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語辭典》:兼济(兼濟) 拼音:jiān jì
《漢語大詞典》:协济(協濟)
(1).同心协力,互相支持。 宋 邵伯温 《闻见前录》卷十三:“更相调护,协济於朝。” 宋 周密 《齐东野语·端平襄州本末》:“且诸将不能协济,反自相忌嫉。”
(2).友援;救济;接济。 明 徐渭 《贺兵侍江公擢户书启》:“转餉 关 中 ,伫待 萧何 之协济。”《续资治通鉴·元世祖至元二六年》:“协济户十八万,自入籍至今十三年,止输半赋。”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欧人之中国观》:“而各省亦以款项协济中央。”
(3).旧时地方政府按中央命令将所征税款协助其他地方政府的部分。 清 顾炎武 《郡县论七》:“若尽一县之入用之而犹不足,然后以他县之赋益之,名为协济。” 清 周素园 《贵州民党痛史·军政府财政纪要》:“ 贵州 夙号贫国,然协济实惠,亦祇承平时有之。”参见“ 协餉 ”、“ 协解 ”。
(2).友援;救济;接济。 明 徐渭 《贺兵侍江公擢户书启》:“转餉 关 中 ,伫待 萧何 之协济。”《续资治通鉴·元世祖至元二六年》:“协济户十八万,自入籍至今十三年,止输半赋。”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欧人之中国观》:“而各省亦以款项协济中央。”
(3).旧时地方政府按中央命令将所征税款协助其他地方政府的部分。 清 顾炎武 《郡县论七》:“若尽一县之入用之而犹不足,然后以他县之赋益之,名为协济。” 清 周素园 《贵州民党痛史·军政府财政纪要》:“ 贵州 夙号贫国,然协济实惠,亦祇承平时有之。”参见“ 协餉 ”、“ 协解 ”。
《漢語大詞典》:济胜(濟勝)
(1).犹取胜。 唐 司空图 《题〈柳柳州集〉后》:“亦犹力巨而鬭者,所持之器各异,而皆能济胜,以为勍敌也。”
(2).攀登胜境。 清 赵翼 《偕孙渊如汪春田两观察游牛首山》诗:“衰老自怜难济胜,层椒临眺亦忘还。” 清 王韬 《登杜拉山》诗:“济胜惭无腰脚健,探幽陡觉心胸开。”参见“ 济胜具 ”。
(2).攀登胜境。 清 赵翼 《偕孙渊如汪春田两观察游牛首山》诗:“衰老自怜难济胜,层椒临眺亦忘还。” 清 王韬 《登杜拉山》诗:“济胜惭无腰脚健,探幽陡觉心胸开。”参见“ 济胜具 ”。
《漢語大詞典》:未济(未濟)
(1).《易》卦名。六十四卦之一。离上坎下。《易·未济》:“象曰:火在水上,未济,君子以慎辨物居方。” 高亨 注:“火炎在上,水浸在下,水未能灭火,是救火之功未成。” 清 周亮工 《书影》卷一:“离上坎下为未济,而中互既济……而未济之终可以为既济者,金木之为用亦不小也。”
(2).未成,没有成功。《荀子·王霸》:“德虽未至也,义虽未济也,然而天下之理略奏矣。” 元 关汉卿 《单刀会》第一折:“想 玄德 未济时,曾问俺 东吴 借 荆州 为本,至今未还。”
(3).渡河未到岸或尚未渡河。《史记·宋微子世家》:“ 襄公 与 楚成王 战於 泓 , 楚 人未济, 目夷 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济击之。’公不听。”《后汉书·袁绍传》:“今 操 军退,人怀归志,及其未济,出兵掩之,可令大溃,此策不可失也。”《三国志·魏志·郭嘉传》:“ 策 临 江 未济,果为 许贡 客所杀。”
(4).未得到救助。《汉书·董仲舒传》:“羣生寡遂,黎民未济,皆长吏不明,使至於此也。”
(2).未成,没有成功。《荀子·王霸》:“德虽未至也,义虽未济也,然而天下之理略奏矣。” 元 关汉卿 《单刀会》第一折:“想 玄德 未济时,曾问俺 东吴 借 荆州 为本,至今未还。”
(3).渡河未到岸或尚未渡河。《史记·宋微子世家》:“ 襄公 与 楚成王 战於 泓 , 楚 人未济, 目夷 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济击之。’公不听。”《后汉书·袁绍传》:“今 操 军退,人怀归志,及其未济,出兵掩之,可令大溃,此策不可失也。”《三国志·魏志·郭嘉传》:“ 策 临 江 未济,果为 许贡 客所杀。”
(4).未得到救助。《汉书·董仲舒传》:“羣生寡遂,黎民未济,皆长吏不明,使至於此也。”
《骈字类编》:济州(济州)
元史世祖纪:癸未,升济州为济宁府,以又已未升任城县为济州。
又地理志:济州,唐前为济北郡,治单父。唐初为济州,又为济阳郡,仍改济州。周濒济水立济州。宋因之。金迁州治任城,以河水湮没故也。又河渠志:济州河者,新开以通漕运也。世祖至元十七年七月,取参政阿里尚书奏,为姚演言开河事,令阿哈玛特与诸臣集议,以钞万锭为佣直,仍给粮食。世祖从之。
又淮南子:正北济州曰成土。
又地理志:济州,唐前为济北郡,治单父。唐初为济州,又为济阳郡,仍改济州。周濒济水立济州。宋因之。金迁州治任城,以河水湮没故也。又河渠志:济州河者,新开以通漕运也。世祖至元十七年七月,取参政阿里尚书奏,为姚演言开河事,令阿哈玛特与诸臣集议,以钞万锭为佣直,仍给粮食。世祖从之。
又淮南子:正北济州曰成土。
《骈字类编》:济北(济北)
诗:曹谱疏:见汶南下。战国策:楚攻南阳,魏攻平陆,齐无南面之心,以为亡南阳之害,不若得济北之利。故定计而坚守之。当史记。留侯世家:五日良夜未半往。有顷,父亦来,喜曰:如是出一编书曰:读此则为王者师矣。后十年兴。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榖城山下,黄石即我矣。遂去。,无他言,不复见。旦日视其书,乃太公兵法也。又淮南王传:吴使者至衡山,衡山王坚守无二心,孝景四年,吴、楚已破衡山王朝,上以为贞信,乃劳苦之曰:南方卑湿,徙衡山王王济北,所以褒之济。后汉书和帝纪:永元元年夏五月庚戌,分太山为北国,分乐城、涿郡、勃海为河间国。丙辰,封皇弟寿为济北王,开为河间王,淑为城阳王,故淮阳王炳子侧为常山王。唐书地理志:同州冯翊郡有府曰济北子。庾信谢滕王集序启:济北颜渊,关西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