖有激而发也。顾公歾后,检其钞存之稿不可得,乃与陈君庆佑公辅谋以小启遍徵公诗,启甫脱稿,公辅下世,事遂寝。由绍宋独力蒐辑,先得龙氏《知服斋丛书》样本二百五十二首,继复百出钞集,积一年,得七百四十馀首,惟所录互有异同,又多由公往所书扇录出,诗题各异,诠次校雠凡八阅月。念公生平于诗颇自矜慎,今凡涉疑似,及寻常酬荅之作,未敢辄录,复由闽县陈太傅师审订一过,曾刚甫、黄晦闻、胡子贤三君一再商校。其龙本则公所及见,定为首二卷,绍宋所辑者为后四卷,都凡存诗八百六十二首,体公之志,尚嫌过多,而同人谓难割爱,且纪实云。至其次第,龙本一仍其旧,绍宋所编仅就闻知略为诠次,公辅既𣨛,知公作诗年月者较鲜,必欲编年,则展转相询,杀青无日,及今不图,人事万变,岂可知也?编既成,卢君慎之亟欲为公刻集,徵稿于绍宋,因畀以付刻而谨识崖略于右。癸亥四月,龙游余绍宋识。节庵先生遗诗·跋
右《节庵先生遗诗》六卷,吾师梁文忠公稿也。光绪中叶,公主讲两湖书院,弼时以诸生执业门下,寻有选派游学之举,被命而东。既卒业,服官京外,与公遂疏阔。己未十二月,公卒于京师,弼谋刊公遗诗,稿多散佚,蒐集良难。公戚余君越园检公遗箧,得旧刻诗稿二卷,复四方徵集,又得四卷,手辑校雠,贻弼付梓。计自公卒后始徵集,讫三年而兹刻乃成。癸亥三月,受业沔阳卢弼谨跋。节庵先生遗诗续编·序
梁节庵丈遗诗,为余越园辑刊者,凡八百馀首,以丈诗无定稿,故不免遗漏,次序亦有淆乱。然幸得此本以流传,固犹胜于散佚隐晦也。然丈之著作,实不止此。十馀年来,绰屡欲从事辑补,以人事万变,卒无所成,仅辑印丈《款红楼词》一卷,其他片段都不成编。病废以还,虑此愿终乖,乃谋之丈之子思孝,取所存诗稿及在杨子远与绰所者,汇加订勘,始意综余氏辑本及新辑本,加以抉择编次,期合丈旨,且供读者知人论世之资。以物价庸值日夕飞腾,朋侪散处四方,艰于商榷,时与力之所限,又恐稍纵即逝,后此益无把握,不得已,姑就新辑所得,稍去其不经意者诠序之,得诗三百首,付之剞劂。其全功俟之他人或异日,其全稿之编印,亦俟之他人与异日。衰年末劫,所得为者,仅此而已。呜呼!世变之烈,将百十倍于前,求如丈之冥行孤往,呻吟舒啸,以写其抑郁,且恐不可得,而徘徊景光,寄情于云霞山海,复几无其地,则丈之所受,固犹是昔人想象所及而有可以自慰者欤?穷居病榻,寤寐若相应和,念少日追从之景,遂成隔世,斯又俯仰百罹,而不徒为死生契阔之感者矣。印竟,因记颠末于首。遐庵叶恭绰谨序。节庵先生遗诗续编·识
寒家与丈累代挚交。丈光绪庚辰入都,即寓先祖南雪公宅,继乃迁栖凤楼,即丈诗所称「独忆叶园三友事,诗成如虎酒如龙」者也。(又见丈《题上元夜饮图》诗注。)余辑丈诗卷二有《碧螺春盦夜宴》诗。碧螺春盦,本生先考叔达公书斋名。丈与先伯伯蘧公、先考仲鸾公、本生先考叔达公皆至契,《款红楼词》中屡有倡和。时丈尊称南雪公为三伯,函札皆然,不称字与号也。光绪之季,绰教授武昌,谒丈于武昌府廨。旋以书来云:「违别廿年,相见悲喜。闻太夫人葬日,文从即归,为之怆恻。」嗣令讲学于两湖师范及西路小学,抚爱甚至。会岁暮,绰题门曰:「永嘉学派,荆楚岁时。」丈大赏之,逢人为之延誉,且以事功相勖。乃蹉跎卅载,迄无所成,视息偷生,重惭期许矣。叶恭绰谨识节庵先生遗诗补辑
节庵先生诗集,世传三本。清光绪间龙凤镳知服斋刻《节庵集》五卷,少见,今通行者卢弼刻《节庵先生遗诗》六卷,叶恭绰刻《续编》一卷。近年余欲合三本,增辑遗诗,依年编次,重为校定。写录粗就,兹先以补辑一百二十馀首为卢、叶二本未收者付印。吾知先生未刻诗尚不止此,倘海内人士藏有先生手迹,或别有录存,乞赐抄示,俾成定本,曷胜厚幸。壬辰端午节,番禺汪宗衍谨记。节庵先生诗集·跋
梁节庵丈生平吟咏甚富,惜无手定诗稿。清光绪丁酉间,龙丈伯鸾刻《知服斋丛书》,有《节盦集》五卷,旋抽出不复印行,故流传颇少。今通行者为余君越园、卢君慎之辑刻遗诗六卷,叶君遐庵辑印续篇一卷。余君序云:卷一、卷二悉依龙氏《知服斋丛书》样本。今校龙刻亦多互异。如卷一第一首,卢本为《龙丈寿祺宴集家园赋呈》,龙刻为《书堂》。卷一《寄康祖诒》,卷二《赠康长素布衣》,龙刻皆删之,殆怵于党祸欤?而龙刻多于卢、叶两本之诗,凡十首,似两君皆未获见龙刻五卷本也。顾卢、叶两本往住羼入沈寐叟、王可庄二人之作。卢本卷六《答寐叟用晞发集夜坐简韶卿》三首,其第一首为沈氏原作,(第三首题为《雨夜呈寐叟仍前韵》,卢本误并前题。)叶本《赠可庄》一绝,乃王氏题画扇以赠丈者,见丈手写诗扇及王苏州遗书中。其他编次亦多舛误,疏于校勘,读者多不之审。而丈诗尚不祗此。往予见丈诗稿于友人斋头,皆系散篇,每诗一叶,有纪香聪评语者,迄未装钉,故龙刻亦淆乱无次也。比岁予客澳岸,寓寮无事,不揣谫陋,欲合卢、叶二本重为编次,增辑佚诗,写成定本,俾知人论世者有所参考。爰博采丈手写诗扇,遇有年分异文,辄记于简端。并取龙氏刻本、丈子思孝、杨师果庵、廖师伯鲁、许君鹤俦、叶君遐庵、杨君子远抄本,参以近人诗文词集、日记诗话,钩稽考證,按年编次,管窥所及,并加按语以识之。综龙、卢、叶三本及予新辑者,存诗一千三百七十馀首,诠次为六卷。至丈诗屡有窜易,与行世刻本不同者,则皆以其晚年手迹为据,而列其异文为校记附后焉。昔余君编诗时,距丈捐馆仅数载,犹感知其作诗年月者鲜,艰于商摧。今又三十年,同时辈流日渐零落,犹幸遗稿日出,得以推寻,然莫为之前,予亦曷能成此也?丈服官鄂渚而外,南北住还,踪迹靡定,其中编次,虽经极意考索,仍恐不能无误,则俟后有为丈编诗谱者订正之。若夫丈之荦荦大节,具在《清史》本传,虽不籍诗以传,而其诗亦自足千秋,世有定评,无俟未学揄扬也。忆乙酉之岁,余返抵里门,时伯师亦自樵山归,相约共辑丈佚诗,各出所获互示。嗣余病疽,疗于海滨,犹时时以佚诗寄示相慰。今此编告成,实赖其启发端绪,而伯师已一瞑不视矣。悲夫!番禺汪宗衍识。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释永光(1860-1924年),字海印,湖南益阳县瑶华乡杨溪江人。俗姓张,法名释永光,自号憨头驼。自幼聪敏好学,十六岁在南岳祝圣寺出家,从师默庵,潜研禅理,习诗书画,尤擅画兰。又以其飘然超脱,广结贤士,相与唱和。被人誉为“今人齐已也”。民国初年主长沙碧浪湖开福寺,继组碧湖诗社,王湘绮、程颂万、曾广钧、吴雁舟、陈天倪、刘善泽等诸先生皆与焉。推王湘绮先生为社长,主其事者实为上人及刘善泽先生,诗社名满海内。海印上人先后主南岳祝圣寺、益阳白鹿寺、长沙开福寺、沅江景星寺诸寺。民初白鹿寺被学校占用,景星寺被毁。海印上人为恢复重建,曾七上首都北京,两行蒙古求助,终得如愿。自蒙古归来,有诗句云:“十年瓢笠遗民老,万里边沙老衲归。”著有《碧湖集》及其弟编辑的《曼陀罗室遗稿》四卷。碧湖集·溥儒序
昔东晋之乱。慧远,雁门僧也。抱道遐游,杖锡南渡,开社东林,阐扬象教。契元亮之高举,识灵运之不终,君子所谓明哲之士也。及其玄览物表发为至言,蕴道隐机,孤搴善藏,美哉渊乎。海印上人以慧远之道,游于京师,与余邂逅西山,赋诗相答。当时公卿,方草禅表、上征车、负物望者皆傅亮、颜延之之徒,上人伤之。乃归长沙,与湘中遗民结碧湖诗社。登衡岳、望苍梧,临三湘之表、揽七泽之胜,吊屈原、贾谊以寄匪风之悲。其为五言,近辋川、襄阳,高俊及于沈、宋。自诗教之衰,宇宙雷同,风驰云趋,逶迤凌颓。上人际遇阳九,迍邅艰瘁,咏兴亡之事,以变风雅。若出仕于朝,必能尽忠致身,似屈原、贾谊之所为者。晦是懿德,入于浮屠,然能独善自守,不磷于乱者其幸与?其不幸与?辛未秋,长沙刘隐居腴深,元亮之俦也。寄上人遗稿四册,属序而行之。惧其湮没,以负平生之言,乃论次卷帙,列叙梗概,庶俾后世罔因文词以盖其忠贞。壬申暮春之初溥儒书于萃锦园中碧湖集·刘善泽序
吾湘多高僧,唐以来,南岳、石霜、沩山、道吾、药山、云岩,尊宿相望,惟阐禅宗,独齐己以诗鸣于乾宁、龙德之间。三唐缁流诗集传者,齐己外如皎然、贯休辈可指数也。《四库提要》称齐已五言律诗风格独遒,有大历以还遗意。予读《白莲集》,睪然想见其人,以不并时为憾。及予得交海印上人,则深引为幸,以为今之齐己也。 海印籍益阳,习儒业,与齐己同。幼祝发,长而历名山亦同。晚值革除,运丁百六,惓惓有所思亦同。其耽吟咏,与士大夫游,亦莫不同。此意予为海印言之,为之愀然。而天下后世之不知海印者,以知齐己者知之,不必泥其为齐已为海印可也。国变后,海印续倡碧湖诗社于会春园遗址,旧志所谓碧浪湖者,葺舍数椽。人多河汾之俦,社则月泉之比。以予沉冥孤往,相招㞚㞏其中,沆瀣之投,殆逾夙分。每制一章半偈,必示予推敲而后快。自后行迈羁旅,时获与俱。其诗虽不必袭前贤之迹,以篇句相高,而自有其所以为诗者。故五律攀王、孟,七绝亦追大历诸子,皆出于机杼之自然,斯又疑齐己未逮者矣。昔钟伯敬谓齐己诗有一种高浑灵妙之气翼其心手,予于海印亦云然。 顷者西山逸士为订遗稿付剞劂,书来督序,盖去海印之没且十稘矣。回忆湖社之雅,旷若隔世。曩日俦侣,经乱离老死,存无二三,予亦不复自放于诗。而海印之诗之卓尔可传,则终有不能泯灭如齐己者在。要其性情意趣、悲欢歌哭,非诗何以传海印哉。其传不传,海印无容心,后死者固不得不尸其传之之责也。抑予夷考齐己生平,与司空图缔交尤挚。海印可拟齐己,予虽不敢拟表圣,而襟契之深,则无不及。即阳九之厄,似又过之,是不能不重发予愧,增予喟己! 壬申孟春刘善泽谨序于长沙之天隐庐曼陀罗室遗稿·柳敏泉序
癸未、甲申间,余避寇资阳,得识白鹿寺僧烛冥、弘畅。烛冥年已髦,恒瞑坐无片语。话及寺之兴废,津津道之,而归功于海印上人为多。无何,烛冥圆寂,弘畅出海印诗抄,嘱删订,曰:“海印所为诗,不自珍惜,北平溥心畬居士曾节刊之。示寂后,烛老常以念,今又西归,将理而梓行,以成其志。”时寇氛方炽,乱离中恐散佚,偶一翻阅,仍归之。乙酉秋,余返长沙,弘畅复申前请,因即原本校雠,更就正于天隐居士。居士,海印老友也。 海印与余同为南社友,其诗曾一再见之,清逸澹永,涵养功深。闻烛冥言,知为清修所得。盖海印初不知诗,尝出定,忽琅琅成韵,故多性情语。佛之六行,而有大般若,不我诳也。晋唐之际,僧以诗名者众,足与庾鲍、元、白相颉颃。其时入空门者,深修梵行,诗思清醇,不期然而然。迨后僧教日隳,求安心性于斋鱼钟磬中,亦不多得,乌足以言诗?然则海印以诗传,海印不徒以诗传也。曼陀罗室,海印清修之地也,因以名之,而序之如此。
人物简介
词学图录
郑孝胥(1860-1938) 字苏龛(苏堪),一字太夷,号海藏,尝取东坡'万人如海一身藏'诗意,颜所居曰'海藏楼',世称'郑海藏'。 福建省闽侯县人。清末官僚,伪满洲国总理。改革派政治家,亦伪满洲国建国参与者。工诗,擅书法,为诗坛"同光体"倡导者之一。编有《孔教新编》。有《海藏楼诗》八卷、《骖乘日记》二卷。人物简介
郑孝胥,(1860年5月2日——1938年)字苏龛(苏堪),一字太夷,号海藏,尝取东坡‘万人如海一身藏’诗意,颜所居曰‘海藏楼’,世称‘郑海藏’。中国福建省闽侯县人。工诗,擅书法,为诗坛“同光体”宣导者之一。著有《海藏楼诗集》(电子版录入:顾青翎)。
人物简介
全台诗
郑鹏云(1862~1915),字毓丞,一作毓臣、毓宸、育臣,号乌虖子、北园后人、鹭江市隐、稻香村人、鲲海逸民。原籍福建永春,同治四年(1865)因其父郑祥和任淡水厅儒学训导,遂卜居于竹堑。曾师事潜园名儒林奕图,光绪九年(1883)取进新竹县附学生,受知于台湾巡抚兼提督学政唐景崧。后与丘逢甲、汪春源、叶郑兰等,入海东书院,从台南进士施士洁学。乙未(1895)割台,避乱内渡。明治三十年(1897)四月返台,授佩绅章,十一月担任新竹厅嘱托,十二月东渡日本旅游。后往厦门,经营阜源钱庄。1901年往北京谒肃亲王,上书条陈兴革意见,未果。明治四十二年(1909)返台参加诗社活动,与台地文士多所唱和。大正元年(1912)西渡厦门,转至福州主事「瀛侨会馆」,1915年病殁于榕城(今福建福州)。 郑鹏云为新竹「竹梅吟社」重要成员,亦屡受邀为「栎社」上宾,可惜无个人诗集传世。明治三十年(1897)与曾逢辰合纂《新竹县志》,对保存文献颇具贡献。曾编撰《师友风义录》,网罗闽台一百馀位诗家,五百七十馀首作品,分成内、外、附篇,为晚清闽台诗坛之重要资料,明治三十六年(1903)由上海日本绛雪斋书局出版。阮圣谟认为此书:「内编与附编多乡贤之作,吟闽台时事,咏闾里佳话;外编则感时兴作及东游纪实,均存府志别集未收之罕见史料。」王国璠则推崇云:「藉吉光片羽之珍,存知己一言之契。」同年又与王人骥、郑以庠等合编《送米溪先生诗文》,收录乙未割台后西渡厦门台籍士人之诗作。〖参考张子文等《台湾历史人物小传:明清暨日据时期》,台北:国家图书馆,2003年12月;许雪姬《台湾历史辞典》,台北:远流出版社,2004年5月。 〗今郑氏作品据《台湾新报》、《台湾日日新报》、《汉文台湾日日新报》、《师友风义录》、《台阳诗话》、《台海击钵吟集》、《东宁击钵吟前后集》、《广台湾诗乘》、《台湾诗钞》、《台湾诗录拾遗》等编校辑录。(杨永智撰)
人物简介
维基
樊海澜,河南省开封府禹州人,同进士出身。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参加光绪癸卯科殿试,登进士三甲第58名。同年闰五月,著交吏部掣签分发各省,以知县即用。
人物简介
维基
李海光,河南省光州直隶州商城县人,进士出身。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参加光绪癸卯科殿试,登进士二甲第75名。同年闰五月,改翰林院庶吉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