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赈恤(賑恤)  拼音:zhèn xù
救济抚恤。如:「政府在发生地震后,立即展开赈恤灾民的工作。」
《国语辞典》:恤贫(恤贫)  拼音:xù pín
周济贫民。《周礼。地官。大司徒》:「以保息六养万民,一曰慈幼,二曰养老,三曰振穷,四曰恤贫。」汉。郑玄。注:「恤贫,贫无财业,禀贷之。」
《漢語大詞典》:舍施(捨施)
犹施舍。谓以财物、人力资助寺院或救济贫民。 唐 薛用弱 集异记·叶法善:“师乘白鹿,自海上而至,止於 龙兴观 。远近礼敬,捨施丰多。” 宋 苏轼 《胜相院经藏记》:“时见闻者,皆争捨施。富者出财,壮者出力,巧者出技,皆捨所爱。” 宋 叶适 《故知枢密院事资政殿大学士施公墓志铭》:“公益感励奋发,以薄赋歛、厚捨施为己任。”《醒世恒言·郑节使立功神臂弓》:“若员外不肯捨施,贫僧到晚自教人取。”
《国语辞典》:恤嫠  拼音:xù lí
周济贫苦的寡妇。如:「此项专款宜用于恤嫠,含有重要意义。」
《漢語大詞典》:施赈(施賑)
亦作“ 施振 ”。 施舍财物救济贫民或灾民。后汉书·马援传:“凡殖财产,贵其能施賑也。否则,守钱虏耳。乃尽散以班昆弟故旧。” 晋 葛洪 抱朴子·汉过:“同恶成羣,汲引姦党,吞财多藏,不知纪极;而不能散錙銖之薄物,施振清廉之穷俭焉。”《新华日报》1938.7.11:“他们是以‘青年会’的名义,利用水灾、旱灾,募捐施赈来号召人民。”
《漢語大詞典》:匡困
救济贫困。国语·晋语四:“弃责薄敛,施舍分寡。救乏振滞,匡困资无。”后汉书·臧洪传:“况僕据金城之固,驱士人之力,散三年之畜以为一年之资,匡困补乏,以悦天下,何图筑室反耕哉?”
《國語辭典》:安济坊(安濟坊)  拼音:ān jì fāng
宋时收养救济贫病,施医赠药的场所。《宋史。卷一九。徽宗本纪一》:「辛未,置安济坊养民之贫病者,仍令诸郡县并置。」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二:「已而置居养院、安济坊、漏泽园,所费尤大。」
《國語辭典》:卑田院  拼音:bēi tián yuàn
本是佛教僧人收养老弱残疾者的地方。后引申为乞丐收容所。参见「悲田院」条。元。石君宝《曲折池》第三折:「我家须不是卑田院,怎么将这叫化的都收拾我家来了?」《醒世恒言。卷三。卖油郎独占花魁》:「假如郑元和在卑田院做了乞儿,此时囊箧俱空,容颜非旧。」
《國語辭典》:振穷恤寡(振窮恤寡)  拼音:zhèn qióng xù guǎ
救济穷困无依的人。《北史。卷四。魏肃宗孝明帝本纪》:「壬寅,诏以旱故,命依旧雩祈,察理冤狱,掩胔埋骼,振穷恤寡。」
《國語辭典》:振穷恤贫(振窮卹貧)  拼音:zhèn qióng xù pín
赈济贫穷的人。《明史。卷一七一。王越传》:「睦旅敦旧,振穷恤贫,如恐不及。」
《漢語大詞典》:恤嫠会(恤嫠會)
旧时一种救济贫苦寡妇的慈善机构。 清 张焘 《津门杂记》卷中:“恤嫠会,专养寒苦孀居,月给口粮。”
《国语辞典》:怜贫恤苦(怜贫恤苦)  拼音:lián pín xù kǔ
同情救济贫穷孤苦的人。明。屠隆《彩毫记》第四出:「此间有一个李相公仗义,专一怜贫恤苦。」
《国语辞典》:公益慈善团体(公益慈善团体)  拼音:gōng yì cí shàn tuán tǐ
为急难救助、扶弱济贫等公共利益服务而成立的社会团体。
《国语辞典》:振贫济乏(振贫济乏)  拼音:zhèn pín jì fá
救助接济贫困的人。晋。鲁褒〈钱神论〉:「达穷开塞,振贫济乏,天不如钱。」
《国语辞典》:赈穷济乏(赈穷济乏)  拼音:zhèn qióng jì fá
救济贫穷匮乏的人。《旧唐书。卷五五。李轨传》:「家富于财,赈穷济乏,人亦称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