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927,分129页显示 上一页 26 27 28 29 30 32 33 34 35 下一页
有法差别相违因
有法空
有法意许
有记法
有漏善法
合作法
印光法师文钞
印佛作法
延命法
自受法乐
自饿法
色法
伎艺天女念诵法
地藏与法藏
佛类词典(续上)
有法自相相违因有法差别相违因
有法空
有法意许
有记法
有漏善法
合作法
印光法师文钞
印佛作法
延命法
自受法乐
自饿法
色法
伎艺天女念诵法
地藏与法藏
有法自相相违因
【佛学大辞典】
(术语)四相违之第三。有法者,宗之前名辞,自相者,于其前名辞发表之事件,相违者,反对之意。即谓立者所设之因,望其宗之前名辞时,缺因之后二相,故不为成立其前名辞发表之事件之因,而反为可打消之之理由,遂至敌者即用其因,成立反对之宗者。见因明入正理论等。
(术语)四相违之第三。有法者,宗之前名辞,自相者,于其前名辞发表之事件,相违者,反对之意。即谓立者所设之因,望其宗之前名辞时,缺因之后二相,故不为成立其前名辞发表之事件之因,而反为可打消之之理由,遂至敌者即用其因,成立反对之宗者。见因明入正理论等。
有法差别相违因
【佛学大辞典】
(术语)四相违之第四。有法者,宗之前名辞,差别者,其前名辞里面所含之别件,相违者,反对之意。凡狡黠之论法,于宗之前名辞,怀抱二种之意许,立者成立其一,希敌者不成立。今立者所陈之因,于宜关系之同品不关系,反关系于不应关系之异品,缺因之后二相,敌者因之却为无过之因,是即有法差别相违因也。亦见因明入正理论等。
(术语)四相违之第四。有法者,宗之前名辞,差别者,其前名辞里面所含之别件,相违者,反对之意。凡狡黠之论法,于宗之前名辞,怀抱二种之意许,立者成立其一,希敌者不成立。今立者所陈之因,于宜关系之同品不关系,反关系于不应关系之异品,缺因之后二相,敌者因之却为无过之因,是即有法差别相违因也。亦见因明入正理论等。
有法空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参见:空)
【三藏法数】
谓诸法从因缘和合,故有法生,是法体本不实,名有法空。又谓现在一切法及无为法名为有法,如是有法皆空,亦名有法空。
(术语)(参见:空)
【三藏法数】
谓诸法从因缘和合,故有法生,是法体本不实,名有法空。又谓现在一切法及无为法名为有法,如是有法皆空,亦名有法空。
空
【佛学大辞典】
(术语)因缘所生之法,究竟而无实体曰空。又谓理体之空寂。维摩经弟子品曰:「诸法究竟无所有,是空义。」同注「肇曰:小乘观法缘起,内无真主为空义。虽能观空,而于空未能都泯,故不究竟。大乘在有不有,在空不空,理无不极,所以究竟空义也。」大乘义章二曰:「空者就理彰名,理寂名空。」同二曰:「空者理之别目,绝众相故名为空。」万善同归集五曰:「教所明空,以不可得故,无实性故,是不断灭之无。」梵S/u%nyata%。
【佛学常见辞汇】
因缘和合而生的一切事物,究竟而无实体,叫做空,也是假和不实的意思。
【佛学次第统编】
男女一异等诸相无实,因缘所生,究竟无体,故谓之空。
(术语)因缘所生之法,究竟而无实体曰空。又谓理体之空寂。维摩经弟子品曰:「诸法究竟无所有,是空义。」同注「肇曰:小乘观法缘起,内无真主为空义。虽能观空,而于空未能都泯,故不究竟。大乘在有不有,在空不空,理无不极,所以究竟空义也。」大乘义章二曰:「空者就理彰名,理寂名空。」同二曰:「空者理之别目,绝众相故名为空。」万善同归集五曰:「教所明空,以不可得故,无实性故,是不断灭之无。」梵S/u%nyata%。
【佛学常见辞汇】
因缘和合而生的一切事物,究竟而无实体,叫做空,也是假和不实的意思。
【佛学次第统编】
男女一异等诸相无实,因缘所生,究竟无体,故谓之空。
有法意许
【佛学大辞典】
(术语)宗之前名辞所用之语为立敌共许,然以狡黠之手段,秘有别种之意见者。四相违中,有法自相相违因与有法差别相违,敌者看破有法意许,即以立者自身之因喻破立者,立者之过误也。
(术语)宗之前名辞所用之语为立敌共许,然以狡黠之手段,秘有别种之意见者。四相违中,有法自相相违因与有法差别相违,敌者看破有法意许,即以立者自身之因喻破立者,立者之过误也。
有记法
【佛学大辞典】
(术语)善恶二法,其相显了,得记别当来之果相,故云有记法。即有可引异熟果表象之法也。见毗婆沙论五十一。
(术语)善恶二法,其相显了,得记别当来之果相,故云有记法。即有可引异熟果表象之法也。见毗婆沙论五十一。
有漏善法
【佛学大辞典】
(术语)有漏之业因有善恶,五戒十善,是善地,五逆十恶,是恶法。有漏之善法,招有漏之乐果,即人天之果报。有漏之恶法,招有漏之苦果,即鬼畜之果报。
【佛学常见辞汇】
带有烦恼的善法,如五戒十善是。
(术语)有漏之业因有善恶,五戒十善,是善地,五逆十恶,是恶法。有漏之善法,招有漏之乐果,即人天之果报。有漏之恶法,招有漏之苦果,即鬼畜之果报。
【佛学常见辞汇】
带有烦恼的善法,如五戒十善是。
合作法
【佛学大辞典】
(术语)对于离作法而言。示同喻之体,结合宗与因,以确立宗义之作法也。例如声无常(宗),因缘生故(因),视诸因缘生(因同品),皆无常(宗同品),喻如瓦器等(喻依),之论式中,举其同喻之体,结合因之因缘生与宗之无常,凡有因义之所,必有宗义附随,宗义亦附随因义,是也。此合作法以先因后宗为定则。即先举因义,后举宗义,结合两者是也。盖由既知之因,立论未知之宗,以为推断之顺序也。因明大疏三所谓:「母牛去处,犊子必随,因有处,宗必随逐,此为合。」即其意也。
(术语)对于离作法而言。示同喻之体,结合宗与因,以确立宗义之作法也。例如声无常(宗),因缘生故(因),视诸因缘生(因同品),皆无常(宗同品),喻如瓦器等(喻依),之论式中,举其同喻之体,结合因之因缘生与宗之无常,凡有因义之所,必有宗义附随,宗义亦附随因义,是也。此合作法以先因后宗为定则。即先举因义,后举宗义,结合两者是也。盖由既知之因,立论未知之宗,以为推断之顺序也。因明大疏三所谓:「母牛去处,犊子必随,因有处,宗必随逐,此为合。」即其意也。
印光法师文钞
【佛学大辞典】
(书名)释圣量著。无卷数。共九十五篇。徐文霨跋曰:「印光法师,法名圣量,别号常惭,陕之合阳人。驻锡普陀法雨寺之藏经楼,世罕知者。甲寅岁,高鹤年居士,攫师文稿数篇,印入佛学丛报。霨受而读之,合掌欢喜,叹未曾有。大法凌夷,于今为极。不图当世尚有具正知见者如我师者。续佛慧命,于是乎在。师之文,盖无一语无来历。深入显出,妙契时机。诚末法中应病良药也。」
(书名)释圣量著。无卷数。共九十五篇。徐文霨跋曰:「印光法师,法名圣量,别号常惭,陕之合阳人。驻锡普陀法雨寺之藏经楼,世罕知者。甲寅岁,高鹤年居士,攫师文稿数篇,印入佛学丛报。霨受而读之,合掌欢喜,叹未曾有。大法凌夷,于今为极。不图当世尚有具正知见者如我师者。续佛慧命,于是乎在。师之文,盖无一语无来历。深入显出,妙契时机。诚末法中应病良药也。」
印佛作法
【佛学大辞典】
(修法)或印之于纸上,或印之于净沙上,或印于虚空等,先于一前机备香花,置形木。次,三礼,诵如来咒。次,净三业印言。次,三昧耶戒印言,针印。三摩耶,萨埵鍐次,发菩提心印言,外缚定印。唵菩提质多摩陀波陀耶弥。次,劝请合掌诵:「我今香烟印如来(水虚空等随改),相好具足放光明。遍满虚空世界海,犹如灯烟无障碍。依此印印佛德力,恒为众生解脱缘。」次,以右手取棒印佛。左手持念珠记数,诵真言已,印之(此真言有异说,大日佛眼者,大日所印之佛),想所印之所尊,五眼具足,三身圆满,与真佛无异,乘此香烟(虚空水等随改),周遍于十方界。利益众生,共成佛道。次,印佛数满已,总以香华供养。次,普供养印明。次,回向。愿我所修印佛善。回施三有及四恩。自他共入菩提城。同證一如真如法界。印佛轨云:「印沙土,地中生类离苦得乐。印水上,水中生类离苦得乐。」
(修法)或印之于纸上,或印之于净沙上,或印于虚空等,先于一前机备香花,置形木。次,三礼,诵如来咒。次,净三业印言。次,三昧耶戒印言,针印。三摩耶,萨埵鍐次,发菩提心印言,外缚定印。唵菩提质多摩陀波陀耶弥。次,劝请合掌诵:「我今香烟印如来(水虚空等随改),相好具足放光明。遍满虚空世界海,犹如灯烟无障碍。依此印印佛德力,恒为众生解脱缘。」次,以右手取棒印佛。左手持念珠记数,诵真言已,印之(此真言有异说,大日佛眼者,大日所印之佛),想所印之所尊,五眼具足,三身圆满,与真佛无异,乘此香烟(虚空水等随改),周遍于十方界。利益众生,共成佛道。次,印佛数满已,总以香华供养。次,普供养印明。次,回向。愿我所修印佛善。回施三有及四恩。自他共入菩提城。同證一如真如法界。印佛轨云:「印沙土,地中生类离苦得乐。印水上,水中生类离苦得乐。」
延命法
【佛学大辞典】
(修法)延命之修法有二:一者普贤延命,二者延命菩萨。
(修法)延命之修法有二:一者普贤延命,二者延命菩萨。
自受法乐
【佛学大辞典】
(术语)法乐者玩妙法真味,而自乐之谓也,其法乐受于自身,故云自受法乐。唯识论十曰:「自受用身,常自受用广大法乐。」二教论下曰:「诸佛菩萨自受法乐,故各说自證三密门。」
(术语)法乐者玩妙法真味,而自乐之谓也,其法乐受于自身,故云自受法乐。唯识论十曰:「自受用身,常自受用广大法乐。」二教论下曰:「诸佛菩萨自受法乐,故各说自證三密门。」
自饿法
【佛学大辞典】
(流派)自饿外道之行法也。
(流派)自饿外道之行法也。
色法
【佛学大辞典】
(术语)对于心法之称,(参见:心)
【佛学常见辞汇】
指一切有形的物质。
【佛学次第统编】
第三、色法,略有十一种:一眼、二耳、三鼻、四舌、五身、六色、七声、八香、九味、十触、十一法处所摄色。心心所所变相分,皆名为色。今且约内五根外六尘故,但略有十一种也。
一、眼、耳、鼻、舌、身五根,皆第八识相分,而各有二:
一者胜义五根 胜义五根,即八识上色之功能,以能发识,比知是有,非他人所能见知。
二者浮尘五根 浮尘五根,即胜义五根所依托处。乃四大之所合成,众生妄计以为我身,实与外之地水火风,无二无别,均是第八识相分耳。
二、就此第八识所变依正二报之相,眼色缘之,即名为色。此色即是眼识相分,乃托第八识之相分以为本质,自于识上变相而缘,喻如镜中之影,未尝亲缘本质色也。
三、依正二报,动则有声,耳识缘之,自变声相。
四、依正二报,具香臭气,鼻识缘之,自变香相。
五、依正二报,具甜淡等六味,舌识缘之,自变味相。
六、依正二报,具冷暖坚润等触,身识缘之,自变触相。
七、五尘落谢影子,并及表、无表色、定果色等,惟是意识所缘相分,名法处所摄色。盖法处所摄有二:一者心法,即五十一心所是也。二者色法,即意识所变相分是也。然五十一个心所,亦各自变相分。其所变相,随于心王,摄入六尘,故除此十一色法,更无他色可得,则知色惟心王心所二者所现之影明矣。
(术语)对于心法之称,(参见:心)
【佛学常见辞汇】
指一切有形的物质。
【佛学次第统编】
第三、色法,略有十一种:一眼、二耳、三鼻、四舌、五身、六色、七声、八香、九味、十触、十一法处所摄色。心心所所变相分,皆名为色。今且约内五根外六尘故,但略有十一种也。
一、眼、耳、鼻、舌、身五根,皆第八识相分,而各有二:
一者胜义五根 胜义五根,即八识上色之功能,以能发识,比知是有,非他人所能见知。
二者浮尘五根 浮尘五根,即胜义五根所依托处。乃四大之所合成,众生妄计以为我身,实与外之地水火风,无二无别,均是第八识相分耳。
二、就此第八识所变依正二报之相,眼色缘之,即名为色。此色即是眼识相分,乃托第八识之相分以为本质,自于识上变相而缘,喻如镜中之影,未尝亲缘本质色也。
三、依正二报,动则有声,耳识缘之,自变声相。
四、依正二报,具香臭气,鼻识缘之,自变香相。
五、依正二报,具甜淡等六味,舌识缘之,自变味相。
六、依正二报,具冷暖坚润等触,身识缘之,自变触相。
七、五尘落谢影子,并及表、无表色、定果色等,惟是意识所缘相分,名法处所摄色。盖法处所摄有二:一者心法,即五十一心所是也。二者色法,即意识所变相分是也。然五十一个心所,亦各自变相分。其所变相,随于心王,摄入六尘,故除此十一色法,更无他色可得,则知色惟心王心所二者所现之影明矣。
心
【佛学大辞典】
(术语)Citta,四卷楞伽经注举汗栗太Hr!d Hr!daya(自性清净心)、质多心(虑知心)之二心。止观举质多心、汗栗驮心(草木心)、矣栗驮心(精集精要心)之三心。大日经疏举质多心与干栗驮心之二心。干栗驮心附肉团心与真实心之二义。法相宗于唯识述记与唯识枢要举质多(心)、末那(意)、毗若底(识)之三心。宗镜录举纥利陀心(肉团心)、缘虑心、质多心、乾栗驮心(坚实心)之四心。三藏法数十九举肉团心、缘虑心、积聚精要心、坚实心之四心,今总證之为六种心:一肉团心,梵语旧曰千栗驮,新曰纪哩驮耶。肉团心即吾人之心脏,密家所谓八叶之心合莲华也。又草木之心也,此为物之中心,故又曰处中心。是止观之第二心,大日经疏干栗驮心之第一义,宗镜录,三藏法数之第一心也。大日经疏三曰:「阿阇梨云:凡人汗栗驮心是古译梵语讹也。正梵音云纪哩驮耶,此云心,状如莲华合而未敷之像,有筋脉约之以成八分。男子上向,女子下向。」大日经义释三曰:「汗栗驮心者,此是古译梵语讹也。正梵音云纥哩乃耶,此云心,状如莲华合而未敷之像。」大日疏十一曰:「行者于此处(指肉团心),思莲华形。(中略)汗栗陀,讫栗陀,一名转耳。」同十二曰:「干栗驮者,是处中心也。」又曰:「此心之处即是凡夫肉心,最在于中,是汗栗驮心也。将学观者亦于是处思莲华形。」止观一曰:「汗(本文作污误)栗驮,此方称是草木之心也。」宗镜录四曰:「一纥利陀耶,此云肉团心,身中五藏心也,如黄庭经所明。」二集起心,为第八阿赖耶识。以集诸种子,又能生诸现行法故也。梵曰质多。法相宗之万法唯识,依此而定。是唯识述记之第一心,宗镜录之第三心也。唯识论三曰:「杂染清净,诸法种子之所集起故名为心。(中略)彼心即是此第八识。」唯识述记三末曰:「梵云质多,此云心也。(中略)集起义是心义,以能集生多种子故,或能薰种,此识中既积果已后起诸法故说此心名为心。」宗镜录四曰:「三质多耶,此云集起心,唯第八识积聚种子生起现行。」法相宗心意识三者,有通别二门,其通门虽许三名互通,而其别门则其体各别,故以此质多心唯为第八识之特名也。三思量心,梵名末那。译言意。为思虑之义,第七识之特名也。是亦限于法相宗。唯识论四曰:「是识(第七识)圣教别名末那,恒审思量胜馀识故。」同述记四末曰:「末那是意。」四缘虑心,又曰虑知心,了别心。梵语与上集起心同。此为通于八识之能缘作用也。但常就意识而言。台家所谓介尔阴妄之心者,一心三观之一心是也。止观一曰:「质多者天竺音,此方言心,即虑知之心也。」同二曰:「对境量知,异乎木石名为心。」大日经疏十二曰:「梵云只多,是虑知心也。」大乘义章二曰:「虑知曰心。」宗镜录四曰:「二缘虑心,此是八识,俱能缘虑白分境界。」是楞伽经注之第二心,止观,大日经疏之第一心,宗镜录之第三心,三藏法数之第一心也。但法相宗以此梵语毗若底,译为识,为了别之义,唯为意等六识之特称。唯识述要上本曰:「梵云毗若底(丁你反,识也)。」五坚实心,坚固真实之不生不灭心。即自性清净心,如来藏心,真如之异名也。华严所谓总该万有之一,起信论一心二门之一心,楞伽经注之第二心,宗镜录,三藏法数之第四心也。但宗镜录以其梵语乾栗驮为纥栗驮,干栗驮之同一转声。楞伽经一曰:「此是过去未来现在诸如来,应供等正觉性自性第一义心。」注:「此心,梵音汗栗驮,汗栗太宋言心。谓如树木心,非念虑心,念虑心梵音云质多也。」宗镜录四曰:「四乾栗陀耶,此云坚实心,亦云贞实心,此是真心也。」六积聚精要心。积聚诸经中一切之要义者。言如般若心经积聚大般若六百卷之精要。是止观之第三心,大日经疏干栗驮之第二义也。但止观以其梵语为矣栗驮,与彼干栗驮之肉团心殊别。大日经疏十七曰:「此中真言心者,此心梵音汗栗驮之心,即是真实心也。」止观二曰:「又称矣栗驮,此方是积集精要者为心也。」心经幽赞上曰:「心者坚实妙寂之称。」显教于肉团心与质多心之外,建立自性清净心之坚实心。而密教于其胎藏界直观凡夫之干栗驮即肉团心之八分为八叶之莲华。上开九佛,是名自性清净心,又于金刚界约于干栗驮处中心之义,名质多心为干栗驮,故于此二心外,不安立别之坚实心也。秘藏记钞十曰:「汗栗驮,肉团心也。是凡夫所见可破坏法也,于此处开佛心,是名自性清净心也。(中略)以自性清净心直名汗栗驮,从所说处立名也。(中略)约处中边质多心名汗栗驮名也。不空心要云:夫修行者初发信心,即大圆镜智纥哩娜耶心。(中略)而大圆镜智发菩提心真言名冒地质多,以知大圆镜智纥俚娜耶心者,质多名纥哩娜野也。」
【佛学大辞典】
(术语)阿赖耶识之别名。心有积集,集起二义。阿赖耶识为集诸法种子又生起诸法者,故名曰心。唯识论三曰:「或名心,由种种法,熏习种子所积集故。」述记三末曰:「梵云质多,此名心也。即积集义,是心义,集起义,是心义。以能集生多种子故,说此识以为心。」唯识论三,述记三末,了义灯四本,揭数多之异名也。
【佛学常见辞汇】
指无形的精神作用,也就是佛教所说的八个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
(术语)Citta,四卷楞伽经注举汗栗太Hr!d Hr!daya(自性清净心)、质多心(虑知心)之二心。止观举质多心、汗栗驮心(草木心)、矣栗驮心(精集精要心)之三心。大日经疏举质多心与干栗驮心之二心。干栗驮心附肉团心与真实心之二义。法相宗于唯识述记与唯识枢要举质多(心)、末那(意)、毗若底(识)之三心。宗镜录举纥利陀心(肉团心)、缘虑心、质多心、乾栗驮心(坚实心)之四心。三藏法数十九举肉团心、缘虑心、积聚精要心、坚实心之四心,今总證之为六种心:一肉团心,梵语旧曰千栗驮,新曰纪哩驮耶。肉团心即吾人之心脏,密家所谓八叶之心合莲华也。又草木之心也,此为物之中心,故又曰处中心。是止观之第二心,大日经疏干栗驮心之第一义,宗镜录,三藏法数之第一心也。大日经疏三曰:「阿阇梨云:凡人汗栗驮心是古译梵语讹也。正梵音云纪哩驮耶,此云心,状如莲华合而未敷之像,有筋脉约之以成八分。男子上向,女子下向。」大日经义释三曰:「汗栗驮心者,此是古译梵语讹也。正梵音云纥哩乃耶,此云心,状如莲华合而未敷之像。」大日疏十一曰:「行者于此处(指肉团心),思莲华形。(中略)汗栗陀,讫栗陀,一名转耳。」同十二曰:「干栗驮者,是处中心也。」又曰:「此心之处即是凡夫肉心,最在于中,是汗栗驮心也。将学观者亦于是处思莲华形。」止观一曰:「汗(本文作污误)栗驮,此方称是草木之心也。」宗镜录四曰:「一纥利陀耶,此云肉团心,身中五藏心也,如黄庭经所明。」二集起心,为第八阿赖耶识。以集诸种子,又能生诸现行法故也。梵曰质多。法相宗之万法唯识,依此而定。是唯识述记之第一心,宗镜录之第三心也。唯识论三曰:「杂染清净,诸法种子之所集起故名为心。(中略)彼心即是此第八识。」唯识述记三末曰:「梵云质多,此云心也。(中略)集起义是心义,以能集生多种子故,或能薰种,此识中既积果已后起诸法故说此心名为心。」宗镜录四曰:「三质多耶,此云集起心,唯第八识积聚种子生起现行。」法相宗心意识三者,有通别二门,其通门虽许三名互通,而其别门则其体各别,故以此质多心唯为第八识之特名也。三思量心,梵名末那。译言意。为思虑之义,第七识之特名也。是亦限于法相宗。唯识论四曰:「是识(第七识)圣教别名末那,恒审思量胜馀识故。」同述记四末曰:「末那是意。」四缘虑心,又曰虑知心,了别心。梵语与上集起心同。此为通于八识之能缘作用也。但常就意识而言。台家所谓介尔阴妄之心者,一心三观之一心是也。止观一曰:「质多者天竺音,此方言心,即虑知之心也。」同二曰:「对境量知,异乎木石名为心。」大日经疏十二曰:「梵云只多,是虑知心也。」大乘义章二曰:「虑知曰心。」宗镜录四曰:「二缘虑心,此是八识,俱能缘虑白分境界。」是楞伽经注之第二心,止观,大日经疏之第一心,宗镜录之第三心,三藏法数之第一心也。但法相宗以此梵语毗若底,译为识,为了别之义,唯为意等六识之特称。唯识述要上本曰:「梵云毗若底(丁你反,识也)。」五坚实心,坚固真实之不生不灭心。即自性清净心,如来藏心,真如之异名也。华严所谓总该万有之一,起信论一心二门之一心,楞伽经注之第二心,宗镜录,三藏法数之第四心也。但宗镜录以其梵语乾栗驮为纥栗驮,干栗驮之同一转声。楞伽经一曰:「此是过去未来现在诸如来,应供等正觉性自性第一义心。」注:「此心,梵音汗栗驮,汗栗太宋言心。谓如树木心,非念虑心,念虑心梵音云质多也。」宗镜录四曰:「四乾栗陀耶,此云坚实心,亦云贞实心,此是真心也。」六积聚精要心。积聚诸经中一切之要义者。言如般若心经积聚大般若六百卷之精要。是止观之第三心,大日经疏干栗驮之第二义也。但止观以其梵语为矣栗驮,与彼干栗驮之肉团心殊别。大日经疏十七曰:「此中真言心者,此心梵音汗栗驮之心,即是真实心也。」止观二曰:「又称矣栗驮,此方是积集精要者为心也。」心经幽赞上曰:「心者坚实妙寂之称。」显教于肉团心与质多心之外,建立自性清净心之坚实心。而密教于其胎藏界直观凡夫之干栗驮即肉团心之八分为八叶之莲华。上开九佛,是名自性清净心,又于金刚界约于干栗驮处中心之义,名质多心为干栗驮,故于此二心外,不安立别之坚实心也。秘藏记钞十曰:「汗栗驮,肉团心也。是凡夫所见可破坏法也,于此处开佛心,是名自性清净心也。(中略)以自性清净心直名汗栗驮,从所说处立名也。(中略)约处中边质多心名汗栗驮名也。不空心要云:夫修行者初发信心,即大圆镜智纥哩娜耶心。(中略)而大圆镜智发菩提心真言名冒地质多,以知大圆镜智纥俚娜耶心者,质多名纥哩娜野也。」
【佛学大辞典】
(术语)阿赖耶识之别名。心有积集,集起二义。阿赖耶识为集诸法种子又生起诸法者,故名曰心。唯识论三曰:「或名心,由种种法,熏习种子所积集故。」述记三末曰:「梵云质多,此名心也。即积集义,是心义,集起义,是心义。以能集生多种子故,说此识以为心。」唯识论三,述记三末,了义灯四本,揭数多之异名也。
【佛学常见辞汇】
指无形的精神作用,也就是佛教所说的八个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
伎艺天女念诵法
【佛学大辞典】
(书名)摩醯首罗大自在天王神通化生伎艺天女念诵法之略名。
(书名)摩醯首罗大自在天王神通化生伎艺天女念诵法之略名。
地藏与法藏
【佛学大辞典】
(杂语)法藏者阿弥陀如来因位时之名也,是与地藏菩萨为一体云。
(杂语)法藏者阿弥陀如来因位时之名也,是与地藏菩萨为一体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