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94,分13页显示 上一页 3 4 5 6 7 9 10 11 12 下一页
波罗颇密多罗
波罗羯罗伐弹那
波罗颇迦罗蜜多罗
波罗提木叉僧祇戒本
苾吒瞿波罗
帝释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毗诃罗波罗
持戒波罗蜜
修习般若波罗密菩萨观行念诵仪轨
般若波罗蜜多菩萨像
般若波罗蜜多根本印
般若波罗蜜
般若波罗蜜多
般若波罗蜜多藏
佛类词典(续上)
波罗夜质胝柯波罗颇密多罗
波罗羯罗伐弹那
波罗颇迦罗蜜多罗
波罗提木叉僧祇戒本
苾吒瞿波罗
帝释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毗诃罗波罗
持戒波罗蜜
修习般若波罗密菩萨观行念诵仪轨
般若波罗蜜多菩萨像
般若波罗蜜多根本印
般若波罗蜜
般若波罗蜜多
般若波罗蜜多藏
波罗夜质胝柯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参见:波逸提)
(术语)(参见:波逸提)
波逸提
【佛学大辞典】
(术语)Pa%yattika,又作波逸底迦,波药致,波罗逸尼柯,波罗夜质胝迦,波质胝柯,波夜提。六聚罪之第四,译为堕,犯戒律之罪名,由此罪堕落于地狱,故名堕罪。此中有尼萨耆波逸提Naih!sargika-pa%yattika,与波逸提之二数。尼萨耆波逸提,译曰舍,堕波逸提译曰单提,又云单堕。舍堕有三十戒。盖应以所犯之赃物舍入于僧中,故名舍堕,单堕有九十戒,犯者无应舍入之赃物,但结堕罪,故名单堕。戒相分八段时,别此为二者,为五篇或六聚七聚时,则此二者合为一波逸提。行事钞中一曰:「波逸提,义翻为堕。十诵云:堕在烧煮覆障地狱故也。四分僧有百二十种,分取三十,因财事生犯,贪慢心强,制舍入僧,故名尼萨耆也。馀之九十单悔别人,若据罪体同一品忏。(中略)出要律仪云:尼萨耆,旧翻舍堕。声论云:尼翻为尽,萨耆为舍。波逸提,本名波药(夷割反)致也。明了论解波罗逸尼柯部有三百六十罪。正量部翻为应功用。萨婆多云波罗夜质胝柯,翻为应对治。恒须思惟,若犯即觉。上座部云波质胝柯。翻为能烧热,此罪得大叫唤地狱。因时能焦热心,因时能烧燃众生。」有部毗奈耶二十曰:「波逸底迦法。」瑜伽伦记十八曰:「波逸底迦,旧云波逸提,亦名波夜提,此云堕罪。」
【三藏法数】
梵语波逸提,华言堕。谓犯此罪者,当堕八寒八热地狱也。(八寒者,頞浮陀狱、泥赖浮陀狱、阿吒吒狱、阿波波狱、呕喉狱、郁波罗狱、波头摩狱、芬陀利狱。八热者,想狱、黑绳狱、堆压狱、叫唤狱、大叫唤狱、烧炙狱、大烧炙狱、无间狱也。)
【三藏法数】
梵语波逸提,华言堕。谓犯此罪,死堕地狱也。
(术语)Pa%yattika,又作波逸底迦,波药致,波罗逸尼柯,波罗夜质胝迦,波质胝柯,波夜提。六聚罪之第四,译为堕,犯戒律之罪名,由此罪堕落于地狱,故名堕罪。此中有尼萨耆波逸提Naih!sargika-pa%yattika,与波逸提之二数。尼萨耆波逸提,译曰舍,堕波逸提译曰单提,又云单堕。舍堕有三十戒。盖应以所犯之赃物舍入于僧中,故名舍堕,单堕有九十戒,犯者无应舍入之赃物,但结堕罪,故名单堕。戒相分八段时,别此为二者,为五篇或六聚七聚时,则此二者合为一波逸提。行事钞中一曰:「波逸提,义翻为堕。十诵云:堕在烧煮覆障地狱故也。四分僧有百二十种,分取三十,因财事生犯,贪慢心强,制舍入僧,故名尼萨耆也。馀之九十单悔别人,若据罪体同一品忏。(中略)出要律仪云:尼萨耆,旧翻舍堕。声论云:尼翻为尽,萨耆为舍。波逸提,本名波药(夷割反)致也。明了论解波罗逸尼柯部有三百六十罪。正量部翻为应功用。萨婆多云波罗夜质胝柯,翻为应对治。恒须思惟,若犯即觉。上座部云波质胝柯。翻为能烧热,此罪得大叫唤地狱。因时能焦热心,因时能烧燃众生。」有部毗奈耶二十曰:「波逸底迦法。」瑜伽伦记十八曰:「波逸底迦,旧云波逸提,亦名波夜提,此云堕罪。」
【三藏法数】
梵语波逸提,华言堕。谓犯此罪者,当堕八寒八热地狱也。(八寒者,頞浮陀狱、泥赖浮陀狱、阿吒吒狱、阿波波狱、呕喉狱、郁波罗狱、波头摩狱、芬陀利狱。八热者,想狱、黑绳狱、堆压狱、叫唤狱、大叫唤狱、烧炙狱、大烧炙狱、无间狱也。)
【三藏法数】
梵语波逸提,华言堕。谓犯此罪,死堕地狱也。
波罗颇密多罗
【佛学大辞典】
(人名)(参见:波颇)
(人名)(参见:波颇)
波罗羯罗伐弹那
【佛学大辞典】
(人名)Prabha%karavardhana,国王名,译曰作光增。见西域记五。
(人名)Prabha%karavardhana,国王名,译曰作光增。见西域记五。
波罗颇迦罗蜜多罗
【佛学大辞典】
(人名)(参见:波颇)
(人名)(参见:波颇)
波罗提木叉僧祇戒本
【佛学大辞典】
(书名)摩诃僧祇律大比丘戒本之异名。
(书名)摩诃僧祇律大比丘戒本之异名。
苾吒瞿波罗
【佛学大辞典】
(异类)Pr!thukagopa%la,夜叉名。译曰护儿。见大孔雀经中。
(异类)Pr!thukagopa%la,夜叉名。译曰护儿。见大孔雀经中。
帝释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一卷,赵宋旋护译。佛在鹫峰为帝释说般若之义无边,又说颂说咒。与通行之般若心经别本同。
(经名)一卷,赵宋旋护译。佛在鹫峰为帝释说般若之义无边,又说颂说咒。与通行之般若心经别本同。
毗诃罗波罗
【佛学大辞典】
(职位)Viha%rapa%la,译曰护寺。守护一寺及和集僧而白事者。求法高僧传上曰:「若作番直典掌寺门,及和僧白事者名毗诃罗波罗,译为护寺。」
(职位)Viha%rapa%la,译曰护寺。守护一寺及和集僧而白事者。求法高僧传上曰:「若作番直典掌寺门,及和僧白事者名毗诃罗波罗,译为护寺。」
持戒波罗蜜
【佛学大辞典】
(术语)六度之一。(参见:戒波罗蜜)
【佛学常见辞汇】
六度之一。(参见:六度)
(术语)六度之一。(参见:戒波罗蜜)
【佛学常见辞汇】
六度之一。(参见:六度)
六度
【佛学大辞典】
(名数)六波罗蜜也。旧称波罗蜜,译言度。新称波罗蜜多,译言到彼岸。度为度生死海之义,到彼岸为到涅槃岸之义,其意一也。其波罗蜜之行法有六种:一布施,二持戒,三忍辱,四精进,五禅定,六智慧也。仁王经上曰:「六度四摄一切行。」(参见:波罗蜜)
【佛学大辞典】
(名数)初五度如前。第六智慧,分别真理也,此六度为万行之总体。前五为福行,后一为智行。以福行助成智行,依智行而断惑證理,渡生死海也。
【佛学常见辞汇】
六种行之可以从生死苦恼此岸得度到涅槃安乐彼岸的法门,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布施能度悭贪,持戒能度毁犯,忍辱能度瞋恚,精进能度懈怠,禅定能度散乱,般若能度愚痴。请参见附表。
六
度
│
┌───────────────────┐
6 5 4 3 2 1
般 禅 精 忍 持 布
若 定 进 辱 戒 施
│ │ │ │ │ │
┌┴┐ ┌┴┐ ┌┴┐ ┌┴┐ ┌┴┐ ┌┴┐
一法生 意口身 求修断 无法生 饶摄律 无法财
切空空 定定定 化精精 生忍忍 益善仪 畏施施
智智智 精进进 法 有法戒 施
智 进 忍 情戒
戒
└┬┘ └┬┘ └┬┘ └┬┘ └┬┘ └┬┘
│ │ │ │ │ │
度 度 度 度 度 度
愚 散 懈 瞋 毁 悭
痴 乱 怠 恚 犯 贪
【佛学次第统编】
大般若经云:「菩萨摩诃萨,以不住法,住般若波罗密中。以无所舍法,应具足檀波罗密。施者受者及财物不可得故,罪不罪不可得故,应具足尸罗波罗密。心不动故,应具足羼提波罗密。身心精进不懈怠故,应具足毗梨耶波罗密。不乱不昧故,应具足禅波罗密。于一切法不著故,应具足般若波罗密。」
【三藏法数】
(出六度集经)
〔一、檀那〕,梵语檀那,华言布施。施有二种:一者财施,谓以饮食、衣服、田宅、珍宝及一切资身之具,悉能施之。二者法施,谓从诸佛及善知识,闻说世间、出世间善法,以清净心转为他说也。
〔二、尸罗〕,梵语尸罗,华言性善。谓好行善道,不自放逸,此据义而译也。正翻止得,谓止恶得善也。又翻为戒,谓戒能防止身口所作之恶也。
〔三、羼提〕,梵语羼提,华言忍辱。忍辱有二种:一者生忍,谓于恭敬供养中,不生憍逸,于嗔骂打害中,不生怨恨也。二者法忍,谓于寒热风雨饥渴等法,恼害之时,能安能忍,不生嗔恚忧愁也。
〔四、毗梨耶〕,梵语毗梨耶,华言精进。精进有二种:一者身精进,谓若勤修善法,行道礼诵,与夫讲说,不自放逸也。二者心精进,谓若勤行善道,心心相续,不自放逸也。
〔五、禅那〕,梵语禅那,华言静虑。专心歛念,守一不散之谓也。禅有二种:一者世间禅,谓色界、无色界、凡夫所修禅也。二者出世间禅,谓声闻、缘觉、菩萨所修禅也。
〔六、般若〕,梵语般若,华言智慧。谓照了一切诸法皆不可得,而能通达一切无碍,为诸众生种种演说也。
(名数)六波罗蜜也。旧称波罗蜜,译言度。新称波罗蜜多,译言到彼岸。度为度生死海之义,到彼岸为到涅槃岸之义,其意一也。其波罗蜜之行法有六种:一布施,二持戒,三忍辱,四精进,五禅定,六智慧也。仁王经上曰:「六度四摄一切行。」(参见:波罗蜜)
【佛学大辞典】
(名数)初五度如前。第六智慧,分别真理也,此六度为万行之总体。前五为福行,后一为智行。以福行助成智行,依智行而断惑證理,渡生死海也。
【佛学常见辞汇】
六种行之可以从生死苦恼此岸得度到涅槃安乐彼岸的法门,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布施能度悭贪,持戒能度毁犯,忍辱能度瞋恚,精进能度懈怠,禅定能度散乱,般若能度愚痴。请参见附表。
六
度
│
┌───────────────────┐
6 5 4 3 2 1
般 禅 精 忍 持 布
若 定 进 辱 戒 施
│ │ │ │ │ │
┌┴┐ ┌┴┐ ┌┴┐ ┌┴┐ ┌┴┐ ┌┴┐
一法生 意口身 求修断 无法生 饶摄律 无法财
切空空 定定定 化精精 生忍忍 益善仪 畏施施
智智智 精进进 法 有法戒 施
智 进 忍 情戒
戒
└┬┘ └┬┘ └┬┘ └┬┘ └┬┘ └┬┘
│ │ │ │ │ │
度 度 度 度 度 度
愚 散 懈 瞋 毁 悭
痴 乱 怠 恚 犯 贪
【佛学次第统编】
大般若经云:「菩萨摩诃萨,以不住法,住般若波罗密中。以无所舍法,应具足檀波罗密。施者受者及财物不可得故,罪不罪不可得故,应具足尸罗波罗密。心不动故,应具足羼提波罗密。身心精进不懈怠故,应具足毗梨耶波罗密。不乱不昧故,应具足禅波罗密。于一切法不著故,应具足般若波罗密。」
【三藏法数】
(出六度集经)
〔一、檀那〕,梵语檀那,华言布施。施有二种:一者财施,谓以饮食、衣服、田宅、珍宝及一切资身之具,悉能施之。二者法施,谓从诸佛及善知识,闻说世间、出世间善法,以清净心转为他说也。
〔二、尸罗〕,梵语尸罗,华言性善。谓好行善道,不自放逸,此据义而译也。正翻止得,谓止恶得善也。又翻为戒,谓戒能防止身口所作之恶也。
〔三、羼提〕,梵语羼提,华言忍辱。忍辱有二种:一者生忍,谓于恭敬供养中,不生憍逸,于嗔骂打害中,不生怨恨也。二者法忍,谓于寒热风雨饥渴等法,恼害之时,能安能忍,不生嗔恚忧愁也。
〔四、毗梨耶〕,梵语毗梨耶,华言精进。精进有二种:一者身精进,谓若勤修善法,行道礼诵,与夫讲说,不自放逸也。二者心精进,谓若勤行善道,心心相续,不自放逸也。
〔五、禅那〕,梵语禅那,华言静虑。专心歛念,守一不散之谓也。禅有二种:一者世间禅,谓色界、无色界、凡夫所修禅也。二者出世间禅,谓声闻、缘觉、菩萨所修禅也。
〔六、般若〕,梵语般若,华言智慧。谓照了一切诸法皆不可得,而能通达一切无碍,为诸众生种种演说也。
修习般若波罗密菩萨观行念诵仪轨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一卷,唐不空译。
(经名)一卷,唐不空译。
般若波罗蜜多菩萨像
【佛学大辞典】
(图像)于白莲华等上结跏跌坐,身黄金色,众宝璎珞,遍身庄严,首戴宝冠,冠系白绘,两边垂下,左手当心,持般若之梵箧,右手当乳,作说法印,以大拇指压无名指之头是也,即想菩萨顶至于足,身之诸毛孔,流出光明,作种种之色,遍满法界。一一光中,化无量之佛,遍于虚空界之诸世界中。普为众生宣说般若波罗蜜多甚深之法,皆使悟解也。见仁王般若念诵法。陀罗尼集经三画大般若像法曰:「其菩萨身,除天冠外身长一肘,通身白色,面有三眼,似天女相,形貌端正如菩萨形。师子座上结跏趺坐,头戴天冠,作簸箕光,其耳中著真珠宝珰,于其项下著七宝璎珞,两臂作屈,左臂屈肘侧在胸上,其左手仰五指申展,掌中画作七宝经函,其中具有十二部经,即是般若波罗蜜多藏。右手垂著右膝之上,五指舒展,即是菩萨施无畏手。(中略)菩萨右厢安梵摩天,通身白色,耳著宝珰,其项上著七宝璎珞,立毹上。(中略)菩萨左厢安帝释天,通身白色,耳著宝珰,其项上著七宝璎珞,立毹上。」
(图像)于白莲华等上结跏跌坐,身黄金色,众宝璎珞,遍身庄严,首戴宝冠,冠系白绘,两边垂下,左手当心,持般若之梵箧,右手当乳,作说法印,以大拇指压无名指之头是也,即想菩萨顶至于足,身之诸毛孔,流出光明,作种种之色,遍满法界。一一光中,化无量之佛,遍于虚空界之诸世界中。普为众生宣说般若波罗蜜多甚深之法,皆使悟解也。见仁王般若念诵法。陀罗尼集经三画大般若像法曰:「其菩萨身,除天冠外身长一肘,通身白色,面有三眼,似天女相,形貌端正如菩萨形。师子座上结跏趺坐,头戴天冠,作簸箕光,其耳中著真珠宝珰,于其项下著七宝璎珞,两臂作屈,左臂屈肘侧在胸上,其左手仰五指申展,掌中画作七宝经函,其中具有十二部经,即是般若波罗蜜多藏。右手垂著右膝之上,五指舒展,即是菩萨施无畏手。(中略)菩萨右厢安梵摩天,通身白色,耳著宝珰,其项上著七宝璎珞,立毹上。(中略)菩萨左厢安帝释天,通身白色,耳著宝珰,其项上著七宝璎珞,立毹上。」
般若波罗蜜多根本印
【佛学大辞典】
(印相)以两手背相附,而收二头指,以二小指屈掌中,以二大拇指各压二指之头,置于心上,诵经中之陀罗尼七遍,结此印,诵此陀罗尼,而行法之行者,即变成般若波罗蜜菩萨,为一切诸佛之母。见仁王般若念诵法。
(印相)以两手背相附,而收二头指,以二小指屈掌中,以二大拇指各压二指之头,置于心上,诵经中之陀罗尼七遍,结此印,诵此陀罗尼,而行法之行者,即变成般若波罗蜜菩萨,为一切诸佛之母。见仁王般若念诵法。
般若波罗蜜
【佛学大辞典】
(术语)Prajn^a%pa%ramita%,新译家谓为般若波罗蜜多。于六波罗蜜及十波罗蜜中,皆为第六波罗蜜。般若波罗蜜经中,虽说六波罗蜜,然以般若为诸波罗蜜中之最第一、故特标般若波罗蜜之名。般若译为智慧,波罗蜜译为度或到彼岸。照了实相之智慧,为度生死此岸而至涅槃彼岸之船筏,故谓之波罗蜜。智度论十八曰:「问曰:云何名般若波罗蜜?答曰:诸菩萨从初发心求一切种智,于其中间知诸法实相慧,是般若波罗蜜。」
【佛学常见辞汇】
般若译义是智慧,波罗蜜译义是到彼岸,般若波罗蜜是说般若如船,能将众生从生死的此岸,渡到不生不灭的涅槃彼岸。
【三藏法数】
梵语般若,华言智慧。决定审理名智,造心分别名慧。谓照了一切诸法,皆不可得,故能通达无碍也。经云:菩萨于诸佛所,善观诸法,得实相印,普入一切智门,是名般若波罗蜜。(实相,即一实相也,无相之相名为实相。印即印定一切法皆无相故。)
(术语)Prajn^a%pa%ramita%,新译家谓为般若波罗蜜多。于六波罗蜜及十波罗蜜中,皆为第六波罗蜜。般若波罗蜜经中,虽说六波罗蜜,然以般若为诸波罗蜜中之最第一、故特标般若波罗蜜之名。般若译为智慧,波罗蜜译为度或到彼岸。照了实相之智慧,为度生死此岸而至涅槃彼岸之船筏,故谓之波罗蜜。智度论十八曰:「问曰:云何名般若波罗蜜?答曰:诸菩萨从初发心求一切种智,于其中间知诸法实相慧,是般若波罗蜜。」
【佛学常见辞汇】
般若译义是智慧,波罗蜜译义是到彼岸,般若波罗蜜是说般若如船,能将众生从生死的此岸,渡到不生不灭的涅槃彼岸。
【三藏法数】
梵语般若,华言智慧。决定审理名智,造心分别名慧。谓照了一切诸法,皆不可得,故能通达无碍也。经云:菩萨于诸佛所,善观诸法,得实相印,普入一切智门,是名般若波罗蜜。(实相,即一实相也,无相之相名为实相。印即印定一切法皆无相故。)
般若波罗蜜多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参见:般若波罗蜜)
【佛学常见辞汇】
与般若波罗蜜同。
(术语)(参见:般若波罗蜜)
【佛学常见辞汇】
与般若波罗蜜同。
般若波罗蜜多藏
【佛学大辞典】
(术语)六波罗蜜经所说五藏之第四。(参见:五藏)
【三藏法数】
梵语般若,华言智慧。梵语波罗蜜,华言到彼岸。即慧藏也。谓诸众生,由迷般若,居生死名此岸;菩萨,由修般若,到涅槃,名彼岸。经云:若彼有情,乐习大乘真实智慧,离于我、法执著分别,而为彼说般若波罗蜜多藏。是也。(梵语涅槃,华言灭度。)
(术语)六波罗蜜经所说五藏之第四。(参见:五藏)
【三藏法数】
梵语般若,华言智慧。梵语波罗蜜,华言到彼岸。即慧藏也。谓诸众生,由迷般若,居生死名此岸;菩萨,由修般若,到涅槃,名彼岸。经云:若彼有情,乐习大乘真实智慧,离于我、法执著分别,而为彼说般若波罗蜜多藏。是也。(梵语涅槃,华言灭度。)
五藏
【佛学大辞典】
(术语)佛灭之年,安居时,大众部之众,在窟外结集法藏而为五藏。(参见:藏)
【佛学大辞典】
(名数)佛灭后窟外大众部之结集出五藏。西域记九曰:「于是凡圣咸会,贤智毕萃。复集素呾缆藏,毗奈耶藏,阿毗达磨藏,杂集藏禁咒藏,别为五藏。而此结集凡圣同会,因而谓之大众部。」又分别功德论一说五藏:一、契经藏,二、毗尼藏,三、阿毗昙藏,四、杂藏,五、菩萨藏。此中前四藏为佛灭后阿难之结集,菩萨藏者佛在世时即有之云。文曰:「诸方等正经皆是菩萨藏中事,先佛在时已名大士藏,阿难所撰即今四藏是也,合而言之为五藏也。」又曰:「所谓杂藏者,非一人说。或佛所说,或弟子说,或诸天赞诵,或说宿缘三阿僧祇菩萨所生。文义非一,多于三藏,故曰杂藏也。」又小乘之法藏部亦立五藏:一、经藏,二、律藏,三、论藏,四、明咒藏,五、菩萨藏。见宗轮论述记。又密教立五藏似大集部所立之五藏。六波罗蜜经一曰:「一素呾缆,二毗奈耶,三阿毗达磨,四般若波罗蜜多,五陀罗尼门。此五种藏教化有情,随所应度而为说之。(中略)此五法藏譬如乳,酪,生酥,熟酥,及妙醍醐。(中略)我灭度后,令阿难陀受持所说素呾缆藏,邬波离受持所说毗奈耶藏,迦多衍那受持所说阿毗达磨藏,曼殊师利菩萨受持所说大乘般若波罗蜜多,其金刚生菩萨受持所说甚深微妙诸总持门。」
【三藏法数】
(出六波罗蜜经)
藏即含藏之义。谓经律论等皆能含藏无量法义故也。
〔一、素呾缆藏〕,梵语素呾缆,即修多罗,华言契经。谓上契诸佛之理,下契众生之机也。经者,法也、常也。十界同遵之谓法,三世不易之谓常。经云:若彼有情,乐处山林,常居闲寂,修静虑者,而为彼说素呾缆藏。是也。(十界者,佛界、菩萨界、缘觉界、声闻界、天界、人界、修罗界、饿鬼界、畜生界、地狱界也。三世者,过去、现在、未来也。)
〔二、毗柰耶藏〕,梵语毗柰耶,华言律。律者,法也。谓能断决重轻之罪也。经云:若彼有情,乐习威仪,护持正法,一味和合,令得久住,而为彼说毗柰耶藏。是也。
〔三、阿毗达磨藏〕,梵语阿毗达磨,华言无比法,即论藏也。谓圣人智慧,分别法义,最胜无比。经云:若彼有情,乐说正法,分别性相,循环研覈,究竟甚深,而为彼说阿毗达磨藏。是也。
〔四、般若波罗蜜多藏〕,梵语般若,华言智慧。梵语波罗蜜,华言到彼岸。即慧藏也。谓诸众生,由迷般若,居生死名此岸;菩萨,由修般若,到涅槃,名彼岸。经云:若彼有情,乐习大乘真实智慧,离于我、法执著分别,而为彼说般若波罗蜜多藏。是也。(梵语涅槃,华言灭度。)
〔五、陀罗尼藏〕,梵语陀罗尼,华言能持,亦云咒,即秘藏也。谓集种种善法,持令不失。经云:若彼有情,不能受持契经,调伏对治;或复有情,造诸恶业,种种重罪,使得消灭,速疾解脱,顿悟涅槃,而为彼说诸陀罗尼藏。是也。
(术语)佛灭之年,安居时,大众部之众,在窟外结集法藏而为五藏。(参见:藏)
【佛学大辞典】
(名数)佛灭后窟外大众部之结集出五藏。西域记九曰:「于是凡圣咸会,贤智毕萃。复集素呾缆藏,毗奈耶藏,阿毗达磨藏,杂集藏禁咒藏,别为五藏。而此结集凡圣同会,因而谓之大众部。」又分别功德论一说五藏:一、契经藏,二、毗尼藏,三、阿毗昙藏,四、杂藏,五、菩萨藏。此中前四藏为佛灭后阿难之结集,菩萨藏者佛在世时即有之云。文曰:「诸方等正经皆是菩萨藏中事,先佛在时已名大士藏,阿难所撰即今四藏是也,合而言之为五藏也。」又曰:「所谓杂藏者,非一人说。或佛所说,或弟子说,或诸天赞诵,或说宿缘三阿僧祇菩萨所生。文义非一,多于三藏,故曰杂藏也。」又小乘之法藏部亦立五藏:一、经藏,二、律藏,三、论藏,四、明咒藏,五、菩萨藏。见宗轮论述记。又密教立五藏似大集部所立之五藏。六波罗蜜经一曰:「一素呾缆,二毗奈耶,三阿毗达磨,四般若波罗蜜多,五陀罗尼门。此五种藏教化有情,随所应度而为说之。(中略)此五法藏譬如乳,酪,生酥,熟酥,及妙醍醐。(中略)我灭度后,令阿难陀受持所说素呾缆藏,邬波离受持所说毗奈耶藏,迦多衍那受持所说阿毗达磨藏,曼殊师利菩萨受持所说大乘般若波罗蜜多,其金刚生菩萨受持所说甚深微妙诸总持门。」
【三藏法数】
(出六波罗蜜经)
藏即含藏之义。谓经律论等皆能含藏无量法义故也。
〔一、素呾缆藏〕,梵语素呾缆,即修多罗,华言契经。谓上契诸佛之理,下契众生之机也。经者,法也、常也。十界同遵之谓法,三世不易之谓常。经云:若彼有情,乐处山林,常居闲寂,修静虑者,而为彼说素呾缆藏。是也。(十界者,佛界、菩萨界、缘觉界、声闻界、天界、人界、修罗界、饿鬼界、畜生界、地狱界也。三世者,过去、现在、未来也。)
〔二、毗柰耶藏〕,梵语毗柰耶,华言律。律者,法也。谓能断决重轻之罪也。经云:若彼有情,乐习威仪,护持正法,一味和合,令得久住,而为彼说毗柰耶藏。是也。
〔三、阿毗达磨藏〕,梵语阿毗达磨,华言无比法,即论藏也。谓圣人智慧,分别法义,最胜无比。经云:若彼有情,乐说正法,分别性相,循环研覈,究竟甚深,而为彼说阿毗达磨藏。是也。
〔四、般若波罗蜜多藏〕,梵语般若,华言智慧。梵语波罗蜜,华言到彼岸。即慧藏也。谓诸众生,由迷般若,居生死名此岸;菩萨,由修般若,到涅槃,名彼岸。经云:若彼有情,乐习大乘真实智慧,离于我、法执著分别,而为彼说般若波罗蜜多藏。是也。(梵语涅槃,华言灭度。)
〔五、陀罗尼藏〕,梵语陀罗尼,华言能持,亦云咒,即秘藏也。谓集种种善法,持令不失。经云:若彼有情,不能受持契经,调伏对治;或复有情,造诸恶业,种种重罪,使得消灭,速疾解脱,顿悟涅槃,而为彼说诸陀罗尼藏。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