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94,分13页显示 上一页 8 9 10 11 12
波罗木叉
檀波罗密
羼提波罗密
毗梨耶波罗密
禅波罗密
般若波罗密
十波罗夷即十重戒
波罗夷配死
波罗诃迦
在波罗奈城
郁波罗地狱
檀那波罗蜜
毗梨耶波罗蜜
佛类词典(续上)
波罗密波罗木叉
檀波罗密
羼提波罗密
毗梨耶波罗密
禅波罗密
般若波罗密
十波罗夷即十重戒
波罗夷配死
波罗诃迦
在波罗奈城
郁波罗地狱
檀那波罗蜜
毗梨耶波罗蜜
波罗密
【佛学常见辞汇】
华译到彼岸。行者乘大行之船,由生死苦恼的此岸,度到涅槃安乐的彼岸,叫做到彼岸。
【佛学次第统编】
六波罗密 檀、乃至般若。
十波罗密 施、乃至智。
六度 施、乃至慧。
广六度行 略。
波罗密具五种心 知实相、起慈悲、发愿、回向、具足方便。
波罗密具七相 安住、乃至清净。
檀波罗密二 财、法。
施三 财、法、无畏。
尸罗波罗密二 在家、出家。
戒三 律仪、摄善法、饶益有情。
羼提波罗密二 生忍、法忍。
生忍二 顺、逆。
法忍二 心、非心。
忍三 耐怨害、安受苦、谛察法。
毗梨耶波罗密二 身、心。
精进三 被甲、摄善、利乐。
禅波罗密二 世间、出世间。
出世间禅二 出世间、出世间上上。
静虑三 安住、引发、办事。
般若波罗密三 声闻慧、缘觉慧、佛慧。
声闻慧三 学、无学、非学非无学。
又般若三 生空、法空、俱空。
方便二 回向、拔济。
愿二 求菩提、利乐他。
力二 思择、修习。
智二 受用法乐、成熟有情。
华译到彼岸。行者乘大行之船,由生死苦恼的此岸,度到涅槃安乐的彼岸,叫做到彼岸。
【佛学次第统编】
六波罗密 檀、乃至般若。
十波罗密 施、乃至智。
六度 施、乃至慧。
广六度行 略。
波罗密具五种心 知实相、起慈悲、发愿、回向、具足方便。
波罗密具七相 安住、乃至清净。
檀波罗密二 财、法。
施三 财、法、无畏。
尸罗波罗密二 在家、出家。
戒三 律仪、摄善法、饶益有情。
羼提波罗密二 生忍、法忍。
生忍二 顺、逆。
法忍二 心、非心。
忍三 耐怨害、安受苦、谛察法。
毗梨耶波罗密二 身、心。
精进三 被甲、摄善、利乐。
禅波罗密二 世间、出世间。
出世间禅二 出世间、出世间上上。
静虑三 安住、引发、办事。
般若波罗密三 声闻慧、缘觉慧、佛慧。
声闻慧三 学、无学、非学非无学。
又般若三 生空、法空、俱空。
方便二 回向、拔济。
愿二 求菩提、利乐他。
力二 思择、修习。
智二 受用法乐、成熟有情。
波罗木叉
【佛学常见辞汇】
华译为别解脱,是戒律的别名,因受戒能使身口意恶业,别别解脱。
华译为别解脱,是戒律的别名,因受戒能使身口意恶业,别别解脱。
檀波罗密
【佛学次第统编】
法界次第云:「檀那秦言布施。若内有信心,外有福田,家有财物,三事和合时,心生舍法,能破悭贪,是名为檀。」施有二种,一者财施,二者法施。
一、财施 财施者,所谓饮食衣服田宅六畜奴婢珍宝一切己之所有资身之具,及妻子乃至身命,随有所须者,悉能施与,皆名财施。
二、法施 法施者,若从诸佛及善知识边,闻说世间出世间善法,若从经论中闻,若自以观行故知,以清净心,为人演说,皆名法施。
菩萨以质直清净心,行此二种施故,名为檀。
「波罗密」波罗密有三翻,或翻云事究竟,或翻云到彼岸,或翻云度无极。
菩萨修此六法,能究竟通别二种因果,一切自行化他之事,故云事究竟。
乘此六法,能从二种生死此岸,到二种涅槃彼岸,谓之到彼岸。
因此六法,能度通别二种事理诸法之旷远,故云度无极。
此约六波罗密通说也。
若别说者,菩萨行布施时,具修五种心,乃名为波罗密。何等五?一、知施实相,二、起慈悲心,三、发愿,四、回向,五、具足方便。
一、云何名知施实相 若布施时,施者受者及财物三事,皆不可得,入实相正观,以无所舍法,而随他有所须者,能舍不吝,是为知施实相。
二、云何名起慈悲心 菩萨虽知布施实相无所有,而起大慈大悲,欲因此施,与一切乐,拔一切苦,是为起慈悲心。
三、云何名发愿 行布施时,愿因此施,得无上佛果,不求凡夫三乘果报,是为发愿。
四、云何各回向 随所施时,回此施功德,向萨婆若,及施一切众生,是为回向。
五、云何名具足方便 所谓能于布施一法,施转通达一切佛法,遍修诸行,是为具足方便。
菩萨若能具此五心者,是时随有布施,因中说果,亦名事究竟,亦名到彼岸,亦名度无极也。是以菩萨所行布施者,名为行檀波罗密,若至无上菩提佛果,方是檀波罗密具足成就。
法界次第云:「檀那秦言布施。若内有信心,外有福田,家有财物,三事和合时,心生舍法,能破悭贪,是名为檀。」施有二种,一者财施,二者法施。
一、财施 财施者,所谓饮食衣服田宅六畜奴婢珍宝一切己之所有资身之具,及妻子乃至身命,随有所须者,悉能施与,皆名财施。
二、法施 法施者,若从诸佛及善知识边,闻说世间出世间善法,若从经论中闻,若自以观行故知,以清净心,为人演说,皆名法施。
菩萨以质直清净心,行此二种施故,名为檀。
「波罗密」波罗密有三翻,或翻云事究竟,或翻云到彼岸,或翻云度无极。
菩萨修此六法,能究竟通别二种因果,一切自行化他之事,故云事究竟。
乘此六法,能从二种生死此岸,到二种涅槃彼岸,谓之到彼岸。
因此六法,能度通别二种事理诸法之旷远,故云度无极。
此约六波罗密通说也。
若别说者,菩萨行布施时,具修五种心,乃名为波罗密。何等五?一、知施实相,二、起慈悲心,三、发愿,四、回向,五、具足方便。
一、云何名知施实相 若布施时,施者受者及财物三事,皆不可得,入实相正观,以无所舍法,而随他有所须者,能舍不吝,是为知施实相。
二、云何名起慈悲心 菩萨虽知布施实相无所有,而起大慈大悲,欲因此施,与一切乐,拔一切苦,是为起慈悲心。
三、云何名发愿 行布施时,愿因此施,得无上佛果,不求凡夫三乘果报,是为发愿。
四、云何各回向 随所施时,回此施功德,向萨婆若,及施一切众生,是为回向。
五、云何名具足方便 所谓能于布施一法,施转通达一切佛法,遍修诸行,是为具足方便。
菩萨若能具此五心者,是时随有布施,因中说果,亦名事究竟,亦名到彼岸,亦名度无极也。是以菩萨所行布施者,名为行檀波罗密,若至无上菩提佛果,方是檀波罗密具足成就。
羼提波罗密
【佛学次第统编】
法界次第云:「羼提秦言忍辱,内心能安忍外所辱境,故名忍辱。」忍辱有二种:一者生忍,二者法忍。
云何名生忍?生忍有二种:
一、于恭敬供养中,能忍不著不生憍逸。
二、于瞋骂打害中,能忍不生瞋恨怨恼。
是为生忍。
法忍有二种:
一者、非心法 谓寒、热、风、雨、饥、渴、老、病、死等。
二者、心法 谓瞋、恚、忧、愁、疑、淫欲、憍慢、诸邪见等。
菩萨于此二法,能忍不动,是名法忍。
菩萨以质直清净心,修此二忍,名为羼提。
「波罗密」波罗密者,翻名如前。若菩萨住羼提中,能具修五种心,是时羼提名波罗密。何等五?一知忍实相,虽不得能忍之心,所辱之事,而随对生法二种所辱之境,心能安忍不动。馀四心如檀中分别。菩萨若能具修此五种心,随所忍事,因中说果,皆具三义。是以菩萨修忍,名为行羼提波罗密。若至无上菩提佛果,方是羼提波罗密具足成就。
法界次第云:「羼提秦言忍辱,内心能安忍外所辱境,故名忍辱。」忍辱有二种:一者生忍,二者法忍。
云何名生忍?生忍有二种:
一、于恭敬供养中,能忍不著不生憍逸。
二、于瞋骂打害中,能忍不生瞋恨怨恼。
是为生忍。
法忍有二种:
一者、非心法 谓寒、热、风、雨、饥、渴、老、病、死等。
二者、心法 谓瞋、恚、忧、愁、疑、淫欲、憍慢、诸邪见等。
菩萨于此二法,能忍不动,是名法忍。
菩萨以质直清净心,修此二忍,名为羼提。
「波罗密」波罗密者,翻名如前。若菩萨住羼提中,能具修五种心,是时羼提名波罗密。何等五?一知忍实相,虽不得能忍之心,所辱之事,而随对生法二种所辱之境,心能安忍不动。馀四心如檀中分别。菩萨若能具修此五种心,随所忍事,因中说果,皆具三义。是以菩萨修忍,名为行羼提波罗密。若至无上菩提佛果,方是羼提波罗密具足成就。
毗梨耶波罗密
【佛学次第统编】
法界次第云:「毗梨耶秦言精进,欲乐勤行善法,不自放逸,谓之精进。」精进有二种:一者身精进,二者心精进。
一、若身勤修善法,行道礼诵讲说劝助开化,是为身精进。
二、若心勤行善道,心心相续,是为心精进。
复次:
一、勤修施戒善法,是为身精进。
二、勤修忍辱禅定智慧,是为心精进。
如是等种种分别身心精进之相不同,今不具辩,若菩萨以质直清净心,修是二种精进,故名为毗梨耶,「波罗密」波罗密翻名如前。若菩萨能于精进具足修五种心者,是时毗梨耶名波罗密。何等五?一者菩萨知精进实相,身心虽不可得,而能勤修一切善法。馀四心如檀中分别。菩萨若能于精进中,具此五心者,随所勤修善法,因中说果,皆具三义。是以菩萨精进,名为行毗梨耶波罗密。若至无上菩提佛果,方是毗梨耶波罗密具足成就。
法界次第云:「毗梨耶秦言精进,欲乐勤行善法,不自放逸,谓之精进。」精进有二种:一者身精进,二者心精进。
一、若身勤修善法,行道礼诵讲说劝助开化,是为身精进。
二、若心勤行善道,心心相续,是为心精进。
复次:
一、勤修施戒善法,是为身精进。
二、勤修忍辱禅定智慧,是为心精进。
如是等种种分别身心精进之相不同,今不具辩,若菩萨以质直清净心,修是二种精进,故名为毗梨耶,「波罗密」波罗密翻名如前。若菩萨能于精进具足修五种心者,是时毗梨耶名波罗密。何等五?一者菩萨知精进实相,身心虽不可得,而能勤修一切善法。馀四心如檀中分别。菩萨若能于精进中,具此五心者,随所勤修善法,因中说果,皆具三义。是以菩萨精进,名为行毗梨耶波罗密。若至无上菩提佛果,方是毗梨耶波罗密具足成就。
禅波罗密
【佛学次第统编】
法界次第云:「禅秦言思惟修,一切摄心系念,学诸三昧,皆名思惟修也。」禅有二种:一者世间禅,二者出世间禅。
世间禅 世间禅者,谓根本四禅、四无量心、四无色定,即是凡夫所行禅。
出世间禅 出世间禅者,复有二种:一出世间禅,二出世间上上禅。
一、出世间禅 出世间禅者,谓六妙门、十六特胜、通明、九想、八念、十想、八背舍、八胜处、十一切处、练禅、十四变化,愿智顶禅、无诤三昧、三三昧、师子奋迅三昧、乃至三明、六通、如是等禅,皆是出世间禅,亦名二乘共禅。
二、出世间上上禅 出世间上上禅者,谓自性等九种大禅,首楞严等百八三昧,诸佛不动等百二十三昧,皆出世间上上禅,一名不共禅,不与凡夫二乘共也。
若菩萨以质直清净心,修如是等禅,名之为禅。
「波罗密」波罗密者,翻名如前。若菩萨能于诸禅中,具修五种心,是时禅定名波罗密。何等五?一者知禅实相,不乱不昧,而能遍修诸禅。馀四心如檀中分别。菩萨若能如是,于所得禅中,具修此五心者,随所入禅,因中说果,皆具三义。是以菩萨所修禅定,皆名行禅波罗密。若至无上菩提佛果,方是禅波罗密具足成就。
法界次第云:「禅秦言思惟修,一切摄心系念,学诸三昧,皆名思惟修也。」禅有二种:一者世间禅,二者出世间禅。
世间禅 世间禅者,谓根本四禅、四无量心、四无色定,即是凡夫所行禅。
出世间禅 出世间禅者,复有二种:一出世间禅,二出世间上上禅。
一、出世间禅 出世间禅者,谓六妙门、十六特胜、通明、九想、八念、十想、八背舍、八胜处、十一切处、练禅、十四变化,愿智顶禅、无诤三昧、三三昧、师子奋迅三昧、乃至三明、六通、如是等禅,皆是出世间禅,亦名二乘共禅。
二、出世间上上禅 出世间上上禅者,谓自性等九种大禅,首楞严等百八三昧,诸佛不动等百二十三昧,皆出世间上上禅,一名不共禅,不与凡夫二乘共也。
若菩萨以质直清净心,修如是等禅,名之为禅。
「波罗密」波罗密者,翻名如前。若菩萨能于诸禅中,具修五种心,是时禅定名波罗密。何等五?一者知禅实相,不乱不昧,而能遍修诸禅。馀四心如檀中分别。菩萨若能如是,于所得禅中,具修此五心者,随所入禅,因中说果,皆具三义。是以菩萨所修禅定,皆名行禅波罗密。若至无上菩提佛果,方是禅波罗密具足成就。
般若波罗密
【佛学次第统编】
法界次第云:「般若秦言智慧,照了一切诸法,皆不可得,而能通达一切无碍,名为智慧。」智慧有三种:一者、声闻智慧。二者、辟支佛智慧,三者,佛智慧。
一、求声闻智慧有三种:学、无学、非学非无学。
「一」非学非无学智慧 非学非无学智慧者,如乾慧地、不净观、安那般那、欲界系、四念处、煖法、顶法、忍法、世第一法等。
「二」学智 学智者,苦法忍慧,乃至阿罗汉第九无间中金刚三昧慧。
「三」无学智 无学智者,阿罗汉第九解脱智,从是已后,一切无学无尽智,无生智等。
是为声闻智慧。
二、求辟支佛智慧亦如是。但以是人无漏善根纯熟,虽生无佛之世,不从他闻,自然觉悟得禅定,三界漏尽。所得三明六通等,为德小胜声闻,是为辟支佛智慧。又以观十二因缘智慧深利,能侵除习气,胜于声闻,从四谛观门断结,此为异也。
三、求佛道智慧者,菩萨从初发心已来,行六波罗密,破魔军众,及诸烦恼,得一切智,成佛道,乃至入无馀涅槃。随本愿力,从是中间,所有智慧,总相别相,一切尽知,是为佛智。
若菩萨以质直清净心,修此三种智慧,故名为般若。
「波罗密」波罗密者,翻名如前。若菩萨随所修智慧中,能具足五种心者,是时般若名波罗密也。何等五?一者了知智慧实相,非境非智,心无所得,而能遍学三乘智慧,及一切世间知见。馀四心如檀中分别。菩萨能如是,于所修智慧中,具此五心者,随所得智慧,因中说果,皆具三义。是以菩萨所修智慧,皆名行般若波罗密。若至无上菩提道果,方是般若波罗密具足成就。
今六波罗密,即菩萨正行之本,是以法华经云:「为求菩萨道,应说六波罗密。」
法界次第云:「般若秦言智慧,照了一切诸法,皆不可得,而能通达一切无碍,名为智慧。」智慧有三种:一者、声闻智慧。二者、辟支佛智慧,三者,佛智慧。
一、求声闻智慧有三种:学、无学、非学非无学。
「一」非学非无学智慧 非学非无学智慧者,如乾慧地、不净观、安那般那、欲界系、四念处、煖法、顶法、忍法、世第一法等。
「二」学智 学智者,苦法忍慧,乃至阿罗汉第九无间中金刚三昧慧。
「三」无学智 无学智者,阿罗汉第九解脱智,从是已后,一切无学无尽智,无生智等。
是为声闻智慧。
二、求辟支佛智慧亦如是。但以是人无漏善根纯熟,虽生无佛之世,不从他闻,自然觉悟得禅定,三界漏尽。所得三明六通等,为德小胜声闻,是为辟支佛智慧。又以观十二因缘智慧深利,能侵除习气,胜于声闻,从四谛观门断结,此为异也。
三、求佛道智慧者,菩萨从初发心已来,行六波罗密,破魔军众,及诸烦恼,得一切智,成佛道,乃至入无馀涅槃。随本愿力,从是中间,所有智慧,总相别相,一切尽知,是为佛智。
若菩萨以质直清净心,修此三种智慧,故名为般若。
「波罗密」波罗密者,翻名如前。若菩萨随所修智慧中,能具足五种心者,是时般若名波罗密也。何等五?一者了知智慧实相,非境非智,心无所得,而能遍学三乘智慧,及一切世间知见。馀四心如檀中分别。菩萨能如是,于所修智慧中,具此五心者,随所得智慧,因中说果,皆具三义。是以菩萨所修智慧,皆名行般若波罗密。若至无上菩提道果,方是般若波罗密具足成就。
今六波罗密,即菩萨正行之本,是以法华经云:「为求菩萨道,应说六波罗密。」
十波罗夷即十重戒
【佛学次第统编】
无畏三藏禅要曰(但依大日经,略有不同):
一、菩提心不可退。
二、不可舍三宝而归依外道。
三、不可毁谤三宝及三乘之教典。
四、于甚深之大乘经典,有不通解处,不可生疑惑。
五、若有众生已发菩提心,则不可说使退菩提心,而趣向二乘之法。
六、于未发菩提心者,亦不可说使彼发二乘心之法。
七、不应对于小乘及邪见人之前,辄说大乘之法。
八、不可发起诸邪见等之法。
九、于外道之前,不可自说我具无上菩提之妙戒。
十、但于一切众生有所损害及无利益者,皆不可作,又不可使人作,见作而随喜。
无畏三藏禅要曰(但依大日经,略有不同):
一、菩提心不可退。
二、不可舍三宝而归依外道。
三、不可毁谤三宝及三乘之教典。
四、于甚深之大乘经典,有不通解处,不可生疑惑。
五、若有众生已发菩提心,则不可说使退菩提心,而趣向二乘之法。
六、于未发菩提心者,亦不可说使彼发二乘心之法。
七、不应对于小乘及邪见人之前,辄说大乘之法。
八、不可发起诸邪见等之法。
九、于外道之前,不可自说我具无上菩提之妙戒。
十、但于一切众生有所损害及无利益者,皆不可作,又不可使人作,见作而随喜。
波罗夷配死
【三藏法数】
梵语波罗夷,华言极恶。此即根本极恶之戒也。谓修行之人,若犯此戒,道果无分,死堕地狱。四分律云:譬如断人头,不可复生;若犯此法,不复成比丘。以由此罪极重,故以死配之。
梵语波罗夷,华言极恶。此即根本极恶之戒也。谓修行之人,若犯此戒,道果无分,死堕地狱。四分律云:譬如断人头,不可复生;若犯此法,不复成比丘。以由此罪极重,故以死配之。
波罗诃迦
【三藏法数】
梵语波罗诃迦。月宫殿中亦有五风,馀风名义皆同,唯第四一种名摄疑。此日宫波罗诃迦,亦是摄之义也。摄者,摄持也。谓日宫殿,因风摄持而行也。
梵语波罗诃迦。月宫殿中亦有五风,馀风名义皆同,唯第四一种名摄疑。此日宫波罗诃迦,亦是摄之义也。摄者,摄持也。谓日宫殿,因风摄持而行也。
在波罗奈城
【三藏法数】
梵语波罗奈,华言鹿苑。佛于此处为声闻缘觉说四谛法,故建塔以供养焉。(四谛者,苦谛、集谛、灭谛、道谛也。)
梵语波罗奈,华言鹿苑。佛于此处为声闻缘觉说四谛法,故建塔以供养焉。(四谛者,苦谛、集谛、灭谛、道谛也。)
郁波罗地狱
【三藏法数】
梵语郁波罗,或云嗢钵罗,华言青莲华。谓受罪众生,由寒苦增极,皮肉开拆,似此华也。
梵语郁波罗,或云嗢钵罗,华言青莲华。谓受罪众生,由寒苦增极,皮肉开拆,似此华也。
檀那波罗蜜
【三藏法数】
梵语檀那,华言布施。运心普周曰布,辍己惠人名施。经云:菩萨为令众生心满足故,内外悉舍,而无所著,是名檀那波罗蜜。(内即内身,谓头目身命等;外即外财,谓金银财物等也。)
梵语檀那,华言布施。运心普周曰布,辍己惠人名施。经云:菩萨为令众生心满足故,内外悉舍,而无所著,是名檀那波罗蜜。(内即内身,谓头目身命等;外即外财,谓金银财物等也。)
毗梨耶波罗蜜
【三藏法数】
梵语毗梨耶,华言精进。练心于法曰精,精心务达名进。谓勤修善法,心无懈怠也。经云:菩萨普发众业,常修靡懈,诸有所作,恒不退转,是名毗梨耶波罗蜜。
梵语毗梨耶,华言精进。练心于法曰精,精心务达名进。谓勤修善法,心无懈怠也。经云:菩萨普发众业,常修靡懈,诸有所作,恒不退转,是名毗梨耶波罗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