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赵必法 朝代:南宋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七四二一
赵必法,宗室。嘉定十七年为旌德尉,宝庆中为仪真司法。见《宋史》卷二二四《宗室世系表》一○,自撰《平粜仓记》,隆庆《仪真县志》卷五。
释法舟 朝代:南宋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七六六六
法舟,号别浦,绍定二年住持湖州道场山报恩光孝禅寺。见释法云《虚堂智愚禅师行状》(《续藏经》第二编第二六套第四册)。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189—1256 【介绍】: 宋宗室,字用父,号虚斋。寓居长乐。宁宗嘉定十年进士。历知邵武军、漳州,皆有治绩。理宗嘉熙初为枢密都承旨,次年拜同知枢密院事,淳祐初罢。寻加资政殿学士,进吏部尚书兼侍读,诏与刘克庄同纂修国史。有《易通》、《虚斋乐府》。
全宋诗
赵以夫(一一八九~一二五六),字用父,号虚斋。居长乐(今属福建)。宁宗嘉定十年(一二一七)进士。知监利县。理宗端平初知漳州。嘉熙初以枢密都丞旨兼国史院编修官(《南宋馆阁续录》卷九)。二年,知庆元府兼沿海制置副使,四年,复除枢密都承旨(《宝庆四明志》卷一)。淳祐五年(一二四五),出知建康府,七年,知平江府(《南宋制抚年表》卷上)。以资政殿学士致仕。宝祐四年卒,年六十八。事见《后村大全集》卷一四二《虚斋资政赵公神道碑》。
全宋文·卷七六七六
赵以夫(一一八九——一二五六),字用父,号虚斋,又号芝山老人、云泉野客,彦括子,居长乐(今福建长乐)。嘉定十年登进士第,历知邵武军、漳州。嘉熙初为枢密都承旨,二年拜同知枢密院事,淳祐初罢。寻加资政殿学士,进吏部尚书兼侍读。宝祐四年卒,年六十八。著有《易通》、《虚斋乐府》(均存)。见刘克庄《虚斋赵公神道碑》(《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一四二)。
僧法常 朝代:宋末元初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约1281 【介绍】: 宋僧。蜀人,俗姓李,号牧溪。曾因抨击贾似道被捕。善画山水人物鸟兽,俱随笔点墨而成,形神兼备。存世作品有《观音图》、《罗汉图》、《猿图》及《写生卷》等。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译经篇第一之二
释雄辩,赐号洪镜,姓李氏,善阐人也。才思俊倜,聪颖绝伦,语音轻利,善通方言。少年出家,事子云国师,为上足弟子。元世祖既破大理,段氏遗孽,转徒朝元,南诏僧侣随入华夏。逾岁,雄辩亦复北来居中国。二十五年,更事四师,皆当世大德,最后登班集之堂,嗣坛主之法,研穷方等,妙解玄理,其学大备,乃喟然叹曰:佛法种子不绝于世,矫矫龙象岂择地而行?吾其南归将以方言译其经论,饟我荒服。因诣坛主乞白其语于帝师,遂为玺书以赐之,号曰洪镜。既归,取《圆觉》诸经及《摩诃衍四绝纶(论)》,翻以僰语,反复论辩,曲尽幽微,而词旨浅近,通于俗说,故其书盛传,习者益众。六诏玄风,普及妇孺,实自兹始。当其摄斋升讲,口如泉泻,滔滔不竭,人称雄辩法师,足副其名云。时梁王为云南王,以天属之尊,事之甚严。雄辩晚岁精进行道,化人及物,本诸慈惠,于是德声遐布,法隆荒徼,四众归之,达数万指,而自视欿然。盖其猛志迈修,闳愿慈忱,有不可思议者。以大德五年十一月九日坦化,寿七十有三,腊四十有七,荼毗时见有五色舍利,其他异徵甚多。弟子玄坚建塔于玉案山阳,所译经论多僰人语言,华俗不晓,故不流入中土,今虽有传书,罕见善本。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八二八八
法云,咸淳十年住持庆元府清凉禅寺。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兴福篇
裕和尚。字好问。人以雪庭称之。生大原文水张氏。九岁日诵千言。渐长遭世变。茕绝无依。道逢老比丘。劝以学佛。曰能诵法华经足矣。师曰。佛法止是乎。老比丘异之。与偕谒仙岩古佛曰。此龙象种。当为大器。即为祝染受具。与双溪广公同执事。观方至燕。依万松老人最久。声光郁然起。学者归之。世祖居潜邸。命师入少林作资戒会。寻又被太宗诏住和林。兴国辛亥。宪宗徵至北庭行在所。累月问道。言简帝心。洎世祖践祚。命总教门事。赐号光宗正法。为师建精舍于故里。曰报恩。给田产。命僧守之。至元八年春。诏。天下释子大集于京师。师之众居三之一。济济可观。上喜甚。时少林虚席。万松海云为之请。上目师曰。师昔主资戒会。于是有缘。烦领众一行。属少林猥烬之馀。师俨临之。闻而来者如归。乐而施者如涌。嵩阳诸刹。金碧一新。洛阳白马。经筵不辍。皆师力也。师瞑目燕坐。若无与焉。师襟度夷坦。风神閒散。说法三十馀年。如鼓雷霆。揭日月。继踵前贤。标准后学。绰有古知识之遗风。涸池出泉。古殿生光。屡致祥瑞。师戒人勿言。以某时入灭。仁宗履位之初。赠师司空开府仪同三司。追封晋国公。仍命词臣。撰文表其塔。下诏曰。皇帝恭惟。世祖神武不杀。本仁祖义。以一天下。朕欲昭我祖德。持盈守成。唯尔克绍。乃初祖永孚于仁。以弘济我兆民。顾先哲其逝。朕弗克见于兹邈焉。虽去来梦幻无得而名。而封赠哀荣岂不在我。其尊尔官隆尔爵。以寄予思。以迪后人。以永誉于万世。其为时君追慕永叹之。如此。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明律篇
法闻。陕西严氏子。楚庄王之裔。以谥为姓。避汉讳严。代庄也。师七岁。事禅德辉公。十有五薙染。二十受具戒。游汴汝河洛间。甚久。从大德温公。学法华。般若。唯识。因明。及四分律。温以师任重道远。托以弘传之寄。因对佛。灼肌然指。庸表克诚。又刺血书经。隐台山。不踰阃者六年。读大藏经五千卷三过。行业大进。帝师闻师说法。顾谓其徒曰。孰谓汉地乃有此人耶。未几辉致书。勖以兼善无忘乡梓。师遂抗锡而西。既至。耆老驩呼曰。吾乡之人。得所师而承教矣。寻以安西王命。居城南之义善寺。唐初。神僧杜顺。示迹地也。道大振。天子闻之。被徵。诏居大原教寺。授荣禄大夫大司徒。迁普庆兰若。加开府仪同三司大司徒银章一品。赐辽世金书戒本。王公大臣。皆仰止高风。犹景星凤凰。无不从师受教者。延祐四年三月。跏趺而逝。以闻。上恻然。赐币数万缗以葬。诏大臣护丧。有司备仪卫旌盖送之。世寿五十八。僧腊四十三。
新续高僧传·明律篇第四之二
释法闻,姓严氏,陜西人,号曰“实相圆明光教律师”。初西安王奉藩秦陇,逖听高风,延至西安城南义善寺。于是邠岐泾渭,缁侣云集。自春徂冬,讲筵不绝,负簦从学者盖千数焉。玄德上闻,徵诣阙廷,诏居太原教寺,赐辽世金书戒本,求戒者皆从之若归。一时王公大臣莫不瞻仰丰裁,思接光采,比之景星凤皇,见瑞明时,倾慕之沈,于斯可睹。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译经篇
佛智三藏。出积宁氏。昆弟四人。师其季也。总丱之岁。依帝师癹思巴。薙染为僧。通诸部灌顶之法。世祖受教于帝师。锐意翻译。师与参译语。辞致明辩。𠃔惬上意。诏赐大辩广智法师。论者谓。季叶以来。译场久废。能者盖寡。岂意人物凋残之际。乃见公乎。观其所译。可谓能者哉。师之道大阐。河西之人。尊之不敢名。至呼其族党。皆曰。此积宁法师家。其为见重如此。时僧司盛设。风纪䆮弊。既不能干城遗法。抗禦外侮。反为诸僧劳扰。颓波所激。江南尤甚。朝廷欲选能者正之。佥以必得精识时务。如师者始可。诏授师江浙等处释教总统。既至。削去烦苛。务从宽大。僧众安之。既而改授福建等处。方正之气。颇与同列乖忤。师叹曰。天下何事。况教门乎。盖吾人之庸。自扰之耳。夫设官愈多。则事愈烦。十羊九牧。其谁能堪。遂建言罢之。议者称其高。师。既得请随谢事。遁迹垄坻。筑室种树。盖将终焉。未几。以光禄大夫起。仁宗为太子时。尝就师问法。既践大宝。眷遇益隆。馆于庆寿寺。给廪膳。诏师所译。皆板行之。师幼而颖悟。诸国语言。皆不学而能。既长。果能树立。其为学。诵言观义。涉其涯。遂厉于深。且好贤爱能。尤能取诸人以为善。谈论之际。发其端。已得过半之思。故其所有皆以好问而致。是以名胜之流。皆乐从之游。延祐元年十月。示寂。年五十有六。其始疾也。诏赐中统钞万缗。俾佐医药。太尉沈王。往视疾。既殁。又赐币万缗。以给葬事。遣使驿送其丧。归葬故里云。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元上高人,又名法兴。善占术。尝语刘基曰:“相公聪明绝世,而器宏远,当为一代伟人。吾书尽以相赠。”基遂领其要。后明太祖问基,知所授受,乃令有司为义山营居室,表其坟墓。

人物简介

元诗纪事
法智,吴山僧。
释道敐 朝代: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义解篇第二之二
释道敐,字法幢,姓杜氏,云中人也,家传十善,世禀五常。始从龆龀,兼习儒典,天然聪辩,自性仁贤。年十五,历诸讲席,访道禅林,博达多闻,群推英悟。盖既精五教,旁通百家,名利不染,爱恶非交,如是者亦有年。既而厌处都城,肆志岩壑,累载悴勤,探穷藏奥,抉择枢要,默识于心,剖析义理,若指诸掌。尝云:“大小之教,不出显密两途,皆證圣要津,入真妙道,览其文体,若异归乎?正理则同,而学者妄生异议,昧此通方。”于是寻源讨本,分细辨微,错综灵编,纂集玄旨,号曰《显密圆通成佛心要》,文成二卷,略分四门:一曰显教,二曰密教,三曰显密双辨,四曰庆遇述怀。词则简约,义复该弘,盖欲会四教俱归圆宗,收五密咸入独部。庶使显教者,不以空有禅律自违,而遗究竟之理。密教者,非仅坛印字声为法,而知秘奥之宗。其有造于后学,诚非浅鲜。宣政学士陈觉既为之序,其弟子性嘉乃镌刻之,复为后序,文并优胜,与书俱传。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兴福篇第九之二
释法海,姓于氏,固陵人。祖尝任光化军节度使,昆季联镳,门多贵显,家赀巨万。值兵燹离散,时海才弱冠,遁迹魏博间,至馆陶东北舍馀地,得招提故基,曰“白佛堂”。榛莽蒙蔽,芟而除之,结茅以处,得念佛三昧,昼夜寒暑,不为变易。岁在甲辰二月,遇师披剃,如宝珠出泥,光溢众目。于是缁俗听信,力宏是愿,相与住持,踰六十晦。中起演法之堂,斋僧之室,香厨库囷,以次俱新,揭其额曰“净土院”。时中书右丞严公总管东平,乃具书疏,请诣郡之四禅寺,徒众云聚,亦复如是。乃创为绘塑,大雄、萨埵、护法神将,百有馀躯,华光灿显。丁未,僧录云公同众比丘请主开元,自是法缘洪振,众悉归依。居无几何,东振齐鲁,北抵幽燕,西踰赵魏,南距大河,莫不闻风趋赴。其送施者,朝暮不绝,资贿衣物,积如邱阜。于是乃重修雷音堂、文殊殿、方丈寮舍、钟楼廊庑,百有馀间,四方下院三百馀处。剃度小师千有馀人,俗素豪士受持三归者,莫知其数。前后斋僧,几千百万。给缯纩以赈单贫,设糜粥以饲饥馁。慈悲方便,靡所不至。国师法云闻其道价,特赐号曰“明慧大师”。一日宴居,语诸徒曰:“吾欲韬光,宜何而处?”有近待曰:“泰山竹林,古迹犹存,山水佳丽,人境幽僻,可作终焉之计。”海闻之告密窃记,异日弗辞,只影曳杖,独跨宝峰,达斯古础。折草为庐,苟避风雨,宴坐习禅,方遂雅怀。于是岩花争秀,野鸟声喈,云山以之变色,幽谷为之生春。未及旬日,门徒缁素蹑踵相觅,愿奉衣餐者,继日不辍。奉高一郡,莫不归崇。居之未久,云徒既众,欲广其厦,奄示维庥,召诸弟子,付以衣盂曰:“吾缘尽矣,树此兰若。功输尔辈,勿忘吾瞩。”言讫,移时而逝。自兹以降,五世相继,排肩戮力,方始见成。能仁有殿,祖真有堂,云宾有舍,香积有庖,三门挟库,悉皆备矣。复以馀力,树松塞户,植竹封窗。又抉川流,萦纡而通诸庭宇,沧浪而贯诸阶除。漱石砌以便汲烹,灌蔬圃而滋生长。㳬归大壑,复入湍流。瀑作水帘,崖悬百丈。浍集龙池,湛碧千寻。逼之则毛寒,过之则胆战。真所谓遁世之桃源,栖心之福地矣。历历勤苦,后不乏人,而乙乙萌虇,实自海始。海春秋三十有九,僧夏一十有七,依法茶毗,起塔灵台。翰林侍读学士同修国史野斋李谦为之记,具详《山志》。

人物简介

御选元诗姓名爵里
会稽云门寺僧,寓吴中。

人物简介

大明高僧传·卷第二 解义篇第二之二
释宝严。字士威。幻堂其号也。成纪康氏季子。因罹丧乱与弟同薙发为僧。后参真觉得传贤首宗旨而嗣其道为人淳朴无伪。方寸之地湛如止水。值真觉三坐道场。严与弟皆从而佐之。真觉入灭乃继其席。无何奉诏住普安祐国二寺最久。而与大林性公表里大弘清凉之教。至治二年七月入寂。世寿五十一。建塔于封谷之口。
补续高僧传·解义篇
宝严。字士威。幼堂其号也。成纪康氏子。少以迈往之气不乐俗。与其弟金。薙染从师。求出世之道。每逢名德启讲。必往参听。尝谓。学而不思。思而不学。君子所忧。虽通其说。而不通其宗。是学而不思也。岂称达者哉。况文字之学。守株象迹。惑于多岐。焉能涉同归之海□圆顿之奥乎。听其说固辩矣。观其所得则未也。于是。既问而学之。以博其趣。而益致其思焉。是其所以造诣。盖得之系表。故其讲说。深有宗通理味。后嗣真觉国师。传贤首宗教。以师承既高。见解益明。其方寸之地。湛如止水。莹如明镜。虽以天资之高。而听器之美。抑亦师友玉琢兰薰。而致及真觉。以诏居大白马。师与金从焉。又从至台山。真觉殁。诏以师继其位。后以太后诏。居大普安寺。以至治二年七月圆寂。年五十有一。葬东封谷。金亦有高行。前居佑国。后迁普安。皆补师处也。事师犹父。始终无间然。难矣。
新续高僧传·义解篇第二之二
释宝严,字士威,幻堂其号也。成纪康氏子。因罹丧乱,与弟同薙发为僧,后参真觉得传贤首宗旨,而嗣法焉。严为人淳朴无伪,方寸之地湛如止水。值真觉三坐道场,严与弟皆从而佐之。真觉入灭,乃继其席。无何,奉诏住普安、祐国二寺最久,而与大林性公表裹,大宏清凉之教。至治二年七月入寂,世寿五十一,建塔于封谷之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