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927,分129页显示 上一页 34 35 36 37 38 40 41 42 43 下一页
东山法门
底哩三昧耶不动尊圣者念诵秘密法
底哩三昧耶不动尊威怒王使者念诵法
空法
长者法志妻经
长寿法
果上法门
果极法身
秉法
竺法护
竺法兰
金光明忏法
金光明忏法补助仪
五部部主 五部法王
佛类词典(续上)
事理无碍法界东山法门
底哩三昧耶不动尊圣者念诵秘密法
底哩三昧耶不动尊威怒王使者念诵法
空法
长者法志妻经
长寿法
果上法门
果极法身
秉法
竺法护
竺法兰
金光明忏法
金光明忏法补助仪
五部部主 五部法王
事理无碍法界
【佛学大辞典】
(术语)四法界之一。(参见:法界)
【佛学常见辞汇】
四法界之一。(参见:四法界)
(术语)四法界之一。(参见:法界)
【佛学常见辞汇】
四法界之一。(参见:四法界)
法界
【佛学大辞典】
(术语)梵名达磨驮都Dharmadha%tu,此云法界。又曰法性,亦曰实相。法界之义有多种,以二义释之:一就事,一约理。就事而言:法者诸法也,界者分界也。诸法各有自体,而分界不同故名法界。然则法界者,法之一,一名为法界,总该万有亦谓之一法界。是为严家所判四种法界中之事法界,台家约于俗谛释十法界之时即此义也。菩萨璎珞本业经上曰:「无明者名不了一切法,迷法界起三界业果。」止观五曰:「此十法各各因各各果,不相滥,故言十法界。」同辅行曰:「言法界者,法即诸法,界谓界分,相不同故。」资持记上一之三曰:「法界者十界依正也,尘沙者喻其多。」行事钞上之一曰:「法界尘沙。」【又】界者,边际之义,法者极法之边际之言,言广大深远无过于此之语。如言法界万灵,周遍法界等也。止观三曰:「出法界外何处更别有法?」同五曰:「当知法界外,更无复有法而为次第也。」四教仪集注半字谈五曰:「穷事边际云法界。」往生要集上曰:「周遍法界,拔苦众生。」又曰:「佛光明照法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约理而言,法相华严之释意,指真如之理性而谓之法界。或谓之真如法性,实相,实际。其体一也。界者因之义,依之而生诸圣道,故名法界。又界者性之义,是为诸法所依之性故。又诸法同一性故名法界。唯识述记九末曰:「三乘妙法,所依相故,名为法界。」胜鬘经宝窟下末曰:「法界者,界即境界。即是因义,圣人四念处等,皆取此性作境故。」探玄记十八曰:「界有三义:一是因义,依生圣道故。摄论云:法界者一切净法因故。又中边论云:圣法因为义故,是故说法界。二是性义,谓是诸法所依性故,此经上文云法界法性,并亦然故也。三是分齐义,谓诸缘起相不杂故。」是四种法界中理法界之义也。严家台家更指一一之法,法尔圆融,具足一切诸法,谓之法界。大乘止观曰:「法者法尔故,界者性别故,以此心体法尔具足一切法,故言法界。」四教仪集注半字谈五曰:「性恶融通曰法界。」止观五曰:「又此十法,一一当体皆是法界,故言十法界。」是四种法界中之事事无碍法界也。又支配于因果之理之法相范围名为法界。佛为超脱此范围者,故佛独屹立于法界之外。菩萨璎珞本业经上曰:「于一法界有三界报。一切有为法,若凡若圣,若见著,若因若果,不出法界,唯佛一人在法界外。」又十八界之一。意识所缘之境云法界,即六尘中之法尘也。此中总该有为无为之一切法以悉为意识之所缘也。行宗记二下曰:「法尘一界,兼通色心。」
【佛学常见辞汇】
1。法者诸法,界者分界,诸法各有自体,而分界不同,故称法界。2。法者诸法,界者边际之义,穷极诸法的边际,故称法界。3。法者诸法,界者性之义,诸法在外相上虽千差万别,但皆同一性,故称法界。4。一一之法,法尔圆融,具足一切诸法,故称法界。
【佛学次第统编】
法界即名达磨驮都,此云法界,又曰法性,亦曰实相。法界之义有多种,以二义释之,一就事,二约理。就事而言,法者诸法也,界者分界也。诸法各有自体,而分界不同,故名法界。然则法界者,法之一一名为法界,总该万有,亦谓之一法界,即事法界也。约理而言,指真如之理性,而谓之法界。或谓之真如、法性、实相,实际,其体一也。界者因之义,依之而生诸圣道,故名法界。又界者性之义,是为诸法所依之性故。又诸法同一性故,名为法界,是即理法界也。
【三藏法数】
谓意所知一切诸法,名为法界。
(术语)梵名达磨驮都Dharmadha%tu,此云法界。又曰法性,亦曰实相。法界之义有多种,以二义释之:一就事,一约理。就事而言:法者诸法也,界者分界也。诸法各有自体,而分界不同故名法界。然则法界者,法之一,一名为法界,总该万有亦谓之一法界。是为严家所判四种法界中之事法界,台家约于俗谛释十法界之时即此义也。菩萨璎珞本业经上曰:「无明者名不了一切法,迷法界起三界业果。」止观五曰:「此十法各各因各各果,不相滥,故言十法界。」同辅行曰:「言法界者,法即诸法,界谓界分,相不同故。」资持记上一之三曰:「法界者十界依正也,尘沙者喻其多。」行事钞上之一曰:「法界尘沙。」【又】界者,边际之义,法者极法之边际之言,言广大深远无过于此之语。如言法界万灵,周遍法界等也。止观三曰:「出法界外何处更别有法?」同五曰:「当知法界外,更无复有法而为次第也。」四教仪集注半字谈五曰:「穷事边际云法界。」往生要集上曰:「周遍法界,拔苦众生。」又曰:「佛光明照法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约理而言,法相华严之释意,指真如之理性而谓之法界。或谓之真如法性,实相,实际。其体一也。界者因之义,依之而生诸圣道,故名法界。又界者性之义,是为诸法所依之性故。又诸法同一性故名法界。唯识述记九末曰:「三乘妙法,所依相故,名为法界。」胜鬘经宝窟下末曰:「法界者,界即境界。即是因义,圣人四念处等,皆取此性作境故。」探玄记十八曰:「界有三义:一是因义,依生圣道故。摄论云:法界者一切净法因故。又中边论云:圣法因为义故,是故说法界。二是性义,谓是诸法所依性故,此经上文云法界法性,并亦然故也。三是分齐义,谓诸缘起相不杂故。」是四种法界中理法界之义也。严家台家更指一一之法,法尔圆融,具足一切诸法,谓之法界。大乘止观曰:「法者法尔故,界者性别故,以此心体法尔具足一切法,故言法界。」四教仪集注半字谈五曰:「性恶融通曰法界。」止观五曰:「又此十法,一一当体皆是法界,故言十法界。」是四种法界中之事事无碍法界也。又支配于因果之理之法相范围名为法界。佛为超脱此范围者,故佛独屹立于法界之外。菩萨璎珞本业经上曰:「于一法界有三界报。一切有为法,若凡若圣,若见著,若因若果,不出法界,唯佛一人在法界外。」又十八界之一。意识所缘之境云法界,即六尘中之法尘也。此中总该有为无为之一切法以悉为意识之所缘也。行宗记二下曰:「法尘一界,兼通色心。」
【佛学常见辞汇】
1。法者诸法,界者分界,诸法各有自体,而分界不同,故称法界。2。法者诸法,界者边际之义,穷极诸法的边际,故称法界。3。法者诸法,界者性之义,诸法在外相上虽千差万别,但皆同一性,故称法界。4。一一之法,法尔圆融,具足一切诸法,故称法界。
【佛学次第统编】
法界即名达磨驮都,此云法界,又曰法性,亦曰实相。法界之义有多种,以二义释之,一就事,二约理。就事而言,法者诸法也,界者分界也。诸法各有自体,而分界不同,故名法界。然则法界者,法之一一名为法界,总该万有,亦谓之一法界,即事法界也。约理而言,指真如之理性,而谓之法界。或谓之真如、法性、实相,实际,其体一也。界者因之义,依之而生诸圣道,故名法界。又界者性之义,是为诸法所依之性故。又诸法同一性故,名为法界,是即理法界也。
【三藏法数】
谓意所知一切诸法,名为法界。
四法界
【佛学大辞典】
(术语)华严宗所立四种之法界也。(参见:法界)
【佛学常见辞汇】
华严宗所立,即事法界、理法界、理事无碍法界、事事无碍法界。世间万法差别之相,各有其不同,不能混淆,名事法界;真如平等的理体,为万法所依,名理法界;真如能生万法,故万法即是真如,理体事相,互融互具,无碍通达,理即是事,事即是理,名理事无碍法界;诸法互摄,重重无尽,不相妨碍,一多相即,大小互容,举一全收,具足相应,名事事无碍法界。
【佛学次第统编】
法界者,一切众生身心之本体也。法规则也,界有性分二义。若约事说界,即是分义,谓随事分别故也。若约理说界,即是性义,谓诸法性不能变易故也。以此性分互相交络,则成理事无碍法界。以理融事,一一融通,则成事事无碍法界也。
一、事法界 谓诸众生色心等法,一一差别,各有分齐,故名事法界。
二、理法界 谓诸众生色心等法,虽有差别,而同一体性,故名理法界。
三、理事无碍法界 谓理由事显,事揽理成,理事互融,故名理事无碍法界。
四、事事无碍法界 谓一切分齐事法,称性融通,一多相即,大小互容,重重无尽,故名事事无碍法界。
【三藏法数】
(出华严法界观)
法界者,一切众生身心之本体也。法,轨则也,界有性、分二义。若约事说,界即是分义,谓随事分别故也;若约理说,界即是性义,谓诸法性不能变易故也。以此性、分互相交络,则成理事无碍法界。以理融事,一一融通,则成事事无碍法界也。
〔一、事法界〕,谓诸众生色心等法,一一差别,各有分齐,故名事法界。(分齐者,限量也。)
〔二、理法界〕,谓诸众生色心等法,虽有差别,而同一体性,故名理法界。
〔三、理事无碍法界〕,谓理由事显,事揽理成,理事互融,故名理事无碍法界。
〔四、事事无碍法界〕,谓一切分齐事法,称性融通,一多相即,大小互容,重重无尽,故名事事无碍法界。
(术语)华严宗所立四种之法界也。(参见:法界)
【佛学常见辞汇】
华严宗所立,即事法界、理法界、理事无碍法界、事事无碍法界。世间万法差别之相,各有其不同,不能混淆,名事法界;真如平等的理体,为万法所依,名理法界;真如能生万法,故万法即是真如,理体事相,互融互具,无碍通达,理即是事,事即是理,名理事无碍法界;诸法互摄,重重无尽,不相妨碍,一多相即,大小互容,举一全收,具足相应,名事事无碍法界。
【佛学次第统编】
法界者,一切众生身心之本体也。法规则也,界有性分二义。若约事说界,即是分义,谓随事分别故也。若约理说界,即是性义,谓诸法性不能变易故也。以此性分互相交络,则成理事无碍法界。以理融事,一一融通,则成事事无碍法界也。
一、事法界 谓诸众生色心等法,一一差别,各有分齐,故名事法界。
二、理法界 谓诸众生色心等法,虽有差别,而同一体性,故名理法界。
三、理事无碍法界 谓理由事显,事揽理成,理事互融,故名理事无碍法界。
四、事事无碍法界 谓一切分齐事法,称性融通,一多相即,大小互容,重重无尽,故名事事无碍法界。
【三藏法数】
(出华严法界观)
法界者,一切众生身心之本体也。法,轨则也,界有性、分二义。若约事说,界即是分义,谓随事分别故也;若约理说,界即是性义,谓诸法性不能变易故也。以此性、分互相交络,则成理事无碍法界。以理融事,一一融通,则成事事无碍法界也。
〔一、事法界〕,谓诸众生色心等法,一一差别,各有分齐,故名事法界。(分齐者,限量也。)
〔二、理法界〕,谓诸众生色心等法,虽有差别,而同一体性,故名理法界。
〔三、理事无碍法界〕,谓理由事显,事揽理成,理事互融,故名理事无碍法界。
〔四、事事无碍法界〕,谓一切分齐事法,称性融通,一多相即,大小互容,重重无尽,故名事事无碍法界。
东山法门
【佛学大辞典】
(杂语)禅宗四祖道信,五祖弘忍,俱住黄梅东山,引接学人。故云:宋高僧传八曰:「昔魏末有天竺沙门达摩者,得禅宗妙法。自释迦佛相传,授以衣钵为记。隐于嵩山少林寺。寻卒,以法付慧可,可付璨,璨付道信,信付忍。忍与信俱住东山,故谓其法为东山法门。」
【佛学常见辞汇】
指五祖的法门,因五祖弘忍禅师住在蕲州黄梅县之黄梅山,其山在县之东部,因而叫做东山。
(杂语)禅宗四祖道信,五祖弘忍,俱住黄梅东山,引接学人。故云:宋高僧传八曰:「昔魏末有天竺沙门达摩者,得禅宗妙法。自释迦佛相传,授以衣钵为记。隐于嵩山少林寺。寻卒,以法付慧可,可付璨,璨付道信,信付忍。忍与信俱住东山,故谓其法为东山法门。」
【佛学常见辞汇】
指五祖的法门,因五祖弘忍禅师住在蕲州黄梅县之黄梅山,其山在县之东部,因而叫做东山。
底哩三昧耶不动尊圣者念诵秘密法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三卷,唐不空译。说念诵佛莲金三部不动尊之仪轨。
(经名)三卷,唐不空译。说念诵佛莲金三部不动尊之仪轨。
底哩三昧耶不动尊威怒王使者念诵法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一卷,唐不空译。说念诵三部不动使者之仪轨。
(经名)一卷,唐不空译。说念诵三部不动使者之仪轨。
空法
【佛学大辞典】
(术语)观我空法空有为空无为空等空理之法。般若经说之。宝积经七十八曰:「欲除如是过,当离诸利养。远离在空闲,修习于空法。」中论二曰:「大圣说空法,为离诸见故。」法华经弟子授记品曰:「于诸佛所说空法,明了通达。」【又】谓小乘之涅槃。法华经譬喻品曰:「我悉除邪见,于空法得證。」
【佛学常见辞汇】
观我空法空有为空无为空等空理之法。
(术语)观我空法空有为空无为空等空理之法。般若经说之。宝积经七十八曰:「欲除如是过,当离诸利养。远离在空闲,修习于空法。」中论二曰:「大圣说空法,为离诸见故。」法华经弟子授记品曰:「于诸佛所说空法,明了通达。」【又】谓小乘之涅槃。法华经譬喻品曰:「我悉除邪见,于空法得證。」
【佛学常见辞汇】
观我空法空有为空无为空等空理之法。
长者法志妻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一卷,失译。佛在祇园入城乞食,教化长者法志之妻及其下婢,皆使转男子得道记。
(经名)一卷,失译。佛在祇园入城乞食,教化长者法志之妻及其下婢,皆使转男子得道记。
长寿法
【佛学大辞典】
(术语)以阿字之数息观,成就长寿。
(术语)以阿字之数息观,成就长寿。
果上法门
【佛学大辞典】
(术语)依大悲之加持力,因位之人亦得闻之,然其实唯为佛与佛之法门,非菩萨已下之当分,甚深之教法也。法华经方便品曰:「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大日经疏一曰:「如是智印,唯佛与佛乃能持之。」
(术语)依大悲之加持力,因位之人亦得闻之,然其实唯为佛与佛之法门,非菩萨已下之当分,甚深之教法也。法华经方便品曰:「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大日经疏一曰:「如是智印,唯佛与佛乃能持之。」
果极法身
【佛学大辞典】
(术语)满果极成之法身也。对于应化法身而言。与法性身同义。璎珞经卷下因果品所谓「有二法身,一果极法身,二应化法身,」是也。
【佛学常见辞汇】
与法性身同义。
(术语)满果极成之法身也。对于应化法身而言。与法性身同义。璎珞经卷下因果品所谓「有二法身,一果极法身,二应化法身,」是也。
【佛学常见辞汇】
与法性身同义。
秉法
【佛学大辞典】
(术语)羯磨法四种之第一。行羯磨法时受戒忏悔等之法也。(参见:羯磨)
(术语)羯磨法四种之第一。行羯磨法时受戒忏悔等之法也。(参见:羯磨)
羯磨
【佛学大辞典】
(术语)Karma,译曰作业。作授戒忏悔等业事之一种宣告式也。以由此宣告文而其事成就故也。行事钞上一曰:「明了论疏翻为业也,所作是业,亦翻为所作。百论云事也。若约义求,翻为办事。」玄应音义十四曰:「羯磨此译云作法办事,优婆离问经作剑暮,此梵言之讹也。」慧苑音义上曰:「羯磨此云办事,谓诸法事由玆成办也。」此羯磨必具四法:一,法。正举行之作法也。名之为秉法。二,事。或犯罪之事,或忏悔之事等,羯磨所行之事实也。三,人。就行羯磨而定之人数也。四,界。行羯磨处之结界也。见行事钞上一。又其秉法有三种:一,心念法。二,对首法。三,众僧法。心念法者,事至微小之时,或界中无人,虽无众僧及对首,亦独发心念境,而明了口言之,则其事成办,谓之独秉。此心念法又有三:一,但心念法。唯得自说,界中假令有人,亦不要对之,如忏轻微之突吉罗罪。二,对首心念法。原是对首之法,由界内无人而佛开心念,说净受药等之事也。三,众心法念。原是众僧法。但界内无人,故开独秉之心念。二,对首法。对首者对一人已上三人之比丘而说之也。此有二:一,但对首法,为当分之对首法,故界中有多僧,不要用之,对首于一人乃至三人即事足也。受三衣等事是也。二,众法对首,可为众僧法者,由界中无人而开对,与前心念同。三,众僧法,必四人以上秉羯磨,是为僧所秉,故曰众僧法,亦云僧秉(慈恩以三人以上为众,南山以四人以上为众)。此有三:一单白,或曰白一Jn^aptikarma,巴Natti(此为唱言,以为白一不可也,此实非羯磨之形式,合此唱言与决定之二,而羯磨成就),或事,或常所行,或严制,一说告僧,事便成也。二白二Jn^apti-dvitiyam% Karmava%ca%,巴Natti duttiya% Kamma-va%ca%,由参涉而宜通和。故先为表白,举事告知,后举一羯磨,量处可不也。通于白及羯磨谓之白二。三白四Jn^apti-caturtkan% Karma-va%ca%,巴Natti-catuttha% Kamma-va%ca%,于受戒忏重等事,先以一白告事使知。后举三回羯磨,量处可不也。一白三羯磨合为白四。见行事钞上一。据上行事钞之说观之,则惟心念,似亦成羯磨。但律文所教之羯磨。非如此简单自由者。事事必规定一定之形式。前述中惟众僧法之一,为真羯磨。羯磨有一定之形式。亦须一定之人众。此人众不可以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或得罪者,俗人等,加于人数。必取清净同见之和合僧。比丘尼之羯磨,必须比丘之同数者列坐。故为上数之倍。羯磨最重大之要件,在无非法(不具一定之形式者)及无不和合(同一结界内僧之意见缺一致者)。
【佛学常见辞汇】
华译作业,即作授戒忏悔等事业的一种宣告仪式,由此宣告仪式的宣告文,而成就所作之业。
(术语)Karma,译曰作业。作授戒忏悔等业事之一种宣告式也。以由此宣告文而其事成就故也。行事钞上一曰:「明了论疏翻为业也,所作是业,亦翻为所作。百论云事也。若约义求,翻为办事。」玄应音义十四曰:「羯磨此译云作法办事,优婆离问经作剑暮,此梵言之讹也。」慧苑音义上曰:「羯磨此云办事,谓诸法事由玆成办也。」此羯磨必具四法:一,法。正举行之作法也。名之为秉法。二,事。或犯罪之事,或忏悔之事等,羯磨所行之事实也。三,人。就行羯磨而定之人数也。四,界。行羯磨处之结界也。见行事钞上一。又其秉法有三种:一,心念法。二,对首法。三,众僧法。心念法者,事至微小之时,或界中无人,虽无众僧及对首,亦独发心念境,而明了口言之,则其事成办,谓之独秉。此心念法又有三:一,但心念法。唯得自说,界中假令有人,亦不要对之,如忏轻微之突吉罗罪。二,对首心念法。原是对首之法,由界内无人而佛开心念,说净受药等之事也。三,众心法念。原是众僧法。但界内无人,故开独秉之心念。二,对首法。对首者对一人已上三人之比丘而说之也。此有二:一,但对首法,为当分之对首法,故界中有多僧,不要用之,对首于一人乃至三人即事足也。受三衣等事是也。二,众法对首,可为众僧法者,由界中无人而开对,与前心念同。三,众僧法,必四人以上秉羯磨,是为僧所秉,故曰众僧法,亦云僧秉(慈恩以三人以上为众,南山以四人以上为众)。此有三:一单白,或曰白一Jn^aptikarma,巴Natti(此为唱言,以为白一不可也,此实非羯磨之形式,合此唱言与决定之二,而羯磨成就),或事,或常所行,或严制,一说告僧,事便成也。二白二Jn^apti-dvitiyam% Karmava%ca%,巴Natti duttiya% Kamma-va%ca%,由参涉而宜通和。故先为表白,举事告知,后举一羯磨,量处可不也。通于白及羯磨谓之白二。三白四Jn^apti-caturtkan% Karma-va%ca%,巴Natti-catuttha% Kamma-va%ca%,于受戒忏重等事,先以一白告事使知。后举三回羯磨,量处可不也。一白三羯磨合为白四。见行事钞上一。据上行事钞之说观之,则惟心念,似亦成羯磨。但律文所教之羯磨。非如此简单自由者。事事必规定一定之形式。前述中惟众僧法之一,为真羯磨。羯磨有一定之形式。亦须一定之人众。此人众不可以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或得罪者,俗人等,加于人数。必取清净同见之和合僧。比丘尼之羯磨,必须比丘之同数者列坐。故为上数之倍。羯磨最重大之要件,在无非法(不具一定之形式者)及无不和合(同一结界内僧之意见缺一致者)。
【佛学常见辞汇】
华译作业,即作授戒忏悔等事业的一种宣告仪式,由此宣告仪式的宣告文,而成就所作之业。
竺法护
【佛学大辞典】
(人名)姓竺,名法护。梵名昙摩罗察。(参见:竺昙摩罗)
(人名)姓竺,名法护。梵名昙摩罗察。(参见:竺昙摩罗)
竺法兰
【佛学大辞典】
(人名)姓竺,名法兰。中印度人,汉明帝永平中与迦叶摩腾共来我国,译四十二章经等。见高僧传二。
【佛学常见辞汇】
中印度人,与迦叶摩腾,同来中国,宏扬佛法。
(人名)姓竺,名法兰。中印度人,汉明帝永平中与迦叶摩腾共来我国,译四十二章经等。见高僧传二。
【佛学常见辞汇】
中印度人,与迦叶摩腾,同来中国,宏扬佛法。
金光明忏法
【佛学大辞典】
(修法)或单名金光明忏。指金光明经所说之忏悔法,又指记其法文而言。
【佛学大辞典】
(修法)天台大师依金光明经而创之,宋遵式完成之,撰金光明忏法补助仪一卷,常为国家修之,亦名吉祥忏法。
【佛学常见辞汇】
又名吉祥忏法,天台大师依金光明经而创之,宋遵式完成之,撰金光明忏法补助仪一卷。
(修法)或单名金光明忏。指金光明经所说之忏悔法,又指记其法文而言。
【佛学大辞典】
(修法)天台大师依金光明经而创之,宋遵式完成之,撰金光明忏法补助仪一卷,常为国家修之,亦名吉祥忏法。
【佛学常见辞汇】
又名吉祥忏法,天台大师依金光明经而创之,宋遵式完成之,撰金光明忏法补助仪一卷。
金光明忏法补助仪
【佛学大辞典】
(书名)一卷,宋遵式著。记金光明忏法之修法。
(书名)一卷,宋遵式著。记金光明忏法之修法。
五部部主 五部法王
【佛学大辞典】
(杂语)诸部要目以大日如来等五佛为部主,秘藏记依之。日本安然之瑜祇经疏,名之为部王,以五方之五大明王为部主(主有二义,一因主之义,二如执权,有管领之义,如诸部要目,则据初义,如安然则据后义)。
(杂语)诸部要目以大日如来等五佛为部主,秘藏记依之。日本安然之瑜祇经疏,名之为部王,以五方之五大明王为部主(主有二义,一因主之义,二如执权,有管领之义,如诸部要目,则据初义,如安然则据后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