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淮海戏(淮海戲)  拼音:huái hǎi xì
流行于江苏省淮阴、徐州、涟水、泗阳一带的剧种。参见「拉魂腔」条。
《國語辭典》:淮剧(淮劇)  拼音:huái jù
起源于淮阴、盐城、阜宁一带的剧种。由当地民间曲艺门谈词和敬神的香火戏相结合,并吸取了徽剧的表演方法和剧目发展而成,有一百多年历史。现仅流行于江苏北部、上海及安徽的部分地区。
《漢語大詞典》:湖南丝弦(湖南絲弦)
曲艺的一种。流行于 湖南省 。 清 中叶就有专业艺人演唱。曲调分板子丝弦、牌子丝弦、丝弦杂调三类。伴奏乐器以扬琴、琵琶、三弦等为主。
《國語辭典》:花灯戏(花燈戲)  拼音:huā dēng xì
流行于云、贵、川、湘等省的地方戏。一般无故事情节,无固定角色,音乐结构短小,节奏鲜明,曲调流畅,是由民间玩耍花灯的歌舞发展而成。也称为「花灯」、「茶灯」。
《國語辭典》:沪剧(滬劇)  拼音:hù jù
流行于上海、江苏南部和浙江北部的地方戏剧。前身为上海滩黄,民国三十四年(西元1945)定名为「沪剧」。唱腔丰富,曲调优美。伴奏乐器以琵琶、扬琴、南胡、笛、笙等为主。也称为「申曲」。
《漢語大詞典》:沪书(滬書)
曲艺的一种。流行于 上海市 松江 、 奉贤 、 南汇 等地,有近百年历史。一人演出,有说有唱,以竹筷敲击钹子伴奏,故又称“鈸子书”。传统剧目有《金枪传》《天宝图》等。
《國語辭典》:吉剧(吉劇)  拼音:jí jù
一种戏曲剧种。流行于吉林。主要的腔调有柳腔和咳调,角色分行与京剧大致相似。
《漢語大詞典》:广东音乐
主要流行于广东一带的民间音乐。演奏时以高胡、扬琴等弦乐器为主,配以笛子、洞箫等。
《國語辭典》:桂剧(桂劇)  拼音:guì jù
一种地方戏曲。流行于广西以及湖南的部分地区。腔调以皮黄为主,兼唱昆腔、高腔的部分曲调。伴奏乐器有胡琴、月琴、三弦、唢呐、锣、钹等。也称为「桂戏」。
《國語辭典》:鼓子曲  拼音:gǔ zi qǔ
一种曲艺。表演者以坐唱为主,并兼操作乐器。伴奏乐器有三弦、琵琶、月琴、筝等弹拨乐器与檀板、八角鼓等打击乐器。也称为「大调曲子」。
《國語辭典》:馆阁体(館閣體)  拼音:guǎn gé tǐ
1.旧时翰林应诏撰写文章,讲究堂皇典重,称为「馆阁体」。
2.一种书体风格。馆阁书写文字要求端楷方正,后来称这种字体为「馆阁体」。明、清时代,士子应试时皆要求以此种风格书写。
《國語辭典》:馆阁气(館閣氣)  拼音:guǎn gé qì
文章的形式华丽典雅。多指馆阁中人的诗文风格。宋。吴处厚《青箱杂记》卷五:「本朝夏英公亦尝以文章谒盛文肃,文肃曰:『子文章有馆阁气,异日必显。』后亦如其言。」
《漢語大詞典》:挂枝儿(挂枝兒)
亦作“掛枝儿”。 明 万历 后逐渐流行的一种民间时调小曲。《醒世恒言·卖油郎独占花魁》:“ 西湖 上子弟编出一隻《掛枝儿》,单道那 花魁娘子 的好处。”
《漢語大詞典》:观念艺术
一译“概念艺术”。20世纪70年代西方流行的艺术流派。观念艺术排除传统艺术的造型性,认为真正的艺术作品是概念或观念的组合。在这类作品中,他们将未加工的材料直接作为艺术品展现给观众,或将自己作为一个“艺术品”送上展厅等。他们企图让观众经自己的想像,与艺术家进入同一“审美领域”。
《漢語大詞典》:汉调二黄(漢調二黄)
也称陕二黄、山二黄。戏曲剧种。流行于 陕 南和 陇 东。是二黄腔调从 湖北 沿 汉水 进入 陕西 而形成的。 清 道光 年间颇为盛行。因地区不同分为汉江派和雒镇派。汉江派音乐比较柔和,以唱功戏,做功戏见长;雒镇派腔调铿锵有力,以武打戏见长。
《漢語大詞典》:合欢帽(合歡帽)
魏 晋 时流行的一种丝织帽子。 晋 束晳 《近游赋》:“及至三农间隙,遘结婚姻,老公戴合欢之帽,少年著蕞角之巾。” 晋 陆翽 邺中记:“ 季龙 猎,著金缕织成合欢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