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人,号沧洲子,一说字巨川。代宗大历初隐居江南,屡召不起。八年,为永平军从事。德宗建中四年,府罢,归隐江南。后曾假摄池州刺史。约卒于贞元中。能诗,尤工于咏物。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籍贯皆不详。字巨川(今人或疑《唐才子传》误以朱巨川与朱湾为一人,而以巨川为朱湾之字)。号沧洲子。代宗大历初隐居江南,屡召不起。八年(773)为永平军从事。德宗建中四年(783)府罢,遂归隐江南。后曾假摄池州刺史,约卒于贞元中。事迹散见《中兴间气集》卷下、《新唐书·艺文志四》、《唐诗纪事》卷四五。湾工诗,高仲武称其“诗体幽远,兴用弘深,因词写意,穷理尽性,于咏物尤工”(《中兴间气集》)。《全唐诗》存诗1卷,《全唐诗续拾》补诗2首。
唐诗汇评
朱湾,生卒年不详,自号沧州子。肃宗时,在苏、湖诸州,干谒崔论、韦之晋等。后隐居,逍遥云山,放情江湖,郡国交辟,不起。大历末,永平军节度使李勉辟为从事。曾假摄池州刺史,后归隐宣州。有《朱湾诗集》四卷,已佚。《全唐诗》存诗一卷。
全唐文·卷五百三十六
湾字巨川。西蜀人。自号沧洲子。贞元元和间。李勉帅永平。辟为从事。

作品评论

中兴间气集
从事率履正素,放情江湖,郡国交辟,潜跃不起,有唐高人也。诗体幽远,兴用洪深,因词写意,穷理尽性,于咏物尤工。如“受气何曾异,开花烛自迟”。所谓哀而不伤,《闻风》之深者也。
唐才子传
工诗,格体幽远,兴用弘深,写意因词,穷用尽性,万精咏物,必含比兴,多敏拢之奇。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54—820 【介绍】: 唐吴人,字冲之。归崇敬子。代宗大历时举孝廉高第。德宗贞元初策贤良为右拾遗。以直谏闻。顺宗初拜给事中,迁工部侍郎。宪宗时累官工部尚书,封长沙县男。有文学,工草隶。卒谥宪。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54—820 字冲之,苏州吴(今江苏吴县)人。代宗大历七年(772)举孝廉高第。德宗贞元初(785)登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授右拾遗。累迁至工部侍郎。宪宗元和六年(811)受诏与孟简等同译《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加右散骑常侍,转兵部侍郎,兼判国子祭酒。十四年迁工部尚书,累封长洲县男,卒谥宪。生平见《旧唐书》、《新唐书》本传。工草隶,笔法甚古,不近俗。有文名,权德舆称其“词学精实,晦而不耀。”(《起居舍人举人自代状》)《全唐诗》存诗1首。
张藏英 朝代:五代至宋初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94—962 【介绍】: 宋涿州范阳人。后唐末,举族为贼孙居道所害,仅以身免。后袭杀居道于市,被执。节帅赵德钧壮之,释而不问,以补牙校,时称为报仇张孝子。仕后周,以刺史领边任,屡击败契丹。宋初,迁瀛州团练使,并护关南军。卒于治所。
安守忠 朝代:唐末宋初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32—1000 【介绍】: 宋晋阳人,字信臣。安审琦子。仕后周,官至卫州刺史。入宋,从征太原,多有谋略。太祖开宝初为濮州刺史,黄河决澶州,与曹翰护役,遂塞之。太宗时历知沧州、瀛州、雄州等,拜威德军节度观察留后。徙宋州,兼制置营田使。为政简静,威德兼著,所至乐施予,喜与士大夫游从。
全宋文·卷五三
安守忠(九三二——一○○○),字信臣,并州晋阳(今山西太原)人。仕周至卫州刺史。入宋,为左卫将军。后历典永、汉、濮、辽、易、夏、沧、瀛、雄诸州。太平兴国三年,拜感德军节度观察留后。徙宋州,兼制置营田使。咸平三年卒,年六十九。《宋史》卷二七五有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50—1013 【介绍】: 宋开封浚仪人,原名继隆。太祖乾德中,以材武补右班殿直。太宗时历任南作坊使、巡检、都监、监军等职。雍熙三年从曹彬北征,以功超授崇仪使,为易州驻泊都监。镇守高阳关、保州、定州、镇州等地,屡胜契丹军。真宗时官至四方馆使、遥州刺史。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53—1028 【介绍】: 宋并州孟县人,字垂范。李谦溥子。少有才略。以荫补衙内指挥使。历知潭、沧等州,为镇、定、高阳三路行营兵马都监。仁宗即位,领康州防御使。洞知人情,有讼面讯立断。善抚士卒,皆得其用。在河北二十余年,事功最多。澶渊之盟后,对使臣往来仪制、费用等亦多所裁定。
全宋文·卷一三九
李允则(九五三——一○二八),字垂范,并州盂县(今山西盂县)人。济州团练使谦溥子。少以荫补衙内指挥使,改左班殿直。擢閤门祗候,累迁供备库副使、知潭州。后历知沧、瀛、雄州,迁东上閤门使、奖州刺史。又历四方馆引进使、高州团练使。天禧二年,以客省使知镇州,徙潞州。仁宗即位,领宁州防禦使。天圣六年卒,年七十六。允则在河北二十馀年,事功最多。参见《宋史》卷三二四本传,《隆平集》卷一六。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58—1035 【介绍】: 宋亳州蒙城人,字绍先。高琼子。初补右班殿直,以军功累迁崇仪使。历数路钤辖、知州,战契丹有功。仁宗即位,授陇州团练使,知雄州。后知滑州,河水暴溢,躬自督役,露坐河上,暮夜犹不辍,滑人德之。性谦,有机略,善抚御士卒,临战辄胜。在蜀有威名,号神将。神宗时追封康王,谥穆武。

人物简介

全宋诗
毛沧洲,生平事迹未详。与姚镛有交(《诗家鼎脔》卷下姚镛《别毛沧洲》)。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南海人,字正叔,号登洲。幼通经史,能文辞。及长,以博学多闻称,里人慕之,多造门求讲,从游者数百人。抱道不仕,隐处终身。

人物简介

简介
未详。
张昭远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沧州无棣人,字持正。张凝子。年十八岁时,父陷契丹围中,挺身掖出之,擢左班殿直、寄班祗候。每出使还,奏利害多称旨。为忻州都巡检,累迁内殿崇班。历知瀛州、定州、雄州。领忠州刺史、知成德军,迁四方馆使。滹沱河决,坏城郭,乃修五关城,外环以堤,民以为利。历步军马军都虞候、嘉州防御使、知代州。后授左龙武军大将军、昭州防御使。
全宋文·卷三二○
张昭远,字持正,沧州无棣(今山东无棣)人。契丹内寇,父张凝在瀛州陷围中,昭远年十八,挺身掖出之,擢左班殿直、寄班祗候。为忻州都巡检,知火山军,管勾河东缘边安抚司。天禧初除閤门副使,俄为河北缘边安抚副使,历知瀛州、定州、雄州、成德军、代州,累官至左龙武军大将军、昭州防禦使,卒。《宋史》卷三二六有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00—1070 【介绍】: 宋吉州庐陵人,字季长。仁宗天圣进士。历知州县,有治状。入为侍御史,极论内降授官赏之弊,又反对外戚秉政、宦侍建节,解台职,出任湖北转运使,历州府。英宗治平中,召除御史中丞,复谏勿称濮王为亲。坐事知黄州、太平州。神宗熙宁三年,以户部侍郎致仕。
全宋诗
彭思永(一○○○~一○七○),字季长,庐陵(今江西吉安)人。仁宗天圣五年(一○二七)进士,授南康军判官,移知广州南海县。又知潮、常州,寻召为侍御史。侬智高叛,除荆湖北路转运使,改益州路转运使,召为户部副使。岁馀,以天章阁待制充陕西都转运使。英宗治平初,召为御史中丞。神宗即位,出知黄州,改太平州。熙宁三年,以户部侍郎致仕,卒,年七十一。事见《明道文集》卷三《故户部侍郎致仕彭公行状》,《宋史》三二○有传。
全宋文·卷五七八
彭思永(一○○○——一○七○),字季长,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天圣五年进士及第,授南康军判官。历知南海、分宁二县,通判睦州,移知潮州、常州,召为侍御史。出知宣州,历湖北、益州转运使,以天章阁待制充陕西都转运使。英宗朝恩升给事中,复召权御史中丞。神宗时拜御史中丞,后以户部侍郎致仕。熙宁三年十一月卒,年七十一。见《明道文集》卷三《故户部侍郎致仕彭公行状》,《宋史》卷三二○本传。
杜惟序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定州安喜人,字舜功。杜审琦曾孙。自三班奉职累迁知惠、莫二州。徙知邻州、庆州。破贼三砦,以功领忠州刺史,为泾原路钤辖,敕巡警边州。后知沧州、定州、泾州、瀛州、恩州等,徙大名府路总管,改乾州团练使卒。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63 【介绍】: 宋潞州上党人,字晦之。太宗李皇后侄。幼补东头供奉官。仁宗时累拜武宁军节度使、殿前副都指挥使。既统宿卫,政尚严,多所建请,禁兵顿肃。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判大名府,改昭德军节度使。敏通吏治,善委任僚佐。卒谥良僖。
全宋文·卷三九三
李昭亮(?——一○六三),字晦之,上党(今山西长治)人。明德太后兄继隆之子。仁宗时累拜武宁军节度使,历殿前副都指挥使。时承平久,将士多因循乐纵弛,昭亮本将家子,习军中事,既统宿卫,政尚严,多所建请。后以宣徽北院使判河阳,徙延州。以南院使判澶州,徙并州、成德军,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判大名府,终昭德军节度使。嘉祐八年卒,赠中书令,谥良僖。见《宋史》卷四六四本传,《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九八。
李肃之 朝代:北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06—1089 【介绍】: 宋濮州鄄城人,字公仪。李迪从子。以荫为将作监主簿。累擢知德州,提点开封府界内县镇及夔路、湖南刑狱。徙湖北转运使,讨平彭仕羲之叛。神宗立,以右谏议大夫知庆州,徙瀛州,会大雨地震,启廪赈给,严儆盗窃。迁天章阁待制、知开封府,仕至龙图阁直学士、知郓州。
全宋文·卷六三九
李肃之(一○○六——一○八九),字公仪,濮州鄄城(今山东鄄城北)人,迪弟子,以迪推恩补官。通判澶州,知德州,提点夔路、湖南刑狱。历湖北、江东、两浙、河北诸路转运使,进度支副使、江淮发运使。神宗时官右谏议大夫、知庆州,徙瀛州、拜天章阁待制、知开封府,出知定州,还,权三司使,又出知永兴军。元丰元年,加龙图阁直学士、知郓州。四年致仕。元祐四年卒,年八十四。见苏颂《龙图阁直学士致仕李公墓志铭》(《苏魏公文集》卷六一),《宋史》卷三○一《李迪传》有附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