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1927,分129页显示  上一页  5  6  7  8  9  11  12  13  14 下一页
佛类词典(续上)
三种观法
三种忏法
三种羯磨法
三摩地法
三转法轮
三转法轮十二行
三转法轮经
三归受法
三藏法师
三藏法数
千法明门
千坛阿弥陀供养法
大方广佛华严经入法界品
大方广佛华严经入法界品四十二字观门
大方广佛华严经入法界品顿證毗卢舍那法身字轮瑜伽仪轨
三种观法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参见:观法)
【佛学大辞典】
(名数)天台所立观心之法规,有三种:一、托事观,又名历事观,事相一一入于心而于实理成观也。如观王舍城为心王,观万二千声闻于十二入各具千如而为万二千。文句一曰:「一一句入心成观,故云观与经合。」辅行二曰:「槃特扫帚。支佛华飞。并是托事具理之明文也。」四释中之观心释是也。二、附法观,佛所说之四谛十二因缘等法门入于心而观实理也。是亦如前不别限定能观之智与所观之境。释签一曰:「观心者,随闻一句,摄事成理,不待观境,方名修观。」三、约行观,又名从行观,直达观。一念之心,定为所观之境,于其心性观为即空即假即中也。就之而立十乘,是为异于前二而专于观行者,故又名从行或约行。配此三种于三大部,则文句者托事观也,玄义者附法观也,止观者约行观也。止观义例下曰:「夫三观义唯三种:一者从行,唯于万境观于一心。万境虽殊,妙观理等,如观阴等,即其意也。二约法相,如约四谛五行之文,入一念心。以为圆观,三托事相,如王舍耆阇,名从事立,借事为观,以导执情。」
【三藏法数】
(出止观义例)
三种观法者,谓修行用观之法也。前托事、附法二种,乃是天台智者大师讲法华经时,为座下听众,有修观行者,随历一事,皆以观法表对,令其修习,名托事观;或遇一切法相处,亦附彼法相立其观法,令其修习,名附法观。后之一种,专约行门。复说摩诃止观,兼明诸经所有行法,名约行观。故有三种之不同也。
〔一、托事观法〕,谓托王舍、耆阇崛山等事而为观也。名从事立,借事为观,以导执情,故名托事观。(王舍等事,表对观法者,王表心王,舍表五阴舍,即是令观五阴也。梵语耆阇崛,华言灵鹫。若表对者,灵表心王,鹫表受想行,山表色阴,亦是令观五阴也。)
〔二、附法观法〕,谓附四谛等法,入一念心,以为观法,故名附法观。(四谛者,苦谛、集谛、灭谛、道谛也。)
〔三、约行观法〕,谓专约行门而修观也。故止观义例云:唯于万境观一心,万境虽殊,妙观理一,故名约行观。
三种忏法
【佛学大辞典】
(名数)忏悔之三种方法:无生忏悔,取相忏悔,作法忏悔之称。
三种羯磨法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参见:羯磨)
羯磨
【佛学大辞典】
(术语)Karma,译曰作业。作授戒忏悔等业事之一种宣告式也。以由此宣告文而其事成就故也。行事钞上一曰:「明了论疏翻为业也,所作是业,亦翻为所作。百论云事也。若约义求,翻为办事。」玄应音义十四曰:「羯磨此译云作法办事,优婆离问经作剑暮,此梵言之讹也。」慧苑音义上曰:「羯磨此云办事,谓诸法事由玆成办也。」此羯磨必具四法:一,法。正举行之作法也。名之为秉法。二,事。或犯罪之事,或忏悔之事等,羯磨所行之事实也。三,人。就行羯磨而定之人数也。四,界。行羯磨处之结界也。见行事钞上一。又其秉法有三种:一,心念法。二,对首法。三,众僧法。心念法者,事至微小之时,或界中无人,虽无众僧及对首,亦独发心念境,而明了口言之,则其事成办,谓之独秉。此心念法又有三:一,但心念法。唯得自说,界中假令有人,亦不要对之,如忏轻微之突吉罗罪。二,对首心念法。原是对首之法,由界内无人而佛开心念,说净受药等之事也。三,众心法念。原是众僧法。但界内无人,故开独秉之心念。二,对首法。对首者对一人已上三人之比丘而说之也。此有二:一,但对首法,为当分之对首法,故界中有多僧,不要用之,对首于一人乃至三人即事足也。受三衣等事是也。二,众法对首,可为众僧法者,由界中无人而开对,与前心念同。三,众僧法,必四人以上秉羯磨,是为僧所秉,故曰众僧法,亦云僧秉(慈恩以三人以上为众,南山以四人以上为众)。此有三:一单白,或曰白一Jn^aptikarma,巴Natti(此为唱言,以为白一不可也,此实非羯磨之形式,合此唱言与决定之二,而羯磨成就),或事,或常所行,或严制,一说告僧,事便成也。二白二Jn^apti-dvitiyam% Karmava%ca%,巴Natti duttiya% Kamma-va%ca%,由参涉而宜通和。故先为表白,举事告知,后举一羯磨,量处可不也。通于白及羯磨谓之白二。三白四Jn^apti-caturtkan% Karma-va%ca%,巴Natti-catuttha% Kamma-va%ca%,于受戒忏重等事,先以一白告事使知。后举三回羯磨,量处可不也。一白三羯磨合为白四。见行事钞上一。据上行事钞之说观之,则惟心念,似亦成羯磨。但律文所教之羯磨。非如此简单自由者。事事必规定一定之形式。前述中惟众僧法之一,为真羯磨。羯磨有一定之形式。亦须一定之人众。此人众不可以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或得罪者,俗人等,加于人数。必取清净同见之和合僧。比丘尼之羯磨,必须比丘之同数者列坐。故为上数之倍。羯磨最重大之要件,在无非法(不具一定之形式者)及无不和合(同一结界内僧之意见缺一致者)。

【佛学常见辞汇】
华译作业,即作授戒忏悔等事业的一种宣告仪式,由此宣告仪式的宣告文,而成就所作之业。
三摩地法
【佛学大辞典】
(术语)总称密教之法。以此宗之本意修三密平等之三摩地故也。菩提心论明三种之菩提心。而密教之菩提心谓之三摩地菩提心。
【佛学常见辞汇】
总称密教的行持方法,因密教是修习三密平等之三摩地。
三转法轮
【佛学大辞典】
(名数)佛于鹿野苑对声闻乘人说苦集灭道之四谛有示劝證之三转:一、示转,此是苦也,此是集也,此是灭也,此是道也,此示四谛之四相。二、劝转,苦当知,集当断,灭当證,道当修,此劝谛之修行。三、證转,苦者我已知,集者我已断,灭者我已證,道者我已修,此佛自举己为證也。于此三转,上根者以第一之示转,中根者以第二之劝转,下根者以第三之證转,而各悟道。又,此三转如次第配于见道修道无学道。法华经化城喻品曰:「三转十二行法轮。」维摩经佛国品曰:「三转法轮于大千,其轮本来常清净。」文句七曰:「三转者谓示劝證。」俱舍论二十四曰:「此苦圣谛,此应遍知。此已遍知,是名三转。」
【佛学常见辞汇】
1。简称三法轮。(参见:三法轮)2。佛成道后,首在鹿野宛,说四谛法,度五比丘,是为初转法轮。嗣后又复重说三次,故亦称三转法轮。三转的不同处是:一、示转,佛对利根者说:此是苦,逼迫性;此是集,招感性;此见灭,可證性;此是道,可修性,使其一闻即悟。二、劝转,佛对中根者说:此是苦,汝应知;此是集,汝应断;此是灭,汝应證;此是道,汝应修,使其信受奉行。三、證转,佛恐钝根人,仍不能信解,于是便引己为證,以明非虚,即:此是苦,我已知;此是集,我已断;此是灭,我已證;此是道,我已修,使其破除疑虑。请参见附表说明。
┌初转  示相:此是苦,逼迫性  ┐
┌苦谛─苦果─┤次转  劝修:此是苦,汝应知  │
│      └三转  作證:此是苦,我已知  │
│      ┌初转  示相:此是集,招感性  │
三  │集谛─苦因─┤次转  劝修:此是集,汝应断  │   三
转  │      └三转  作證:此是集,我已断  │ 又 转
四 ─┤      ┌初转  示相:此是灭,可證性  ├─  十
圣  │灭谛─乐果─┤次转  劝修:此是灭,汝应證  │ 称 二
谛  │      └三转  作證:此是灭,我已證  │   法
│      ┌初转  示相:此是道,可修性  │   轮
└道谛─乐因─┤次转  劝修:此是道,汝应修  │
└三转  作證:此是道,我已修  ┘
【三藏法数】
(出法华文句)
三转法轮者,以苦集灭道四谛之法,三番而说,名为三转。世间车轮,则有摧碾之用;佛之说法,则能摧碾众生一切惑业,故名转法轮也。
〔一、示转〕,示即指示,如云此是苦,此是集,此是灭,此是道,是名示转。(苦者,生死逼迫之苦也;集者,积集烦恼惑业也;道者,戒定慧之道也;灭者,涅槃寂灭之乐也。)
〔二、劝转〕,劝,即劝勉也。如云此是苦,汝应知;此是集,汝应断;此是灭,汝应證;此是道,汝应修;是名劝转。
〔三、證转〕,證,验也。谓引己所證,以验之也。如云此是苦,我已知,不复更知;此是集,我已断,不复更断;此是灭,我已證,不复更證;此是道,我已修,不复更修,是名證转。
三转法轮十二行
【佛学大辞典】
(术语)此有二种:一为教之十二,四谛一一有示劝證之三转而为十二之教法者。二行之十二,三转一一生眼智明觉四种之智者。若以四谛各别论之,四则有四十八行。眼智明觉者,见道十六心中四法智忍为眼,四法智为智,四类智忍为明,四类智为觉。是就见道而解之。又眼者观见之义,智者决断之义,明者照了之义,觉者警察之义(已上二义出婆沙论),又眼以总体之智而名之,智明觉三者,如其次第,以知过现未而名之(慈恩之义),此后一义通于见修无学之三道而解之。婆沙论七十九曰:「眼者谓法忍智,智者谓诸法智,明者谓类忍智,觉者谓诸类智。复次眼是观见义,智是决断义,明是照了义,觉是警察义。」法华玄赞七曰:「一一转令闻法者发生无漏真正慧眼,随其次第于去来今苦谛之中生智明觉,如是一转总别四行,三转谛谛皆有十二行相。然数等故但说三转十二行相,三转如次显示令入见修无学等三。」此二种十二中言十二行。法轮(法华经),十二行相(俱舍论),则以行之十二可为解之本义。天台文句举教行之二义,俱舍论玄赞则单就行解之佛说三转法轮经曰:「尔时世尊告五苾刍曰:汝等苾刍,此苦圣谛,于所闻法如理作意,能生眼智明觉。」
三转法轮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佛说三转法轮经,一卷,唐义净译。佛,于鹿野苑对于五比丘三转四谛使生眼智明觉。
三归受法
【佛学大辞典】
(仪式)三归者在家入道之戒法,宜自师受之。其受之之法,先忏悔从前之邪非,起淳净之信,一心合掌随师口授一归,而己亦唱一归。如此三周三归,谓之受三归。释氏要览上曰:「阿含经云:于受归戒前先须忏悔,然后受三归。」
三藏法师
【佛学大辞典】
(术语)通称则为法师之美称,特称则指唐之玄奘三藏。
【佛学常见辞汇】
称呼精通经律论三藏的比丘。
三藏法数
【佛学大辞典】
(书名)具名大明三藏法数,五十卷,明一如等撰。
千法明门
【佛学大辞典】
(术语)明门者,智慧之异名,通达千种之法之智慧,谓之千法明门。第二地菩萨之所修。新译仁王经中曰:「若菩萨摩诃萨,住千佛刹,作忉利天王,修千法明门,说十善道化一切众生。」
千坛阿弥陀供养法
【佛学大辞典】
(修法)设千处之坛供养阿弥陀佛之修法也。
大方广佛华严经入法界品
【佛学大辞典】
(经名)又曰:大方广佛华严经续入法界品,一卷,唐地婆诃罗译。是本经入法界品中之一分自天主光天至有德童女也。
大方广佛华严经入法界品四十二字观门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一卷,唐不空译。具出经文及梵字四十二。
大方广佛华严经入法界品顿證毗卢舍那法身字轮瑜伽仪轨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一卷,唐不空译。说四十二字之字轮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