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国语辞典》:布格河  拼音:bù gé hé
河川名。位于白俄罗斯西南部,是波兰、乌克兰与白俄罗斯的界河,发源于乌克兰东部,至华沙附近与维斯杜拉河会流。
《国语辞典》:哥萨克(哥萨克)  拼音:gē sà kè
散居俄罗斯、波兰、土耳其、西伯利亚及中亚细亚等地勇悍的民族,以善于骑马作战著称,俄帝尝编其人为马队。也作「可萨克」。
《国语辞典》:华勒沙(华勒沙)  拼音:huá lè shā
Walesa Lech
人名。生于西元一九四三年,为波兰团结工联领袖,致力于争取工人权益,并以和平方式解决问题,为波兰自由斗争的精神象徵,对缓和紧张的国际情势有重大贡献。于一九八三年荣获诺贝尔和平奖。
《国语辞典》:洛次  拼音:luò cì
Łódź
城市名。位于波兰中部,为波兰的棉织业中心。
《国语辞典》:但泽(但泽)  拼音:dàn zé
Danzig
城市名。波兰北部格但斯克省省会。西元一九一九年凡尔赛条约中成为自由市,后德国宣称为其所有,而引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其境内港湾大,是波兰及东欧内陆诸国的外港。
《国语辞典》:波兰舞曲(波兰舞曲)  拼音:bō lán wǔ qǔ
Polonaise
一种起源于波兰的三拍子慢步舞曲。源出于波兰民间,后被波兰宫廷所采用,经常在宫廷仪式、行列中演奏。十八世纪起在欧洲各国普遍流行,十九世纪波兰名作曲家萧邦曾采用此体裁完成钢琴独奏曲十六首。也译作「波罗奈斯舞」。
《国语辞典》:东欧集团(东欧集团)  拼音:dōng ōu jí tuán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波兰、捷克为中心的欧洲东部亲苏的国家。
《国语辞典》:柴门霍夫(柴门霍夫)  拼音:chái mén huò fū
Zamenhof
人名。(西元1859~1917)波兰犹太人。原为医生,后研究语言学,为世界语的创始者。也译作「柴门霍甫」。
《国语辞典》:哥白尼  拼音:gē bái ní
人名。(西元1473年~1543)波兰天文学家、数学家。提出「地动说」,主张地球及其他行星皆以太阳为中心,在各自的圆形轨道上运行,不但奠定了近代天文学的基础,并影响到后来的科学革命。主要著作为《天体运行论》。
《漢語大詞典》:波兰人
波兰的主体民族。另有部分分布在美国、法国和独联体各国。约4270万人(1985年)。讲波兰语。多信天主教。主要从事工业,部分从事农业。
《漢語大詞典》:波兹南
波兰西部重要城市。人口57.4万(1984年)。重要工业中心。水陆交通枢纽。市内多文化古迹和建筑。1921年起定期在此举行国际博览会。
《漢語大詞典》:奥斯维辛集中营
1940年6月法西斯德国在波兰克拉科夫以西的奥斯维辛建立的集中营。设有大毒气室和焚尸炉,一次可关押二十五万人。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先后有四百多万人在此遭杀害。1945年1月数千名幸存者被苏军解救。战后在原址建立陈列馆。
《国语辞典》:第二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  拼音:dì èr cì shì jiè dà zhàn
西元一九三九年九月一日德国攻击波兰,至一九四五年九月二日日本投降之世界大战。由中、美、英、法、苏等国,抵抗德、义、日等轴心国的侵略;战场包括欧、亚、非、澳四大洲;方式为陆海空之立体战。主要过程:一、自开战至一九四○年为德国席捲欧洲期。二、一九四一年德军向苏联进军,同年十二月八日,太平洋战争爆发,与欧洲战场合成世界性之全面战争。三、一九四三年义大利首宣告投降。四、一九四五年德国不支东西战线的攻击而溃败,于五月七日签降。五、日军因硫磺岛之役失利,美国于长崎、广岛投下原子弹及苏俄的宣战而于同年八月十日宣告战败投降,至九月二日正式签字。前后历时七年,人口及物质的损失较第一次世界大战更为惨重。
《国语辞典》:喀尔巴阡山脉(喀尔巴阡山脉)  拼音:kā ěr bā qiān shān mài
Carpathian Mountains
山脉名。蜿蜒于斯洛伐克、波兰、乌克兰与罗马尼亚之间,最高峰为位于斯洛伐克的吉拉乔夫卡(Gerlachovka)峰。为阿尔卑斯山支脉,维斯杜拉河、聂斯特河及提苏河皆发源于山中。农、林、矿业都相当发达。
阿波兰多迦
【佛学大辞典】
(地名)Apara%ntaka,印度古王国名。阿育王于各地派遣传道僧时,昙无德所赴之地也。见善见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