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国语辞典》:茶灯(茶灯)  拼音:chá dēng
流行于云、贵、川、湘等省的地方戏。参见「花灯戏」条。
《国语辞典》:褒歌  拼音:bāo gē
流行于福建南部漳州一带的民歌。内容多表现男女爱情,歌词为七字一句,四句一段。女声曲调,节奏较为自由,常以二拍子和三拍子交替出现,情绪柔婉含蓄。男声曲调,节奏较为工整,二拍子,情绪明朗刚劲。也称为「相褒歌」
《漢語大詞典》:走西口
(1).旧时关内百姓为生活所迫,出 山西 长城 诸口以谋生。《陕西民歌选·走西口》:“正月里娶过奴,二月里走西口。提起你那走西口,两眼儿泪汪流。”
(2). 陕北 民间小曲名。原流行于 山西 绥远 ,后流传到 陕北 各地。 宋之的 《□□□纪念堂》:“在妇女们守灵的夜晚,吹《叹五更》,吹《走西口》,用他那笛子,去勾引他所熟识的或不熟识的女人。”
《国语辞典》:乐透(乐透)  拼音:lè tòu
一种很流行的赌博游戏。英语lotto的音译,参与者向乐透发行者购买彩券,在彩券上任意押若干号码,若与发行者开出的号码相同,即可能获得巨额彩金。19世纪时,乐透常见于欧美等国,早期多为非法活动,西元1960年代之后,成为许多国家在不增税的状况下,额外增加国库收入的来源。
《国语辞典》:勒尤  拼音:lè yóu
乐器名,吹管乐器。原称「勒悠」,流行于贵州布依族、苗族地区的民间双簧竖吹乐器。其音色明亮柔和,演奏方式和唢呐相近,直管无碗(喇叭口)。有木制与竹制两种,管上端装有哨子,管身开五至六个按音孔。
《国语辞典》:辣妹  拼音:là mèi
穿著打扮非常新潮的年轻女性,源自日本的流行文化。
《国语辞典》:瓯剧(瓯剧)  拼音:ōu jù
流行于浙江温州一带的剧种。因浙南、温州一带古称东瓯,故称为「瓯剧」。清初开始形成,演唱昆曲、高腔、乱弹,而以乱弹腔为主。伴奏乐器有笛子、二胡、三弦、大锣、大鼓等。
《国语辞典》:代糖  拼音:dài táng
糖的代替品。是最近流行的一种味似蔗糖的低热量甜味剂。多供糖尿病患者使用。如:「为了控制糖分的摄取,他改食代糖。」
《国语辞典》:北路梆子  拼音:běi lù bāng zi
流行于山西省北部地区的戏剧。由蒲剧派生而成。
《国语辞典》:阿拉木汗  拼音:ā lā mù hán
维吾尔族歌舞曲。流行于吐鲁番地区,内容多赞美阿拉木汗姑娘的美丽,曲调为上下两句,以一问一答的形式表演,也可为民歌演唱。
《国语辞典》:竹板歌  拼音:zhú bǎn gē
一种流行于闽西、广东一带客家地区的民间曲艺。演唱时手持竹板,边敲边唱,称为「竹板歌」。旧时乞丐多以此卖艺乞食,故也称为「乞食歌」。
《国语辞典》:中幡会(中幡会)  拼音:zhōng fān huì
一种民俗技艺表演活动。流行于北京等地区。「幡」是旗帜的一种,「中幡」则为一种装饰华丽,既具有仪仗特色;又用于比赛的旗帜。经常会在竿顶上饰有一层至数层由彩釉、锦缎、响铃、小旗、流苏组成的圆形装饰物。表演时,艺人们将竿子竖起托在手中,舞出许多花样。原为皇室仪仗队的表演活动,后演变成民间庙会中的表演节目。
《国语辞典》:单弦说唱(单弦说唱)  拼音:dān xián shuō chàng
流行于北平的民间曲艺。参见「单弦」条。
《国语辞典》:大流行病  拼音:dà liú xíng bìng
传染流行很广的疾病。
《国语辞典》:橹帆船(橹帆船)  拼音:lǔ fán chuán
一种水上的交通工具。流行于西元前五百年左右。由于载货量大,所需人力少,符合商船必备的条件,所以多用作交易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