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考虑容错,系统已按“泰 → 夳泰”转换方式进行查询。
《漢語大詞典》:陈泰挂壁(陳泰挂壁)
三国 魏 陈泰 为 并州 刺史,使持节,护 匈奴 中郎将,京邑贵人多寄宝货,因 泰 市奴婢, 泰 皆挂之于壁,不发其封,及征为尚书,悉以还之。见
《三国志·魏志·陈泰传》。后因以为典。 五代
李瀚 《蒙求》诗:“ 洪乔 掷水, 陈泰 挂壁。”
《國語辭典》:持盈保泰 拼音:chí yíng bǎo tài
处高位而能保守成业,平安无事。《野叟曝言》第一一八回:「汝遇此明主,受之殊恩,当朝夕纳诲,启沃君心……登斯民于三五,臻治术于唐虞,此即持盈保泰之道。」
《國語辭典》:持盈 拼音:chí yíng
保守已成的功业。《国语。越语下》:「夫国家之事,有持盈,有定倾,有节事。」《后汉书。卷六○下。蔡邕传》:「心恬澹于守高,意无为于持盈。」
《漢語大詞典》:谦泰(謙泰)
《谦》《泰》均
《易》卦名。
《易·谦》:“
《谦》,亨,君子有终。” 孔颖达 疏:“谦者,屈躬下物,先人后己,以此待物,则所在皆通。”爻辞有“九三,劳谦君子,有终吉。”
《象》传:“劳谦君子,万民服也。”又
《泰》:“天地交而万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君子道长,小人道消也。”传:“天地交泰,后以财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以左右民。”后遂以“谦泰”谓君主能礼贤下士、君臣同心相交。 宋
孔文仲 《制科策》:“陛下固宜法
《谦》《泰》之有餘,岂可用
《小畜》之不足?”参阅
《易·谦》、
《易·泰》。
《漢語大詞典》:穷泰极侈(窮泰極侈)
形容极端奢侈,尽情享受。
《文选·班固〈西都赋〉》:“歷十二之延祚,故穷泰而极侈。” 张铣 注:“始自 高祖 ,终於 平帝 ,为十二世;世增修饰,故至穷极奢侈。” 唐
魏徵 :“观其移山迴涧,穷泰极侈。” 清
冯桂芬 《致曾侯相书》:“於是帮官穷泰极侈,提牐之费,一处或至五十金,沿途莫不有所沾溉。”
《國語辭典》:去泰去甚 拼音:qù tài qù shèn
去其过甚。指事宜求适中,不可太过分。参见「去甚去泰」条。晋。左思〈魏都赋〉:「匪朴匪斲,去泰去甚。」
《漢語大詞典》:狃忕
亦作“ 狃泰 ”。 习惯。 晋
袁宏 《后汉纪·光武帝纪七》:“虽遇灾,然其狃泰之意,儌倖之望,蔓延无足,不可不察也。” 王闿运
《陆建瀛传》:“方事发仓卒,或错愕不知所出,至有狃忕全盛,以贼为无虑者。”
《漢語大詞典》:身名两泰(身名兩泰)
见“ 身名俱泰 ”。
《國語辭典》:身名俱泰 拼音:shēn míng jù tài
名誉和地位都安稳。形容生活优裕、舒适。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汰侈》:「士当令身名俱泰,何至以瓮牖语人。」
《國語辭典》:身名俱泰 拼音:shēn míng jù tài
名誉和地位都安稳。形容生活优裕、舒适。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汰侈》:「士当令身名俱泰,何至以瓮牖语人。」
《漢語大詞典》:神融气泰(神融氣泰)
精神融和气息通泰。 金
王若虚 《四醉图赞》:“漠乎其如忘其声,茫乎其如忘其形,神融气泰,无欲而无营,渺乎其如物之莫攖也。”
《國語辭典》:三阳交泰(三陽交泰) 拼音:sān yáng jiāo tài
为祝贺新年升平的颂词。参见「三阳开泰」条。《宋史。卷一三二。乐志七》:「三阳交泰,日新惟良。」元。贯云石〈新水令。郁葱佳气蔼寰区套。殿前欢〉曲:「三阳交泰,五谷时熟。」
《國語辭典》:三阳开泰(三陽開泰) 拼音:sān yáng kāi tài
汉代象数易学取十二卦象徵一年十二个月分,其中十月为坤卦,纯阴爻;十一月为复卦,一阳生于下;十二月为临卦,二阳生于下;正月为泰卦,三阳生于下,此时阴渐消,阳渐长,有万象更新之意。后遂以三阳开泰作为祝贺新年升平的颂词。明。张居正〈贺元旦表二〉:「兹者,当三阳开泰之候,正万物出震之时,气转鸿钧,共乐尧天之化日。」也作「三阳交泰」。
《國語辭典》:三阳开泰(三陽開泰) 拼音:sān yáng kāi tài
汉代象数易学取十二卦象徵一年十二个月分,其中十月为坤卦,纯阴爻;十一月为复卦,一阳生于下;十二月为临卦,二阳生于下;正月为泰卦,三阳生于下,此时阴渐消,阳渐长,有万象更新之意。后遂以三阳开泰作为祝贺新年升平的颂词。明。张居正〈贺元旦表二〉:「兹者,当三阳开泰之候,正万物出震之时,气转鸿钧,共乐尧天之化日。」也作「三阳交泰」。
《漢語大詞典》:交泰殿
明 清 宫殿名。在 乾清宫 后, 坤宁宫 前。以在两宫之间,取“天地交泰”之义,故名。 清 廷宝玺藏于此殿,今为故宫博物院的一部分。 明 刘若愚
《酌中志·大内规制纪略》:“﹝ 乾清宫 大殿﹞再北则穿堂,居中圆殿曰 交泰殿 ,其渗金圆顶,亦犹 中极殿 之制也。”
《清史稿·礼志四》:“四孟月大祭,亦曰四季献神……自 乾清 右门舁入,逕 交泰殿 ,至 坤寧宫 门外。”
《國語辭典》:景泰蓝(景泰藍) 拼音:jǐng tài lán
以珐琅质涂于铜器表面,再经窑炉烘焙,烧成各种花纹的工艺品。创始于土耳其,元代由阿拉伯人传入中国。明代景泰年间于北京大量制造,且当时以蓝釉最为出色,因而得名。制品有瓶、碗、烟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