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376,分26页显示   2  3  4  5 下一页
词典
注意
东注
注目
孤注
集注
差注
记注
仪注
眷注
注授
传注
注拟
注疏
注解
注解
《國語辭典》:注意  拼音:zhù yì
1.关注留意。《史记。卷四六。田敬仲完世家》:「易之为术,幽明远矣,非通人达才孰能注意焉!」《文明小史》第二二回:「内中有位大学堂的总办周道台,他本是接杨道台的手,只因他办学堂办得不大顺手,尤注意这个差使。」
2.心理学上的选择性注意力,指个体对情境中的众多刺激,选择其中一个或一部分进行较深入处理之心理历程;获得注意的讯息,其处理速度较快,所得知觉经验亦较为鲜明。其他的注意力类别尚有集中注意力、分散式注意力与警觉注意力等。影响注意力的主要因素包括个体的动机或需求、刺激本身的特徵等。
《骈字类编》:东注(东注)
唐 孟浩然 晚春卧病寄张八 遥情每东注,奔晷复西驰。
唐 杜甫 得舍弟消息 犹有泪成河,经天复东注。
宋 苏轼 凤翔八观,并叙 其七 李氏园 东注入深林,林深窗户绿。
《國語辭典》:注目  拼音:zhù mù
将视线集中在一点上。《晋书。卷七一。孙惠传》:「今天下喁喁,四海注目。」《初刻拍案惊奇》卷七:「众人都注目看公远,公远竟不在心上。」也作「注视」。
《國語辭典》:孤注  拼音:gū zhù
尽其所有,全部下注,以决胜负。比喻在危急时投入全部力量,作最后的冒险行动。《宋史。卷二八一。寇准传》:「钦若曰:『陛下闻博乎?博者输钱欲尽,乃罄所有出之,谓之孤注。陛下,寇准之孤注也,斯亦危矣。』」
《國語辭典》:集注  拼音:jí zhù
1.集中专注。如:「大家都把眼光集注在女主角上。」
2.先集合众家对某部书的注释,再加上自己的见解。如《四书章句集注》。也作「集注」。
《漢語大詞典》:差注
吏部对地方官吏的选派任命。注,注官,即按资叙授官。 宋 吴曾 能改斋漫录·记事:“差注之失,谓应差近远之类。”宋史·选举志四:“又詔州县久无正官者,听在选人申部,审度牓闕差注。”
《漢語大詞典》:记注(記註)
(1).记录史实。 周 代左史记言,右史记事。 汉 代以后,起居注官侍天子左右记录言行。 汉 王粲 《为刘荆州与袁尚书》:“且当先除 曹操 ,以卒先公之恨,事定之后,乃议兄弟之怨,使记注之士,定曲直之评,不亦上策邪?” 唐 柳虬 《上周太祖书》:“而 汉 魏 已还,密为记注,徒闻后世,无益当时,非所谓将顺其美,匡救其恶者也。”金史·孟浩传:“ 浩 对曰:‘良史直笔,君举必书。帝王不自观史,记注之臣乃得尽其直笔。’”
(2).起居注;编年实录。 隋 牛弘 《请开献书表》:“故知衣冠轨物图画记注,播迁之餘,皆归 江左 。”资治通鉴·唐文宗开成四年:“上就起居舍人 魏謩 取记注观之。” 胡三省 注:“记注,即起居注。”
(3).记述、注释。 清 尤侗 《余宾硕〈金陵览古〉序》:“驾言出游,匝月而穷其胜,得诗六十首,首各记注。”
(4).挂怀,关注。 陈夔龙 《梦蕉亭杂记》卷一:“乃工科给事中 王培佑 ,日前因事召见,奏言拳民忠勇可用,颇蒙记注。”
犹记录。后汉书·律历志论:“歷载弥久,暨於 黄帝 ,班示文章, 重 黎 记註。”旧唐书·柳登传:“然 芳 勤於记註,含毫罔倦。” 清 赵翼 《余既答稚存黄金之嘲乃又有诗来索战再作长句报之》:“我将请司甲乙帐,朱出墨入烦记註。”
《國語辭典》:仪注(儀注)  拼音:yí zhù
1.天文的法则。《续汉书志。第二。律历志中》:「衡、兴参案仪注,考往校今,以为九道法最密。」
2.礼节。《南史。卷六五。陈文帝诸子传。鄱阳王伯山传》:「武帝时,天下草创,诸王受封,仪注多阙。」《红楼梦》第一七、一八回:「指示贾宅人员何处退,何处跪,何处进膳,何处启事,种种仪注不一。」
3.称婚、丧、会见等事的礼单。也作「仪适」。
《國語辭典》:眷注  拼音:juàn zhù
非常关心、照顾。《宋史。卷二六三。石熙载传》:「典枢务日,上眷注甚笃。」《聊斋志异。卷二。莲香》:「感桑郎眷注,遗舄犹存彼处。」也作「眷顾」、「眷爱」。
分類:垂爱关注
《漢語大詞典》:注授
指职官铨选时的登记、授受。 宋 王谠 唐语林·补遗一:“自 唐 初并无县丞,诸司注授,勾留在京,纵有赴任者,不月餘必卒。”《元典章·礼部四·伪学》:“ 蒙古 、色目人,愿试 汉 人南人科目,中选者加一等注授。”元史·拜住传:“ 拜住 奏阁之,注授一依选格次第,吏无容姦。”
《漢語大詞典》:传注(傳註)
亦作“ 传註 ”。 解释经籍的文字。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论说:“释经则与传注参体,……传者转师,注者主解。” 宋 叶适 《金坛县重建学记》:“古今之义理準焉,虽更燔灭坏乱,而传注终不能汩,异説终不能迷也。” 明 唐顺之 《叶包庵先生寿序》:“先生治且三十年,虽一以传註为宗,然训詁名物之外,往往能深探古人之精微而发之于文。” 清 李渔 《闲情偶记·辞曲》:“曲之有白,就文字论之,则犹经文之於传註。”
《漢語大詞典》:注拟(注擬)
唐 时选举官员,凡应试获选者先由尚书省登录,经考询后再按其才能拟定官职,称为“注拟”。 宋 代选举因袭此制。 唐 封演 封氏闻见记·颂德:“从前注拟,皆约循资格,至 国忠 创为押例,选深者尽留,乃无才与不才也。”旧唐书·刘祥道传:“时选人渐众, 林甫 奏请四时听选,随到注拟,当时甚以为便。” 宋 叶适 《信州教授厅记》:“今吏部按格注拟,或特命为堂差,赢数千里,至终始坐学不敢离局。”
《國語辭典》:注疏  拼音:zhù shù
注解及阐释注解的文字合称为「注疏」。唐。韩愈 冬荐官殷侑状:「前件官兼通三传,傍习诸经,注疏之外,自有所得。」宋。邢炳孝经注疏序〉:「奥旨微言,已备解乎注疏。」
《漢語大詞典》:注解(註解)
神鬼名。民间传说指阴司第一阎王殿中职掌解送鬼魂并令其注册者。 清 李斗 《扬州画舫录·新城北录中》:“一为 关帝 、二十四功曹、二十四註解、北极、五祖、天师出跡。”
《漢語大詞典》:注解(註解)
(1).用文字来解释字句。 明 李贽 《答邓石阳书》:“昨者復书‘真空’十六字,已説得无渗漏矣,今復为註解以请正,何如?”镜花缘第九三回:“不是《博雅》《方言》的别名,就是山海经拾遗记的冷名,先要註解,岂能雅俗共赏。”
(2).解释字句的文字。 元 无名氏 《端正好》套曲:“初学篤志真心爱,广看些经书註解,忽然间心地悟豁然开。” 明 吕楠 《朱四子抄释》卷一:“读书须是将本文熟读,且咀嚼有味,若有理会不得处,然后将註解看,方是有益。” 清 朱之瑜 《答桐山知几书》:“故不肖於古文子史中註解时有批抹者,此惟可与知者道耳,与庸人言,无不抵掌而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