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376,分26页显示  上一页  2  3  4  5  6  8  9  10  11 下一页
词典(续上)
更注
注江
复注
改注
小注
浅注
注耳
勾注
解注
注思
注人
匀注
合注
引注
中注
《韵府拾遗 遇韵》:更注(更注)
晋书王接传接乃更注公羊春秋多有新义
《韵府拾遗 江韵》:注江
孟子决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
《韵府拾遗 遇韵》:复注(复注)
记事珠王功均好弄葫芦每吟咏则注水于葫芦倾已复注若掷之于地则诗成矣
《分类字锦》:改注
文献通考政和六年吏部取在选应入者随其资序自上而下不以愿否径自差注遂有贯户福建而强注四川者上知其远难赴特许改注
分类:选举
《國語辭典》:小注  拼音:xiǎo zhù
附于正文后面,用来解释正文的文字。在直行书中紧接于正文之下,字小于正文,多为双行。也作「小注」。
《漢語大詞典》:浅注(淺注)
(1).谓浅浅地斟上酒。 元 无名氏 《渔樵记》第一折:“他向那红罏的这暖阁,一壁厢添上兽炭。他把那羊羔来浅注。”
(2).简明的注释。多用做书名或文章的题目。如:《〈庄子〉浅注》《鲁迅〈自嘲〉诗浅注》
《漢語大詞典》:注耳
倾耳。文选·马融〈长笛赋〉:“攒乎下风,收精注耳。” 李善 注:“注耳专听。”《敦煌变文集·降魔变文》:“巡街歷巷,注耳倾心。”
《漢語大詞典》:勾注
(1).山名。即 雁门山 。在今 山西代县 西北。因山形勾转,水势流注而得名,为古代九塞之一。勾,亦写作“句”。史记·张仪列传:“昔 赵襄子 尝以其姊为 代王 妻,欲并 代 ,约与 代王 遇於 句注 之塞。” 清 吴伟业 《雁门尚书行》诗:“故园有子音书絶, 勾注 烽烟路百盘。” 蒋士超 《戍楼秋望》诗:“天险雄 勾注 , 汾 流下 管涔 。”参见“ 句注 ”。
(2).用笔画勾以示除去。 宋 韩元吉 《跋司马公倚几铭》:“勾注涂改甚多,而无一字行草。”
《漢語大詞典》:句注
山名。在今 山西 代县 北,为古代九塞之一。吕氏春秋·有始:“何谓九塞? 大汾 、 冥阸 、 荆阮 、 方城 、 殽 、 井陘 、 令疵 、 句注 、 居庸 。” 高诱 注:“ 句注 在 雁门 。”史记·张仪列传:“﹝ 赵襄子 ﹞欲并 代 ,约与 代王 遇於 句注 之塞。” 张守节 正义:“ 句注山 在 代州 也。” 唐 薛思渔 《河东记》:“ 句注 以山形句转,水势注流而名,亦曰 陘岭 。” 清 赵进美 《太原》诗:“天清 句注 连云起,木落 汾河 抱郭流。”
《漢語大詞典》:解注
注解。 汉 荀悦 《汉纪·成帝纪二》:“中兴之后,大司农 郑众 、侍中 贾逵 各为《春秋左氏传》作解注。”晋书·儒林传·氾毓:“时有好古慕德者諮询,亦倾怀开诱,以一隅示之。合《三传》为之解注,撰《春秋释疑》《肉刑论》,凡所述造七万餘言。”
分類:注解
《漢語大詞典》:注思
集中精神思考。 宋 邵雍 《首尾吟》之九三:“ 尧夫 非是爱吟诗,诗是 尧夫 注思时。” 明 李东阳 《〈沧州诗集〉序》:“﹝ 张先生 ﹞尤工诗,纵手迅笔,众莫能及。及其凝神注思,穷深騖远,一字一句寧闕焉而不苟用。”
《韵府拾遗 真韵》:注人
史记赵世家齐安平君田单将赵师而攻燕中阳拔之又攻韩注人拔之
《漢語大詞典》:匀注
均匀地点染;化妆。 宋徽宗 《燕山亭·北行见杏花》词:“裁翦冰綃,轻叠数重,淡著燕脂匀注。” 宋 王易简 《水龙吟·白莲》词:“ 西子 残妆, 环儿 初起,未须匀注。”
《國語辭典》:合注  拼音:hé zhù
1.水流汇注。唐。吕温联句诗序〉:「亦犹众壑合注,浸为大川。」
2.二人同注某书。
3.应该、注定。元。陈克明〈粉蝶儿。画阁萧疏套。上小楼〉曲:「也是我今生分福,多管是前生合注。」
《漢語大詞典》:引注
(1).注录官籍。 唐 刘肃 《大唐新语·举贤》:“及 济 领吏部, 处约 以 瀛州 判佐参选。引注之次, 济 遽索笔,曰:‘如志,如志。’注通事舍人。” 宋 赵与时 宾退录卷四:“一人曰:‘我等官职总由此老翁。’一人曰:‘总由天上。’……明日引注,由老翁者被放,由天上者得留。”
(2).引用本事或其他著作作注释。 清 陈婉俊 《〈唐诗三百首〉凡例》:“是编引注之义有二,即引本事以证之者为正注,至寻源遡流博采他书以相证者为互注。”
(3).引水灌入。宋史·律历志二:“漏刻……其制有铜壶、水称、渴乌……之属。壶以贮水,乌以引注。”
《漢語大詞典》:中注
元 人俗语。犹言中看。指容貌引人注目。 元 关汉卿 《玉镜台》第二折:“我只见小姐中注模样,不曾见小姐脚儿大小。” 元 李直夫 《虎头牌》第二折:“哥哥,你那幼年间中注模样,如今便怎生老的这等了。” 元 无名氏 《鸳鸯被》第三折:“我道小娘子中注模样,不是受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