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彙、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為考慮容錯,系統已按“泰 → 夳泰”轉換方式進行查詢。
《國語辭典》:泰伯  拼音:tài bó
人名。周太王長子,有弟仲雍、季歷。泰伯知太王欲立季歷,以傳其子昌,遂與仲雍奔荊蠻,以讓季歷。泰伯自號句吳,為春秋吳國的始祖。
《國語辭典》:吴国(吳國)  拼音:wú guó
國名:(1)周代太王長子泰伯受封於吳地,在今江蘇省無錫縣。傳至夫差,為越王句踐所滅。(2)三國時孫權所建立的國家。國號吳,都建業,後為晉所滅。(3)五代時楊行密所建的國家。都江都,在今淮南一帶。後為徐知誥所篡。
《國語辭典》:三讓  拼音:sān ràng
1.再三謙讓。《史記。卷三八。宋微子世家》:「宣公病,讓其弟和,……,和亦三讓而受之。」唐。駱賓王夕次舊吳〉詩:「盛德弘三讓,雄圖枕九圍。」
2.用言語責備多次。《周禮。地官。司救》:「凡民之有衺惡者,三讓三罰。」
《國語辭典》:虞仲  拼音:yú zhòng
人名。周太王的次子,泰伯之弟。參見「仲雍」條。
《國語辭典》:仲雍  拼音:zhòng yōng
人名。周太王的次子,泰伯之弟。因欲讓位其弟季歷,與兄泰伯偕赴荊蠻。後泰伯為吳君,泰伯卒,無子,仲雍繼立為君。也稱為「虞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