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1927,分129页显示  上一页  65  66  67  68  69  71  72  73  74 下一页
佛类词典(续上)
舍利弗度二弟子说法颠倒
周遍法界
波利树法门
治禅病秘要法
呵色欲法
威怒王使者念诵法
威怒王念诵法
威仪法师
建立曼荼罗及拣择地法
染法
苦法智
苦法智忍
苾刍五法经
苾刍习学略法
苾刍迦尸迦十法经
舍利弗度二弟子说法颠倒
【佛学大辞典】
(传说)涅盘经二十六说佛言我昔住波罗捺国,舍利弗教二弟子,一令观白骨,一令数息。经历多年各不得定。以是因缘即生邪见。言无涅槃无漏之法,设其有者,我应得之。何以故?我能持所受戒故。我尔时唤舍利弗呵责之:汝不善教,为是二弟子颠倒说法。汝二弟子性各异,一主浣衣,一金师。金师之子应教数息,浣衣之人应教骨观。以汝错教,令是二人生恶邪。我于尔时为是二人说法,二人闻已,得阿罗汉果。
周遍法界
【佛学大辞典】
(术语)法之所在,名法界,法无尽,故法界亦无边。法身之功德,及于无边之法界,谓之周边法界。
【佛学常见辞汇】
谓法身的功德充满于无边的法界。
波利树法门
【佛学大辞典】
(术语)涅槃经三十二引忉利天宫之波利质多树以喻菩萨出家受具足戒,乃至具足诸行得大般涅槃之功德也。
治禅病秘要法
【佛学大辞典】
(经名)二卷,北凉沮渠宗声译,说关于坐阿练若修禅定人身心之种种病魔治法。
呵色欲法
【佛学大辞典】
(经名)菩萨呵色法经之略称。
威怒王使者念诵法
【佛学大辞典】
(经名)底哩三昧耶不动尊威怒王使者念诵法之略名。
威怒王念诵法
【佛学大辞典】
(经名)圣阎曼德迦威怒王立成大神验念诵法之略名。
威仪法师
【佛学大辞典】
(职位)同威仪师。
建立曼荼罗及拣择地法
【佛学大辞典】
(书名)一卷,唐慧琳集。说立坛及择地之法。
染法
【佛学大辞典】
(术语)谓与无明相应之法,由无明而起之法。即三界所有之事法是也。染者染污之义,染污真性使不清净,故名。
【佛学常见辞汇】
染污之法,即三界内所有的一切事物。
苦法智
【佛学大辞典】
(术语)八智之一。断三界见惑时,观欲界苦谛,而其断已之解脱道智也。俱舍颂疏二十三曰:「缘苦法故,名苦法智。」大藏法数曰:「因观欲界苦谛,而断见惑之智明发也。」
【佛学常见辞汇】
八智之一。(参见:八智)
【三藏法数】
苦是欲界生死之苦,法是所證真如之理,智是能證之智。谓观欲界生死之苦,真智发而證真如之理,是名苦法智。
八智
【佛学大辞典】
(名数)观欲界及上二界之四谛之真智也。观欲界之四谛有四,是曰四法智。观上二界之四谛有四,是曰四类智。(参见:智)
【佛学大辞典】
(名数)證欲界四谛之智,谓之四法智,證上二界四谛之智,谓之四类智,四法四类,合为八智。即观八谛正断烦恼之无间道位谓之忍,既断烦恼之解脱道位谓之智。总有八忍八智。是无漏智之初也。(参见:道)
【佛学常见辞汇】
四法智与四类智,合称为八智。(参见:四法智)与(参见:四类智)
【三藏法数】
(出四教仪集注)
〔一、苦法智〕,苦是欲界生死之苦,法是所證真如之理,智是能證之智。谓观欲界生死之苦,真智发而證真如之理,是名苦法智。
〔二、苦类智〕,谓观欲界苦谛之后,复观上二界苦谛,真智明发,是欲界苦法智之流类,是名苦类智。(上二界者,谓色界、无色界也。)
〔三、集法智〕,谓观欲界集谛见惑,真智明发,而證真如之理,是名集法智。
〔四、集类智〕,谓观欲界集谛之后,复观上二界集谛,真智明发,是欲界集法智之流类,是名集类智。
〔五、灭法智〕,谓观欲界灭谛灭前苦集,真智明发,而證真如之理,是名灭法智。
〔六、灭类智〕,谓观欲界灭谛之后,复观上二界灭谛,真智明发,是欲界灭法智之流类,是名灭类智。
〔七、道法智〕,谓观欲界道谛,修三十七道品,真智明发,而證真如之理,是名道法智。(三十七道品者,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是四念处。已生恶,令永断;未生恶,令不生;已生善,令增长;未生善,令得生,是四正勤。欲如意足、念如意足、精进如意足、思惟如意足,是四如意足。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是五根。信力、精进力、念力、定力、慧力,是为五力。念觉分、择法觉分、精进觉分、喜觉分、除觉分、定觉分、舍觉分,是七觉分。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是八正道。已上诸法总为三十七道品也。)
〔八、道类智〕,谓观欲界道谛之后,复观上二界道谛,真智明发,是欲界道法智之流类,是名道类智。
【三藏法数】
智即明了之义。一、苦法智,谓因观欲界苦谛,而断见惑之智明发也。二、苦类智,谓以色界、无色界苦谛,比类欲界苦谛观之,而断上二界见惑之智明发也。三、集法智,谓因观欲界集谛,而断见惑之智明发也。四、集类智,谓以色界、无色界集谛,比类欲界集谛观之,而断上二界见惑之智明发也。五、灭法智,谓因观欲界灭谛,而断见惑之智明发也。六、灭类智,谓以色界、无色界灭谛,比类欲界灭谛观之,而断上二界见惑之智明发也。七、道法智,谓因观欲界道谛,而其断惑之智明发也。八、道类智,谓以色界、无色界道谛,比类欲界道谛观之,而断上二界见惑之智明发也。
苦法智忍
【佛学大辞典】
(术语)八忍之一。观欲界苦谛而正断其见惑之无间道智也。忍者信也。信理而不疑之智,是为得苦法智之因,故名苦法智忍。智者果,忍者因也。俱舍慧晖钞下末曰:「忍谓信,光无始来,于苦谛执我我所等。今得无漏智,知苦谛无我我所,信唯有苦理名忍。」
【佛学常见辞汇】
八忍之一。(参见:八忍)
八忍
【佛学大辞典】
(名数)于欲界与上二界四谛之理忍可印證之智也,忍可印證欲界之四谛谓之四法忍:一苦法忍,二集法忍,三灭法忍,四道法忍也。忍可印證色界无色界之四谛,谓之四类忍,一苦类忍,二集类忍,三灭类忍,四道类忍也。以此八忍正断三界之见惑也。既断见惑已,而观照明了,则为八智,盖八忍是无间道,八智是解脱道,忍为智之因,智为忍之果也。合此八忍八智,称为见道之十六心。止观辅行六曰:「忍者因也。」
【佛学常见辞汇】
四法忍与四类忍,合称为八忍。四法忍是苦法忍、集法忍、灭法忍、道法忍,这四法忍,忍可印證欲界的四谛。四类忍是苦类忍、集类忍、灭类忍、道类忍,这四类忍,忍可印證色界无色界的四谛。以上八忍可以正确地断除三界内的见惑。
【三藏法数】
(出四教仪集注)
〔一、苦法忍〕,苦,即欲界生死之苦。法,即真如之理。忍,即忍可,亦印證之义也。谓于四善根位中,因观欲界生死之苦,至世第一后心,真如理显,生无漏法忍,是名苦法忍。(四善根者,即四加行,暖位、顶位、忍位、世第一位也。无漏者,谓不漏落三界生死也。)
〔二、苦类忍〕,苦,即色界、无色界、生死之苦。类,即流类。谓观欲界苦谛之后,复观上二界苦谛,亦生无漏法忍,是欲界苦法忍之流类,是名苦类忍。(上二界者,即色界、无色界也。)
〔三、集法忍〕,集,即招集之义。谓观欲界集谛,见、思之惑,真如理显,生无漏法忍,是名集法忍。(见惑者,谓意根对法尘起诸分别;眼等五根,对色等五尘,起诸贪爱思惑者,谓曰思惑也。)
〔四、集类忍〕,谓观欲界集谛之后,复观上二界集谛,生无漏法忍,是欲界集法忍之流类,是名集类忍。
〔五、灭法忍〕,灭,即灭无之义。谓观欲界灭谛,灭前苦集,真如理显,生无漏法忍,是名灭法忍。
〔六、灭类忍〕,谓观欲界灭谛之后,复观上二界灭谛,生无漏法忍,是欲界灭法忍之流类,是名灭类忍。
〔七、道法忍〕,道,即三十七道品。谓观欲界道谛,修此道品,真如理显,生无漏法忍,是名道法忍。(三十七道品者,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是四念处。已生恶,令永断;未生恶,令不生;已生善,令增长;未生善,令得生,是四正勤。欲如意足、念如意足、精进如意足、思惟如意足,是四如意足。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是五根。信力、精进力、念力、定力、慧力,是为五力。念觉分、择法觉分、精进觉分、喜觉分、除觉分、定觉分、舍觉分,是七觉分。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是八正道。已上诸法总为三十七道品也。)
〔八、道类忍〕,谓观欲界道谛之后,复观上二界道谛,生无漏法忍,是欲界道法忍之流类,是名道类忍。
【三藏法数】
忍即忍可印證之义。一、苦法忍,谓观欲界苦谛之法,而能忍可也。二、苦类忍,谓以色界、无色界苦谛之法,比类欲界苦谛观之,而能忍可也。三、集法忍,谓观欲界集谛烦恼之法,而能忍可也。四、集类忍,谓以色界、无色界集谛烦恼之法,比类欲界集谛观之,而能忍可也。五、灭法忍,谓观欲界灭谛之法,而能忍可也。六、灭类忍,谓以色界、无色界灭谛之法,比类欲界灭谛观之,而能忍可也。七、道法忍,谓观欲界道谛之法,而能忍可也。八、道类忍,谓以色界、无色界道谛之法,比类欲界道谛观之,而能忍可也。
苾刍五法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一卷,赵宋法天译。说新比丘有五法得离师之依止及戒,有七种之别。
苾刍习学略法
【佛学大辞典】
(经名)根本说一切有部苾刍习学略法之略名。
苾刍迦尸迦十法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一卷,赵宋法天译。佛对迦尸迦而说具足惭愧多闻等十法则得为人师。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一卷,宋法天译。说惭愧等十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