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国语辞典》:艾维斯普里斯莱(艾维斯普里斯莱)  拼音:ài wéi sī pǔ lǐ sī lái
Presley,Elvis
人名。(西元1935~1977)美国流行音乐的歌星。一九五五年以伤心旅馆一曲名扬全美,而受到全世界年轻人的热爱,成为摇滚乐之王。曾拍过几十部的歌唱电影。世人多称其为「猫王」。
《国语辞典》:乡村音乐(乡村音乐)  拼音:xiāng cūn yīn yuè
是一种美国当代的流行音乐。特色为歌者常以鼻音演唱,斑鸠琴伴奏。为英语country music的意译。兴起于美国南部与阿帕拉契山区,其根源来自英国民谣曲风,是美国白人民间音乐代表。特点多带有叙事性,曲调平易近人,节奏平稳,具有较浓的乡土气息,亲切热情而不失流行元素。一九七○年代最为普及,延续至今。
《国语辞典》:校园民歌(校园民歌)  拼音:xiào yuán mín gē
流行于学校间,主要由学生自行创作的歌曲。
《国语辞典》:西洋象棋  拼音:xī yáng xiàng qí
一种西洋流行的棋戏。参见「西洋棋」条。
《国语辞典》:西风东渐(西风东渐)  拼音:xī fēng dōng jiàn
西方人的流行风潮逐步影响东方社会的现象。举凡政治、经济、科技及社会风俗等,均包括在内。
《国语辞典》:同州梆子  拼音:tóng zhōu bāng zi
戏曲剧种之一。为秦腔的支派,主要流行于陕西同州一带,因此也称为「东部秦腔」、「东路梆子」。起源于明代,以二弦为伴奏乐器,音调特别高亢。
《国语辞典》:铁板快书(铁板快书)  拼音:tiě bǎn kuài shū
一种民间曲艺。流行于山东,表演时不用锣鼓,无需道具,演唱者以二片月牙形铁板发声伴奏,唱词铿锵有力,一气呵成。内容大都述说武松的故事。如:「今年的新年晚会,铁板快书,深受观众喜爱。」
《国语辞典》:藤球运动(藤球运动)  拼音:téng qiú yùn dòng
一种流行于东南亚地区的球类运动。旧名踢网篮球,于西元一九九○年被纳入亚运正式项目。可分为民俗体育及正式比赛两种:前者有如踢毽子,后者之场地及进行方式与排球相似,因此又名「脚踢的排球」。球场中央架网,两边各设一发球圈,球由单层藤条编成。比赛时两队各三位球员,以脚踢球过网至对方场地,使球不落地者为胜。比赛通常采三战两胜制,每局二十一分。如:「据说藤球运动源于十五世纪苏丹国统治的麻六甲一带,而今则流行于东南亚地区。」
《国语辞典》:扬州清曲(扬州清曲)  拼音:yáng zhōu qīng qǔ
一种流行于江苏扬州地区的曲艺。由一至数人演唱,多数只唱而不说,以二胡、琵琶、四胡等伴奏。所唱的曲牌有满江红、剪剪花、梳妆台等,曲目都为短篇。
《国语辞典》:北管戏(北管戏)  拼音:běi guǎn xì
流行在台湾民间的大陆北方官话语系戏剧。以皮黄戏、梆子戏为主。也称为「乱弹」、「乱弹戏」、「子弟戏」。
《国语辞典》:白贼七(白贼七)  拼音:bái zéi qī
流行于闽南地区民间传说的人物。因善于说谎,后人遂用以比喻经常说谎欺骗他人的人。
《国语辞典》:白字戏(白字戏)  拼音:bái zì xì
流行于广东、福建、香港、澳门等地的戏曲。因唱、念均用方言而得名。白字戏属童伶制,演员到变声期不能唱白字曲者,则须去正字戏,所以著名艺人很少。传统剧目有二百多个,大都为传奇故事。音乐属曲牌体,分大锣戏、小锣戏两种。大锣戏原用大管弦,后改以竹弦为主奏乐器,小锣戏以小唢呐为主,配以响盏等。
《国语辞典》:巴陵戏(巴陵戏)  拼音:bā líng xì
流行于湖北、湖南、江西三省边境的剧种。是汉剧传至湖南岳阳所形成的一个支派,约有二百年历史,在发展过程中曾受到湘剧影响。
《国语辞典》:湘戏(湘戏)  拼音:xiāng xì
流行于湖南的戏种。分长沙湘剧、衡阳湘剧、常德湘剧等。唱腔有高腔、昆腔、南北路等各种不同腔调。
《国语辞典》:响糖(响糖)  拼音:xiǎng táng
一种流行于北方的脆糖食品,常做成各种动物形状,可供玩食。元。秦𥳑夫《东堂老》第一折:「先去买十只大羊,五果五菜,响糖狮子。」《金瓶梅》第三四回:「书童儿在书房内叫来安儿扫地,向食盒揭了,把人家送的桌面上响糖与他吃。」也称为「香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