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69,分38页显示 上一页 1 2 3 4 6 7 8 9 下一页
释法颖( 索 )
释法庄( 申 )
释法瑶( 杨 )
释法光
僧法缘( 法缘 俞 大名法缘 )
释法辩
孙法宗(名 宗之 )
毛法仁( 威 )
释法悟( 康 别称 吕姥 )
杨范(字 法僧 )
陆法真
释法申( 吕 )
顾法
释法宣( 王 )
其它辞典(续上)
戴法兴( 吴昌县男 )释法颖( 索 )
释法庄( 申 )
释法瑶( 杨 )
释法光
僧法缘( 法缘 俞 大名法缘 )
释法辩
孙法宗(名 宗之 )
毛法仁( 威 )
释法悟( 康 别称 吕姥 )
杨范(字 法僧 )
陆法真
释法申( 吕 )
顾法
释法宣( 王 )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14—465 【介绍】: 南朝宋会稽山阴人。少卖葛于山阴市,后为吏传署。好学能文,颇通古今,为孝武帝所重,为南鲁郡太守,兼中书通事舍人。凡选授迁转诛赏,悉令法兴参预。缘是多纳货贿,权重当时。前废帝立,迁越骑校尉,益专权。阉人华愿儿为帝所宠幸,所赐金帛,法兴常裁减,恨之。谗于帝,谓外间云:宫中有两天子。帝怒,免法兴官,赐死。全宋文·卷四十五
法兴,会稽山阴人,元嘉中为尚书仓部令史。大将军彭城王义康以为记室令史。义康败,历孝武征虏抚军记室掾,随府补南中郎典签。孝武建义,转参军,及即位,以为南台侍御史兼中书通事舍人。孝建初加建武将军南鲁郡太守,大明中封吴昌县男,转员外散骑侍郎、给事中、太子旅贲中郎将。废帝即位,迁越骑校尉,为阉人华愿儿所谮。免,寻赐死,泰始二年追复封爵,有集四卷。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二 弘法科(二)
生索氏。燉煌人。年十三。弃家依沙门法香。为弟子得度。游止凉州公府寺。与法力俱以解律显名。元嘉之季。游京师止新亭寺。孝武皇帝诏颖为都邑僧正。移居多宝寺习禅。造经像。极庄严之丽。又造药藏镇于长干。撰十诵戒本。并羯磨等文。没寿六十七。高僧传·卷第十一 明律
释法颖。姓索。燉煌人。十三出家为法香弟子。住凉州公府寺。与同学法力俱以律藏知名。颖伏膺已后。学无再请记在一闻。研精律部博涉经论。元嘉末下都止新亭寺。孝武南下改治此寺。以颖学业兼明。敕为都邑僧正。后辞任还多宝寺。常习定闲房。亦时开律席。及齐高即位。复敕为僧主。资给事事有倍常科。颖以从来信施造经像及药藏。镇于长干。齐建元四年卒。春秋六十有七。撰十诵戒本并羯磨等。时天宝寺又有慧文律师。亦善诸部毗尼。为琅琊王奂所事云。
人物简介
高僧传·卷第十二 诵经
释法庄。姓申。淮南人。十岁出家。为庐山慧远弟子。少以苦节标名。晚游关中从睿公禀学。元嘉初出都止道场寺。性率素止一中而已。诵大涅槃法华净名。每后夜讽诵。比房常闻庄户前有如兵仗羽卫之响。实天神来听也。宋大明初卒于寺。春秋七十有六。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七 摄念科
生杨氏。河东人。少好学。能求师于万里之外。元嘉中。过江住吴兴武康小山寺。迹不涉人间者。十有九年。太明六年。诏郡以礼致京师。与道猷同止新安寺。讲顿渐二悟义。降跸临筵。百辟陪从。九年著涅槃法华大品胜鬘等疏。元徽中殁。寿七十六。高僧传·卷第七 义解四
释法瑶。姓杨。河东人。少而好学寻问万里。宋景平中来游兖豫。贯极众经。傍通异部。后听东阿静公讲。众屡请覆述。静叹曰。吾不及也。元嘉中过江。吴兴沈演之特深器重。请还吴兴武康小山寺。首尾十有九年。自非祈请法事未尝出门。居于武康每岁开讲。三吴学者负笈盈衢。乃著涅槃法华大品胜鬘等义疏。大明六年敕吴兴郡致礼上京。与道猷同止新安寺。使顿渐二悟义各有宗。至便就讲。銮舆降跸百辟陪筵。珍年虽栖暮。而蔬苦弗改。戒节清白。道俗归焉。宋元徽中卒。春秋七十有六。时宋熙有昙瑶者。善净名十住及庄老又工草隶。为宋建平宣简王宏所重也。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九 遗身科
秦州陇西人也。史失其氏。年二十九。为沙门。不服纩帛。辟五谷。啖松叶松脂。及饮香油。以焚身自誓。稍积薪于记城寺。大明五年。十月二十日。果满其志。火至眉目。经声犹了了。时年四十。 始丰沙门法存。读莲经。慕药王焚身供养事。且欲以化其乡里之孱弱不立者。卒行其志。太守萧缅。遣沙门慧深。为塔表彰之。高僧传·卷第十二 亡身
释法光。秦州陇西人。少而有信。至二十九方出家。苦行头陀不服绵纩。绝五谷唯饵松叶。后誓志烧身。乃服松膏及饮油经于半年。至齐永明五年十月二十日。于陇西记城寺内集薪焚身以满先志。火来至目诵声犹记。至鼻乃昧。奄然而绝。春秋四十有一。时永明末始丰县有比丘法存。亦烧身供养。郡守萧缅遣沙门慧深。为起灰塔。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23—约479 【介绍】: 南朝齐女僧。东莞曾成人,俗姓俞。传说宋文帝元嘉九年,年十岁,与妹忽失所在,三日而归。后又去,一旬而还,便能作外国书语,且能讲经。遂出家。于家作精舍,昼夜讲经。比丘尼传·南齐
法缘。本姓俞。东官曾成人也。宋元嘉九年。年十岁。妹法䌽年九岁。未识经法。忽以其年二月八日俱失所在。经三日而归。说至净土天宫见佛。佛为开化。至九月十五日又去一旬乃还。便能作外国书语及诵经。见西域人言谑善相了解。十年正月十五日又复失去。田中作人见其随风飘飏上天。父母忧之祀神求福。既而经月乃返。返已出家披著法服持发而归。自说见佛及比丘尼。语云。汝前世因缘应为我弟子。举手摩头发自堕落。为立法名大名法缘。小曰法䌽。临遣还曰。可作精舍。当与汝经。法也缘等还家即毁神座缮立精庐。昼夜讲诵。夕中每有五色光明。流泛峰岭有若灯烛。自此以后容止华雅音制诠正。上京讽诵不能过也。刺史韦朗孔默并屈供养。闻其谈说甚敬异焉。因是土人皆事正法。年五十六。建元中卒也。
人物简介
比丘尼传·卷第二
法辩。丹阳人也。少出家为景福寺慧果弟子。忠谨清慎雅有素检。弊衣蔬饭不食薰辛。高简之誉早盛京邑。杨州刺史琅琊王郁甚相敬礼。后从道林寺外国沙门畺良耶舍咨禀禅观。如法修行通极精解。每预众席恒如睡寐。尝在斋堂众散不起。维那惊触如木石焉。驰以相告。皆来就视。须臾出定言语寻常。众咸钦服倍加崇重。大明七年而卒。年六十馀。先是二日上定林寺超法师梦一宫城庄严显丽。服玩光赫非世所有。男女装饰充满其中。唯不见有主。即问其故。答曰。景福法辩当来生此。明日应到。辩其日唯觉肉战。即遣告众。大小皆集。自云。有异人来我左右。乍显乍晦如影如云。言讫坐绝。其后复有道照僧辩。亦以精进知名。道照本姓杨。北地徐人也饭蔬诵经为临贺王之所供养。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一名宗之。南朝宋吴兴人。父随孙恩入海,被害,尸骸不收。母兄并饿死。法宗年小流散,至十六,方得还。单身勤苦,霜行草宿,营葬母兄,俭而有礼。入海求父尸,闻说至亲以血沥骨当悉渍浸,乃操刀见沿海枯骸则刻肉灌血,如此十余年,臂胫无完皮,终不能逢。遂终身不娶,衰绖守墓。宋孝武帝孝建初,扬州辟为文学从事,不就。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65 【介绍】: 北魏荥阳阳武人,毛脩之子。文成帝初为金部尚书,袭爵。后转殿中尚书,加散骑常侍。法仁言声壮大,至于军旅田狩,唱呼处分,振于山谷。卒谥威。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二 弘法科(二)
齐州人。史不书氏。世力田。有六子皆出家。悟年五十。丧妻为沙门。诵大小品法华。每有虎踞前。若听者。性不食粳米。日唯麦饭一杯而已。武昌太守阮晦为开樊山之阳。隐士郭长翔所居之地。为堂宇。以处之。脩头陀行。尤谨禅坐。或定屡日。齐永明七年。殁寿九十七 又有慧明者。生康氏。康居人。止东安寺。登赤城。慕道猷昙兰之风。结茅而居焉。梦妇人自称吕姥。曰我当卫护。文宣尽礼致之。一至京师即去。建武中殁。寿七十一。高僧传·卷第十一 习禅
释法悟。齐人。家以田桑为业。有男六人普皆成长。晤年五十丧妻。举家郁然慕道。父子七人悉共出家。南至武昌履行山水。见樊山之阳可为幽迁之处。本隐士郭长翔所止。于是有意终焉。时武昌太守陈留阮晦。闻而奇之。因为剪径开山造立房室晤不食粳米常资麦饭。日一食而已。诵大小品法华。常六时行道。头陀山泽不避虎兕。有时在树下坐禅。或经日不起。以齐永明七年卒于山中。春秋七十有九。后有沙门道济。踵其高业。今武昌谓其所住为头陀寺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北魏长乐广宗人,字法僧。文成帝时,坐事被宫刑。初为中谒者,宣武帝崩,出为白水太守。胡太后临朝,征为常侍,出为华州刺史,父子纳货,劳役兵民,被劾废。再起,官终华州大中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南朝宋吴郡人。孝武帝时,历官有清节,尝为刘秀之安北录事参军。明帝初,为南海太守,卒官。
人物简介
续高僧传·卷第五 义解篇初
释法申。本姓吕。任城人也。祖世寓居青州。申幼出家。夙怀儒素广学经论。妙思独远弥历年祀。规空画有日夜惆怅。隐士平原明昙聊嘲之曰。三阳在节明辰淑景。何不饮美酒赋新诗。而终日竟岁瞪视四壁。百年俄顷。知得成儒素以不。答曰。盖是平生鄙好。何论得失。顷之而大明成论。誉美州乡值宋太始之初庄严寺法集。敕请度江住安乐寺。累当师匠道俗钦赏。建元之中遭本亲远丧。道途回岨有碍北归。因尔屏绝人事杜塞讲说。逮齐竟陵王萧子良永明之中。请二十法师。弘宣讲授苦相徵屈。辞不获免。当斯之盛无与友者。兼又淳厚仁慧不出厉言。安闲守素不狎人世。以天监二年卒。春秋七十有四。时复有道达慧命。并以勤学显名。达姓裴。河东闻喜人。住广陵永福精舍。少以孝行知名。拯济危险道闰江濆。永明中为南兖州僧正在职廉洁雅有治才。罢任之日唯有纸故五束。慧命广陵人。住安乐寺。开济笃素。专以成实见知。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五十四
法,大明中举扬州秀才,不弟。
人物简介
比丘尼传·卷第四
法宣。本姓王。剡人也。父道寄世奉正法。宣幼而有离俗之志。年始七岁而蔬食苦节。及至十八诵法华经。首尾通利解其指归。坐卧辄见帐盖覆之。骤有媒娉誓而弗许。至年二十四。父母携就剡齐明寺德乐尼。改服从禁。即于是日帐盖自消。博览经书深入理味。成戒以后乡邑时人望昭义道莫不服其精致。逮宋氏之季有僧柔法师。周游东夏讲宣经论。自嶀嵊而之禹穴。或登灵隐。或往姑苏。僧柔数论之趣。惠其经书之要。咸畅其精微究其渊奥。及齐永明中。又从惠熙法师咨受十诵。所餐日优所见月赜。于是移住山阴招明寺。经律递讲声高于越。不立私财。以䞋施之物修饰寺宇造构精华状若神工。写经铸像靡不必备。吴郡张援颖川庾咏。汝南周颙皆时之名秀。莫不躬往礼敬。齐巴陵王萧照胄出守会稽。厚加供待。梁衡阳王元简到郡请为母师。春秋八十有三。梁天监十五年而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