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549,分37页显示  上一页  1  2  4  5  6  7 下一页
词典(续上)
济河
济民
接济
济师
匡济
克济
利济
普济
通济
弘济
济阳
济阴
救济
存济
济上
《骈字类编》:济河(济河)
书禹贡:济河惟兖州。郑诗:定之方中,作于楚宫。传:楚宫,楚丘之宫也。疏志:张逸问:楚宫今何地??荅曰:楚丘在济、河间,疑在今东郡界中。卫本河北,至懿公灭,乃东徙渡河,野处曹邑,则在河南明矣,故疑在东郡界中。杜公楚丘,济阴成武县西南,属济阴郡,犹在济北,故云济河间也。但汉之郡境己不同,郑疑在东郡。杜云:济,阴也。又允犹翕河疏:郑志赵商谓河在兖州之北,已分为九河分而复合于大陆之北,又分为九,故问之曰:禹贡导河至于大陆,又北播,为九河。然则大陆以南,固未播也,在于兖州,安得有九?至于何时,复得合而为一,然后从大陆以北复播为九也?荅曰:兖州以济河为界,河流分兖州界,文自明矣。复合为一,乃在下头。子走南北,何所求乎?观子所云,似徙见今兖州之界,不及九河,而青、冀州,公之故疑之耳。既知今,亦当知古。 尔雅:济河间曰兖州。注:河东至济。宋书符瑞志:孝武帝孝建三年九月,济河清冀州刺史垣,护之以闻。 明一统志:济河在兖州府汶上县北,一名大清河。禹贡:济水东出于陶丘北,又东至于菏,又东北会于汶,又东北入于海岱。庾信郑常神道碑见海岱下渚。又郑伟墓志铭,见海 下。 元好问济南行记:凡北 亭所见西北孤峰五,曰匡山,济河路出其下,世传李白尝读书于此。
《漢語大詞典》:济民(濟民)
语出书·武成:“惟尔有神,尚克相予以济兆民,无作神羞。” 毛 传:“神庶几助我渡民危害,无为神羞辱。”后因以“济民”谓救助百姓。 晋 葛洪 抱朴子·备阙:“责其体而论细礼,则匠世济民之勋不著矣。” 元 许衡 《训子》诗:“身居畎亩思致君,身在朝廷思济民。”
分類:救助百姓
《國語辭典》:接济(接濟)  拼音:jiē jì
救助、支援。如:「接济贫民」。《三国演义》第一○二回:「吾所以坚守不出者,为彼粮草不能接济,欲待其自毙耳!」
《漢語大詞典》:济师(濟師)
(1).增援军队。左传·桓公十一年:“盍请济师於王?”新唐书·李愬传:“居半岁,知士可用,乃请济师;詔益 河中 鄜坊 二千骑。” 清 俞正燮 癸巳类稿·缅甸东北两路地形考:“ 曩占 既怨 永昌 ,又恨 缅 ,欲 缅 得罪天朝,遣使乞济师。”
(2).军队渡水。 汉 潘勗 《册魏公九锡文》:“济师洪 河 ,拓定四州, 袁谭 高干 ,咸梟其首。” 晋 郭璞 《江赋》:“想 周穆 之济师,驱八骏於黿鼉。”
《國語辭典》:匡济(匡濟)  拼音:kuāng jì
匡助救济。《三国志。卷二三。魏书。赵俨传》:「太祖始迎献帝都许,俨谓钦曰:『曹镇东应期命世,必能匡济华夏,吾知归矣。』」《儒林外史》第一二回:「姓杨的杨老头子来讨帐,住在庙里,呆头呆脑,口里说甚么天文地理、经纶匡济的混话。」
《漢語大詞典》:克济(克濟)
谓能成就。后汉书·杜诗传:“陛下亮成天工,克济大业。”《周书·苏绰传》:“昔民殷事广,尚能克济;况今户口减耗,依员而置,犹以为少。”《东周列国志》第三五回:“事若不济, 偃 不知死在何处,焉得与尔食之?如其克济,子当列鼎而食, 偃 肉腥臊,何足食?”
分類:成就
《漢語大詞典》:利济(利濟)
救济;施恩泽。 五代 齐己 《送谭三藏入京》诗:“阿闍梨与佛身同,灌顶难施利济功。”《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七:“特求法师广施妙法,利济冥途。”
《漢語大詞典》:普济(普濟)
普遍济助。 晋 陆机 《演连珠》之二十:“威以齐物为肃,德以普济为弘。”
分類:普遍济助
《漢語大詞典》:通济(通濟)
(1).开朗豁达。世说新语·任诞“ 祖车骑 过 江 时” 刘孝标 注引 晋 孙盛 《晋阳秋》:“ 逖 ( 祖逖 )性通济,不拘小节,又宾从多是桀黠勇士, 逖 待之皆如子弟。”晋书·贺循传:“前 蒸阳 令 郭訥 风度简旷,器识朗拔,通济敏悟,才足干事。”
(2).融通调济。晋书·文苑传·王沈:“痷婪者以博纳为通济,眂眂者以难入为凝清。”新唐书·李吉甫传:“ 大历 时,权臣月奉至九千緡者,州刺史无大小皆千緡,宰相 常衮 始为裁限,至 李泌 量闲剧稍增之,使相通济。” 宋 苏轼 《论积欠六事并乞检会应诏所论四事一处行下状》:“商贾贩卖……须今年索去年所卖,明年索今年所赊,然后计算得行,彼此通济。”
(3).往来通达。 宋 范仲淹 《论西京事宜札子》:“太平则居 东京 通济之地,以便天下;急难则居 西洛 险固之地,以守中原。”续资治通鉴·宋太宗太平兴国六年:“又於 清苑 界开 徐河 、 鸡距河 五十里入 白河 ,由是 关南 之漕悉通济焉。” 明 沈德符 野获编·河漕·宣大二镇漕河:“又自 怀来 运米三十石,溯流而上,竟达 古淀桥 ,则河之通济甚便。”
《漢語大詞典》:弘济(弘濟)
(1).广为救助。书·顾命:“今天降疾殆,弗兴弗悟,尔尚明时朕言,用敬保元子 釗 弘济于艰难。” 前蜀 杜光庭 《王宗寿常侍丈人山醮词》:“公私清泰,家眷安寧,即永荷众圣弘济之恩。”文献通考·经籍一:“本非有祖述 汤 武 ,弘济苍生之夙志。”
(2).宽宏,大度。 刘义庆 世说新语·言语“ 裴僕射 善谈明理,混混有雅致” 刘孝标 注引《冀州记》:“ 頠 弘济有清识。” 刘义庆 世说新语·方正“临刑东市,颜色不异” 刘孝标 注引魏志:“ 玄 ( 夏侯玄 )格量弘济,颜色不异,举止自若。”
《骈字类编》:济阳(济阳)
战国策见河内下。又王休甲息众二年,然后复之。又取蒲衍首垣以临仁、平丘、小黄、济阳、婴城,而魏氏服矣。汉书地理志:陈留郡县济阳东。竹书纪年:周显王二十八年城济阳。 水经:济水又径济阳县故城南。注光武生济阳宫,光明照室,即其处也。颜氏家训:济阳江禄,读书未竟,虽有急速,必待卷束整齐,然后得起,故无损败。人不厌其求,假焉。地理通释:苏代曰:外黄,济阳。正义:济阳故城在曹州冤句县西南三十五里。明一统志:济阳城在兖州府曹县西南五十里,汉置县。光武诞生于此。
又济阳县,在济南府城北九十里,本北齐长乐县地,隋改曰高苑县,属齐州。唐析置济阳县,以在济水北,故名。 庾信哀江南赋:济阳忠壮,身参末将。兄弟三人,义声俱唱。
《骈字类编》:济阴(济阴)
诗曹谱疏见汶南下。史记梁孝王世家:济阴哀王不识者,梁孝王子。以孝景中六年,为济阴王。一岁卒,无子,国除,地入于汉,为济阴郡。又彭越传:汉元年秋,齐王田荣畔项王,汉乃使人赐彭越将军印,使下济阴以击楚。汉书地理志:济阴郡,故梁,景帝六年别为济阴国。宣帝甘露二年更名定陶。 后汉书祭祀志:章帝元和二年三月,上东巡狩,将至泰山道,使使者奉一太牢,祠帝尧于济阴成汤灵台上。 晋书文立传:前在济阴,政事修明,后于东宫尽辅导之节。元史地理志:曹州,唐初为曹州,后改济阴郡。 越绝书:梁古治,今济阴、山阳、济北、东郡毕也。 水经见濮水下。
《國語辭典》:救济(救濟)  拼音:jiù jì
用财物帮助贫苦的人。《三国志。卷四七。吴书。吴主权传》:「思平世难,救济黎庶,上答神祇,下慰民望。」
《國語辭典》:存济(存濟)  拼音:cún jì
1.存活渡过。《喻世明言。卷八。吴保安弃家赎友》:「家中又无积蓄,挨到十年之外,衣单食缺,万难存济。」也作「存活」、「存坐」。
2.安宁、安稳。宋。秦观 促拍满路花。露颗添花色词:「不似寻常忆。忆后教人,片时存济不得。」
3.安顿、办法。元。石君宝《秋胡戏妻》第二折:「哎呀!这是明明的欺负俺高堂老母无存济。」元。无名氏《马陵道》第三折:「谁知有这日,生把俺七尺长躯打灭的无存济。」
《骈字类编》:济上(济上)
公羊:公观鱼于棠。传:棠者何?济上之邑。战国策:以天之道,先王之灵,河北之地随先王而举之济上。济上之军受命击齐,大败齐人,轻卒锐兵,长驱至国。齐王遁而走莒,仅以身免。 吕览:昌国君将五国之兵以攻齐,齐王使触子将,以迎天下之兵于济上。齐王欲战,使人赴,触子耻而訾之曰:不战必刬若类,掘若垄。触子苦之,欲齐君之败,于是以天下兵战,战合,击金而却之,卒北,天下兵乘之,触子因以一乘去之,莫知其所,不闻其声。
分类:济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