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音
【佛学大辞典】
(术语)说法之音声也。无量寿经上曰:「常以法音觉诸世间。」法华经譬喻品曰:「闻此法音,心怀踊跃。」
【佛学常见辞汇】
说法的声音。
【三藏法数】
法音即舌识也。谓富楼那弥多罗尼子,从旷劫来,辩才无碍。世尊知其有大辩才,以音声轮教其发扬,于是助佛转轮,成师子吼,悟入圆通。故云我以法音降伏魔怨,消灭诸漏,斯为第一。(梵语富楼那弥多罗尼,华言满慈,是其父母名,因以称之。)
(术语)说法之音声也。无量寿经上曰:「常以法音觉诸世间。」法华经譬喻品曰:「闻此法音,心怀踊跃。」
【佛学常见辞汇】
说法的声音。
【三藏法数】
法音即舌识也。谓富楼那弥多罗尼子,从旷劫来,辩才无碍。世尊知其有大辩才,以音声轮教其发扬,于是助佛转轮,成师子吼,悟入圆通。故云我以法音降伏魔怨,消灭诸漏,斯为第一。(梵语富楼那弥多罗尼,华言满慈,是其父母名,因以称之。)
法音毛孔
【佛学大辞典】
(杂语)俗有「法音入毛孔,远为菩提因」之语。是涅槃经九所说「佛所说大涅槃光。入于一切众生毛孔。众生虽无菩提之心而能为作菩提因。」文之取意也。
(杂语)俗有「法音入毛孔,远为菩提因」之语。是涅槃经九所说「佛所说大涅槃光。入于一切众生毛孔。众生虽无菩提之心而能为作菩提因。」文之取意也。
法律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法律三昧经之略名。
(经名)法律三昧经之略名。
法律三昧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一卷,吴支谦译。佛于摩竭陀国说十二自烧,乃至为勇声菩萨分别声闻禅,缘觉禅,如来禅,五通仙人禅之不同。
(经名)一卷,吴支谦译。佛于摩竭陀国说十二自烧,乃至为勇声菩萨分别声闻禅,缘觉禅,如来禅,五通仙人禅之不同。
法侣
【佛学大辞典】
(杂语)尊法之徒侣也。犹言僧侣。梁武帝文曰:「恒沙众生皆为法侣。」
【佛学常见辞汇】
僧侣。
(杂语)尊法之徒侣也。犹言僧侣。梁武帝文曰:「恒沙众生皆为法侣。」
【佛学常见辞汇】
僧侣。
法帝
【佛学大辞典】
(杂语)佛法之帝王,即如来也。秘藏宝钥中曰:「人王法律,法帝禁戒,事异义融。」
(杂语)佛法之帝王,即如来也。秘藏宝钥中曰:「人王法律,法帝禁戒,事异义融。」
法度
【佛学大辞典】
(杂语)法者法规,度者度量也。无量寿经下曰:「都无义理,不顺法度。」
(杂语)法者法规,度者度量也。无量寿经下曰:「都无义理,不顺法度。」
法施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三施之一。说法使人闻之也。又云法供养。法施为对下之语,法供养为对上之语。无量寿经上曰:「演法施,常以法音,觉诸世间。」维摩经菩萨品曰:「夫大施会不当如汝所设,当为法施之会。」智度论十一曰:「以诸佛语妙善之法,为人演说,是为法施。」又向神诵经唱法文等,谓为奉法施。
【佛学常见辞汇】
三施之一,即以自己所闻知的佛法去向别人演说。
【三藏法数】
法施者,谓从诸佛及善知识,或从经卷,闻说世间、出世间善法,以清净心,为人演说也。金光明最胜王经云:法施兼利自他,能令众生,出于三界,断诸烦恼,成就慧身,譬如日光遍照大千世界。是也。(世间法者,即五戒、十善,及治世之法也。出世间法者,即三乘所修四谛、六度等法也。)
【三藏法数】
谓既能财施,又能为人说法,令其开悟,是名法施。
(术语)三施之一。说法使人闻之也。又云法供养。法施为对下之语,法供养为对上之语。无量寿经上曰:「演法施,常以法音,觉诸世间。」维摩经菩萨品曰:「夫大施会不当如汝所设,当为法施之会。」智度论十一曰:「以诸佛语妙善之法,为人演说,是为法施。」又向神诵经唱法文等,谓为奉法施。
【佛学常见辞汇】
三施之一,即以自己所闻知的佛法去向别人演说。
【三藏法数】
法施者,谓从诸佛及善知识,或从经卷,闻说世间、出世间善法,以清净心,为人演说也。金光明最胜王经云:法施兼利自他,能令众生,出于三界,断诸烦恼,成就慧身,譬如日光遍照大千世界。是也。(世间法者,即五戒、十善,及治世之法也。出世间法者,即三乘所修四谛、六度等法也。)
【三藏法数】
谓既能财施,又能为人说法,令其开悟,是名法施。
法炬
【佛学大辞典】
(譬喻)法能照物,故譬之以火炬。大集经五十六曰:「法炬当散灭。」
(譬喻)法能照物,故譬之以火炬。大集经五十六曰:「法炬当散灭。」
法要
【佛学大辞典】
(术语)简约说法之枢要者,即枢要之法义也。维摩经弟子品曰:「佛为诸比丘略说法要。」心地观经七曰:「是名为出世法要。」大日经疏一曰:「于此真言法要,方便修行,得至初地。」注维摩经五:「什曰:以要言说法,谓简要之言析繁理也。肇曰:善以约言而举多义,美其能得说法之要趣也。」【又】法会称曰法要。
【佛学常见辞汇】
佛法的要义,亦即简约而枢要的法义。
(术语)简约说法之枢要者,即枢要之法义也。维摩经弟子品曰:「佛为诸比丘略说法要。」心地观经七曰:「是名为出世法要。」大日经疏一曰:「于此真言法要,方便修行,得至初地。」注维摩经五:「什曰:以要言说法,谓简要之言析繁理也。肇曰:善以约言而举多义,美其能得说法之要趣也。」【又】法会称曰法要。
【佛学常见辞汇】
佛法的要义,亦即简约而枢要的法义。
法前得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三种得之一。亦云牛王引前得。谓如车前牛行,能得立于前引所得之法来也。吾人得善恶之诸法,由此法前得。善恶之法以力强故,于法之现在位未来之前既得此法也。无记法者无得。
(术语)三种得之一。亦云牛王引前得。谓如车前牛行,能得立于前引所得之法来也。吾人得善恶之诸法,由此法前得。善恶之法以力强故,于法之现在位未来之前既得此法也。无记法者无得。
法后得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三种得之一。亦名犊子随后得。谓如牛子附随母牛,能得随所得之后而来也。善恶诸法,过去灭去之后,其诸法得我之身者,依于此得之力也。
(术语)三种得之一。亦名犊子随后得。谓如牛子附随母牛,能得随所得之后而来也。善恶诸法,过去灭去之后,其诸法得我之身者,依于此得之力也。
法界
【佛学大辞典】
(术语)梵名达磨驮都Dharmadha%tu,此云法界。又曰法性,亦曰实相。法界之义有多种,以二义释之:一就事,一约理。就事而言:法者诸法也,界者分界也。诸法各有自体,而分界不同故名法界。然则法界者,法之一,一名为法界,总该万有亦谓之一法界。是为严家所判四种法界中之事法界,台家约于俗谛释十法界之时即此义也。菩萨璎珞本业经上曰:「无明者名不了一切法,迷法界起三界业果。」止观五曰:「此十法各各因各各果,不相滥,故言十法界。」同辅行曰:「言法界者,法即诸法,界谓界分,相不同故。」资持记上一之三曰:「法界者十界依正也,尘沙者喻其多。」行事钞上之一曰:「法界尘沙。」【又】界者,边际之义,法者极法之边际之言,言广大深远无过于此之语。如言法界万灵,周遍法界等也。止观三曰:「出法界外何处更别有法?」同五曰:「当知法界外,更无复有法而为次第也。」四教仪集注半字谈五曰:「穷事边际云法界。」往生要集上曰:「周遍法界,拔苦众生。」又曰:「佛光明照法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约理而言,法相华严之释意,指真如之理性而谓之法界。或谓之真如法性,实相,实际。其体一也。界者因之义,依之而生诸圣道,故名法界。又界者性之义,是为诸法所依之性故。又诸法同一性故名法界。唯识述记九末曰:「三乘妙法,所依相故,名为法界。」胜鬘经宝窟下末曰:「法界者,界即境界。即是因义,圣人四念处等,皆取此性作境故。」探玄记十八曰:「界有三义:一是因义,依生圣道故。摄论云:法界者一切净法因故。又中边论云:圣法因为义故,是故说法界。二是性义,谓是诸法所依性故,此经上文云法界法性,并亦然故也。三是分齐义,谓诸缘起相不杂故。」是四种法界中理法界之义也。严家台家更指一一之法,法尔圆融,具足一切诸法,谓之法界。大乘止观曰:「法者法尔故,界者性别故,以此心体法尔具足一切法,故言法界。」四教仪集注半字谈五曰:「性恶融通曰法界。」止观五曰:「又此十法,一一当体皆是法界,故言十法界。」是四种法界中之事事无碍法界也。又支配于因果之理之法相范围名为法界。佛为超脱此范围者,故佛独屹立于法界之外。菩萨璎珞本业经上曰:「于一法界有三界报。一切有为法,若凡若圣,若见著,若因若果,不出法界,唯佛一人在法界外。」又十八界之一。意识所缘之境云法界,即六尘中之法尘也。此中总该有为无为之一切法以悉为意识之所缘也。行宗记二下曰:「法尘一界,兼通色心。」
【佛学常见辞汇】
1。法者诸法,界者分界,诸法各有自体,而分界不同,故称法界。2。法者诸法,界者边际之义,穷极诸法的边际,故称法界。3。法者诸法,界者性之义,诸法在外相上虽千差万别,但皆同一性,故称法界。4。一一之法,法尔圆融,具足一切诸法,故称法界。
【佛学次第统编】
法界即名达磨驮都,此云法界,又曰法性,亦曰实相。法界之义有多种,以二义释之,一就事,二约理。就事而言,法者诸法也,界者分界也。诸法各有自体,而分界不同,故名法界。然则法界者,法之一一名为法界,总该万有,亦谓之一法界,即事法界也。约理而言,指真如之理性,而谓之法界。或谓之真如、法性、实相,实际,其体一也。界者因之义,依之而生诸圣道,故名法界。又界者性之义,是为诸法所依之性故。又诸法同一性故,名为法界,是即理法界也。
【三藏法数】
谓意所知一切诸法,名为法界。
(术语)梵名达磨驮都Dharmadha%tu,此云法界。又曰法性,亦曰实相。法界之义有多种,以二义释之:一就事,一约理。就事而言:法者诸法也,界者分界也。诸法各有自体,而分界不同故名法界。然则法界者,法之一,一名为法界,总该万有亦谓之一法界。是为严家所判四种法界中之事法界,台家约于俗谛释十法界之时即此义也。菩萨璎珞本业经上曰:「无明者名不了一切法,迷法界起三界业果。」止观五曰:「此十法各各因各各果,不相滥,故言十法界。」同辅行曰:「言法界者,法即诸法,界谓界分,相不同故。」资持记上一之三曰:「法界者十界依正也,尘沙者喻其多。」行事钞上之一曰:「法界尘沙。」【又】界者,边际之义,法者极法之边际之言,言广大深远无过于此之语。如言法界万灵,周遍法界等也。止观三曰:「出法界外何处更别有法?」同五曰:「当知法界外,更无复有法而为次第也。」四教仪集注半字谈五曰:「穷事边际云法界。」往生要集上曰:「周遍法界,拔苦众生。」又曰:「佛光明照法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约理而言,法相华严之释意,指真如之理性而谓之法界。或谓之真如法性,实相,实际。其体一也。界者因之义,依之而生诸圣道,故名法界。又界者性之义,是为诸法所依之性故。又诸法同一性故名法界。唯识述记九末曰:「三乘妙法,所依相故,名为法界。」胜鬘经宝窟下末曰:「法界者,界即境界。即是因义,圣人四念处等,皆取此性作境故。」探玄记十八曰:「界有三义:一是因义,依生圣道故。摄论云:法界者一切净法因故。又中边论云:圣法因为义故,是故说法界。二是性义,谓是诸法所依性故,此经上文云法界法性,并亦然故也。三是分齐义,谓诸缘起相不杂故。」是四种法界中理法界之义也。严家台家更指一一之法,法尔圆融,具足一切诸法,谓之法界。大乘止观曰:「法者法尔故,界者性别故,以此心体法尔具足一切法,故言法界。」四教仪集注半字谈五曰:「性恶融通曰法界。」止观五曰:「又此十法,一一当体皆是法界,故言十法界。」是四种法界中之事事无碍法界也。又支配于因果之理之法相范围名为法界。佛为超脱此范围者,故佛独屹立于法界之外。菩萨璎珞本业经上曰:「于一法界有三界报。一切有为法,若凡若圣,若见著,若因若果,不出法界,唯佛一人在法界外。」又十八界之一。意识所缘之境云法界,即六尘中之法尘也。此中总该有为无为之一切法以悉为意识之所缘也。行宗记二下曰:「法尘一界,兼通色心。」
【佛学常见辞汇】
1。法者诸法,界者分界,诸法各有自体,而分界不同,故称法界。2。法者诸法,界者边际之义,穷极诸法的边际,故称法界。3。法者诸法,界者性之义,诸法在外相上虽千差万别,但皆同一性,故称法界。4。一一之法,法尔圆融,具足一切诸法,故称法界。
【佛学次第统编】
法界即名达磨驮都,此云法界,又曰法性,亦曰实相。法界之义有多种,以二义释之,一就事,二约理。就事而言,法者诸法也,界者分界也。诸法各有自体,而分界不同,故名法界。然则法界者,法之一一名为法界,总该万有,亦谓之一法界,即事法界也。约理而言,指真如之理性,而谓之法界。或谓之真如、法性、实相,实际,其体一也。界者因之义,依之而生诸圣道,故名法界。又界者性之义,是为诸法所依之性故。又诸法同一性故,名为法界,是即理法界也。
【三藏法数】
谓意所知一切诸法,名为法界。
三法界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严家除四法界中之第一事法界,就其他三法界,立三重之法界观,故有三法界之目。
【佛学次第统编】
三法界者,一事、二理、三无碍。华严疏云:「统唯一真法界,谓寂寥虚旷,冲深包博,总该万有,即是一心。体绝有无,相非生灭,莫寻其始,宁见中边。迷之则生死无穷,解之则廓尔大悟。诸佛證此妙觉圆明,现成菩提,为物开示,不知何以名目,强分理事二门?而理事浑融,无有障碍,略为三门,第一事法界,第二理法界,第三无障碍法界。」
(名数)严家除四法界中之第一事法界,就其他三法界,立三重之法界观,故有三法界之目。
【佛学次第统编】
三法界者,一事、二理、三无碍。华严疏云:「统唯一真法界,谓寂寥虚旷,冲深包博,总该万有,即是一心。体绝有无,相非生灭,莫寻其始,宁见中边。迷之则生死无穷,解之则廓尔大悟。诸佛證此妙觉圆明,现成菩提,为物开示,不知何以名目,强分理事二门?而理事浑融,无有障碍,略为三门,第一事法界,第二理法界,第三无障碍法界。」
五种法界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又华严家就所入之法界立五门:一有为法界,是前之事法界也。二无为法界,是前之理法界也。三亦有为亦无为法界,是前之事理无碍法界也。四非有为非无为法界,是亦事理无碍法界也。以事即理,则非有为,理即事,则非无为故也。五无障碍法界,是前之事事无碍法界也。已上五法界就有为无为之二分别四句,更加该收四句之一门为五门。见探玄记十八,大疏钞六十。
(名数)又华严家就所入之法界立五门:一有为法界,是前之事法界也。二无为法界,是前之理法界也。三亦有为亦无为法界,是前之事理无碍法界也。四非有为非无为法界,是亦事理无碍法界也。以事即理,则非有为,理即事,则非无为故也。五无障碍法界,是前之事事无碍法界也。已上五法界就有为无为之二分别四句,更加该收四句之一门为五门。见探玄记十八,大疏钞六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