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927,分129页显示 上一页 3 4 5 6 7 9 10 11 12 下一页
三十七菩提分法
三千诸法
三六独法
三不坚法
三世实有法体恒有
三白法
三有为法
法报应三身
法应化三身
法报化三身
三法
三法印
三法忍
三法妙
佛类词典(续上)
三十七分法三十七菩提分法
三千诸法
三六独法
三不坚法
三世实有法体恒有
三白法
三有为法
法报应三身
法应化三身
法报化三身
三法
三法印
三法忍
三法妙
三十七分法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三十七菩提分品之略称。
(名数)三十七菩提分品之略称。
三十七菩提分法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三十七道品之异名。四念处等三十七法为成就菩提行法之支分品类,故谓之菩提分法。
【佛学常见辞汇】
(参见:三十七道品)
(名数)三十七道品之异名。四念处等三十七法为成就菩提行法之支分品类,故谓之菩提分法。
【佛学常见辞汇】
(参见:三十七道品)
三十七道品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又名三十七品,三十七分法,三十七菩提分法。道者能通之义,到涅槃道路之资粮,有三十七种。如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是也。维摩经佛国品曰:「三十七道品,是菩萨净土。」自誓三昧经曰:「善权随时,三十七品具足佛事。」法界次第中之下曰:「道者能通义,品者品类也。」
【佛学常见辞汇】
又名三十七菩提分法,即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正道分,其数共三十七品,为修道的重要资粮,故名三十七道品。
【三藏法数】
(出法界次第)
道即能通之义,品犹类也。合四念处等法门为三十七,皆是入道浅深之气类,故云道品也。
〔一、四念处〕,念即想念,处即身受心法也。一、身念处,谓观此色身,皆是不净也。二、受念处,谓观领受好恶等事,悉皆是苦也。三、心念处,谓观此识心生灭无常也。四、法念处,谓观诸法从因缘生,皆无有我也。
〔二、四正勤〕,正谓不邪,勤谓不怠。一、已生恶,令永断。谓一切恶法,若已生者,当精勤一心决剔,令其永断除也。二、未生恶,令不生。谓一切恶法,若未生时,当精勤一心遮止,令其不复萌生也。三、未生善,令生。谓诸善法,若未生时,当精勤一心勇猛,令其发生也。四、已生善,令增长。谓诸善法,若已生者,当精勤一心修习,令其增长也。
〔三、四如意足〕,谓所修之法,如愿满足也。一、欲如意足,谓希慕所修之法,如愿满足也。二、精进如意足,谓于所修之法,专注一心,无有间杂,如愿满足也。三、念如意足,谓于所修之法,记忆不忘,如愿满足也。四、思惟如意足,谓心思所修之法,不令忘失,如愿满足也。
〔四、五根〕,根即能生之义,谓此五根,能生一切善法也。一、信根,谓信于正道也。二、精进根,谓修正法无间无杂也。三、念根,谓于正法记忆不忘也。四、定根,谓摄心不散也。五、慧根,谓于诸法观照明了也。
〔五、五力〕,力即力用,谓能破恶成善也。一、信力,谓信根增长,能破诸疑惑也。二、精进力,谓精进根增长,能破身心懈怠,成办出世之事也。三、念力,谓念根增长,能破诸邪念,成就出世正念功德也。四、定力,谓定根增长,能破诸乱想,发诸禅定也。五、慧力,谓慧根增长,能遮止三界见、思之惑,发真无漏也。(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见、思惑者,分别曰见惑,贪爱曰思惑也。真无漏者,谓阿罗汉断见、思惑尽,不漏落三界生死,异于初果等,故名真也。)
〔六、七觉分〕,觉即觉了,分即支分。谓此七法,各有支派分齐也。一、择觉分,谓拣择诸法之真伪也。二、精进觉分,谓修诸道法,无有间杂也。三、喜觉分,谓契悟真法,得欢喜也。四、除觉分,谓断除诸见烦恼也。五、舍觉分,谓舍离所见念著之境也。六、定觉分,谓觉了所发之禅定也。七、念觉分,谓思惟所修之道法也。
〔七、八正道〕,不邪曰正,能通曰道。一、正见,谓能见真理也。二、正思惟,谓心无邪念也。三、正语,谓言无虚妄也。四、正业,谓白净善业也。五、正命,谓依法乞食活命也。六、正精进,谓修诸道行无间杂也。七、正念,谓专心忆念善法也。八、正定,谓一心住于真空之理也。
(名数)又名三十七品,三十七分法,三十七菩提分法。道者能通之义,到涅槃道路之资粮,有三十七种。如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是也。维摩经佛国品曰:「三十七道品,是菩萨净土。」自誓三昧经曰:「善权随时,三十七品具足佛事。」法界次第中之下曰:「道者能通义,品者品类也。」
【佛学常见辞汇】
又名三十七菩提分法,即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正道分,其数共三十七品,为修道的重要资粮,故名三十七道品。
【三藏法数】
(出法界次第)
道即能通之义,品犹类也。合四念处等法门为三十七,皆是入道浅深之气类,故云道品也。
〔一、四念处〕,念即想念,处即身受心法也。一、身念处,谓观此色身,皆是不净也。二、受念处,谓观领受好恶等事,悉皆是苦也。三、心念处,谓观此识心生灭无常也。四、法念处,谓观诸法从因缘生,皆无有我也。
〔二、四正勤〕,正谓不邪,勤谓不怠。一、已生恶,令永断。谓一切恶法,若已生者,当精勤一心决剔,令其永断除也。二、未生恶,令不生。谓一切恶法,若未生时,当精勤一心遮止,令其不复萌生也。三、未生善,令生。谓诸善法,若未生时,当精勤一心勇猛,令其发生也。四、已生善,令增长。谓诸善法,若已生者,当精勤一心修习,令其增长也。
〔三、四如意足〕,谓所修之法,如愿满足也。一、欲如意足,谓希慕所修之法,如愿满足也。二、精进如意足,谓于所修之法,专注一心,无有间杂,如愿满足也。三、念如意足,谓于所修之法,记忆不忘,如愿满足也。四、思惟如意足,谓心思所修之法,不令忘失,如愿满足也。
〔四、五根〕,根即能生之义,谓此五根,能生一切善法也。一、信根,谓信于正道也。二、精进根,谓修正法无间无杂也。三、念根,谓于正法记忆不忘也。四、定根,谓摄心不散也。五、慧根,谓于诸法观照明了也。
〔五、五力〕,力即力用,谓能破恶成善也。一、信力,谓信根增长,能破诸疑惑也。二、精进力,谓精进根增长,能破身心懈怠,成办出世之事也。三、念力,谓念根增长,能破诸邪念,成就出世正念功德也。四、定力,谓定根增长,能破诸乱想,发诸禅定也。五、慧力,谓慧根增长,能遮止三界见、思之惑,发真无漏也。(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见、思惑者,分别曰见惑,贪爱曰思惑也。真无漏者,谓阿罗汉断见、思惑尽,不漏落三界生死,异于初果等,故名真也。)
〔六、七觉分〕,觉即觉了,分即支分。谓此七法,各有支派分齐也。一、择觉分,谓拣择诸法之真伪也。二、精进觉分,谓修诸道法,无有间杂也。三、喜觉分,谓契悟真法,得欢喜也。四、除觉分,谓断除诸见烦恼也。五、舍觉分,谓舍离所见念著之境也。六、定觉分,谓觉了所发之禅定也。七、念觉分,谓思惟所修之道法也。
〔七、八正道〕,不邪曰正,能通曰道。一、正见,谓能见真理也。二、正思惟,谓心无邪念也。三、正语,谓言无虚妄也。四、正业,谓白净善业也。五、正命,谓依法乞食活命也。六、正精进,谓修诸道行无间杂也。七、正念,谓专心忆念善法也。八、正定,谓一心住于真空之理也。
三千诸法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参见:一念三千)
(术语)(参见:一念三千)
一念三千
【佛学大辞典】
(术语)天台宗之观法,观一念之心而具三千诸法也。一心三观,北齐慧文禅师于中论发之。一念三千,天台大师于法华经发之。三千者,地狱,饿鬼,畜生,阿罗修,人,天,声闻,缘觉,菩萨,佛之境界为界,据由圆融之妙理。此十界互具十界,则相乘而为百界,百界一一有性,相,体,力,作,因,缘,果,报,本末究竟十如之义,则相乘而为千如,此千如各有众生,国土,五阴三世间之别,则相乘而为三千世间。于是一切之法尽矣。止观五上曰:「夫一心具十法界,一法界又具十法界百法界,一界具三十种世间,百法界即具三千种世间,此三千在一念心。若无心而己,介尔有心,即具三千。」止观五曰:「问一念具十法界,为作念具?为任运具?答:诸性自尔,非作所成。如一微尘,具十方分。」
【佛学常见辞汇】
谓在我们日常的一念之中,三千诸法同时具足的意思,这是天台宗的观法。三千者,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人天声闻缘觉菩萨佛等是十法界,这十法界中的每一界各具有十界,成为百界,百界中的每一界又各具有十如,成为千如,千如中的每一如又各具有三种世间(即众生世间、国土世间和五阴世间),便成三千世间,或叫做三千诸法,是一切法的总称。
(术语)天台宗之观法,观一念之心而具三千诸法也。一心三观,北齐慧文禅师于中论发之。一念三千,天台大师于法华经发之。三千者,地狱,饿鬼,畜生,阿罗修,人,天,声闻,缘觉,菩萨,佛之境界为界,据由圆融之妙理。此十界互具十界,则相乘而为百界,百界一一有性,相,体,力,作,因,缘,果,报,本末究竟十如之义,则相乘而为千如,此千如各有众生,国土,五阴三世间之别,则相乘而为三千世间。于是一切之法尽矣。止观五上曰:「夫一心具十法界,一法界又具十法界百法界,一界具三十种世间,百法界即具三千种世间,此三千在一念心。若无心而己,介尔有心,即具三千。」止观五曰:「问一念具十法界,为作念具?为任运具?答:诸性自尔,非作所成。如一微尘,具十方分。」
【佛学常见辞汇】
谓在我们日常的一念之中,三千诸法同时具足的意思,这是天台宗的观法。三千者,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人天声闻缘觉菩萨佛等是十法界,这十法界中的每一界各具有十界,成为百界,百界中的每一界又各具有十如,成为千如,千如中的每一如又各具有三种世间(即众生世间、国土世间和五阴世间),便成三千世间,或叫做三千诸法,是一切法的总称。
三六独法
【佛学大辞典】
(术语)佛独具之十八不共法也。此十八之功德,不共通于二乘之人,故不共法亦谓之独法。寄归传曰:「获十八独法号天人师。」
(术语)佛独具之十八不共法也。此十八之功德,不共通于二乘之人,故不共法亦谓之独法。寄归传曰:「获十八独法号天人师。」
三不坚法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身不坚,父母所生之身,为四大假合而成,生灭无常,不可久存也。二、命不坚,人所受之寿命虽长短不齐,而同为梦幻之体,倏忽无常,不可久存也。三、财不坚,一切世间之财物,体非坚固,集散无常不可久存也。出本事经七。
【佛学常见辞汇】
身不坚、命不坚、财不坚。
(名数)一、身不坚,父母所生之身,为四大假合而成,生灭无常,不可久存也。二、命不坚,人所受之寿命虽长短不齐,而同为梦幻之体,倏忽无常,不可久存也。三、财不坚,一切世间之财物,体非坚固,集散无常不可久存也。出本事经七。
【佛学常见辞汇】
身不坚、命不坚、财不坚。
三世实有法体恒有
【佛学大辞典】
(术语)小乘教中一切有部宗所立。三世实有谓时间的诸法体性实在也。法体恒有谓空间的诸法体性实有也。所见事物之生灭,惟为体上之作用,于自体非有生灭,故谓法体为恒有。(参见:三世)
(术语)小乘教中一切有部宗所立。三世实有谓时间的诸法体性实在也。法体恒有谓空间的诸法体性实有也。所见事物之生灭,惟为体上之作用,于自体非有生灭,故谓法体为恒有。(参见:三世)
三世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又云三际。过去现在未来也。世者迁流之义。有为之事物,一刹那之间,亦不止,生了直灭。因之谓来生为未来世,生了为现在世,灭了为过去世。此于事物迁流上,假立三种之世。离事物别无世之实体也。又三世有就时就法二种,若为时之经过之三世,则过去为前,未来为后,其次第为过现未。即十二缘起之次第也。若为法之生起之三世,则未来为前,过去为后。是为未现过之次第。以事物之生起有未生(未)、已生(现)、后灭(过)之次第也。犹如未至名为前路,已往名为后路。生住异灭之四相是也。宝积经九十四曰:「三世,所谓过去未来现在。云何过去世?若法生已灭,是名过去世。云何未来世?若法未生未起,是名未来世。云何现在世?若法生已未灭,是名现在世。」
【佛学常见辞汇】
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凡已生已灭之法叫做过去世,已生未灭之法叫做现在世,未生未起之法叫做未来世。
【佛学次第统编】
世界之世,向久远推之,如云三世。三世者,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是谓三世。
【三藏法数】
(亦名三际,出阿毗达磨集异门足论)
世即迁流之义,亦隔别之义也。
〔一、过去世〕,谓善恶诸行,已起、已生、已转、已聚集、已出现,落谢变灭,过去所摄,是名过去世。
〔二、未来世〕,谓善恶诸行,未起、未生、未聚集、未出现,未来所摄,是名未来世。
〔三、现在世〕,谓善恶诸行,现起、现生、现聚集、现出现,未转、未谢、未灭,现在所摄,是名现在世。
(术语)又云三际。过去现在未来也。世者迁流之义。有为之事物,一刹那之间,亦不止,生了直灭。因之谓来生为未来世,生了为现在世,灭了为过去世。此于事物迁流上,假立三种之世。离事物别无世之实体也。又三世有就时就法二种,若为时之经过之三世,则过去为前,未来为后,其次第为过现未。即十二缘起之次第也。若为法之生起之三世,则未来为前,过去为后。是为未现过之次第。以事物之生起有未生(未)、已生(现)、后灭(过)之次第也。犹如未至名为前路,已往名为后路。生住异灭之四相是也。宝积经九十四曰:「三世,所谓过去未来现在。云何过去世?若法生已灭,是名过去世。云何未来世?若法未生未起,是名未来世。云何现在世?若法生已未灭,是名现在世。」
【佛学常见辞汇】
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凡已生已灭之法叫做过去世,已生未灭之法叫做现在世,未生未起之法叫做未来世。
【佛学次第统编】
世界之世,向久远推之,如云三世。三世者,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是谓三世。
【三藏法数】
(亦名三际,出阿毗达磨集异门足论)
世即迁流之义,亦隔别之义也。
〔一、过去世〕,谓善恶诸行,已起、已生、已转、已聚集、已出现,落谢变灭,过去所摄,是名过去世。
〔二、未来世〕,谓善恶诸行,未起、未生、未聚集、未出现,未来所摄,是名未来世。
〔三、现在世〕,谓善恶诸行,现起、现生、现聚集、现出现,未转、未谢、未灭,现在所摄,是名现在世。
三白法
【佛学大辞典】
(术语)持三白食之法也。宋高僧传二十三(元慧传)曰:「立志持三白法。」(参见:三白食)
【佛学常见辞汇】
受持三种白食之法。(参见:三白食)
(术语)持三白食之法也。宋高僧传二十三(元慧传)曰:「立志持三白法。」(参见:三白食)
【佛学常见辞汇】
受持三种白食之法。(参见:三白食)
三白食
【佛学大辞典】
(名数)牛乳,牛酪,白米也。修法行者食之。十一面神咒经曰:「行者唯应食三白食,乳酪饭。」末法中一字心咒经曰:「持法之人须吃三白食,所谓乳酪粳米,不得破斋。」大宝楼阁善住秘密陀罗尼经曰:「清净洗浴,著鲜净衣,吃三白食,所谓乳酪粳米。」一切法功德庄严王经曰:「惟吃三种白食,谓白饭乳酪。」大云轮请雨经曰:「应食三种白净之食,所谓牛乳酪及粳米。」
【佛学常见辞汇】
修行人所食的三种白色食物,即牛乳、牛酪、白米。
(名数)牛乳,牛酪,白米也。修法行者食之。十一面神咒经曰:「行者唯应食三白食,乳酪饭。」末法中一字心咒经曰:「持法之人须吃三白食,所谓乳酪粳米,不得破斋。」大宝楼阁善住秘密陀罗尼经曰:「清净洗浴,著鲜净衣,吃三白食,所谓乳酪粳米。」一切法功德庄严王经曰:「惟吃三种白食,谓白饭乳酪。」大云轮请雨经曰:「应食三种白净之食,所谓牛乳酪及粳米。」
【佛学常见辞汇】
修行人所食的三种白色食物,即牛乳、牛酪、白米。
三有为法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参见:有为)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色法。质碍之法。小乘俱舍,五根,五境,无表色之十一法也。大乘法相,五根,五境,法处所摄色之十一法也。二心法。虑知之法。俱舍心王一与心所法四十六之四十七法也。大乘心王八与心所法五十一之五十九法也。三非色非心法。俱舍不相应法之十四法也。大乘不相应法之二十四法也。此三聚皆有因缘之为作,故名有为法。见大乘义章二。
(名数)(参见:有为)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色法。质碍之法。小乘俱舍,五根,五境,无表色之十一法也。大乘法相,五根,五境,法处所摄色之十一法也。二心法。虑知之法。俱舍心王一与心所法四十六之四十七法也。大乘心王八与心所法五十一之五十九法也。三非色非心法。俱舍不相应法之十四法也。大乘不相应法之二十四法也。此三聚皆有因缘之为作,故名有为法。见大乘义章二。
法报应三身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台家所立之三身也。法报应之名,法华论取之,是开真合应之三身也。开真者,法与自受用及报之二。合应者,应中合他受用与报之胜应也。一、法身,中道之理体也,本有之三千也。二、报身,报因行功德而显佛之实智也。二分之,自受内證法乐之身,名为自受用报身。对于初地已上菩萨应现之报身。名为他受用报身。此与应中之胜应身,同体异名。三、应身,又曰应化身。自理智不二之妙体,为化度众生应现种种之身也。亦二分之。对于初地菩萨应现者。名为胜应身。即上之他受用报身也。应现于地前凡夫及二乘者。名为劣应身。释迦如来之丈六身是也。此三身中法身如来名为毗卢舍那。译言遍一切处。报身如来名为卢舍那。译言净满。又译曰光明遍照。应身如来名为释迦文。译言度沃燋。此三名为但就佛身分别者,故应化身单为释迦文度沃燋。然汎别应化身。则固于此中摄尽诸趣随类之身也。若以此三身配于彼宗所立之四土。则法身处于寂光土。报身处于实报土,胜应身处于方便土。劣应身处于同居土。法华论曰:「一者示现应佛菩提故,随所应见而为示现。二者示现报佛菩提,十地行满足得常涅槃證故。三者示现法佛菩提,谓如来藏性常涅槃常恒清凉不变等义。」天台光明玄曰:「法报应是为三,三种法聚故名身。所谓理法聚名法身,智法聚名报身,功德法聚名应身。」止观六曰:「就境为法身,就智为报身,起用为应身。」文句九曰:「法身如来名毗卢舍那,此翻遍一切处。报身如来名庐舍那,此翻净满。应身如来名释迦文,此翻度沃燋。」辅行一之一曰:「从体,三身相即无暂离时,既许法身遍一切处,报应未尝离于法身,况法身处二身常在,故知三身遍于诸法,何独法身乎?」【又】密教立法报应之三身。日本弘法之三昧耶戒仪曰:「归依无上二身诸佛。」同资秉记曰:「约于密教之两部曼荼罗则各有横竖之三身。其胎藏中胎是法身;与第一重之内眷属第二重之大眷属合,是报身;第三重是应身;此是竖也。上之诸身,各具三身,是横也。其金刚依礼忏文等,于五佛之中,中东合,是法身;南西合,是报身;北方是应身;此竖也,横之义如前。」
(术语)台家所立之三身也。法报应之名,法华论取之,是开真合应之三身也。开真者,法与自受用及报之二。合应者,应中合他受用与报之胜应也。一、法身,中道之理体也,本有之三千也。二、报身,报因行功德而显佛之实智也。二分之,自受内證法乐之身,名为自受用报身。对于初地已上菩萨应现之报身。名为他受用报身。此与应中之胜应身,同体异名。三、应身,又曰应化身。自理智不二之妙体,为化度众生应现种种之身也。亦二分之。对于初地菩萨应现者。名为胜应身。即上之他受用报身也。应现于地前凡夫及二乘者。名为劣应身。释迦如来之丈六身是也。此三身中法身如来名为毗卢舍那。译言遍一切处。报身如来名为卢舍那。译言净满。又译曰光明遍照。应身如来名为释迦文。译言度沃燋。此三名为但就佛身分别者,故应化身单为释迦文度沃燋。然汎别应化身。则固于此中摄尽诸趣随类之身也。若以此三身配于彼宗所立之四土。则法身处于寂光土。报身处于实报土,胜应身处于方便土。劣应身处于同居土。法华论曰:「一者示现应佛菩提故,随所应见而为示现。二者示现报佛菩提,十地行满足得常涅槃證故。三者示现法佛菩提,谓如来藏性常涅槃常恒清凉不变等义。」天台光明玄曰:「法报应是为三,三种法聚故名身。所谓理法聚名法身,智法聚名报身,功德法聚名应身。」止观六曰:「就境为法身,就智为报身,起用为应身。」文句九曰:「法身如来名毗卢舍那,此翻遍一切处。报身如来名庐舍那,此翻净满。应身如来名释迦文,此翻度沃燋。」辅行一之一曰:「从体,三身相即无暂离时,既许法身遍一切处,报应未尝离于法身,况法身处二身常在,故知三身遍于诸法,何独法身乎?」【又】密教立法报应之三身。日本弘法之三昧耶戒仪曰:「归依无上二身诸佛。」同资秉记曰:「约于密教之两部曼荼罗则各有横竖之三身。其胎藏中胎是法身;与第一重之内眷属第二重之大眷属合,是报身;第三重是应身;此是竖也。上之诸身,各具三身,是横也。其金刚依礼忏文等,于五佛之中,中东合,是法身;南西合,是报身;北方是应身;此竖也,横之义如前。」
法应化三身
【佛学大辞典】
(术语)是最胜王经所说。合真开应之三身也。开应者。于应身之中别应与化。即最胜王经分别三身品曰:「一切如来有三种身:一者化身,二者应身,三者法身,如是三身具足摄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术语)是最胜王经所说。合真开应之三身也。开应者。于应身之中别应与化。即最胜王经分别三身品曰:「一切如来有三种身:一者化身,二者应身,三者法身,如是三身具足摄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法报化三身
【佛学大辞典】
(术语)大小乘通用之名目也。小乘以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五品之功德为法身。以王宫所生相好之形为报身。以化猕猴鹿等为化身。若就大乘则即天台之法报应。又法相宗自性受用变化之三身也。
(术语)大小乘通用之名目也。小乘以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五品之功德为法身。以王宫所生相好之形为报身。以化猕猴鹿等为化身。若就大乘则即天台之法报应。又法相宗自性受用变化之三身也。
三法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教法,释迦一代所说之十二分教是也。二、行法,依教修行之四谛十二因缘六度等是也。三、證法,依行證果之菩提涅槃二果是也。此三者,该收一切之佛法也。十地论三曰:「第二大愿有三种:一切诸佛所说法轮皆悉受持者,谓教法,修多罗等,书写供养读诵受持为他演说故。摄持一切佛菩萨者,所谓證法,證三种佛菩萨法,摄受此證法法他转授故。一切诸佛所教他法皆悉守护者,谓修行法,于修行时有诸障难摄护救济故。」义林章六本曰:「具教行證三,名为正法。但有教行,名为像法。有教无馀,名为末法。」日本法然之撰择集以此三法为该收净土一教之意。然日本见真更加信之一法而为四法,特置重于此也。(参见:四法)
【佛学常见辞汇】
教法、行法、证法。教法是释迦牟尼佛一生所说的十二分教;行法是依佛的教示而修行四谛十二因缘与六度等;证法是依修行的功夫而证得菩提涅槃之果。
(名数)一、教法,释迦一代所说之十二分教是也。二、行法,依教修行之四谛十二因缘六度等是也。三、證法,依行證果之菩提涅槃二果是也。此三者,该收一切之佛法也。十地论三曰:「第二大愿有三种:一切诸佛所说法轮皆悉受持者,谓教法,修多罗等,书写供养读诵受持为他演说故。摄持一切佛菩萨者,所谓證法,證三种佛菩萨法,摄受此證法法他转授故。一切诸佛所教他法皆悉守护者,谓修行法,于修行时有诸障难摄护救济故。」义林章六本曰:「具教行證三,名为正法。但有教行,名为像法。有教无馀,名为末法。」日本法然之撰择集以此三法为该收净土一教之意。然日本见真更加信之一法而为四法,特置重于此也。(参见:四法)
【佛学常见辞汇】
教法、行法、证法。教法是释迦牟尼佛一生所说的十二分教;行法是依佛的教示而修行四谛十二因缘与六度等;证法是依修行的功夫而证得菩提涅槃之果。
四法
【佛学大辞典】
(名数)法宝中有四种:一教法,三世诸佛所说破无明烦恼之声名句文也。二理法,教法所诠之义理也。三行法,依理而行之戒定慧也。四果法,行满所得有为无为之證果也。心地观经二曰:「于法宝中有其四种:一者教法,二者理法,三者行法,四者果法。」【又】菩萨修行之四法也:一不舍菩提心,二不舍善知识,三不舍堪忍爱乐,四不舍阿练若。见大乘记法经。【又】信解行證之四法也。占察经于此法各说成佛。(参见:四种成佛)
【佛学常见辞汇】
1。指法宝中的四法,即教法、理法、行法、果法。教是佛所说的言教;理是教中所诠的义理;行是依理而起修的行持;果是由行而證的觉果。2。指菩萨修行的四法,即不舍菩提心、不舍善知识、不舍堪忍爱乐、不舍阿练若。3。指信、解、行、證。
【三藏法数】
(出大乘本生心地观经)
经云:于法宝中,有其四种,引导众生,出生死海,到于彼岸。三世诸佛,依此修行,断一切障,得成菩提。
〔一、教法〕,谓一切无漏善法,教化众生,能破无明烦恼业障也。(无漏者,不漏落生死也。)
〔二、理法〕,谓一切教法所诠之义理也。
〔三、行法〕,谓戒定慧等诸行之法也。
〔四、果法〕,谓至果所證,无为涅槃等法也。(梵语涅槃,华言灭度。)
(名数)法宝中有四种:一教法,三世诸佛所说破无明烦恼之声名句文也。二理法,教法所诠之义理也。三行法,依理而行之戒定慧也。四果法,行满所得有为无为之證果也。心地观经二曰:「于法宝中有其四种:一者教法,二者理法,三者行法,四者果法。」【又】菩萨修行之四法也:一不舍菩提心,二不舍善知识,三不舍堪忍爱乐,四不舍阿练若。见大乘记法经。【又】信解行證之四法也。占察经于此法各说成佛。(参见:四种成佛)
【佛学常见辞汇】
1。指法宝中的四法,即教法、理法、行法、果法。教是佛所说的言教;理是教中所诠的义理;行是依理而起修的行持;果是由行而證的觉果。2。指菩萨修行的四法,即不舍菩提心、不舍善知识、不舍堪忍爱乐、不舍阿练若。3。指信、解、行、證。
【三藏法数】
(出大乘本生心地观经)
经云:于法宝中,有其四种,引导众生,出生死海,到于彼岸。三世诸佛,依此修行,断一切障,得成菩提。
〔一、教法〕,谓一切无漏善法,教化众生,能破无明烦恼业障也。(无漏者,不漏落生死也。)
〔二、理法〕,谓一切教法所诠之义理也。
〔三、行法〕,谓戒定慧等诸行之法也。
〔四、果法〕,谓至果所證,无为涅槃等法也。(梵语涅槃,华言灭度。)
三法印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切之小乘经,以三法印印之,證其为佛说,大乘经以一实相印印之,證其为大乘之了义教。一、诸行无常印,行有迁流之义,谓有为法。言一切之有为法,念念生灭而无常也。是为诸行无常印。二、诸法无我印,行之名局于有为法,法之名。通于无为法。言一切有为无为诸法中无有我之实体。是诸法无我印也。三、涅槃寂静印,言涅槃之法。灭一切生死之苦而为无为寂静。是涅槃寂静印也。智度论二十二曰:「佛法印有三种:一者一切有为法念念生灭皆无常,二者一切法无我,三者寂灭涅槃。(中略)摩诃衍中说诸法不生不灭,一相所谓无相。」玄义八曰:「释论云:诸小乘经,若有无常无我涅槃三印,即是佛说,修之得道,无三法印即魔说。大乘经但有一法印,谓诸法实相,名了义经,能得大道,若无实相印,即是魔说。」
【佛学常见辞汇】
诸行无常印、诸法无我印、涅槃寂静印。诸行无常是说一切世间法无时不在生住异灭中,过去有的,现在起了变异,现在有的,将来终归幻灭;诸法无我是说在一切有为无为的诸法中,无有我的实体;涅槃寂静是说涅槃的境界,灭除一切生死的痛苦,无为安乐,故涅槃是寂静的。凡符合此三原则的,便是佛正法,有如世间印信,用为证明,故名法印。
【三藏法数】
(出法华玄义)
释论云:诸小乘经,若有无常、无我、涅槃三印,印定其说,即是佛说;若无此三法印印之,即是魔说。如世公文,得印可信,故名三法印。(梵语涅槃,华言灭度。)
〔一、无常印〕,谓世间生死及一切法,皆是无常。众生不了,于无常法中执为常想,是故佛说无常,破其执常之倒,是名无常印。
〔二、无我印〕,谓世间生死及一切法,皆是因缘和合而有,虚假不实,本无有我。众生不了,于一切法强立主宰,执之为我;是故佛说无我,破其著我之倒,是名无我印。
〔三、涅槃印〕,梵语涅槃,华言灭度。谓一切众生不知生死是苦,而更起惑造业,流转三界。是故佛说涅槃之法,令其出离生死之苦,而得寂灭之乐,是名涅槃印。(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
(名数)一切之小乘经,以三法印印之,證其为佛说,大乘经以一实相印印之,證其为大乘之了义教。一、诸行无常印,行有迁流之义,谓有为法。言一切之有为法,念念生灭而无常也。是为诸行无常印。二、诸法无我印,行之名局于有为法,法之名。通于无为法。言一切有为无为诸法中无有我之实体。是诸法无我印也。三、涅槃寂静印,言涅槃之法。灭一切生死之苦而为无为寂静。是涅槃寂静印也。智度论二十二曰:「佛法印有三种:一者一切有为法念念生灭皆无常,二者一切法无我,三者寂灭涅槃。(中略)摩诃衍中说诸法不生不灭,一相所谓无相。」玄义八曰:「释论云:诸小乘经,若有无常无我涅槃三印,即是佛说,修之得道,无三法印即魔说。大乘经但有一法印,谓诸法实相,名了义经,能得大道,若无实相印,即是魔说。」
【佛学常见辞汇】
诸行无常印、诸法无我印、涅槃寂静印。诸行无常是说一切世间法无时不在生住异灭中,过去有的,现在起了变异,现在有的,将来终归幻灭;诸法无我是说在一切有为无为的诸法中,无有我的实体;涅槃寂静是说涅槃的境界,灭除一切生死的痛苦,无为安乐,故涅槃是寂静的。凡符合此三原则的,便是佛正法,有如世间印信,用为证明,故名法印。
【三藏法数】
(出法华玄义)
释论云:诸小乘经,若有无常、无我、涅槃三印,印定其说,即是佛说;若无此三法印印之,即是魔说。如世公文,得印可信,故名三法印。(梵语涅槃,华言灭度。)
〔一、无常印〕,谓世间生死及一切法,皆是无常。众生不了,于无常法中执为常想,是故佛说无常,破其执常之倒,是名无常印。
〔二、无我印〕,谓世间生死及一切法,皆是因缘和合而有,虚假不实,本无有我。众生不了,于一切法强立主宰,执之为我;是故佛说无我,破其著我之倒,是名无我印。
〔三、涅槃印〕,梵语涅槃,华言灭度。谓一切众生不知生死是苦,而更起惑造业,流转三界。是故佛说涅槃之法,令其出离生死之苦,而得寂灭之乐,是名涅槃印。(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
三法忍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参见:忍)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参见:三忍)
(名数)(参见:忍)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参见:三忍)
忍
【佛学大辞典】
(术语)Ks!a%nti,忍耐也。忍耐违逆之境而不起瞋心也;又安忍也,安住于道理而不动心也。瑜伽论曰:「云何名忍,自无愤勃,不报他怨,故名忍。」唯识论九曰:「忍,以无瞋精进审慧及彼所起三业处性。」大乘义章九曰:「慧心安法名之为忍。」同十一曰:「于法实相安住为忍。」三藏法数五曰:「忍,即忍耐,亦安忍也。」
【佛学常见辞汇】
1。忍耐的意思,忍耐不如意的环境而不生瞋恚的心。2。安忍的意思,即心安住于理而不动摇。
(术语)Ks!a%nti,忍耐也。忍耐违逆之境而不起瞋心也;又安忍也,安住于道理而不动心也。瑜伽论曰:「云何名忍,自无愤勃,不报他怨,故名忍。」唯识论九曰:「忍,以无瞋精进审慧及彼所起三业处性。」大乘义章九曰:「慧心安法名之为忍。」同十一曰:「于法实相安住为忍。」三藏法数五曰:「忍,即忍耐,亦安忍也。」
【佛学常见辞汇】
1。忍耐的意思,忍耐不如意的环境而不生瞋恚的心。2。安忍的意思,即心安住于理而不动摇。
三忍
【佛学大辞典】
(名数)有种种之三忍。(参见:忍)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三忍有三种,无量寿经第四十八愿举声闻者得三法忍之愿,而言第一法忍第二法忍第三法忍,未举其法忍之名,因是而诸师之解不同。法位云是仁王经所说五忍之前三者,即伏忍信忍顺忍也。憬兴云是伏忍中之下中上三忍也。玄一曰是下说之音响忍柔顺忍无生忍也。【又】无量寿经云往生极乐之人闻七宝树林之音声,而得三种之忍:一音响忍,由音响而悟解真理者。二柔顺忍,慧心柔软,能随顺真理者。三无生法忍,證无生之实性而离诸相者,是悟道之至极也。见无量寿经钞五。【又】善导所说之三忍:一喜忍,念弥陀佛而生欢喜心者。二悟忍,念弥陀佛而悟解真理者。三信忍,念弥陀佛而住于正信者。善导解观经中,韦提希夫人所得之无生法忍为此三忍。观经序分义二曰:「因此喜故即得无生之忍,亦名喜忍,亦名悟忍,亦名信忍。」净土文类行卷曰:「庆喜一念相应后,与韦提等获三忍。」【又】三种之忍波罗蜜也:一耐怨害忍,能耐忍有情怨敌之恼害者。二安受苦忍,能安受非情寒热等之苦楚者。三谛察法忍,又云无生法忍,不起忍等。谛观真理而安住于无生之理者。前二者为耐忍之忍,后一者为信忍之忍,似稍异,然决定而不动心之义则同。唯识论九曰:「忍有三种:谓耐怨害忍,安受苦忍,谛察法忍。」
【佛学常见辞汇】
1。无量寿经说往生极乐的人,听到七宝树林的声音,便得三种之忍,即一、音响忍,就树林的声音而悟非有而有的真理;二、柔顺忍,心柔智顺,对实相的道理很信顺;三、无生法忍,安住于无生的法理,而不动心。2。指唯识论所说的三忍,即耐怨害忍、安受苦忍、谛察法忍。
【三藏法数】
(出华严经疏)
忍,耐也。又忍,可也。谓于一切逆顺善恶之境而能忍受安心不动,故名为忍。
〔一、耐怨害忍〕,谓人以怨憎毒害而加于我,即能安心忍耐而无返报之心,是名耐怨害忍。
〔二、安受苦忍〕,谓疾病水火刀杖等众苦所逼,即能安心忍受恬然不动,是名安受苦忍。
〔三、谛察法忍〕,谓审察诸法体性虚幻,本无生灭,信解真实心无妄动,安然忍可,是名谛察法忍。
(名数)有种种之三忍。(参见:忍)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三忍有三种,无量寿经第四十八愿举声闻者得三法忍之愿,而言第一法忍第二法忍第三法忍,未举其法忍之名,因是而诸师之解不同。法位云是仁王经所说五忍之前三者,即伏忍信忍顺忍也。憬兴云是伏忍中之下中上三忍也。玄一曰是下说之音响忍柔顺忍无生忍也。【又】无量寿经云往生极乐之人闻七宝树林之音声,而得三种之忍:一音响忍,由音响而悟解真理者。二柔顺忍,慧心柔软,能随顺真理者。三无生法忍,證无生之实性而离诸相者,是悟道之至极也。见无量寿经钞五。【又】善导所说之三忍:一喜忍,念弥陀佛而生欢喜心者。二悟忍,念弥陀佛而悟解真理者。三信忍,念弥陀佛而住于正信者。善导解观经中,韦提希夫人所得之无生法忍为此三忍。观经序分义二曰:「因此喜故即得无生之忍,亦名喜忍,亦名悟忍,亦名信忍。」净土文类行卷曰:「庆喜一念相应后,与韦提等获三忍。」【又】三种之忍波罗蜜也:一耐怨害忍,能耐忍有情怨敌之恼害者。二安受苦忍,能安受非情寒热等之苦楚者。三谛察法忍,又云无生法忍,不起忍等。谛观真理而安住于无生之理者。前二者为耐忍之忍,后一者为信忍之忍,似稍异,然决定而不动心之义则同。唯识论九曰:「忍有三种:谓耐怨害忍,安受苦忍,谛察法忍。」
【佛学常见辞汇】
1。无量寿经说往生极乐的人,听到七宝树林的声音,便得三种之忍,即一、音响忍,就树林的声音而悟非有而有的真理;二、柔顺忍,心柔智顺,对实相的道理很信顺;三、无生法忍,安住于无生的法理,而不动心。2。指唯识论所说的三忍,即耐怨害忍、安受苦忍、谛察法忍。
【三藏法数】
(出华严经疏)
忍,耐也。又忍,可也。谓于一切逆顺善恶之境而能忍受安心不动,故名为忍。
〔一、耐怨害忍〕,谓人以怨憎毒害而加于我,即能安心忍耐而无返报之心,是名耐怨害忍。
〔二、安受苦忍〕,谓疾病水火刀杖等众苦所逼,即能安心忍受恬然不动,是名安受苦忍。
〔三、谛察法忍〕,谓审察诸法体性虚幻,本无生灭,信解真实心无妄动,安然忍可,是名谛察法忍。
三法妙
【佛学大辞典】
(术语)法华玄义所说迹门十妙之一。(参见:十妙)
【三藏法数】
三法即真性、观照、资成之三法也。真性是理,观照是慧,资成是定。此之三法,是佛所證,不可思议。经云:佛自住大乘,如其所得法,定慧力庄严。是也。(资成者,谓定力能资助成就智慧也。)
(术语)法华玄义所说迹门十妙之一。(参见:十妙)
【三藏法数】
三法即真性、观照、资成之三法也。真性是理,观照是慧,资成是定。此之三法,是佛所證,不可思议。经云:佛自住大乘,如其所得法,定慧力庄严。是也。(资成者,谓定力能资助成就智慧也。)
十妙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不可思议曰妙,实相之理也。总论因果自他具十妙,此有本迹二种。
【三藏法数】
(出法华玄义)
不可思议名妙,即实相之理也。实相之理,精微玄妙,清净寂绝。经云:是法不可示,言辞相寂灭。是也。总论因果自他,故具明十妙,妙体无殊也。
〔一、境妙〕,境即理境也。谓十如是等境,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不可思议。经云: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所谓诸法如是相。等是也。(十如是者,如是相、如是性、如是体、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如是本末究竟等也。)
〔二、智妙〕,智即全境所发之智也。以境妙故,智亦随妙。函盖相应,不可思议。经云:我所得智慧,微妙最第一。是也。(函盖相应者,函喻境,盖喻智,应,当也。)
〔三、行妙〕,行即所修之行也。以智妙故,智导于行,行亦随妙,不可思议。经云:行此诸道已,道场得成果。是也。
〔四、位妙〕,位即修行所历之位次也。谓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诸位,以行妙故,所證之位亦妙,不可思议。经云:乘是宝乘,游于四方。是也。(十住者,发心住、治地住、修行住、生贵住、方便具足住、正心住、不退住、童真住、法王子住、灌顶住也。十行者,欢喜行、饶益行、无瞋恨行、无尽行、离痴乱行、善现行、无著行、尊重行、善法行、真实行也。十回向者,救一切众生离众生相回向、不坏回向、等一切佛回向、至一切处回向、无尽功德藏回向、随顺平等善根回向、随顺等观一切众生回向、真如相回向、无缚解脱回向、法界无量回向也。十地者,欢喜地、离垢地、发光地、焰慧地、难胜地、现前地、远行地、不动地、善慧地、法云地也。四方,即东西南北,表前四十位也。)
〔五、三法妙〕,三法即真性、观照、资成之三法也。真性是理,观照是慧,资成是定。此之三法,是佛所證,不可思议。经云:佛自住大乘,如其所得法,定慧力庄严。是也。(资成者,谓定力能资助成就智慧也。)
〔六、感应妙〕,感即众生,应即佛也。谓众生能以圆机感佛,佛即以妙应应之。如水不上升,月不下降,而一月普现众水,不可思议。经云:一切众生,皆是吾子。是也。
〔七、神通妙〕,天心名神,慧性名通。天然慧性,彻照无碍,名为神通。谓如来无谋之应,善权方便,称适机宜,变现自在,不可思议。经云:今佛世尊,入于三昧,是不可思议现希有事。是也。(梵语三昧,华言正定。)
〔八、说法妙〕,谓说大小乘偏圆之法,咸令众生悟入佛之知见。一音宣演,不可思议。经云:如来能种种分别,巧说诸法,言辞柔软,悦可众心。是也。(偏圆者,谓小乘之法,所谈之理,非中名偏。大乘之法,所谈之理,具足圆满,名圆也。)
〔九、眷属妙〕,谓佛出世,十方诸大菩萨,皆来赞辅;或以神通而来生者,或以宿愿而来生者,或以应现而来生者,皆名眷属,俱不可思议。经云:但教化菩萨,无声闻弟子。是也。
〔十、利益妙〕,谓佛说法,一切众生咸得开悟本性,入佛知见。犹如时雨,普洽大地,蒙益不可思议。经云:现在未来,若闻一句一偈,我皆与授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是也。(梵语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华言无上正等正觉。)
(名数)不可思议曰妙,实相之理也。总论因果自他具十妙,此有本迹二种。
【三藏法数】
(出法华玄义)
不可思议名妙,即实相之理也。实相之理,精微玄妙,清净寂绝。经云:是法不可示,言辞相寂灭。是也。总论因果自他,故具明十妙,妙体无殊也。
〔一、境妙〕,境即理境也。谓十如是等境,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不可思议。经云: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所谓诸法如是相。等是也。(十如是者,如是相、如是性、如是体、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如是本末究竟等也。)
〔二、智妙〕,智即全境所发之智也。以境妙故,智亦随妙。函盖相应,不可思议。经云:我所得智慧,微妙最第一。是也。(函盖相应者,函喻境,盖喻智,应,当也。)
〔三、行妙〕,行即所修之行也。以智妙故,智导于行,行亦随妙,不可思议。经云:行此诸道已,道场得成果。是也。
〔四、位妙〕,位即修行所历之位次也。谓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诸位,以行妙故,所證之位亦妙,不可思议。经云:乘是宝乘,游于四方。是也。(十住者,发心住、治地住、修行住、生贵住、方便具足住、正心住、不退住、童真住、法王子住、灌顶住也。十行者,欢喜行、饶益行、无瞋恨行、无尽行、离痴乱行、善现行、无著行、尊重行、善法行、真实行也。十回向者,救一切众生离众生相回向、不坏回向、等一切佛回向、至一切处回向、无尽功德藏回向、随顺平等善根回向、随顺等观一切众生回向、真如相回向、无缚解脱回向、法界无量回向也。十地者,欢喜地、离垢地、发光地、焰慧地、难胜地、现前地、远行地、不动地、善慧地、法云地也。四方,即东西南北,表前四十位也。)
〔五、三法妙〕,三法即真性、观照、资成之三法也。真性是理,观照是慧,资成是定。此之三法,是佛所證,不可思议。经云:佛自住大乘,如其所得法,定慧力庄严。是也。(资成者,谓定力能资助成就智慧也。)
〔六、感应妙〕,感即众生,应即佛也。谓众生能以圆机感佛,佛即以妙应应之。如水不上升,月不下降,而一月普现众水,不可思议。经云:一切众生,皆是吾子。是也。
〔七、神通妙〕,天心名神,慧性名通。天然慧性,彻照无碍,名为神通。谓如来无谋之应,善权方便,称适机宜,变现自在,不可思议。经云:今佛世尊,入于三昧,是不可思议现希有事。是也。(梵语三昧,华言正定。)
〔八、说法妙〕,谓说大小乘偏圆之法,咸令众生悟入佛之知见。一音宣演,不可思议。经云:如来能种种分别,巧说诸法,言辞柔软,悦可众心。是也。(偏圆者,谓小乘之法,所谈之理,非中名偏。大乘之法,所谈之理,具足圆满,名圆也。)
〔九、眷属妙〕,谓佛出世,十方诸大菩萨,皆来赞辅;或以神通而来生者,或以宿愿而来生者,或以应现而来生者,皆名眷属,俱不可思议。经云:但教化菩萨,无声闻弟子。是也。
〔十、利益妙〕,谓佛说法,一切众生咸得开悟本性,入佛知见。犹如时雨,普洽大地,蒙益不可思议。经云:现在未来,若闻一句一偈,我皆与授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是也。(梵语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华言无上正等正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