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927,分129页显示 上一页 78 79 80 81 82 84 85 86 87 下一页
无尽法界
无缘法界
无边法界
智法身
答顺宗心要法门
尊胜法
尊胜秘法
尊胜佛顶法
众法
为母说法经
进法阿罗汉
越法罪
堪达法
渴法
佛类词典(续上)
无尘法界无尽法界
无缘法界
无边法界
智法身
答顺宗心要法门
尊胜法
尊胜秘法
尊胜佛顶法
众法
为母说法经
进法阿罗汉
越法罪
堪达法
渴法
无尘法界
【佛学大辞典】
(术语)尘者色等之六尘,即三界之诸法也,法界为真理之异名,理体清净,一切三界诸法唯由理缘起,理外无尘境,故云无尘法界。观经玄义分曰:「无尘法界凡圣齐圆。」起信论曰:「三界虚伪,唯心所作,离心则无六尘境界。」(心为真心,即真如之心也)。
(术语)尘者色等之六尘,即三界之诸法也,法界为真理之异名,理体清净,一切三界诸法唯由理缘起,理外无尘境,故云无尘法界。观经玄义分曰:「无尘法界凡圣齐圆。」起信论曰:「三界虚伪,唯心所作,离心则无六尘境界。」(心为真心,即真如之心也)。
无尽法界
【佛学大辞典】
(术语)重重无尽之法界缘起也。(参见:次)
【佛学常见辞汇】
重重无尽的法界缘起。
(术语)重重无尽之法界缘起也。(参见:次)
【佛学常见辞汇】
重重无尽的法界缘起。
无缘法界
【佛学大辞典】
(术语)无差别平等之义也。无缘者,谓不分别彼此之境也(境为所缘,心为能缘)。法界者,谓法之有限也。普及分别彼此有限之法谓之无缘法界。
【佛学常见辞汇】
无差别而平等的意思。
(术语)无差别平等之义也。无缘者,谓不分别彼此之境也(境为所缘,心为能缘)。法界者,谓法之有限也。普及分别彼此有限之法谓之无缘法界。
【佛学常见辞汇】
无差别而平等的意思。
无边法界
【佛学大辞典】
(术语)法界广大而无边际,无尽诸法存于其中,诸法无尽,故法界亦无边。法界者,容法之界域也。
(术语)法界广大而无边际,无尽诸法存于其中,诸法无尽,故法界亦无边。法界者,容法之界域也。
智法身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参见:法身)
【三藏法数】
智即修德也。谓究竟始觉之智,契合清净本觉之理。理智互融,色心不二,智所现故,是名智法身。
(术语)(参见:法身)
【三藏法数】
智即修德也。谓究竟始觉之智,契合清净本觉之理。理智互融,色心不二,智所现故,是名智法身。
法身
【佛学大辞典】
(术语)佛之真身也。其释名性相二宗各异其义。相宗据唯识论谓法身有总相法身与别相法身二种,总相法身者,兼理智二法,与金光明之如如及如如智,谓为法身之义同,是以所證之真如与能照之真觉为法身也。以三身言之,则自性身与自受用报身之二身合见。依此义释之,则法身为理智显现,有为(智)无为(理)一切功德法体性之所依,故名法身。又成就庄严一切之功德法,故言法身。唯识论十曰:「此牟尼尊所得二果永离二障,亦名法身,无量无边力无畏等大功德法所庄严故。(中略)此法身五法为性,非净法界独为法身,二转依果皆摄此故。」别相法身者,即三身中之自性身,唯为清净法界之真如也。此真如为佛之自性,故名自性身,又此真如具真常之功德(是无为也),为一切有为无为功德法之所依,故亦名法身。惟不得言成就庄严功德法,故名为法身,何则?以此法唯为理之法身,不含摄有为之功德(即智法身)也。唯识论十曰:「即此自性亦名法身,大功德法所依止故。」佛地论七曰:「力无畏等诸功德法所依止,故亦名法身。」述记十末曰:「离所知障,具无边德,名为法身,(中略)功德法依名法身。」唯识枢要上本曰:「出缠位功德法本,名曰法身。」义林章七本曰:「成唯识说,清净法界为自性身。庄严论等说,自性身本性常故。赞佛论说,佛自性身无生灭故。」若依性宗之义,则真如之理性,有真实觉知之相,理智不二,与真如之无为同,真智亦无为也。又性相不二故,真如即法性,则真智亦法性也。此理智不二法性之隐,谓之如来藏,积始觉之功,显其法性,谓之法身。即言以法性成身,故名法身。或言以法性显现之有为无为一切功德法成就庄严之身,故名法身。胜鬘经曰:「世尊!过于恒沙,不离不脱不思议佛法成就。说如来法身,如是如来法身不离烦恼藏,名如来藏。」同宝窟下末曰:「法身者,即是实相真如法也。此实相正法隐,名如来藏。此实相法显,故名身。唯是一实相法,约隐显不同,故有藏之与身。又法者,谓诸功德法,法之所依名身。故摄论云:与功德法相应,名法身。」嘉祥法华疏四曰:「以正法为身,故曰法身。」起信论曰:「从本已来,自性满足一切功德,所谓自体有大智慧光明义故,遍照法界义故,真实识知义故,自性清净心义故,常乐我净义故,清凉不变自在义故,具足如是过于恒沙不离不断不异不思议佛法。(中略)满足无有所少义故,名为如来藏,亦名如来法身。」同义记下本曰:「隐时能出生如来,名如来藏。显时为万德依止,名为法身。」维摩经慧远疏曰:「佛以一切功德法成,故名法身。」法华玄义七曰:「本有四德隐名如来藏,修成四德显名为法身。」大乘义章十八曰:「言法身者,解有两义:一显本法性,以成其身,名为法身。二以一切诸功德法而成身,故名为法身。」梵Dharmaka%ya。
【佛学常见辞汇】
佛三身之一,又名自性身,或法性身,即诸佛所證的真如法性之身。
【佛学次第统编】
大牟尼尊,所得二果,永离二障,亦名法身。无量无边力无畏等大功德法,所庄严故。体依聚义,总说名身,故此法身,五法为性,非净法界,独名法身。如是法身,有三相别:一自性身。二受用身,此又有二:一自受用,二他受用。三变化身。义见后章,兹不复及。
【三藏法数】
法身者,谓本有法性之身,若佛出世及不出世,常住不动,无有变易也。
【三藏法数】
谓始从初住,显出法性之理,乃至妙觉极果,理聚方圆,是名法身。(初住者,即十住位中初之一住也。妙觉者,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不可思议,故名妙觉。理聚方圆者,妙觉所證,法性之理方始圆满也。)
【三藏法数】
谓如来法性真常,湛然清净,周遍法界。经云:佛以法为身,清净如虚空,是名法身。
【三藏法数】
法身者,谓所證无漏法界之体,而为法身也。菩萨知诸众生心之所乐,即以法界身作自身,亦作众生身,乃至虚空身也。(无漏者,谓惑业净尽,不漏落三界生死也。)
(术语)佛之真身也。其释名性相二宗各异其义。相宗据唯识论谓法身有总相法身与别相法身二种,总相法身者,兼理智二法,与金光明之如如及如如智,谓为法身之义同,是以所證之真如与能照之真觉为法身也。以三身言之,则自性身与自受用报身之二身合见。依此义释之,则法身为理智显现,有为(智)无为(理)一切功德法体性之所依,故名法身。又成就庄严一切之功德法,故言法身。唯识论十曰:「此牟尼尊所得二果永离二障,亦名法身,无量无边力无畏等大功德法所庄严故。(中略)此法身五法为性,非净法界独为法身,二转依果皆摄此故。」别相法身者,即三身中之自性身,唯为清净法界之真如也。此真如为佛之自性,故名自性身,又此真如具真常之功德(是无为也),为一切有为无为功德法之所依,故亦名法身。惟不得言成就庄严功德法,故名为法身,何则?以此法唯为理之法身,不含摄有为之功德(即智法身)也。唯识论十曰:「即此自性亦名法身,大功德法所依止故。」佛地论七曰:「力无畏等诸功德法所依止,故亦名法身。」述记十末曰:「离所知障,具无边德,名为法身,(中略)功德法依名法身。」唯识枢要上本曰:「出缠位功德法本,名曰法身。」义林章七本曰:「成唯识说,清净法界为自性身。庄严论等说,自性身本性常故。赞佛论说,佛自性身无生灭故。」若依性宗之义,则真如之理性,有真实觉知之相,理智不二,与真如之无为同,真智亦无为也。又性相不二故,真如即法性,则真智亦法性也。此理智不二法性之隐,谓之如来藏,积始觉之功,显其法性,谓之法身。即言以法性成身,故名法身。或言以法性显现之有为无为一切功德法成就庄严之身,故名法身。胜鬘经曰:「世尊!过于恒沙,不离不脱不思议佛法成就。说如来法身,如是如来法身不离烦恼藏,名如来藏。」同宝窟下末曰:「法身者,即是实相真如法也。此实相正法隐,名如来藏。此实相法显,故名身。唯是一实相法,约隐显不同,故有藏之与身。又法者,谓诸功德法,法之所依名身。故摄论云:与功德法相应,名法身。」嘉祥法华疏四曰:「以正法为身,故曰法身。」起信论曰:「从本已来,自性满足一切功德,所谓自体有大智慧光明义故,遍照法界义故,真实识知义故,自性清净心义故,常乐我净义故,清凉不变自在义故,具足如是过于恒沙不离不断不异不思议佛法。(中略)满足无有所少义故,名为如来藏,亦名如来法身。」同义记下本曰:「隐时能出生如来,名如来藏。显时为万德依止,名为法身。」维摩经慧远疏曰:「佛以一切功德法成,故名法身。」法华玄义七曰:「本有四德隐名如来藏,修成四德显名为法身。」大乘义章十八曰:「言法身者,解有两义:一显本法性,以成其身,名为法身。二以一切诸功德法而成身,故名为法身。」梵Dharmaka%ya。
【佛学常见辞汇】
佛三身之一,又名自性身,或法性身,即诸佛所證的真如法性之身。
【佛学次第统编】
大牟尼尊,所得二果,永离二障,亦名法身。无量无边力无畏等大功德法,所庄严故。体依聚义,总说名身,故此法身,五法为性,非净法界,独名法身。如是法身,有三相别:一自性身。二受用身,此又有二:一自受用,二他受用。三变化身。义见后章,兹不复及。
【三藏法数】
法身者,谓本有法性之身,若佛出世及不出世,常住不动,无有变易也。
【三藏法数】
谓始从初住,显出法性之理,乃至妙觉极果,理聚方圆,是名法身。(初住者,即十住位中初之一住也。妙觉者,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不可思议,故名妙觉。理聚方圆者,妙觉所證,法性之理方始圆满也。)
【三藏法数】
谓如来法性真常,湛然清净,周遍法界。经云:佛以法为身,清净如虚空,是名法身。
【三藏法数】
法身者,谓所證无漏法界之体,而为法身也。菩萨知诸众生心之所乐,即以法界身作自身,亦作众生身,乃至虚空身也。(无漏者,谓惑业净尽,不漏落三界生死也。)
答顺宗心要法门
【佛学大辞典】
(书名)一卷,唐宗密注。
(书名)一卷,唐宗密注。
尊胜法
【佛学大辞典】
(修法)念尊胜佛顶尊诵尊胜陀罗尼之修法也。尊胜佛顶,一名除障佛顶,释迦如来五佛顶之一。释迦如来为救善住天子七遍堕恶趣之苦,由佛顶现轮王而说尊胜陀罗尼也。见尊胜轨。本尊乃大日如来也。百二十尊法曰:「观想坛中有八叶大莲华,莲华上有八师子座,座上有七宝楼阁,阁中有大叶宝莲华,华台上有月轮,此一大月轮中有九位,中位有字,字变成率都婆,率都婆变成大日如来,结跏趺坐,白肉色,两手脐下如入禅定,掌中承莲华,莲华上有金刚钩,戴五佛冠,周围八大佛顶坐,并不动降三世六个飞天等围绕。」
(修法)念尊胜佛顶尊诵尊胜陀罗尼之修法也。尊胜佛顶,一名除障佛顶,释迦如来五佛顶之一。释迦如来为救善住天子七遍堕恶趣之苦,由佛顶现轮王而说尊胜陀罗尼也。见尊胜轨。本尊乃大日如来也。百二十尊法曰:「观想坛中有八叶大莲华,莲华上有八师子座,座上有七宝楼阁,阁中有大叶宝莲华,华台上有月轮,此一大月轮中有九位,中位有字,字变成率都婆,率都婆变成大日如来,结跏趺坐,白肉色,两手脐下如入禅定,掌中承莲华,莲华上有金刚钩,戴五佛冠,周围八大佛顶坐,并不动降三世六个飞天等围绕。」
尊胜秘法
【佛学大辞典】
(修法)尊胜佛顶尊之秘密修法也。(参见:尊胜法)
(修法)尊胜佛顶尊之秘密修法也。(参见:尊胜法)
尊胜佛顶法
【佛学大辞典】
(修法)尊胜法之具名。
(修法)尊胜法之具名。
众法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三种羯磨法之一。谓四人已上之比丘相和作羯磨也。又谓之僧秉。(参见:羯磨)
(术语)三种羯磨法之一。谓四人已上之比丘相和作羯磨也。又谓之僧秉。(参见:羯磨)
羯磨
【佛学大辞典】
(术语)Karma,译曰作业。作授戒忏悔等业事之一种宣告式也。以由此宣告文而其事成就故也。行事钞上一曰:「明了论疏翻为业也,所作是业,亦翻为所作。百论云事也。若约义求,翻为办事。」玄应音义十四曰:「羯磨此译云作法办事,优婆离问经作剑暮,此梵言之讹也。」慧苑音义上曰:「羯磨此云办事,谓诸法事由玆成办也。」此羯磨必具四法:一,法。正举行之作法也。名之为秉法。二,事。或犯罪之事,或忏悔之事等,羯磨所行之事实也。三,人。就行羯磨而定之人数也。四,界。行羯磨处之结界也。见行事钞上一。又其秉法有三种:一,心念法。二,对首法。三,众僧法。心念法者,事至微小之时,或界中无人,虽无众僧及对首,亦独发心念境,而明了口言之,则其事成办,谓之独秉。此心念法又有三:一,但心念法。唯得自说,界中假令有人,亦不要对之,如忏轻微之突吉罗罪。二,对首心念法。原是对首之法,由界内无人而佛开心念,说净受药等之事也。三,众心法念。原是众僧法。但界内无人,故开独秉之心念。二,对首法。对首者对一人已上三人之比丘而说之也。此有二:一,但对首法,为当分之对首法,故界中有多僧,不要用之,对首于一人乃至三人即事足也。受三衣等事是也。二,众法对首,可为众僧法者,由界中无人而开对,与前心念同。三,众僧法,必四人以上秉羯磨,是为僧所秉,故曰众僧法,亦云僧秉(慈恩以三人以上为众,南山以四人以上为众)。此有三:一单白,或曰白一Jn^aptikarma,巴Natti(此为唱言,以为白一不可也,此实非羯磨之形式,合此唱言与决定之二,而羯磨成就),或事,或常所行,或严制,一说告僧,事便成也。二白二Jn^apti-dvitiyam% Karmava%ca%,巴Natti duttiya% Kamma-va%ca%,由参涉而宜通和。故先为表白,举事告知,后举一羯磨,量处可不也。通于白及羯磨谓之白二。三白四Jn^apti-caturtkan% Karma-va%ca%,巴Natti-catuttha% Kamma-va%ca%,于受戒忏重等事,先以一白告事使知。后举三回羯磨,量处可不也。一白三羯磨合为白四。见行事钞上一。据上行事钞之说观之,则惟心念,似亦成羯磨。但律文所教之羯磨。非如此简单自由者。事事必规定一定之形式。前述中惟众僧法之一,为真羯磨。羯磨有一定之形式。亦须一定之人众。此人众不可以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或得罪者,俗人等,加于人数。必取清净同见之和合僧。比丘尼之羯磨,必须比丘之同数者列坐。故为上数之倍。羯磨最重大之要件,在无非法(不具一定之形式者)及无不和合(同一结界内僧之意见缺一致者)。
【佛学常见辞汇】
华译作业,即作授戒忏悔等事业的一种宣告仪式,由此宣告仪式的宣告文,而成就所作之业。
(术语)Karma,译曰作业。作授戒忏悔等业事之一种宣告式也。以由此宣告文而其事成就故也。行事钞上一曰:「明了论疏翻为业也,所作是业,亦翻为所作。百论云事也。若约义求,翻为办事。」玄应音义十四曰:「羯磨此译云作法办事,优婆离问经作剑暮,此梵言之讹也。」慧苑音义上曰:「羯磨此云办事,谓诸法事由玆成办也。」此羯磨必具四法:一,法。正举行之作法也。名之为秉法。二,事。或犯罪之事,或忏悔之事等,羯磨所行之事实也。三,人。就行羯磨而定之人数也。四,界。行羯磨处之结界也。见行事钞上一。又其秉法有三种:一,心念法。二,对首法。三,众僧法。心念法者,事至微小之时,或界中无人,虽无众僧及对首,亦独发心念境,而明了口言之,则其事成办,谓之独秉。此心念法又有三:一,但心念法。唯得自说,界中假令有人,亦不要对之,如忏轻微之突吉罗罪。二,对首心念法。原是对首之法,由界内无人而佛开心念,说净受药等之事也。三,众心法念。原是众僧法。但界内无人,故开独秉之心念。二,对首法。对首者对一人已上三人之比丘而说之也。此有二:一,但对首法,为当分之对首法,故界中有多僧,不要用之,对首于一人乃至三人即事足也。受三衣等事是也。二,众法对首,可为众僧法者,由界中无人而开对,与前心念同。三,众僧法,必四人以上秉羯磨,是为僧所秉,故曰众僧法,亦云僧秉(慈恩以三人以上为众,南山以四人以上为众)。此有三:一单白,或曰白一Jn^aptikarma,巴Natti(此为唱言,以为白一不可也,此实非羯磨之形式,合此唱言与决定之二,而羯磨成就),或事,或常所行,或严制,一说告僧,事便成也。二白二Jn^apti-dvitiyam% Karmava%ca%,巴Natti duttiya% Kamma-va%ca%,由参涉而宜通和。故先为表白,举事告知,后举一羯磨,量处可不也。通于白及羯磨谓之白二。三白四Jn^apti-caturtkan% Karma-va%ca%,巴Natti-catuttha% Kamma-va%ca%,于受戒忏重等事,先以一白告事使知。后举三回羯磨,量处可不也。一白三羯磨合为白四。见行事钞上一。据上行事钞之说观之,则惟心念,似亦成羯磨。但律文所教之羯磨。非如此简单自由者。事事必规定一定之形式。前述中惟众僧法之一,为真羯磨。羯磨有一定之形式。亦须一定之人众。此人众不可以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或得罪者,俗人等,加于人数。必取清净同见之和合僧。比丘尼之羯磨,必须比丘之同数者列坐。故为上数之倍。羯磨最重大之要件,在无非法(不具一定之形式者)及无不和合(同一结界内僧之意见缺一致者)。
【佛学常见辞汇】
华译作业,即作授戒忏悔等事业的一种宣告仪式,由此宣告仪式的宣告文,而成就所作之业。
为母说法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佛升忉利天为母说法经之略名。
(经名)佛升忉利天为母说法经之略名。
进法阿罗汉
【佛学大辞典】
(术语)六种阿罗汉之一。积功行,精进而将至不动阿罗汉之阿罗汉也。
【三藏法数】
谓能加功进行,至不动法,故名进法。
(术语)六种阿罗汉之一。积功行,精进而将至不动阿罗汉之阿罗汉也。
【三藏法数】
谓能加功进行,至不动法,故名进法。
越法罪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又曰越三昧耶罪。违越三世诸佛秘密之法之罪也。大日经疏二十曰:「此大乘密教当如是法相承,若授受失宜,即是专擅自恣而越法则,故云住不放逸也。」演密钞十曰:「若传受失宜,专擅自恣,即是放逸,违越三世诸佛秘密法则。得越法罪,越法罪者,此中所谓犯三昧耶四波罗夷中第三戒也。谓传法之人当须善识根缘,又知法门分际应病授药,勿使差根。」
(术语)又曰越三昧耶罪。违越三世诸佛秘密之法之罪也。大日经疏二十曰:「此大乘密教当如是法相承,若授受失宜,即是专擅自恣而越法则,故云住不放逸也。」演密钞十曰:「若传受失宜,专擅自恣,即是放逸,违越三世诸佛秘密法则。得越法罪,越法罪者,此中所谓犯三昧耶四波罗夷中第三戒也。谓传法之人当须善识根缘,又知法门分际应病授药,勿使差根。」
堪达法
【佛学大辞典】
(术语)罗汉其性堪能练习可达不动法者,是六种罗汉之一。俱舍论二十五曰:「堪达法者,彼性堪能好修练根,速达不动。」
(术语)罗汉其性堪能练习可达不动法者,是六种罗汉之一。俱舍论二十五曰:「堪达法者,彼性堪能好修练根,速达不动。」
渴法
【佛学大辞典】
(杂语)渴于正法也。大集经二十一曰:「释迦牟尼佛,告诸梵天帝释四王:善男子!我于此恶处,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欲利益无明闇冥渴法众生。」
(杂语)渴于正法也。大集经二十一曰:「释迦牟尼佛,告诸梵天帝释四王:善男子!我于此恶处,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欲利益无明闇冥渴法众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