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1431,分96页显示  上一页  71  72  73  74  75  77  78  79  80 下一页
佛类词典(续上)
波罗夜质胝柯
波罗颇密多罗
波罗羯罗伐弹那
波罗颇迦罗蜜多罗
波罗提木叉僧祇戒本
苾吒瞿波罗
帝释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毗尼波啄
毗流波叉
毗诃罗波罗
毗湿波
迦利沙波拿
迦留波陀
迦叶波
迦摩缕波
波罗夜质胝柯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参见:波逸提)
波逸提
【佛学大辞典】
(术语)Pa%yattika,又作波逸底迦,波药致,波罗逸尼柯,波罗夜质胝迦,波质胝柯,波夜提。六聚罪之第四,译为堕,犯戒律之罪名,由此罪堕落于地狱,故名堕罪。此中有尼萨耆波逸提Naih!sargika-pa%yattika,与波逸提之二数。尼萨耆波逸提,译曰舍,堕波逸提译曰单提,又云单堕。舍堕有三十戒。盖应以所犯之赃物舍入于僧中,故名舍堕,单堕有九十戒,犯者无应舍入之赃物,但结堕罪,故名单堕。戒相分八段时,别此为二者,为五篇或六聚七聚时,则此二者合为一波逸提。行事钞中一曰:「波逸提,义翻为堕。十诵云:堕在烧煮覆障地狱故也。四分僧有百二十种,分取三十,因财事生犯,贪慢心强,制舍入僧,故名尼萨耆也。馀之九十单悔别人,若据罪体同一品忏。(中略)出要律仪云:尼萨耆,旧翻舍堕。声论云:尼翻为尽,萨耆为舍。波逸提,本名波药(夷割反)致也。明了论解波罗逸尼柯部有三百六十罪。正量部翻为应功用。萨婆多云波罗夜质胝柯,翻为应对治。恒须思惟,若犯即觉。上座部云波质胝柯。翻为能烧热,此罪得大叫唤地狱。因时能焦热心,因时能烧燃众生。」有部毗奈耶二十曰:「波逸底迦法。」瑜伽伦记十八曰:「波逸底迦,旧云波逸提,亦名波夜提,此云堕罪。」
【三藏法数】
梵语波逸提,华言堕。谓犯此罪者,当堕八寒八热地狱也。(八寒者,頞浮陀狱、泥赖浮陀狱、阿吒吒狱、阿波波狱、呕喉狱、郁波罗狱、波头摩狱、芬陀利狱。八热者,想狱、黑绳狱、堆压狱、叫唤狱、大叫唤狱、烧炙狱、大烧炙狱、无间狱也。)
【三藏法数】
梵语波逸提,华言堕。谓犯此罪,死堕地狱也。
波罗颇密多罗
【佛学大辞典】
(人名)(参见:波颇)
波罗羯罗伐弹那
【佛学大辞典】
(人名)Prabha%karavardhana,国王名,译曰作光增。见西域记五。
波罗颇迦罗蜜多罗
【佛学大辞典】
(人名)(参见:波颇)
波罗提木叉僧祇戒本
【佛学大辞典】
(书名)摩诃僧祇律大比丘戒本之异名。
苾吒瞿波罗
【佛学大辞典】
(异类)Pr!thukagopa%la,夜叉名。译曰护儿。见大孔雀经中。
帝释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一卷,赵宋旋护译。佛在鹫峰为帝释说般若之义无边,又说颂说咒。与通行之般若心经别本同。
毗尼波啄
【佛学大辞典】
(经名)Vinitapat!t!a,咒名。译曰断结。见陀罗尼杂集二。
毗流波叉
【佛学大辞典】
(天名)Viru%paks!a,四天王之一,广目天之梵名也。
毗诃罗波罗
【佛学大辞典】
(职位)Viha%rapa%la,译曰护寺。守护一寺及和集僧而白事者。求法高僧传上曰:「若作番直典掌寺门,及和僧白事者名毗诃罗波罗,译为护寺。」
毗湿波
【佛学大辞典】
(杂名)Vis/va,又云毗湿婆。风名。译曰不巧。玄应音义二十二曰:「毗湿婆风,又云毗湿波风,此译云不巧风也。」瑜伽伦记七上曰:「毗湿婆风者,此云种种巧庄严风,如说毗湿羯摩天等名巧天。」
迦利沙波拿
【佛学大辞典】
(杂名)又作羯利沙钵那,羯利沙钵拿,迦利沙般拿,迦利沙婆拿,罽利沙盘,迦利沙钵拿等。钱量名。译曰贝齿。四百钱。慧琳音义十三曰:「羯利沙钵拿,金名也。计直可当四百钱一颗金也。颗颗圆大如江豆也。」同二十九曰:「迦利沙波拿,此云贝齿。」玄应音义二十一曰:「羯利沙钵拿,亦作迦利沙钵拿,声之转也。钵拿,此云铜钱。十六钵拿,为一迦利钵拿。」同二十二曰:「迦利沙般拿。」俱舍宝疏二十二曰:「婆沙一百八十一云:不取现在一迦履沙弥拿。」同注曰:「钵拿,此云钱。一迦履沙,当十六贝珠。八十贝珠,当一钵拿。十六钵拿,名迦履沙钵拿。杂心论翻迦履沙钵那为一钱,谬也。」金光明最胜王经六义净注曰:「此是根本梵音,唯是贝齿,而随方不定。或是贝齿,或是金银铜铁等钱。然摩揭陀,现今通用。一迦利沙波拿,有一千六百贝齿,总数可准知。若准物直,随处不定。」可洪音义二曰:「羯利沙钵那,或云迦利沙钵那,或云罽利沙般,此云铜钱。十六钱为一羯利沙钵拿也。又僧祇律云:十九古钱为一罽利沙槃。」梵Ka%rs!a%pan!a。
迦留波陀
【佛学大辞典】
(杂名)Karipada,天名。译曰象迹天。见正法念经二十三。
迦叶波
【佛学大辞典】
(杂名)又作迦摄波。佛弟子名。古佛名。童子名。仙人名。律部名。(参见:迦叶)
迦摩缕波
【佛学大辞典】
(地名)Ka%maru%pa,国名。在东印度。周万馀里,人体卑小,语言少异于中印度,崇奉天神,不信佛法。自佛教兴至唐世,未建立伽蓝,招集僧侣,净信之徒惟窃念佛耳。王拘摩罗,闻玄奘三藏在摩揭陀,频遣使延请三藏。三藏由戒贤论师劝至彼处盛颂大唐天子圣德,与王同行还,会于戒日王之无遮会。见西域记十。唐书地理志作迦摩波。今印度阿撒母西部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