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515,分35页显示  上一页  1  2  3  4  5  7  8  9  10 下一页
词典(续上)
华阳洞
中洞
洞虚
洞源
洞水
洞心
洞中仙
潭洞
洞出
洞主
洞胸
洞阴
洞知
洞冥
洞识
《漢語大詞典》:华阳洞(華陽洞)
传说中神仙所居的洞府。旧题 唐 柳宗元 《龙城录·华阳洞小儿化为龙》:“ 茅山 隐士 吴绰 ,素擅洁誉。 神凤 初因採药於 华阳洞 口,见一小儿,手把大珠三颗,其色莹然,戏於松下。 绰 见之……儿犇忙入洞中, 绰 恐为虎所害,遂连呼,相从入,欲救之,行不三十步,见儿化作龙形,一手握三珠,填左耳中。 绰 素刚胆,以药斧斸之,落左耳,而三珠已失所在,龙亦不见。” 唐 韩愈 《答道士寄树鸡》诗:“烦君自入 华阳洞 ,直割乖龙左耳来。” 明杨珽《龙膏记·酬咏》:“碧霄何路得相逢,不知他日 华阳洞 ,更隔 蓬山 几万重。”
《骈字类编》:中洞
明一统志中洞岩在靖州城西一百里来威寨中 云笈七签紫微夫人云三元八会之书太极高真所有本者始也根也是经教之始文字之根又为得理之元万法之本文者分也理也既能分辨二仪又能分别法相既能理于万事又能表诠至理如木有文亦名为理也不名真文者十二义通三乘直文教主中洞非通义也中储光羲贻王侍御出台掾丹阳诗 洞松栝新东皋阡陌故
《漢語大詞典》:洞虚
(1).深幽。 唐 羊士谔 《九月十日郡楼独酌》诗:“櫺轩一尊泛,天景洞虚碧。”
(2).指道教所说的洞天。 宋 赵与虤 娱书堂诗话卷上引真诰:“ 金陵 者,洞虚之膏腴, 句曲 之地肺。”
《骈字类编》:洞源
云笈七签六六韵合四四齐真九帝分号三十六天万气总隶普领群仙上极无崖无色下极洞源洞渊
《骈字类编》:洞水
唐 薛能 华岳 鹤毳坛风乱,龙漦洞水腥。
《漢語大詞典》:洞心
潜心。旧题 汉 郭宪 《〈洞冥记〉序》:“﹝ 汉武帝 ﹞洞心於道教,使冥跡之奥,昭然显著。”
分類:潜心
《漢語大詞典》:洞中仙
即洞仙歌。详“ 洞仙歌 ”。
分類:洞仙歌
《漢語大詞典》:洞仙歌
(1). 唐 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又名《洞仙词》《洞中仙》《羽仙歌》等。 敦煌 写本《云谣集杂曲子》收此调二首,字句格律与 宋 词异。 宋 词有令词、慢词两体。令词有八十三字或九十三字等,慢词有一百十八字或一百二十六字等,均双调,仄韵。参阅《词谱》卷二十。
(2).曲牌名。南北曲均有。南曲较常见,属正宫,字数与词牌不同,用作过曲。
《骈字类编》:潭洞
南北朝 鲍照 自砺山东望震泽诗 澜漫潭洞波,合沓崿嶂云。
《漢語大詞典》:洞出
穿洞而出。文选·王延寿〈鲁灵光殿赋〉:“巖突洞出,逶迤詰屈。” 张铣 注:“巖穴洞出,言屈深如巖穴之中通路而出。”
《漢語大詞典》:洞主
(1).古代南方少数民族部落首领。陈书·周迪传:“ 琳 至 湓城 , 新吴 洞主 余孝顷 举兵应 琳 。” 唐 王建 《送流人》诗:“水国山魈引,蛮乡洞主留。” 秦牧 《艺海拾贝·鹦鹉与蝴蝶鸟》:“它讲的是古代一个勇敢的青年猎手和一个美丽姑娘的故事,他们互相热爱着,却受到凶恶的洞主抢婚迫害。”
(2). 唐 宋 时对设在名山胜地的书院中主持教授者称山长或院长。地以洞名者或称洞主。 宋 陈舜俞 庐山记·叙山南:“ 南唐 昇元 中,因洞( 白鹿洞 )建学馆,置田以给诸生,学者大集。以国子监九经 李善道 为洞主,以主教授。”
《骈字类编》:洞胸
宋史何灌传拜为河东将与夏人遇铁骑来追灌射皆彻甲至洞胸出背叠贯后骑𦍑惧而引郤司马相如子虚赋洞胸达掖绝乎心系
《骈字类编》:洞阴(洞阴)
葛洪洗药池诗洞阴泠泠风佩清清识范传正范成君击洞阴磬诗为详家牒久偏 洞阴名
《漢語大詞典》:洞知
清楚地知道。 宋 洪迈 《夷坚乙志·王俊明》:“ 蜀 人 王俊明 ,洞知未来之数,虽瞽两目,而能説天星灾祥。” 鲁迅 《华盖集续编·古书与白话》:“因为他洞知弊病,能‘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漢語大詞典》:洞冥
(1).洞察昏暗之处。比喻目光锐利,看得深远。 汉 陆贾 新语·术事:“登高及远,达幽洞冥。” 晋 陆机 《汉高祖功臣颂》:“ 文成 作师,通幽洞冥…… 武关 是闢, 鸿门 是寧。”《隋书·音乐志中》:“韜光戢耀,贯幽洞冥。”
(2).通晓鬼神之道。晋书·艺术传论:“ 什 ( 鳩摩罗什 )既兆见星象, 澄 ( 佛图澄 )乃驱役鬼神,并通幽洞冥,垂文阐教。”
(3).指幽深之处。 晋 葛洪 抱朴子·至理:“怀重规於絳宫,潜九光於洞冥。”
(4).志怪小说集洞冥记的省称。 清 王韬 《〈淞滨琐话〉自序》:“夫荒唐之词,发端於 漆园 ,怪诞之説,滥觴乎《洞冥》。”
《漢語大詞典》:洞识(洞識)
通晓;透彻了解。 唐 司空图 《解县新城碑》:“公洞识古今,兼资文武。” 明 唐顺之 《咏俞虚江参将》之二:“洞识天符非候气,妙穷火力不因风。” 清 李东沉 《论考试》:“欲求一洞识时事,兼习中西者,实难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