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1927,分129页显示  上一页  82  83  84  85  86  88  89  90  91 下一页
佛类词典(续上)
遍周法界
遍法界身
遍是宗法性
传法
传法院
传法灌顶
传法阿阇梨位
灭法
灭法忍
灭法界
灭法智
灭法智忍
嗟袜囊法天子受三归依获免恶道经
微妙法水
瑜伽莲华部念诵法
遍周法界
【佛学大辞典】
(术语)法者有形无形事理色心之通称,法之有限,谓为法界。㳽满于其法界,而无不至,谓为遍周法界。以名法身之功德。
【佛学常见辞汇】
普遍周满整个法界,是指法身的功德而言。
遍法界身
【佛学大辞典】
(术语)佛之真身也,谓真身无边而周遍于法界也。华严经世界成就品曰:「愿我当见遍法界身。」
【佛学常见辞汇】
指佛的真身,因佛的真身广大无边,周遍于法界。
遍是宗法性
【佛学大辞典】
(术语)因明三相之一。三支之中,望因于宗而示其关系者。盖因必于宗之前陈名辞中,为元来遍有之事件。故因者(宗之前名辞中)有遍是宗法之性之意,是云遍是宗法性。例如谓声无常也(宗),所作性故(因)时,为因之「所作性」,于宗之前名辞「声」中固遍有之是也。
传法
【佛学大辞典】
(术语)弘传佛法也。
传法院
【佛学大辞典】
(杂名)事物纪原引宋朝会要曰:「太平兴国五年,诏于太平兴国寺大殿西度地作译经院。中设译经堂,东序为润文堂,西序为正义堂,自是每诞节即献经也。八年改为传法院。」
传法灌顶
【佛学大辞典】
(修法)二种灌顶之第二、五种灌顶之第四。又曰受职灌顶。受大阿阇梨职,上传授密法于人之位之灌顶也。依此灌顶受大日如来之职,自身为传法之阿阇梨也。故具曰传法阿阇梨位灌顶。
传法阿阇梨位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受传法灌顶而为教示密法身之位也。是为密教之极果,与大日如来同位。亦曰传教阿阇梨。亦曰传灯阿阇梨。
灭法
【佛学大辞典】
(术语)无为法之异名。以其寂灭一切之诸相也。
【佛学常见辞汇】
寂灭一切相的道法,是无为法的别名。
灭法忍
【佛学大辞典】
(术语)灭法智忍之略称。
【佛学常见辞汇】
灭法智忍的简称。(参见:八忍)
【三藏法数】
灭,即灭无之义。谓观欲界灭谛,灭前苦集,真如理显,生无漏法忍,是名灭法忍。
八忍
【佛学大辞典】
(名数)于欲界与上二界四谛之理忍可印證之智也,忍可印證欲界之四谛谓之四法忍:一苦法忍,二集法忍,三灭法忍,四道法忍也。忍可印證色界无色界之四谛,谓之四类忍,一苦类忍,二集类忍,三灭类忍,四道类忍也。以此八忍正断三界之见惑也。既断见惑已,而观照明了,则为八智,盖八忍是无间道,八智是解脱道,忍为智之因,智为忍之果也。合此八忍八智,称为见道之十六心。止观辅行六曰:「忍者因也。」
【佛学常见辞汇】
四法忍与四类忍,合称为八忍。四法忍是苦法忍、集法忍、灭法忍、道法忍,这四法忍,忍可印證欲界的四谛。四类忍是苦类忍、集类忍、灭类忍、道类忍,这四类忍,忍可印證色界无色界的四谛。以上八忍可以正确地断除三界内的见惑。
【三藏法数】
(出四教仪集注)
〔一、苦法忍〕,苦,即欲界生死之苦。法,即真如之理。忍,即忍可,亦印證之义也。谓于四善根位中,因观欲界生死之苦,至世第一后心,真如理显,生无漏法忍,是名苦法忍。(四善根者,即四加行,暖位、顶位、忍位、世第一位也。无漏者,谓不漏落三界生死也。)
〔二、苦类忍〕,苦,即色界、无色界、生死之苦。类,即流类。谓观欲界苦谛之后,复观上二界苦谛,亦生无漏法忍,是欲界苦法忍之流类,是名苦类忍。(上二界者,即色界、无色界也。)
〔三、集法忍〕,集,即招集之义。谓观欲界集谛,见、思之惑,真如理显,生无漏法忍,是名集法忍。(见惑者,谓意根对法尘起诸分别;眼等五根,对色等五尘,起诸贪爱思惑者,谓曰思惑也。)
〔四、集类忍〕,谓观欲界集谛之后,复观上二界集谛,生无漏法忍,是欲界集法忍之流类,是名集类忍。
〔五、灭法忍〕,灭,即灭无之义。谓观欲界灭谛,灭前苦集,真如理显,生无漏法忍,是名灭法忍。
〔六、灭类忍〕,谓观欲界灭谛之后,复观上二界灭谛,生无漏法忍,是欲界灭法忍之流类,是名灭类忍。
〔七、道法忍〕,道,即三十七道品。谓观欲界道谛,修此道品,真如理显,生无漏法忍,是名道法忍。(三十七道品者,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是四念处。已生恶,令永断;未生恶,令不生;已生善,令增长;未生善,令得生,是四正勤。欲如意足、念如意足、精进如意足、思惟如意足,是四如意足。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是五根。信力、精进力、念力、定力、慧力,是为五力。念觉分、择法觉分、精进觉分、喜觉分、除觉分、定觉分、舍觉分,是七觉分。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是八正道。已上诸法总为三十七道品也。)
〔八、道类忍〕,谓观欲界道谛之后,复观上二界道谛,生无漏法忍,是欲界道法忍之流类,是名道类忍。
【三藏法数】
忍即忍可印證之义。一、苦法忍,谓观欲界苦谛之法,而能忍可也。二、苦类忍,谓以色界、无色界苦谛之法,比类欲界苦谛观之,而能忍可也。三、集法忍,谓观欲界集谛烦恼之法,而能忍可也。四、集类忍,谓以色界、无色界集谛烦恼之法,比类欲界集谛观之,而能忍可也。五、灭法忍,谓观欲界灭谛之法,而能忍可也。六、灭类忍,谓以色界、无色界灭谛之法,比类欲界灭谛观之,而能忍可也。七、道法忍,谓观欲界道谛之法,而能忍可也。八、道类忍,谓以色界、无色界道谛之法,比类欲界道谛观之,而能忍可也。
灭法界
【佛学大辞典】
(杂语)犹言无法。俗曰无理无法之事。断灭法界之理之谓也。
灭法智
【佛学大辞典】
(术语)八智之一。照了欲界灭谛之解脱道智也。
【佛学常见辞汇】
八智之一。(参见:八智)
【三藏法数】
谓观欲界灭谛灭前苦集,真智明发,而證真如之理,是名灭法智。
八智
【佛学大辞典】
(名数)观欲界及上二界之四谛之真智也。观欲界之四谛有四,是曰四法智。观上二界之四谛有四,是曰四类智。(参见:智)
【佛学大辞典】
(名数)證欲界四谛之智,谓之四法智,證上二界四谛之智,谓之四类智,四法四类,合为八智。即观八谛正断烦恼之无间道位谓之忍,既断烦恼之解脱道位谓之智。总有八忍八智。是无漏智之初也。(参见:道)
【佛学常见辞汇】
四法智与四类智,合称为八智。(参见:四法智)与(参见:四类智)
【三藏法数】
(出四教仪集注)
〔一、苦法智〕,苦是欲界生死之苦,法是所證真如之理,智是能證之智。谓观欲界生死之苦,真智发而證真如之理,是名苦法智。
〔二、苦类智〕,谓观欲界苦谛之后,复观上二界苦谛,真智明发,是欲界苦法智之流类,是名苦类智。(上二界者,谓色界、无色界也。)
〔三、集法智〕,谓观欲界集谛见惑,真智明发,而證真如之理,是名集法智。
〔四、集类智〕,谓观欲界集谛之后,复观上二界集谛,真智明发,是欲界集法智之流类,是名集类智。
〔五、灭法智〕,谓观欲界灭谛灭前苦集,真智明发,而證真如之理,是名灭法智。
〔六、灭类智〕,谓观欲界灭谛之后,复观上二界灭谛,真智明发,是欲界灭法智之流类,是名灭类智。
〔七、道法智〕,谓观欲界道谛,修三十七道品,真智明发,而證真如之理,是名道法智。(三十七道品者,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是四念处。已生恶,令永断;未生恶,令不生;已生善,令增长;未生善,令得生,是四正勤。欲如意足、念如意足、精进如意足、思惟如意足,是四如意足。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是五根。信力、精进力、念力、定力、慧力,是为五力。念觉分、择法觉分、精进觉分、喜觉分、除觉分、定觉分、舍觉分,是七觉分。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是八正道。已上诸法总为三十七道品也。)
〔八、道类智〕,谓观欲界道谛之后,复观上二界道谛,真智明发,是欲界道法智之流类,是名道类智。
【三藏法数】
智即明了之义。一、苦法智,谓因观欲界苦谛,而断见惑之智明发也。二、苦类智,谓以色界、无色界苦谛,比类欲界苦谛观之,而断上二界见惑之智明发也。三、集法智,谓因观欲界集谛,而断见惑之智明发也。四、集类智,谓以色界、无色界集谛,比类欲界集谛观之,而断上二界见惑之智明发也。五、灭法智,谓因观欲界灭谛,而断见惑之智明发也。六、灭类智,谓以色界、无色界灭谛,比类欲界灭谛观之,而断上二界见惑之智明发也。七、道法智,谓因观欲界道谛,而其断惑之智明发也。八、道类智,谓以色界、无色界道谛,比类欲界道谛观之,而断上二界见惑之智明发也。
灭法智忍
【佛学大辞典】
(术语)八忍之一。照了欲界灭谛之无间道智也。
【佛学常见辞汇】
又名灭法忍。(参见:八忍)
八忍
【佛学大辞典】
(名数)于欲界与上二界四谛之理忍可印證之智也,忍可印證欲界之四谛谓之四法忍:一苦法忍,二集法忍,三灭法忍,四道法忍也。忍可印證色界无色界之四谛,谓之四类忍,一苦类忍,二集类忍,三灭类忍,四道类忍也。以此八忍正断三界之见惑也。既断见惑已,而观照明了,则为八智,盖八忍是无间道,八智是解脱道,忍为智之因,智为忍之果也。合此八忍八智,称为见道之十六心。止观辅行六曰:「忍者因也。」
【佛学常见辞汇】
四法忍与四类忍,合称为八忍。四法忍是苦法忍、集法忍、灭法忍、道法忍,这四法忍,忍可印證欲界的四谛。四类忍是苦类忍、集类忍、灭类忍、道类忍,这四类忍,忍可印證色界无色界的四谛。以上八忍可以正确地断除三界内的见惑。
【三藏法数】
(出四教仪集注)
〔一、苦法忍〕,苦,即欲界生死之苦。法,即真如之理。忍,即忍可,亦印證之义也。谓于四善根位中,因观欲界生死之苦,至世第一后心,真如理显,生无漏法忍,是名苦法忍。(四善根者,即四加行,暖位、顶位、忍位、世第一位也。无漏者,谓不漏落三界生死也。)
〔二、苦类忍〕,苦,即色界、无色界、生死之苦。类,即流类。谓观欲界苦谛之后,复观上二界苦谛,亦生无漏法忍,是欲界苦法忍之流类,是名苦类忍。(上二界者,即色界、无色界也。)
〔三、集法忍〕,集,即招集之义。谓观欲界集谛,见、思之惑,真如理显,生无漏法忍,是名集法忍。(见惑者,谓意根对法尘起诸分别;眼等五根,对色等五尘,起诸贪爱思惑者,谓曰思惑也。)
〔四、集类忍〕,谓观欲界集谛之后,复观上二界集谛,生无漏法忍,是欲界集法忍之流类,是名集类忍。
〔五、灭法忍〕,灭,即灭无之义。谓观欲界灭谛,灭前苦集,真如理显,生无漏法忍,是名灭法忍。
〔六、灭类忍〕,谓观欲界灭谛之后,复观上二界灭谛,生无漏法忍,是欲界灭法忍之流类,是名灭类忍。
〔七、道法忍〕,道,即三十七道品。谓观欲界道谛,修此道品,真如理显,生无漏法忍,是名道法忍。(三十七道品者,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是四念处。已生恶,令永断;未生恶,令不生;已生善,令增长;未生善,令得生,是四正勤。欲如意足、念如意足、精进如意足、思惟如意足,是四如意足。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是五根。信力、精进力、念力、定力、慧力,是为五力。念觉分、择法觉分、精进觉分、喜觉分、除觉分、定觉分、舍觉分,是七觉分。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是八正道。已上诸法总为三十七道品也。)
〔八、道类忍〕,谓观欲界道谛之后,复观上二界道谛,生无漏法忍,是欲界道法忍之流类,是名道类忍。
【三藏法数】
忍即忍可印證之义。一、苦法忍,谓观欲界苦谛之法,而能忍可也。二、苦类忍,谓以色界、无色界苦谛之法,比类欲界苦谛观之,而能忍可也。三、集法忍,谓观欲界集谛烦恼之法,而能忍可也。四、集类忍,谓以色界、无色界集谛烦恼之法,比类欲界集谛观之,而能忍可也。五、灭法忍,谓观欲界灭谛之法,而能忍可也。六、灭类忍,谓以色界、无色界灭谛之法,比类欲界灭谛观之,而能忍可也。七、道法忍,谓观欲界道谛之法,而能忍可也。八、道类忍,谓以色界、无色界道谛之法,比类欲界道谛观之,而能忍可也。
嗟袜囊法天子受三归依获免恶道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一卷,赵宋法天译天子当死堕猪身。帝释教以三归,乃生于兜率陀天。
微妙法水
【佛学大辞典】
(术语)称字门。以此字门清净之法水,净行者之心器,且使生身田之字佛种子也。义释十一曰:「微妙法水,从空而注,以净其心器。」
瑜伽莲华部念诵法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一卷,唐不空译。观自在菩萨之念诵法也,观自在为莲华部之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