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50,分30页显示 上一页 9 10 11 12 13 15 16 17 18 下一页
波颇
波颇蜜多罗
波楼那
波楼沙迦
波摩那
波你尼
波赖他
波昙
波阇罗
波阇波提
波离
波罗夷
密教四波罗夷
显教十波罗夷
佛类词典(续上)
波演那波颇
波颇蜜多罗
波楼那
波楼沙迦
波摩那
波你尼
波赖他
波昙
波阇罗
波阇波提
波离
波罗夷
密教四波罗夷
显教十波罗夷
波演那
【佛学大辞典】
(杂名)Parya%yatana,又作波衍那,译曰院。玄应音义十六曰:「波演那,梵言波衍那,此云周团郭舍,院也。」
(杂名)Parya%yatana,又作波衍那,译曰院。玄应音义十六曰:「波演那,梵言波衍那,此云周团郭舍,院也。」
波颇
【佛学大辞典】
(人名)Prabha%karamitra,三藏法师名。续高僧传三曰:「波罗颇迦罗蜜多罗,此言作明知识,或一云波颇,此云光智,中天竺人也。」大庄严经论序曰:「摩诃驼国三藏波罗颇迦罗蜜多罗,唐言明友,即中天竺刹利王之种姓也。」唐高宗武德九年达京,住兴善寺,译大庄严经论等。太宗贞观七年寂,寿六十九。
(人名)Prabha%karamitra,三藏法师名。续高僧传三曰:「波罗颇迦罗蜜多罗,此言作明知识,或一云波颇,此云光智,中天竺人也。」大庄严经论序曰:「摩诃驼国三藏波罗颇迦罗蜜多罗,唐言明友,即中天竺刹利王之种姓也。」唐高宗武德九年达京,住兴善寺,译大庄严经论等。太宗贞观七年寂,寿六十九。
波颇蜜多罗
【佛学大辞典】
(人名)三藏名。(参见:波颇)
(人名)三藏名。(参见:波颇)
波楼那
【佛学大辞典】
(杂名)Va%tya%,风名。译曰迅猛风。华严疏七十八曰:「婆楼那风,此云迅猛风也。」慧苑音义下曰:「此云迅猛风也,其风坚密,如持世界风轮。」
(杂名)Va%tya%,风名。译曰迅猛风。华严疏七十八曰:「婆楼那风,此云迅猛风也。」慧苑音义下曰:「此云迅猛风也,其风坚密,如持世界风轮。」
波楼沙迦
【佛学大辞典】
(杂名)忉利天四苑之一。译曰粗涩园。见起世因本经六。梵Parus!aka。
(杂名)忉利天四苑之一。译曰粗涩园。见起世因本经六。梵Parus!aka。
波摩那
【佛学大辞典】
(界名)天名。可洪音义四上曰:「波摩那,亦云阿摩那天,此云无量光。」
(界名)天名。可洪音义四上曰:「波摩那,亦云阿摩那天,此云无量光。」
波你尼
【佛学大辞典】
(人名)Pa%n!ini,造梵语文典之古仙名。西域记二曰:「人寿百岁之时有波你尼仙,生知博物,悯时浇薄,欲削浮伪,删定繁猥,游方问道,遇自在天。遂伸述作之志。自在天曰:盛矣哉!吾当祐汝。仙人受教而退,于是研精覃思,采摭群言,作为字书备有千颂。颂三十二言矣,究极古今,总括文言。」
(人名)Pa%n!ini,造梵语文典之古仙名。西域记二曰:「人寿百岁之时有波你尼仙,生知博物,悯时浇薄,欲削浮伪,删定繁猥,游方问道,遇自在天。遂伸述作之志。自在天曰:盛矣哉!吾当祐汝。仙人受教而退,于是研精覃思,采摭群言,作为字书备有千颂。颂三十二言矣,究极古今,总括文言。」
波赖他
【佛学大辞典】
(杂语)斤两名也。见钵罗条。
(杂语)斤两名也。见钵罗条。
波昙
【佛学大辞典】
(植物)又作钵昙。花名。见钵头摩条。
(植物)又作钵昙。花名。见钵头摩条。
波阇罗
【佛学大辞典】
(物名)Vajra,又作发阇罗。(参见:缚曰罗)
(物名)Vajra,又作发阇罗。(参见:缚曰罗)
波阇波提
【佛学大辞典】
(人名)Praja%pati,又作波阇钵提。(参见:摩诃波阇波提)
(人名)Praja%pati,又作波阇钵提。(参见:摩诃波阇波提)
波离
【佛学大辞典】
(人名)Upa%li,邬波离之略。
(人名)Upa%li,邬波离之略。
波罗夷
【佛学大辞典】
(术语)Pa%ra%jika,六聚罪之第一,戒律中之严重罪也。新作波罗阇已迦,波罗市迦。戒经谓之弃(犯者不收于内法而弃于外之意也)。僧祇律谓之退没(退没道果也),不共住(不入僧数也),堕落(堕阿鼻地狱也)。十诵律谓之堕不如意处(由犯此戒与魔战而堕于负处也)。四分律谓之断头(以无论如何行法,亦不为用,不得救之而再为比丘故也),无馀(绝一切僧中行务之分限,永弃于清众也),不共住(不得共住于僧中也)。俱舍论谓之他胜(胜于恶法也)。通常用四分律断头之义。玄应音义二十三曰:「波罗阇已迦,此云他胜,谓破戒烦恼为他,胜于善法也。旧云波罗夷,义言无馀。若犯此戒,永弃清众,故曰无馀也。」行事钞中之一曰:「言波罗夷者,僧祇义当极恶。三意释之:一者退没,由犯此戒道果无分故。二者不共住,非失道而已。更不入二种僧数(说戒与羯磨之僧众也)。三者堕落,舍此身堕在阿鼻地狱故。十诵云堕不如意处。萨婆多解云:由与魔斗,以犯此戒便堕负处。四分云:波罗夷者,譬如断人头不可复起,若犯此法,不复成比丘故。此从行法非用为名。又云:波罗夷者,无馀也。此从众法绝分为名。故偈云:诸作恶行者,犹如彼死尸,众所不容受,以此当持戒。又名不共住者,不得于说戒羯磨二种僧中共住故。」俱舍论十五曰:「薄伽梵说犯四重者不名苾刍,不名沙门,非释迦子,破苾刍体,害沙门性。坏灭堕落,立他胜名。」同光记十五曰:「梵云波罗夷,此云他胜。善法为自,恶法为他。若善胜恶法,名为自胜。若恶法胜善,名为他胜。故犯重人,名为他胜。」有部毗奈耶一曰:「波罗市迦者,是极重罪。极可厌恶,可嫌弃,不可爱。若苾刍亦才犯时,即非沙门,非释迦子。失苾刍性,乖涅槃性。堕落崩倒,被他所胜,不可救济。如截多罗树头,更不复生。不能郁茂增长广大,故名波罗市迦。」
【佛学常见辞汇】
戒律中的极重罪,华译断头,喻如断头,不能再生。又译作弃,谓弃之于外。又译不共住,谓不能入僧数。又译退没,谓其退失道果。又译堕落,谓堕落于阿鼻地狱。犯此罪者,不名比丘,不名沙门,非释迦子。比丘犯杀、盗、淫、大妄语四戒,叫做四波罗夷。
【三藏法数】
梵语波罗夷,华言弃。谓犯此罪者,永弃于佛法之外也。又云极恶。释义有三:一者由犯此戒,道果无分;二者不与僧中共住;三者舍此身已,当堕地狱;故名极恶。
【三藏法数】
梵语波罗夷,华言极恶。有三义:一者,退没,由犯此罪,道果无分,没溺恶道。二者,不共住,谓非但失道而已,不得于说戒羯磨僧中共住。三者,堕落,舍此身已,堕在阿鼻地狱也。(梵语羯磨,华言作法。梵语阿鼻,华言无间。)
(术语)Pa%ra%jika,六聚罪之第一,戒律中之严重罪也。新作波罗阇已迦,波罗市迦。戒经谓之弃(犯者不收于内法而弃于外之意也)。僧祇律谓之退没(退没道果也),不共住(不入僧数也),堕落(堕阿鼻地狱也)。十诵律谓之堕不如意处(由犯此戒与魔战而堕于负处也)。四分律谓之断头(以无论如何行法,亦不为用,不得救之而再为比丘故也),无馀(绝一切僧中行务之分限,永弃于清众也),不共住(不得共住于僧中也)。俱舍论谓之他胜(胜于恶法也)。通常用四分律断头之义。玄应音义二十三曰:「波罗阇已迦,此云他胜,谓破戒烦恼为他,胜于善法也。旧云波罗夷,义言无馀。若犯此戒,永弃清众,故曰无馀也。」行事钞中之一曰:「言波罗夷者,僧祇义当极恶。三意释之:一者退没,由犯此戒道果无分故。二者不共住,非失道而已。更不入二种僧数(说戒与羯磨之僧众也)。三者堕落,舍此身堕在阿鼻地狱故。十诵云堕不如意处。萨婆多解云:由与魔斗,以犯此戒便堕负处。四分云:波罗夷者,譬如断人头不可复起,若犯此法,不复成比丘故。此从行法非用为名。又云:波罗夷者,无馀也。此从众法绝分为名。故偈云:诸作恶行者,犹如彼死尸,众所不容受,以此当持戒。又名不共住者,不得于说戒羯磨二种僧中共住故。」俱舍论十五曰:「薄伽梵说犯四重者不名苾刍,不名沙门,非释迦子,破苾刍体,害沙门性。坏灭堕落,立他胜名。」同光记十五曰:「梵云波罗夷,此云他胜。善法为自,恶法为他。若善胜恶法,名为自胜。若恶法胜善,名为他胜。故犯重人,名为他胜。」有部毗奈耶一曰:「波罗市迦者,是极重罪。极可厌恶,可嫌弃,不可爱。若苾刍亦才犯时,即非沙门,非释迦子。失苾刍性,乖涅槃性。堕落崩倒,被他所胜,不可救济。如截多罗树头,更不复生。不能郁茂增长广大,故名波罗市迦。」
【佛学常见辞汇】
戒律中的极重罪,华译断头,喻如断头,不能再生。又译作弃,谓弃之于外。又译不共住,谓不能入僧数。又译退没,谓其退失道果。又译堕落,谓堕落于阿鼻地狱。犯此罪者,不名比丘,不名沙门,非释迦子。比丘犯杀、盗、淫、大妄语四戒,叫做四波罗夷。
【三藏法数】
梵语波罗夷,华言弃。谓犯此罪者,永弃于佛法之外也。又云极恶。释义有三:一者由犯此戒,道果无分;二者不与僧中共住;三者舍此身已,当堕地狱;故名极恶。
【三藏法数】
梵语波罗夷,华言极恶。有三义:一者,退没,由犯此罪,道果无分,没溺恶道。二者,不共住,谓非但失道而已,不得于说戒羯磨僧中共住。三者,堕落,舍此身已,堕在阿鼻地狱也。(梵语羯磨,华言作法。梵语阿鼻,华言无间。)
密教四波罗夷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不舍正法戒,如来一切之圣教皆当修行。二不舍离菩提心戒,菩提心为菩萨万行之幢旗,若丧失之则万行将依何而示导?三不应悭吝法戒,诸胜法为大圣之遗财,若悭吝不与,则与盗三宝物同。四不饶益行戒,于一切众生不可作不饶益之行,应普摄一切众生,为入道之因缘。大日经具缘品说此四波罗夷之偈,名三昧耶偈,同学处品云四种根本罪,经疏九谓之四波罗夷。大日经疏九曰:「佛子汝从今,不惜身命故,不应舍正法,舍离菩提心,悭吝一切法,不利众生行,佛说三昧耶。汝善住戒者,如护自身命,护戒亦如是。(中略)今此四夷戒是真言乘命根。亦是正法命根,若破坏者,于真言藏中犹如死尸,虽具修种种功行不久败坏也。」又同十七以不舍三宝与不退菩提心为四波罗夷(分不舍三宝为三),「如前三世无障碍中,先令不舍三宝,又令不退菩提之心,此即菩萨真四重禁也。」
(名数)一不舍正法戒,如来一切之圣教皆当修行。二不舍离菩提心戒,菩提心为菩萨万行之幢旗,若丧失之则万行将依何而示导?三不应悭吝法戒,诸胜法为大圣之遗财,若悭吝不与,则与盗三宝物同。四不饶益行戒,于一切众生不可作不饶益之行,应普摄一切众生,为入道之因缘。大日经具缘品说此四波罗夷之偈,名三昧耶偈,同学处品云四种根本罪,经疏九谓之四波罗夷。大日经疏九曰:「佛子汝从今,不惜身命故,不应舍正法,舍离菩提心,悭吝一切法,不利众生行,佛说三昧耶。汝善住戒者,如护自身命,护戒亦如是。(中略)今此四夷戒是真言乘命根。亦是正法命根,若破坏者,于真言藏中犹如死尸,虽具修种种功行不久败坏也。」又同十七以不舍三宝与不退菩提心为四波罗夷(分不舍三宝为三),「如前三世无障碍中,先令不舍三宝,又令不退菩提之心,此即菩萨真四重禁也。」
显教十波罗夷
【佛学大辞典】
(名数)大乘对于小乘之四波罗夷,八波罗夷而说菩萨之十波罗夷:一杀戒,即人畜一切之杀生也。二盗戒,虽一针一草之微亦不与而取也。三淫戒,即人畜一切之淫事也。四妄语戒,即大小一切之妄语也。五酤酒戒,即贩卖酒也。六说四众过戒,举四众(在家菩萨与出家菩萨与比丘与比丘尼也)之罪过(七逆十重也)而说之也。七自赞毁他戒,称自己之功德而讥他之过恶也。八悭惜加毁戒,他人求财请法,悭惜不与而加毁辱也。九瞋心不受悔戒,向他生瞋心加以骂辱打击,犹不息,他求悔善言忏谢亦不容受也。十谤三宝戒,诽谤三宝也。见梵网经戒疏下。
(名数)大乘对于小乘之四波罗夷,八波罗夷而说菩萨之十波罗夷:一杀戒,即人畜一切之杀生也。二盗戒,虽一针一草之微亦不与而取也。三淫戒,即人畜一切之淫事也。四妄语戒,即大小一切之妄语也。五酤酒戒,即贩卖酒也。六说四众过戒,举四众(在家菩萨与出家菩萨与比丘与比丘尼也)之罪过(七逆十重也)而说之也。七自赞毁他戒,称自己之功德而讥他之过恶也。八悭惜加毁戒,他人求财请法,悭惜不与而加毁辱也。九瞋心不受悔戒,向他生瞋心加以骂辱打击,犹不息,他求悔善言忏谢亦不容受也。十谤三宝戒,诽谤三宝也。见梵网经戒疏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