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927,分129页显示 上一页 47 48 49 50 51 53 54 55 56 下一页
密教十法界
法界宗
法界身
法界佛
法界定
法界性
法界宫
法界智
法界教
法界藏
法界观
法界一相
法界三昧
法界三观
佛类词典(续上)
观门十法界密教十法界
法界宗
法界身
法界佛
法界定
法界性
法界宫
法界智
法界教
法界藏
法界观
法界一相
法界三昧
法界三观
观门十法界
【佛学大辞典】
(名数)天台正修止观之法于所观立十境为十法界:一、阴界入法界,五阴、十二入、十八界之诸法悉为中道不可思议之法界也。二、烦恼法界,如无行经说贪欲即是道,维摩经说行于非道,通达佛道烦恼即不可思议之法界也。三、病患法界,如维摩之托疾,双林之现病,病患即不可思议法界也。四、业相法界,如法华说深达罪福相,罪福之诸业即不可思议之法界也。五、魔事法界,如首楞严经说魔界如,佛界如,一如无二如,魔事即不可思议之法界也。六、禅定法界,如首楞严说不昧不乱,入王三昧禅定,即不可思议之法界也。七、诸见法界,如维摩经说以邪相入正相,于诸见不动而修三十七品,诸见即不可思议之法界也。八、增上慢法界,还是烦恼,如前之烦恼法界诸见法界之例可知。九、二乘法界,智者即二乘之空而观为不空,达于中道,是二乘不可思议之法界也。十,菩萨法界,底恶之生死(第八境),下劣之小乘(第九境),尚即是法界,菩萨之法宁非佛道,则知菩萨之境即不可思议之法界也。见止观五。
(名数)天台正修止观之法于所观立十境为十法界:一、阴界入法界,五阴、十二入、十八界之诸法悉为中道不可思议之法界也。二、烦恼法界,如无行经说贪欲即是道,维摩经说行于非道,通达佛道烦恼即不可思议之法界也。三、病患法界,如维摩之托疾,双林之现病,病患即不可思议法界也。四、业相法界,如法华说深达罪福相,罪福之诸业即不可思议之法界也。五、魔事法界,如首楞严经说魔界如,佛界如,一如无二如,魔事即不可思议之法界也。六、禅定法界,如首楞严说不昧不乱,入王三昧禅定,即不可思议之法界也。七、诸见法界,如维摩经说以邪相入正相,于诸见不动而修三十七品,诸见即不可思议之法界也。八、增上慢法界,还是烦恼,如前之烦恼法界诸见法界之例可知。九、二乘法界,智者即二乘之空而观为不空,达于中道,是二乘不可思议之法界也。十,菩萨法界,底恶之生死(第八境),下劣之小乘(第九境),尚即是法界,菩萨之法宁非佛道,则知菩萨之境即不可思议之法界也。见止观五。
密教十法界
【佛学大辞典】
(名数)密教之十法界与显教相异,以五凡五圣为十法界。五凡者地狱,饿鬼,畜生,人,阿修天也。五圣者声闻,缘觉,菩萨,权佛,实佛也。见秘藏记钞六。
(名数)密教之十法界与显教相异,以五凡五圣为十法界。五凡者地狱,饿鬼,畜生,人,阿修天也。五圣者声闻,缘觉,菩萨,权佛,实佛也。见秘藏记钞六。
法界宗
【佛学大辞典】
(术语)护身寺自轨法师所立五教之第五,指华严所明法界自在无碍之法界谓之法界宗。见五教章上。
(术语)护身寺自轨法师所立五教之第五,指华严所明法界自在无碍之法界谓之法界宗。见五教章上。
法界身
【佛学大辞典】
(术语)佛三身中之法身也。佛之法身为周遍法界众生而感应之佛身,故名法界身。一身即现一切身也。探玄记二曰:「现一身即一切身,名法界身。」观经定善义曰:「言法界者是所化境,即众生界也。言身者是能化之身,即诸佛身也。」观无量寿经曰:「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天台观经疏曰:「法界身者,报佛法性身也。众生心净法身自在,故言入众生心想中。」【又】法界者,众生之心法也,此心能生诸法,故名法界,而今此法界心生万法之佛身。故称佛身曰法界身。即法界所生之身也。往生论注上曰:「法界是众生心法也,以心能生世间出世间一切诸法,故名心为法界。法界能生诸如来相好身,亦如色等能生眼识,是故佛身名法界身。」
【佛学常见辞汇】
周遍于法界的身体,亦即佛三身中之法身。
(术语)佛三身中之法身也。佛之法身为周遍法界众生而感应之佛身,故名法界身。一身即现一切身也。探玄记二曰:「现一身即一切身,名法界身。」观经定善义曰:「言法界者是所化境,即众生界也。言身者是能化之身,即诸佛身也。」观无量寿经曰:「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天台观经疏曰:「法界身者,报佛法性身也。众生心净法身自在,故言入众生心想中。」【又】法界者,众生之心法也,此心能生诸法,故名法界,而今此法界心生万法之佛身。故称佛身曰法界身。即法界所生之身也。往生论注上曰:「法界是众生心法也,以心能生世间出世间一切诸法,故名心为法界。法界能生诸如来相好身,亦如色等能生眼识,是故佛身名法界身。」
【佛学常见辞汇】
周遍于法界的身体,亦即佛三身中之法身。
法界佛
【佛学大辞典】
(术语)华严经所说十种佛之一。佛證一真法界大智慧。大光明遍照一切,故云法界佛。
【佛学常见辞汇】
华严经所说十种佛之一。佛證悟了一真法界的大智慧后,其大光明遍照于一切法界,故称法界佛。
【三藏法数】
谓佛證一真法界无漏之体,有大智慧,放大光明,遍照一切,是名法界佛。(无漏者,谓惑业净尽,不漏落三界生死也。)
(术语)华严经所说十种佛之一。佛證一真法界大智慧。大光明遍照一切,故云法界佛。
【佛学常见辞汇】
华严经所说十种佛之一。佛證悟了一真法界的大智慧后,其大光明遍照于一切法界,故称法界佛。
【三藏法数】
谓佛證一真法界无漏之体,有大智慧,放大光明,遍照一切,是名法界佛。(无漏者,谓惑业净尽,不漏落三界生死也。)
法界定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两部之大日,同以六大法界为自證三昧故名法界定。金刚界之大日印,金刚顶谓之智拳印者,是两部差别门也。若依通门,则金刚界之大日亦名法界定印。无畏之尊胜轨名此智拳印曰法界印。因之法界定通于两部之大日。见秘藏记钞三。
【佛学次第统编】
两部之大日,同以六大法界,为自證三昧,故名法界定,金刚界之大日印,金刚顶谓之智拳印,通言则曰法界定印。
(术语)两部之大日,同以六大法界为自證三昧故名法界定。金刚界之大日印,金刚顶谓之智拳印者,是两部差别门也。若依通门,则金刚界之大日亦名法界定印。无畏之尊胜轨名此智拳印曰法界印。因之法界定通于两部之大日。见秘藏记钞三。
【佛学次第统编】
两部之大日,同以六大法界,为自證三昧,故名法界定,金刚界之大日印,金刚顶谓之智拳印,通言则曰法界定印。
法界性
【佛学大辞典】
(术语)单名法界,又曰法性。合云法界性。法界即法性也。圆觉经曰:「法界性,究竟圆满遍十方。」华严经十九曰:「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佛学常见辞汇】
简称法界或法性。法界亦即法性。
(术语)单名法界,又曰法性。合云法界性。法界即法性也。圆觉经曰:「法界性,究竟圆满遍十方。」华严经十九曰:「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佛学常见辞汇】
简称法界或法性。法界亦即法性。
法界宫
【佛学大辞典】
(杂语)胎藏大日如来之宫殿也,依处在摩醯首罗天。是古佛成菩提之处,具云广大金刚法界宫。金刚喻实相智,法界为智性(即理体),即理智妙合之处也。大日经一曰:「一时薄伽梵住如来加持广大金刚法界宫。」同疏一曰:「金刚譬实相智,(中略)法界者金刚广大智体也。(中略)妙住之境,心王所都,故曰宫。此宫是古佛成菩提处,所谓摩醯首罗天宫。」
【佛学次第统编】
胎藏大日如来之宫殿也。依处在摩醯首罗天,是古佛成菩提之处,具云广大金刚法界宫。金刚喻实相智,法界为智性(即理体),即理智妙合之处也。妙住之境,心王所都,故曰宫。此宫是古佛成菩提处,所谓摩醯首罗天宫。
(杂语)胎藏大日如来之宫殿也,依处在摩醯首罗天。是古佛成菩提之处,具云广大金刚法界宫。金刚喻实相智,法界为智性(即理体),即理智妙合之处也。大日经一曰:「一时薄伽梵住如来加持广大金刚法界宫。」同疏一曰:「金刚譬实相智,(中略)法界者金刚广大智体也。(中略)妙住之境,心王所都,故曰宫。此宫是古佛成菩提处,所谓摩醯首罗天宫。」
【佛学次第统编】
胎藏大日如来之宫殿也。依处在摩醯首罗天,是古佛成菩提之处,具云广大金刚法界宫。金刚喻实相智,法界为智性(即理体),即理智妙合之处也。妙住之境,心王所都,故曰宫。此宫是古佛成菩提处,所谓摩醯首罗天宫。
法界智
【佛学大辞典】
(术语)即法界体性智也。(参见:法界体性智)
(术语)即法界体性智也。(参见:法界体性智)
法界教
【佛学大辞典】
(术语)说法界之理之教法也。佛地论六曰:「空无相理,说法界理,名法界教。」
(术语)说法界之理之教法也。佛地论六曰:「空无相理,说法界理,名法界教。」
法界藏
【佛学大辞典】
(术语)五藏之一。持一切染净之有为法,故名法界。内含一切功德之性德,故名藏。(参见:五藏)
【三藏法数】
谓法界之理,通因彻果,外持一切染净有为,内含一切恒沙性德,是名法界藏。
(术语)五藏之一。持一切染净之有为法,故名法界。内含一切功德之性德,故名藏。(参见:五藏)
【三藏法数】
谓法界之理,通因彻果,外持一切染净有为,内含一切恒沙性德,是名法界藏。
五藏
【佛学大辞典】
(术语)佛灭之年,安居时,大众部之众,在窟外结集法藏而为五藏。(参见:藏)
【佛学大辞典】
(名数)佛灭后窟外大众部之结集出五藏。西域记九曰:「于是凡圣咸会,贤智毕萃。复集素呾缆藏,毗奈耶藏,阿毗达磨藏,杂集藏禁咒藏,别为五藏。而此结集凡圣同会,因而谓之大众部。」又分别功德论一说五藏:一、契经藏,二、毗尼藏,三、阿毗昙藏,四、杂藏,五、菩萨藏。此中前四藏为佛灭后阿难之结集,菩萨藏者佛在世时即有之云。文曰:「诸方等正经皆是菩萨藏中事,先佛在时已名大士藏,阿难所撰即今四藏是也,合而言之为五藏也。」又曰:「所谓杂藏者,非一人说。或佛所说,或弟子说,或诸天赞诵,或说宿缘三阿僧祇菩萨所生。文义非一,多于三藏,故曰杂藏也。」又小乘之法藏部亦立五藏:一、经藏,二、律藏,三、论藏,四、明咒藏,五、菩萨藏。见宗轮论述记。又密教立五藏似大集部所立之五藏。六波罗蜜经一曰:「一素呾缆,二毗奈耶,三阿毗达磨,四般若波罗蜜多,五陀罗尼门。此五种藏教化有情,随所应度而为说之。(中略)此五法藏譬如乳,酪,生酥,熟酥,及妙醍醐。(中略)我灭度后,令阿难陀受持所说素呾缆藏,邬波离受持所说毗奈耶藏,迦多衍那受持所说阿毗达磨藏,曼殊师利菩萨受持所说大乘般若波罗蜜多,其金刚生菩萨受持所说甚深微妙诸总持门。」
【三藏法数】
(出六波罗蜜经)
藏即含藏之义。谓经律论等皆能含藏无量法义故也。
〔一、素呾缆藏〕,梵语素呾缆,即修多罗,华言契经。谓上契诸佛之理,下契众生之机也。经者,法也、常也。十界同遵之谓法,三世不易之谓常。经云:若彼有情,乐处山林,常居闲寂,修静虑者,而为彼说素呾缆藏。是也。(十界者,佛界、菩萨界、缘觉界、声闻界、天界、人界、修罗界、饿鬼界、畜生界、地狱界也。三世者,过去、现在、未来也。)
〔二、毗柰耶藏〕,梵语毗柰耶,华言律。律者,法也。谓能断决重轻之罪也。经云:若彼有情,乐习威仪,护持正法,一味和合,令得久住,而为彼说毗柰耶藏。是也。
〔三、阿毗达磨藏〕,梵语阿毗达磨,华言无比法,即论藏也。谓圣人智慧,分别法义,最胜无比。经云:若彼有情,乐说正法,分别性相,循环研覈,究竟甚深,而为彼说阿毗达磨藏。是也。
〔四、般若波罗蜜多藏〕,梵语般若,华言智慧。梵语波罗蜜,华言到彼岸。即慧藏也。谓诸众生,由迷般若,居生死名此岸;菩萨,由修般若,到涅槃,名彼岸。经云:若彼有情,乐习大乘真实智慧,离于我、法执著分别,而为彼说般若波罗蜜多藏。是也。(梵语涅槃,华言灭度。)
〔五、陀罗尼藏〕,梵语陀罗尼,华言能持,亦云咒,即秘藏也。谓集种种善法,持令不失。经云:若彼有情,不能受持契经,调伏对治;或复有情,造诸恶业,种种重罪,使得消灭,速疾解脱,顿悟涅槃,而为彼说诸陀罗尼藏。是也。
(术语)佛灭之年,安居时,大众部之众,在窟外结集法藏而为五藏。(参见:藏)
【佛学大辞典】
(名数)佛灭后窟外大众部之结集出五藏。西域记九曰:「于是凡圣咸会,贤智毕萃。复集素呾缆藏,毗奈耶藏,阿毗达磨藏,杂集藏禁咒藏,别为五藏。而此结集凡圣同会,因而谓之大众部。」又分别功德论一说五藏:一、契经藏,二、毗尼藏,三、阿毗昙藏,四、杂藏,五、菩萨藏。此中前四藏为佛灭后阿难之结集,菩萨藏者佛在世时即有之云。文曰:「诸方等正经皆是菩萨藏中事,先佛在时已名大士藏,阿难所撰即今四藏是也,合而言之为五藏也。」又曰:「所谓杂藏者,非一人说。或佛所说,或弟子说,或诸天赞诵,或说宿缘三阿僧祇菩萨所生。文义非一,多于三藏,故曰杂藏也。」又小乘之法藏部亦立五藏:一、经藏,二、律藏,三、论藏,四、明咒藏,五、菩萨藏。见宗轮论述记。又密教立五藏似大集部所立之五藏。六波罗蜜经一曰:「一素呾缆,二毗奈耶,三阿毗达磨,四般若波罗蜜多,五陀罗尼门。此五种藏教化有情,随所应度而为说之。(中略)此五法藏譬如乳,酪,生酥,熟酥,及妙醍醐。(中略)我灭度后,令阿难陀受持所说素呾缆藏,邬波离受持所说毗奈耶藏,迦多衍那受持所说阿毗达磨藏,曼殊师利菩萨受持所说大乘般若波罗蜜多,其金刚生菩萨受持所说甚深微妙诸总持门。」
【三藏法数】
(出六波罗蜜经)
藏即含藏之义。谓经律论等皆能含藏无量法义故也。
〔一、素呾缆藏〕,梵语素呾缆,即修多罗,华言契经。谓上契诸佛之理,下契众生之机也。经者,法也、常也。十界同遵之谓法,三世不易之谓常。经云:若彼有情,乐处山林,常居闲寂,修静虑者,而为彼说素呾缆藏。是也。(十界者,佛界、菩萨界、缘觉界、声闻界、天界、人界、修罗界、饿鬼界、畜生界、地狱界也。三世者,过去、现在、未来也。)
〔二、毗柰耶藏〕,梵语毗柰耶,华言律。律者,法也。谓能断决重轻之罪也。经云:若彼有情,乐习威仪,护持正法,一味和合,令得久住,而为彼说毗柰耶藏。是也。
〔三、阿毗达磨藏〕,梵语阿毗达磨,华言无比法,即论藏也。谓圣人智慧,分别法义,最胜无比。经云:若彼有情,乐说正法,分别性相,循环研覈,究竟甚深,而为彼说阿毗达磨藏。是也。
〔四、般若波罗蜜多藏〕,梵语般若,华言智慧。梵语波罗蜜,华言到彼岸。即慧藏也。谓诸众生,由迷般若,居生死名此岸;菩萨,由修般若,到涅槃,名彼岸。经云:若彼有情,乐习大乘真实智慧,离于我、法执著分别,而为彼说般若波罗蜜多藏。是也。(梵语涅槃,华言灭度。)
〔五、陀罗尼藏〕,梵语陀罗尼,华言能持,亦云咒,即秘藏也。谓集种种善法,持令不失。经云:若彼有情,不能受持契经,调伏对治;或复有情,造诸恶业,种种重罪,使得消灭,速疾解脱,顿悟涅槃,而为彼说诸陀罗尼藏。是也。
法界观
【佛学大辞典】
(术语)證入华严经所说之法界之观法也。华严家之初祖杜顺修之而立三重,一真空观,二理事无碍观,三周遍含容观。见法界观门。
【佛学常见辞汇】
證入华严经所说的法界的观法,即一真法界观、理事无碍观、周遍含容客观。
(术语)證入华严经所说之法界之观法也。华严家之初祖杜顺修之而立三重,一真空观,二理事无碍观,三周遍含容观。见法界观门。
【佛学常见辞汇】
證入华严经所说的法界的观法,即一真法界观、理事无碍观、周遍含容客观。
法界一相
【佛学大辞典】
(术语)谓四法界中事事无碍法界,即一真法界之一相一味也。文殊般若经曰:「法界一相,系缘法界,是名一行三昧。」
(术语)谓四法界中事事无碍法界,即一真法界之一相一味也。文殊般若经曰:「法界一相,系缘法界,是名一行三昧。」
法界三昧
【佛学大辞典】
(术语)观见华严经所明一真法界之玄理之三昧也。配之于华严之三圣则为普贤菩萨之所得。又密教观等五字谓之法界体性观,一名法界三昧。莲华部心轨曰:「结三摩地印,入法界三昧。」
【佛学常见辞汇】
谓修法界观,得法界定,透彻一真法界的玄理。
(术语)观见华严经所明一真法界之玄理之三昧也。配之于华严之三圣则为普贤菩萨之所得。又密教观等五字谓之法界体性观,一名法界三昧。莲华部心轨曰:「结三摩地印,入法界三昧。」
【佛学常见辞汇】
谓修法界观,得法界定,透彻一真法界的玄理。
法界三观
【佛学大辞典】
(名数)华严宗所立真空观,理事无碍观。周遍含容观之三观也。(参见:三观)
【佛学常见辞汇】
华严宗所立,即真空绝相观、理事无碍观、周遍含容观。(参见:三观)
【佛学次第统编】
法界三观者,法界所观之境,三观能观之心也。
一、真空观 穷尽法界之事相,无一有自尔之别性,皆归于平等之空性,以空为性也。空者非顽无之空,真如之理性,超然而离诸相,故名为空观。吾人所见之森罗万象,悉为妄情之偏计,犹如空华之实性为虚空。于口泯亡妄情所见之事相,显真空之妙体,名为真空观。真空即四法界中之理法界也。
二、理事无碍观 今显实空泯情所见之事相,以显真如之空性。然共此真如,非凝然无为之顽体,具不变随缘之二义。虽以不变之故,常住无作,然以随缘之故,变造一切诸法。然则吾人所见之万象,皆为真如之随缘。随缘之万象,即真如也。犹如水即为波,波即为水。所谓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也。如是观其真如性起万法,万法一一以真如为性,名为事理无碍观。此四法界中事理无碍法界也。
三、周遍含容观 既知法界一一之事相,为真如之随缘性起矣。而其起也,非分取真如之性。性为一昧平等,不可分取。一微一尘,悉完具真如之全体也。故完具理之一一事相,如其理性之法界融通,一一事相,亦遍含容一切法界,而重重无尽也。此名周遍法界性,是为四法界中之事事无碍法界,随缘观之至极也。
(名数)华严宗所立真空观,理事无碍观。周遍含容观之三观也。(参见:三观)
【佛学常见辞汇】
华严宗所立,即真空绝相观、理事无碍观、周遍含容观。(参见:三观)
【佛学次第统编】
法界三观者,法界所观之境,三观能观之心也。
一、真空观 穷尽法界之事相,无一有自尔之别性,皆归于平等之空性,以空为性也。空者非顽无之空,真如之理性,超然而离诸相,故名为空观。吾人所见之森罗万象,悉为妄情之偏计,犹如空华之实性为虚空。于口泯亡妄情所见之事相,显真空之妙体,名为真空观。真空即四法界中之理法界也。
二、理事无碍观 今显实空泯情所见之事相,以显真如之空性。然共此真如,非凝然无为之顽体,具不变随缘之二义。虽以不变之故,常住无作,然以随缘之故,变造一切诸法。然则吾人所见之万象,皆为真如之随缘。随缘之万象,即真如也。犹如水即为波,波即为水。所谓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也。如是观其真如性起万法,万法一一以真如为性,名为事理无碍观。此四法界中事理无碍法界也。
三、周遍含容观 既知法界一一之事相,为真如之随缘性起矣。而其起也,非分取真如之性。性为一昧平等,不可分取。一微一尘,悉完具真如之全体也。故完具理之一一事相,如其理性之法界融通,一一事相,亦遍含容一切法界,而重重无尽也。此名周遍法界性,是为四法界中之事事无碍法界,随缘观之至极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