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1361,分91页显示  上一页  1  2  3  5  6  7  8 下一页
词典(续上)
济胜
未济
道济
济水
既济
开济
济事
济众
下济
宏济
济州
济北
济河
济民
接济
《漢語大詞典》:济胜(濟勝)
(1).犹取胜。 唐 司空图 《题〈柳柳州集〉后》:“亦犹力巨而鬭者,所持之器各异,而皆能济胜,以为勍敌也。”
(2).攀登胜境。 清 赵翼 《偕孙渊如汪春田两观察游牛首山》诗:“衰老自怜难济胜,层椒临眺亦忘还。” 清 王韬 《登杜拉山》诗:“济胜惭无腰脚健,探幽陡觉心胸开。”参见“ 济胜具 ”。
《漢語大詞典》:济胜具(濟勝具)
指能攀越胜境、登山临水的好身体。语出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栖逸:“ 许掾 好游山水,而体便登陟,时人云, 许 非徒有胜情,实有济胜之具。” 清 俞樾 春在堂随笔卷五:“ 钓臺 、 西臺 ,两峰并峙,高出层霄,余无济胜具,不克登其巔。”亦作“ 济胜资 ”。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玉壶遐览〉引:“余鄙且怠,未必夙规於大道,益之病靡济胜资,朝夕一壶如守五石瓠,其於六合之外,犹之坐井而闚。”
《漢語大詞典》:未济(未濟)
(1).《易》卦名。六十四卦之一。离上坎下。易·未济:“象曰:火在水上,未济,君子以慎辨物居方。” 高亨 注:“火炎在上,水浸在下,水未能灭火,是救火之功未成。” 清 周亮工 《书影》卷一:“离上坎下为未济,而中互既济……而未济之终可以为既济者,金木之为用亦不小也。”
(2).未成,没有成功。荀子·王霸:“德虽未至也,义虽未济也,然而天下之理略奏矣。” 元 关汉卿 《单刀会》第一折:“想 玄德 未济时,曾问俺 东吴 借 荆州 为本,至今未还。”
(3).渡河未到岸或尚未渡河。史记·宋微子世家:“ 襄公 与 楚成王 战於 泓 , 楚 人未济, 目夷 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济击之。’公不听。”后汉书·袁绍传:“今 操 军退,人怀归志,及其未济,出兵掩之,可令大溃,此策不可失也。”三国志·魏志·郭嘉传:“ 策 临 江 未济,果为 许贡 客所杀。”
(4).未得到救助。《汉书·董仲舒传》:“羣生寡遂,黎民未济,皆长吏不明,使至於此也。”
《国语辞典》:道济(道济)  拼音:dào jì
清代一位僧人的法号。字石涛。为著名画家。以石涛知名,精于山水绘画,对后代绘画有极深的影响。
《国语辞典》:济水(济水)  拼音:jǐ shuǐ
河川名。源出河南省济源县王屋山,南流注入黄河。也称为「沇水」。
《漢語大詞典》:既济(既濟)
(1).卦名。离下坎上。易·既济:“既济,亨,小利贞,初吉终乱。” 孔颖达 疏:“济者,济渡之名,既者,皆尽之称。万事皆济,故以既济为名。”《老残游记》第十一回:“坎水阳德,从悲天悯人上起的,所以成了个既济之象;兑水阴德,从愤懣嫉妒上起的,所以成了个革象。”
(2).指皆济,已完。 郭沫若 《百花齐放》诗序:“这里有‘既济、未济’的味道,完了又没有完。”
分類:卦名
《國語辭典》:开济(開濟)  拼音:kāi jì
开创基业,匡济时政。《三国志。卷二七。魏书。徐邈等传。评曰》:「王昶开济识度,王基学行坚白。」唐。杜甫 蜀相诗:「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國語辭典》:济事(濟事)  拼音:jì shì
有益于事。指能成事。《左传。成公六年》:「圣人与众同欲,是以济事。」《儒林外史》第三二回:「几十两银子不济事。我竟给你一百两银子,你拿过去教班子。」
《漢語大詞典》:济众(濟衆)
救助众人。《论语·雍也》:“如有博施於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红楼梦第七七回:“这东西虽然值钱,总不过是药,原该济众散人才是。” 康有为 《大同书》甲部第十二章:“智以开物成务、利用、前民;仁以博施、济众、爱人、利物,自智仁以外无以为荣。”
《漢語大詞典》:下济(下濟)
(1).利泽下施,长养万物。《易·谦》:“彖曰:谦亨。天道下济而光明,地道卑而上行。” 孔颖达 疏:“下济者谓降下济生万物也。”
(2).指君王施恩惠于臣下百姓。《文选·颜延之〈车驾幸京口侍游蒜山作〉》:“宣游弘下济,穷远凝圣情。” 吕向 注:“大为下济之道,以成圣人之情。” 唐 白居易 《策尾》:“幸遇陛下发旁求之詔,垂下济之恩。”
《漢語大詞典》:宏济(宏濟)
大力匡救。 清 王韬 《原才》:“凡有拔擢人才之责者,当随时随地以留心。有才堪大任者,有才可小受者,有才能胜艰鉅者,有才克远到而能宏济於艰难者,一一誌之而弗忘,悉收之於夹袋中,因才器使,各当其任。” 清 薛福成 《强邻环伺谨陈愚计疏》:“所谓才者何常?时方无事,则以黼黻隆平为贵;时方多事,则以宏济艰难为先。”
分類:大力匡救
《骈字类编》:济州(济州)
元史世祖纪:癸未,升济州为济宁府,以又已未升任城县为济州。
又地理志:济州,唐前为济北郡,治单父。唐初为济州,又为济阳郡,仍改济州。周濒济水立济州。宋因之。金迁州治任城,以河水湮没故也。又河渠志:济州河者,新开以通漕运也。世祖至元十七年七月,取参政阿里尚书奏,为姚演言开河事,令阿哈玛特与诸臣集议,以钞万锭为佣直,仍给粮食。世祖从之。
又淮南子:正北济州曰成土。
《骈字类编》:济北(济北)
诗:曹谱疏:见汶南下。战国策:楚攻南阳,魏攻平陆,齐无南面之心,以为亡南阳之害,不若得济北之利。故定计而坚守之。当史记。留侯世家:五日良夜未半往。有顷,父亦来,喜曰:如是出一编书曰:读此则为王者师矣。后十年兴。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榖城山下,黄石即我矣。遂去。,无他言,不复见。旦日视其书,乃太公兵法也。又淮南王传:吴使者至衡山,衡山王坚守无二心,孝景四年,吴、楚已破衡山王朝,上以为贞信,乃劳苦之曰:南方卑湿,徙衡山王王济北,所以褒之济。后汉书和帝纪:永元元年夏五月庚戌,分太山为北国,分乐城、涿郡、勃海为河间国。丙辰,封皇弟寿为济北王,开为河间王,淑为城阳王,故淮阳王炳子侧为常山王。唐书地理志:同州冯翊郡有府曰济北子。庾信谢滕王集序启:济北颜渊,关西孔。
《骈字类编》:济河(济河)
书禹贡:济河惟兖州。郑诗:定之方中,作于楚宫。传:楚宫,楚丘之宫也。疏志:张逸问:楚宫今何地??荅曰:楚丘在济、河间,疑在今东郡界中。卫本河北,至懿公灭,乃东徙渡河,野处曹邑,则在河南明矣,故疑在东郡界中。杜公楚丘,济阴成武县西南,属济阴郡,犹在济北,故云济河间也。但汉之郡境己不同,郑疑在东郡。杜云:济,阴也。又允犹翕河疏:郑志赵商谓河在兖州之北,已分为九河分而复合于大陆之北,又分为九,故问之曰:禹贡导河至于大陆,又北播,为九河。然则大陆以南,固未播也,在于兖州,安得有九?至于何时,复得合而为一,然后从大陆以北复播为九也?荅曰:兖州以济河为界,河流分兖州界,文自明矣。复合为一,乃在下头。子走南北,何所求乎?观子所云,似徙见今兖州之界,不及九河,而青、冀州,公之故疑之耳。既知今,亦当知古。 尔雅:济河间曰兖州。注:河东至济。宋书符瑞志:孝武帝孝建三年九月,济河清冀州刺史垣,护之以闻。 明一统志:济河在兖州府汶上县北,一名大清河。禹贡:济水东出于陶丘北,又东至于菏,又东北会于汶,又东北入于海岱。庾信郑常神道碑见海岱下渚。又郑伟墓志铭,见海 下。 元好问济南行记:凡北 亭所见西北孤峰五,曰匡山,济河路出其下,世传李白尝读书于此。
《漢語大詞典》:济民(濟民)
语出书·武成:“惟尔有神,尚克相予以济兆民,无作神羞。” 毛 传:“神庶几助我渡民危害,无为神羞辱。”后因以“济民”谓救助百姓。 晋 葛洪 抱朴子·备阙:“责其体而论细礼,则匠世济民之勋不著矣。” 元 许衡 《训子》诗:“身居畎亩思致君,身在朝廷思济民。”
分類:救助百姓
《國語辭典》:接济(接濟)  拼音:jiē jì
救助、支援。如:「接济贫民」。《三国演义》第一○二回:「吾所以坚守不出者,为彼粮草不能接济,欲待其自毙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