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劈破玉
民间曲调名。流行于 明 代中叶以后。一般为九句五十一字。与《挂枝儿》相似,仅末尾二句重迭一次。 万历 年间刻本《大明春》所载《挂枝儿》《劈破玉》
《國語辭典》:时令病(時令病)  拼音:shí lìng bìng
在一定季节流行的疾病。如夏季的热病、秋季的秋燥等。
《國語辭典》:数来宝(數來寶)  拼音:shǔ lái bǎo
一种流行于北方各地的曲艺。由一人或两人手执竹板或系以铜铃的牛髀骨一边打拍,一边说唱。最初艺人沿街说唱,都是见景生情,即兴编词。后进入小型剧场演出,说唱内容方面有所变化,部分艺人演唱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
《漢語大詞典》:手鼓舞
维吾尔族 民间舞蹈。流行于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多为女子独舞,用手鼓伴奏,舞者能随鼓点的变化舞出不同的姿态。表情丰富细腻,动作柔软灵活。主要表现生产和生活过程中的欢快情绪。
《國語辭典》:萨满教(薩滿教)  拼音:sà mǎn jiào
一种集巫术、符咒及自然信仰而成的原始宗教。「萨满」在通古斯语中是智者、晓彻的意思。「萨满教」相信天地间均有神灵存在,且这些神灵都有沟通的可能。凡通过灵媒「萨满」所施行的巫术、仪式,便能与这些神灵直接沟通,因此,萨满多具有能治病及预卜未来的能力。主要信仰者分布在北亚阿尔泰语系的蒙古、突厥、满洲、通古斯等族及西伯利亚一带。
《漢語大詞典》:扇天卜
宋 时风俗。流行于 山东 地区。 宋 李石 续博物志卷五:“ 山东 风俗,遇正月,取五姓女年十餘岁共卧一榻,覆之以衾,以箕扇之,良久如梦寐。或欲刺文绣,事笔砚,理管絃,俄顷乃寤,谓之扇天卜,以乞巧。”
《國語辭典》:山西梆子  拼音:shān xī bāng zi
流行于山西地方的剧种。由蒲剧派衍生而成。音调高亢,唱腔以梆子腔为主。也称为「晋剧」、「中路梆子」。
《漢語大詞典》:三分发(三分髮)
南朝 宋 时流行于民间妇女中的一种发式。宋书·五行志一:“ 宋文帝 元嘉 六年,民间妇人结髮者,三分髮,抽其鬟直向上,谓之‘飞天紒’。”
《漢語大詞典》:卷云纹(卷雲紋)
汉 魏 时代流行的装饰花纹之一。由卷曲线条组成对称的图案,大都作为瓦当或器物上的边饰。
《國語辭典》:昆剧(崑劇)  拼音:kūn jù
流行于江浙一带的剧种。参见「昆腔」条。
《國語辭典》:孔雀舞  拼音:kǒng què wǔ
一种傣族舞蹈。孔雀自古以来被傣族视为吉祥的象徵。舞者模仿孔雀的姿态与动作,具有祈福的意义。
《漢語大詞典》:筷子舞
蒙古族民间舞蹈之一。多流行于 伊克昭盟 地区。舞蹈时手持筷束,按节拍交替击打身体各部位,动作健壮,节奏快速。
《漢語大詞典》:讲坛社会主义
以“社会主义”作为幌子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19世纪60-70年代起开始在德国流行。因其代表人物瓦格纳、施穆勒等多为大学教授,他们在大学讲坛上宣扬这一思想,故名。他们主张在不触动资本家利益的条件下,逐步实现“社会主义”。
《國語辭典》:交际舞(交際舞)  拼音:jiāo jì wǔ
在社交场合跳的舞,通常为男女二人合舞。如华尔滋、狐步、伦巴等。也称为「交谊舞」。
《漢語大詞典》:脚柞
一种木制的脚镣。旧时流行于 四川省 西北部一带。 沙汀 《一个秋天的晚上》:“但若果嘴不硬,她是不会被柞上脚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