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69,分38页显示 上一页 24 25 26 27 28 30 31 32 33 下一页
释法因(字 刳心 别称 小因 )
术甲法心
杨大法
汪大度(字 时法 号 独善 世称 西山先生 )
崔与之(字 正子 清献 号 菊坡 南海郡公 )
释法慈
释法赟
元太祖(别称 成吉思汗、铁木真 太祖圣武皇帝、太祖圣武、法天启运圣武皇帝 尊号 太祖 )
释法云( 刘 )
赵扩(庙号 宁宗 法天备道纯德茂功仁文哲武圣睿恭孝皇帝、法天备道纯德茂功仁文哲武圣睿恭孝帝、宋法天备道纯德茂功仁文哲武圣睿恭孝帝 别称 宋宁宗 嘉王、英国公、平阳郡王、鄂王 )
释法薰(号 石田 佛海 彭 )
释师范(别称 无准范 师范 雍 字 无准 佛鉴禅师、佛鉴 世称 乌头子 号 法席全盛 )
释净真( 护国净真法师 )
释法照( 童 佛光法师 普通法师 )
其它辞典(续上)
薛子法释法因(字 刳心 别称 小因 )
术甲法心
杨大法
汪大度(字 时法 号 独善 世称 西山先生 )
崔与之(字 正子 清献 号 菊坡 南海郡公 )
释法慈
释法赟
元太祖(别称 成吉思汗、铁木真 太祖圣武皇帝、太祖圣武、法天启运圣武皇帝 尊号 太祖 )
释法云( 刘 )
赵扩(庙号 宁宗 法天备道纯德茂功仁文哲武圣睿恭孝皇帝、法天备道纯德茂功仁文哲武圣睿恭孝帝、宋法天备道纯德茂功仁文哲武圣睿恭孝帝 别称 宋宁宗 嘉王、英国公、平阳郡王、鄂王 )
释法薰(号 石田 佛海 彭 )
释师范(别称 无准范 师范 雍 字 无准 佛鉴禅师、佛鉴 世称 乌头子 号 法席全盛 )
释净真( 护国净真法师 )
释法照( 童 佛光法师 普通法师 )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六五二五
薛子法,祖籍河东(今山西境)人,绍熙间在世。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净读篇第八之二
(释道因)弟子法因,字刳心,慈溪顾氏子。学于草庵,尽其旨要。时称为小因,主广寿寺三十年,冥心净业,昼夜讲演,未尝少懈。偶以檀施舍金为赠,至不得却,始受少分,或劝新所室,何患无用。法因曰:“此躯尚无常,何事外物为?”绍熙四年八月示疾,于定中见净土二菩萨,谓左右曰:“吾睹法华道场,与平时所见异甚,吾将行矣。”乃书偈曰:“我与弥陀本无二,二与不二并皆离。我今如此见弥陀,感应道交难思议。”挺然端坐而灭。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214 【介绍】: 金蓟州女真人。宣宗贞祐中,为提控,守密云县。蒙古兵俘其家属,押至城下招降。法心不从。城破战死。
人物简介
简介
绍熙四年(1193)任殿中侍御史。绍熙四年(1193)任监察御史。绍熙五年(1194)任侍御史。庆元元年(1195)任兵部侍郎。庆元元年(1195)任国子祭酒。庆元二年(1196)任镇江府知府。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婺州金华人,字时法,号独善。受业于吕祖谦。宁宗庆元初,祖谦弟吕祖俭忤权奸,贬韶州,乃从至贬所,经纪其家事甚至。朱熹致书深加敬叹。学者称西山先生。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158—1239 【介绍】: 宋广州增城人,字正子。光宗绍熙四年进士。历浔州司法参军、淮西提刑司检法官、知新城、通判邕州,俱有治绩。擢广西提点刑狱,奖廉劾贪,罢行利病,风采凛然。宁宗嘉定中,权发遣扬州事、主管淮东安抚司公事,浚濠创砦,选将练兵,金人深入无功。知成都府,为本路安抚使,拊循将士,人心悦服。理宗端平初,授广东经略安抚使兼知广州。二年召除参知政事,三年拜右丞相兼枢密使,累上疏言政事之当罢行与人才之当用舍。嘉熙三年以观文殿大学士奉祠。卒谥清献。有《崔清献公集》。全宋诗
崔与之(一一五八~一二三九),字正子,号菊坡,增城(今属广东)人。光宗绍熙四年(一一九三)进士,授浔州司法参军。历淮西提刑司检法官,知建昌县,通判邕州,知宾州,提点广西刑狱。宁宗嘉定六年(一二一三),召为金部员外郎。七年,知扬州兼淮东安抚使。十二年,召除秘书监兼太子侍讲,权工部侍郎,出知成都府兼四川安抚使。十四年,除四川制置使。十七年,召为礼部尚书,不拜,便道还广。理宗即位,提举宫观。端平二年(一二三五),知广州兼广东经略安抚使。寻拜参知政事、右丞相,皆辞。嘉熙二年(一二三八),提举洞霄宫。三年,以观文殿大学士致仕,卒,年八十二,谥清献。有集传世,系后人所编,存诗一卷。事见本集诗文、李昴英《文溪集》卷一一《崔清献公行状》、陈子经《续通鉴纲目》、陈琏《崔清献公祠堂记》(《宋丞相崔清献公全录》卷一○),《宋史》卷四○六有传。 崔与之诗,以上海古籍书店影印据明嘉靖十三年刊本之抄本《宋丞相崔清献公全录》为底本,校以《岭南遗书·崔清献公集》(简称岭南本)、《两宋名贤小集·菊坡集》(简称菊坡集)。与新辑集外诗合编为一卷。全粤诗·卷二九
崔与之(一一五八 — 一二三九),字正子,号菊坡,增城人。宋光宗绍熙元年(一一九○)补太学生。四年登进士。初授浔州司法参军,调淮西提刑司检法官,历知建昌县,通判邕州,知宾州,提点广西刑狱。宁宗嘉定六年(一二一三),召为金部员外郎。七年,知扬州兼淮东安抚使。十二年,召除秘书监兼太子侍讲,权工部侍郎,出知成都府兼四川安抚使。十四年,除四川制置使。十七年,召为礼部尚书,不拜,便道还广。理宗即位,屡次授官皆辞。端平二年(一二三五),知广州兼广东经略安抚使。寻拜参知政事、右丞相,皆力辞。嘉熙三年(一二三九),以观文殿大学士提举洞霄宫,致仕。卒年八十二。赠太师,谥清献。有《宋丞相崔清献公全录》。乃后人所编,存诗一卷。事见集中所附李肖龙《崔清献公言行录》、李昴英《文溪集》卷一一《崔清献公行状》,《宋史》卷四○六有传。全宋文·卷六六七八
崔与之(一一五八——一二三九),字正子,一字正之,号菊坡,广州增城(今广东增城)人。绍熙四年自太学登进士第。历知新城,通判邕州,提点广西刑狱。嘉定七年,知扬州、主管淮东安抚司公事。修浚城壕,创立五寨,组织忠义民兵抗金。擢秘书少监,兼太子侍讲,权工部侍郎。出知成都府、兼本路安抚使,进四川安抚制置使。整饬边防,安抚将士,金人不敢来犯。蜀人以比张咏、赵抃,称为「三贤」,立祠祀之。移知潭州、隆兴府,辞不就,得奉祠。端平初,起为广东经略安抚使、兼知广州。除参知政事,又拜右丞相,皆以老病辞。嘉熙三年卒,年八十二。累封至南海郡公,谥清献。《宋史》卷四○六有传。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法慈,上虞县长庆寺僧,平日深居简出,终朝宴坐。庭有花竹泉石,士大夫暇日多往游。法慈颇能棋,又善谈论,焚香煮茗,延纳无倦。宁宗嘉泰初卒。《宝庆会稽续志》卷六、《补续高僧传》卷二四有传。补续高僧传·杂科篇
法慈。上虞长庆寺大德也。平日深居简出。洒扫一室。宴坐其中。庭具花竹泉石有幽意。士大夫多往游焉。慈颇能棋。又善谭论名理。焚香瀹茗。延纳无倦。嘉泰初。忽谢客闭门。虽年高而神观精爽。略无他故。人初不以为异。会其童行辞往行在所。请给僧牒。慈语之曰。汝去宜速回。久之无耗日以为问。既还。慈喜曰。得汝归甚好。时方盛暑。即令左右具汤沐。澡毕易洁衣端坐。将瞑目就寂。其徒亟呼之云。和尚幸自得恁好。何不留一颂示后。曰。汝不早道。我今写不得也。汝代笔则可。乃云。无始劫来不曾生。今日当场又谁灭。又谁灭。万里炎天觅点雪。语仅脱口。而逝。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法赟。兖州侯氏子。幼事嵫阳明首座为师。大定间。以诵经通得僧服。从事义理之学。根性颖利。同学者少所及。游参叩诘。洞见深秘。告山明和尚。灵岩才师。皆授以印记。寻领众。主告山。阐抉幽微。方世路清夷。禅林轨则未改。师道风蔼然。为诸方所重。移兖州普照。倅路公宣叔。潜心内乘。与师为法喜淘汰之游。师登座。宣叔。朝服顶礼。法重身尊。哲胜倾下。然师沉嘿自守。不以文字言语。惊流俗为门户计。住持不务修营。学者繁盛。动则蜂拥。迄无显受灌顶者。其不轻许与如此。师有弟子曰汴公者。嗣法于亨虚明亭。亭直上不为震云凌雨之所摧偃。当龙兴禁荡之馀。破屋数椽。残僧三四辈。灌园自给。不肯轻旁时贵之门。或赠之诗云。道大宜高謇。禅枯耐寂寥。盖头茅一把。绕腹篾三条。风味可想而见。其孤峻自拔。必有所从来其自师乎。后汴归自南。哀叙曰。汴落发事师五六年。始避兵而南。比归师去世已久。师生于正隆初。而殁于兴定之末年。过六十。但以丧乱之后。时事凋残。师之行事无从考。按至于卒葬时日。亦不能知者。特汴未南渡时事耳。元好问。据此以铭师塔。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162—1227 【介绍】: 即成吉思汗。蒙古乞颜部孛儿只斤氏,名铁木真。九岁时,父也速该死,部落衰微。长大后艰难经营,金大定二十九年始称汗。陆续击败塔塔儿、克烈、乃蛮等部。金泰和六年在斡难河畔召开“忽里勒台”(“忽里台”,大朝会之意),始称成吉思汗,建立蒙古国。成吉思汗四年,攻西夏,迫使求和。六年,攻金,入居庸关。八年,逼金中都,分兵略两河山东。次年,围中都,迫金求和。十年,破金中都。十二年,令木华黎主太行以南军事。十三年,命哲别攻占西辽。十四年,发动第一次西征,灭花剌子模。十八年,回蒙古。留哲别、速不台进军到喀勒喀河,破斡罗思、钦察联军。二十一年,再攻西夏。次年,卒于清水县行营。元朝建立后,追尊为太祖。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义解篇
法云。住南阳之灵山。往在乡里时。以弃家为佛子。遭岁饥。乃为父母。挽车就食千里。母下世。庐墓旁三年。号哭无时。父殁亦然。山之人谓之坟云。元光二年冬。夜中有僧诣师。求讲法界观。天明且出门。见庵旁近。雨雪皆成花。大如杯碗状。居民闻之。老幼毕集。其在塼瓦上者。皆持去。文士为赋诗道其事。又山之东。水泉不给。讲学者患之。一日寺西岩石间。出一泉。甘美异尝。用之无竭。师临海人。姓刘氏。七岁不茹荤。十一出家于洪洞。二十五具戒。受义学于广化。学禅于韶山。来南阳。主崇胜之观音院。住灵山起报恩寺。以正大三年。寿六十四。示疾而化。刘邓州光父。师乡曲也。知师为详。请元遗山。铭其塔云。世之桑门。以割爱为本。至视其骨肉如路人。今师孝其亲。乃如此。然则学佛者。亦何必皆弃人而逃之。然后为出家耶。予。为刘不妄许可者。乃为之铭。僧云之来晋临汾。六年居庐哭亲坟。地泉觱沸天花纷。孝声如香世普薰。何以表之今有文。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168—1224 【介绍】: 即宋宁宗。光宗次子。淳熙十六年封嘉王。绍熙五年,孝宗死,光宗称疾不出执丧,赵汝愚、韩侂胄等因定策立其为帝。次年,罢赵汝愚,禁道学,专任韩侂胄。嘉泰中弛禁,复诸贬者官。开禧二年,下诏攻金。因战局不利,向金求和,杀韩侂胄,增岁币绢银,与金约为伯侄之国。后史弥远专国,一反前期之政。在位三十一年。全宋诗
宋宁宗(一一六八~一二二四)赵扩,光宗次子。孝宗乾道五年(一一六九),授右千牛卫大将军。淳熙五年(一一七八),封英国公。十二年,封平阳郡王。十六年,进封嘉王。光宗绍熙五年(一一九四),受禅即皇帝位。嘉定十七年卒,年五十七,谥法天备道纯德茂功文哲武圣睿恭孝皇帝,庙号宁宗。在位三十年,建元庆元、嘉泰、开禧、嘉定。事见《宋史》卷三七至四○《宁宗纪》。今录诗十一首。全宋文·卷六八八九
宋宁宗赵扩(一一六八——一二二四),光宗第二子。乾道五年,授右千牛卫大将军。淳熙五年,迁明州观察使、封英国公;十年,始预朝参;十二年,迁安庆军节度使,封平阳郡王;十六年,封嘉王。绍熙五年,孝宗死,光宗称疾不出执丧,宰相留正以疾辞去,赵汝愚、韩侂胄遂定策立为帝,逼光宗退位。初任赵汝愚为相,未几,韩侂胄专政,罢赵汝愚等,禁道学。嘉泰中弛禁,复诸贬者。时议北伐,追封岳飞为鄂王,追夺秦桧王爵。开禧二年下诏北伐。然东、中战场宋军受挫,西帅吴曦叛,遂向金求和。金人邀以诛首谋,杨皇后遂与史弥远等谋杀韩侂胄。嘉定元年与金订立和议:与金世为伯侄之国,增岁币,函韩侂胄、苏师旦首畀金,易淮陕侵地,国体以亏。自后史弥远专政,朝纲日坏,国势日衰。嘉定十七年闰八月卒,年五十七。在位三十年,年号四:庆元、嘉泰、开禧、嘉定。见《宋史》卷三七至四○《宁宗纪》,《两朝纲目备要》卷三至一六等。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法薰(一一七一~一二四五),号石田,赐号佛海,俗姓彭,眉山(今属四川)人。年十六出家,从丹棱石龙山法宝院智明。年二十二薙发受具戒。南游湖湘,江西疏山柏庭文、怀衲裢皆延留之。未几至浙见无用全于天童,见秀岩瑞、空叟印于鄮峰。往依吴门穹窿破庵禅师,破庵迁吴兴凤山资福,使为知藏。资福散席,又遍谒灵隐松源岳、净慈肯堂充、华藏遁翁演。后往霅川道场,即挽以分座。宁宗嘉定七年(一二一四),入平江府高峰寺出世,八年,住平江府枫桥普明寺。十六年,住建康府太平兴国寺。理宗宝庆元年(一二二五),迁临安府净慈报恩光孝寺。端平二年(一二三五),迁景德灵隐寺。淳祐五年卒,年七十五。为南岳下十九世,破庵祖先禅师法嗣。有《石田法薰禅师语录》四卷,收入《续藏经》。事见《语录》及所附大观撰《行状》。 释法薰诗,依《语录》卷次辑编为三卷,辑自他书者附于卷末。全宋文·卷六九七二
法薰(一一七一——一二四五),号石田,俗姓彭,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年十六从丹棱石龙山法宝院智明出家,后随破庵祖先禅师学,遂得其法。历住高峰、枫桥、钟山、净慈、灵隐诸刹。淳祐五年卒,年七十五。其讲法之语、题跋偈颂,由门弟子辑为《石田法薰禅师语录》。见《语录》后所附《行状》,《补续高僧传》卷一一。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法薰。号石田。眉公彭氏子也。生而慧敏。三四岁时。见僧即喜。年十六从丹棱石龙山法宝院智明出家。二十二薙发受具戒。游方至石霜。礼雷迁塔。述偈曰。一念慈容元不隔。何须特地肆乖张。平高就下婆心切。恼得雷公一夜忙。薰名因是大著。闻吴门穹窿破庵先禅师道望。遂往依焉。一见知为法器。室中举世尊拈华迦叶微笑。薰云。焦砖打著连底冻。赤眼撞著火柴头。破庵阴奇之。每于日用语默。故起其疑。薰于是决志。依栖随时咨询。与无准范。日相激励。后见松源岳。肯堂充。遁庵演。咸谓。其从作家炉韛中来。自不同也。初住苏州之高峰。次迁枫桥。钟山虚席。亦补其处。宝庆初。迁净慈。端平二年。迁灵隐。淳祐甲辰三月望。示徒云。但得本莫愁末。唤甚么作本。唤甚么作末。松柏千年青。不入时人意。牡丹一日红。满城公子醉。山僧恁么道。若有不肯底是我同参。弟子绘像求赞。有云。末后一句。分付厨山。众讶之。明日示疾而逝。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178—1249 【介绍】: 宋僧。隆庆府梓潼人,俗姓雍氏,字无准。九岁出家,无资薙发,人称“乌头子”。游天台、雁荡,历住清凉、焦山、雪窦、育王等寺。理宗尝召入慈明殿说法,赐号佛鉴禅师。淳祐中,书遗表遗书及偈而逝。全宋诗
释师范(一一七七~一二四九)(生年据《语录》卷二),号无准,赐号佛鉴,俗姓雍,梓潼(今属四川)人。九岁出家,光宗绍熙五年(一一九四)受具戒。六年,至成都,遇瞎堂高弟尧首座,请益坐堂之法。同年秋出峡,至荆南见玉泉俨。七年,见保宁无用全、金山退庵奇。又至四明,依育王秀岩瑞。后至钱塘,见松源岳于灵隐,往来南山,屡入肯堂充室,栖迟此山六年。继至吴门谒万寿无證修,又往西华秀峰依破庵先,往华藏依遁庵演。三年复还灵隐。时破庵居第一座,侍破庵开山广惠,三年散席,同登径山。又三年,偕破庵过天童扫密庵塔,留天童依息庵观,又返径山。破庵死,访旧友云窠岩于穹窿,并随之迁瑞光,皆为首座。宁宗嘉定十三年(一二二○),入住庆元府清凉寺开法。居三年,移住镇江焦山普济寺。又迁庆元府雪窦山资圣寺、阿育王山广利寺。理宗绍定五年(一二三二),诏住临安府兴圣万寿寺。淳祐九年卒。为南岳下十九世,破庵祖先禅师法嗣。有《无准师范禅师语录》六卷,收入《续藏经》。事见《语录》及所附粲无文撰《径山无准禅师行状》、《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一六二《径山佛鉴禅师墓志铭》。 释师范诗,以辑自《语录》的偈颂及《语录》中单编的颂古、偈颂、赞等编为三卷。辑自他书者附于卷末。全宋文·卷七○四一
师范(一一七八——一二四九),字无准,俗姓雍,梓潼(今四川梓潼)人。年九岁,依阴平山道钦出家。绍熙五年始具戒游成都,谒于老僧尧和尚,有省。出游广浙,谒佛照于育王,人称乌头子。侍破庵居灵隐,大悟。同月石溪游天台、雁荡,历住清凉、焦山、阿育王,移住径山。召入大内说法称旨,赐金襕衣,加号佛鉴禅师。淳祐八年,筑室明月池上,榜曰「退耕」。次年三月,书遗表及偈而卒,年七十二。其弟子编有《无准师范禅师语录》五卷、《无准和尚奏对语录》一卷,今存。见刘克庄《后村大全集》卷一六二《径山佛鉴禅师塔铭》,《补续高僧传》卷一一,《新续高僧传四集》卷一五。大明高僧传·卷第八 习禅篇第三之四
释师范字无准。蜀之梓潼雍氏子也。年九岁依阴平山道钦和尚出家。读书过目成诵。南宋绍熙六年始腰包游于成都正法寺。请益尧和尚坐禅工夫。尧曰。禅是何物。坐的是谁。师于是昼夜体究。一日如厕。因提前话有省。明年出游广浙谒佛照于育王。照问。何处人。曰剑州。又问。带得剑来么。师便喝。佛照笑曰。这乌头子也乱做。师贫无资薙发。故人目之曰乌头子。破庵居灵隐。师侍次时有一道者问破庵。猢狲子捉不住奈何。破庵曰。用捉作么。如风吹水自然成文。师于言下大悟。未几同月石溪公游天台雁宕。时雪峰云和尚住瑞岩留师分座。夜梦一伟人。手持把茅授与师。次日明州清凉寺专使迎师。方入院见伽蓝神牌书茅姓。然其衣冠与梦所见无异。住三年迁焦山次雪窦。又奉旨领主阿育王。久之补双径。无何召入大内修政殿说法称旨。赐金襕衣加佛鉴禅师之号。师住径山。其殿宇两遭回录。皆两复新之。又去寺四十里筑室百楹接待云水。额曰万年正续。次于其西数百步结庵。为归藏之所。又建重阁其上藏朝延所赐御翰。师之先世居蜀。遇乱绝嗣。乃于山中设祠祀俗之祖父。事闻于朝赐额曰圆照。以徵其孝思。宋淳祐戊申乃筑室明月池上。榜曰退耕。是年三月旦日疾作。遂升座谓众曰。山僧既老且病。无力与诸人东语西话。今勉强出来。将从前说不到的。尽情向诸人抖擞去也。遂起身抖衣曰。是多少。便归方丈。十五日集众亲书遗表遗书数十言。而与客言笑谐谑如平时。至夜书偈曰。来时空索索。去也赤条条。更要问端的。天台有石桥。移顷而逝。停龛二七日。遗表上闻。帝遣中使降香赐弊帛。奉全身塔于圆照。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师范。梓潼雍氏子。九岁依阴平山道钦出家。经书过目成诵。绍熙五年冬。登具戒。明年。成都坐夏。遇老宿名尧者。范请益坐禅之法。尧曰。禅是何物。坐是何人。范受其语。昼夜体究。一日如厕提前话。有省。遂出蜀。谒佛炤于育王。炤问何处人。曰。剑州人。炤曰。将得剑来否。范随声便喝。炤笑曰。这乌头子乱做。范懒剃发长故。佛炤室中。尝以乌头子呼之。久之。欲观台雁。拉石溪月公同往。至瑞岩。时云巢领住持事。留分座。忽夜。梦伟衣冠者。持把茅见授。翼日。明州清凉专使至。师受请入院。见所设伽蓝神。茅其姓衣冠。与所梦无异云。上堂。遂为破庵拈香。以示法切得旨深也。嗣迁焦山雪窦。被旨移育王。住径山。最久。虽两丁火厄。而旋复旧观。号法席全盛。理宗尝召师。入慈明殿。升座说法。上亲御垂听大悦。赐佛鉴禅师号。并金襕僧伽黎。淳祐戊申秋。筑室明月池上。榜曰退耕。乞老于朝。而旧疾适作。三月旦升堂别众。至十五日。区画后事。亲遗表。及遗书十数封。言笑如平时。其徒以遗偈为请。乃执笔疾书云。来时空索索。去亦赤条条。更要问端的。天台有石桥。移项而逝。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七
无准禅师者。讳师范。蜀都雍氏子也。九岁依阴平山沙门。试经。目不遗炤绍。熙五年。具戒访道。乃求坐禅诀于老宿尧公。有信入。即出峡。谒佛炤光禅师。光曰。生缘何处。对曰。剑州。曰。带得剑来么。师便喝。光笑曰。者乌头子也乱做。又过灵隐。参密庵禅师。密庵不易见乃入破庵先首座之室。先与语。阴奇之。一日要师游石笋庵。有道者问。胡狲子捉不住时如何。先答曰。如风吹水自然成纹。师恍然大彻。失声曰。诺。先大喜而归。师遂事先公。赴穹窿。盖先以师深得玄要主宾之旨。可倚重正宗也。先公移居卧龙。师辞。游天台。寻开法明州清凉。以香酬破庵先公。于是吴越知名。师初寓瑞岩。梦伟衣冠者持茅授。师及至清凉。见伽蓝像。即向所梦者也。茅乃神之姓焉。三年迁焦山。次三年迁雪窦。有大名者皆归之。乃示众曰。面面相看。眼眼厮觑。衣外别传。有甚凭据。到却门前刹竿著。凤栖不在梧桐树。又曰。[一/几][一/几]地思量。无可得思量。无可思量处。真个好思量。大庾岭头逢六祖。鳌山店上见曾郎。又曰。贼火相逢恰五更。现成赃物不须争。暗中多少都分了。天晓依然各自行。又曰。日面月面突出难辨。拟欲抬眸空中两片。师居雪窦三年。诏补育王。又三年。住径山。居无何。径山燬。知事者惧。师引咎自归。一众咸安。师整顿荒基。说法如故。仍请希叟为副寺。退耕为监院。别山智为化主。雪岩钦为座元。未久寺成。朝旨召入慈明殿升座。师举宾头卢尊者赴阿育王宫因缘。乃曰。君王一语出如纶。尊者眉毛八字分四海风清烟浪静。碧天无际水无垠。上大悦。赐金纹袈裟。号佛鉴禅师。六年径山复燬燬之夕。风雨暴作。师端座别舍。漠然不问。且笑且吟曰。雨散云收后。崔嵬数百峰。王维虽妙手。难落笔头踪。仍结茅安众。寺复成。又去四十里。别筑万年。正续以憩。云水不远。复建精舍为归藏所。藏前后所赐宸翰。敝室左右奉祖师。与先世香火。或期诞讳。必为饭僧佛事。以赞冥福。盖蜀乱。师之先祀绝矣。故祠之上。闻嘉叹赐。名圆炤庵。淳祐戊申。又小筑于明月池上。为退休计。师腊既高。纶音次序。存问不间。师惟历书古德机缘。谢对而已。或大宾过山。师独揭心宗要领。间咨南比国运。师俯首一默而已。己酉三月望。升座曰。山僧既老且病。无力得与诸人东语西话。今日勉强出来。从前所说。不到底尽情向诸人。面前抖擞了也。乃起抖衣曰。是多少。遂区嘱后事。复手书达上言别。上遣中使慰问后事。师曰来时空索索。去时赤条条。更欲问端的。天台有石桥。移顷而寂。塔于圆照庵。嫡嗣有雪岩钦禅师。 赞曰。南堂谓。师居五峰。法席之盛。不下妙喜时也。众多粮少。而重罹回禄。不无奔走四方之劳。想见其曲折。苟非以荷负正宗为心。则安能籧篨若此。呜呼南堂其知言矣。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五
释师范,字无准,梓潼雍氏子也。年九岁,依阴平山道钦出家,读书过目成诵。绍熙六年,始游成都,谒正法尧,问坐禅工夫,尧曰:“禅是何物?坐的是谁?”范于是昼夜体究。一日,偶提前话有省。明年,出游广浙,谒佛照于育王,照问:“何处人?”曰:“剑州。”又问:“带得剑来么?”范便喝。佛照笑曰:“这乌头子也乱做。”师贫,无资薙发,故人目之曰乌头子。破庵居灵隐,范侍次,有一道者问破庵:“猢狲子捉不住奈何?”庵曰:“用捉作么?如风吹水,自然成文。”范于言下大悟。未几,同月石溪公游天台雁宕,时雪峰云住瑞岩,留之分座,夜梦一伟人手持把茅,授与范。次日,明州清凉寺专使来迎,方入院,见伽蓝神牌书茅姓,其衣冠与梦所见无异。住三年迁焦山,次雪窦,复主阿育王,久之补双径。无何,召入大内修政殿,说法称旨,赐金襕衣,加“佛鉴禅师”之号。范住径山,其殿宇再燬于火,皆复新之。又去寺四十里,筑室百楹,额曰“万年正续”。次于其西数百步结庵,为归藏之所。又建重阁其上,藏朝延所赐御翰。其先世居蜀,遇乱绝嗣,乃于山中设祠,祀其所生祖父,事闻于朝,赐额曰“圆照”,以徵其孝思。宋淳祐戊申,筑室明月池上,榜曰“退耕”。是年三月旦日,疾作,遂升座谓众曰:“山僧既老且病,无力与诸人东语西语,今勉强出来,将从前说不到的尽情向诸人倾吐。”遂起身披衣曰:“是多少?”便归方丈。十五日,集众亲书遗表书数十言,而与客言笑如平时。至夜书偈曰:“来时空索索,去时赤条条。更要问端的,天台有石桥。”移顷而逝。停龛二七日,遗表上闻,帝遣中使降香,赐币帛,塔于圆照。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净真(?~一二三九),从松江兴圣寺若平法师薙染,习贤首宗。理宗嘉熙三年(一二三九)游浙江诸刹,值钱塘江水泛溢,为止洪水而投身于海。赐号护国净真法师,立祠于杭之会灵。《补续高僧传》卷二○、《明高僧传》卷一有传。大明高僧传·卷第一 译经篇第一 解义篇第二之一
释净真未详姓氏。从松江兴圣寺若平法师薙染习贤首宗。嘉熙三年游浙江诸刹。因钱塘江坝毁江涛泛溢灾民。师以偈呈安抚使赵端明曰。海沸江河水接连。民居冲荡益忧煎。投身直入龙宫去。要止惊涛浪拍天遂投身于海三日而返。谓居民曰。我在龙宫说法龙神听受。此塘不复毁矣。语讫复投于海。赵端明感其德具闻于朝。敕赐护国净真法师。立祠于杭之会祠。高僧摘要·化高僧摘要卷四
从松江兴圣寺若平法师薙染。习贤首宗。嘉熙三年。游逝江诸刹。因钱塘江坝毁。江涛泛溢灾民。师以偈呈安抚使赵端明曰。海沸江河水接连。居民冲荡益忧煎。投身直入龙宫去。要止惊涛浪拍天。遂投身于海。三日而返。谓居民曰。我在龙宫说法。龙神听受。此塘不复毁矣。语讫。复投于海。赵端明感其德。具闻于朝。敕赐护国净真法师。立祠于杭之会祠。补续高僧传·遗身篇
其后嘉熙中。有曰净真者。亦捐身益物。有净师造垒代命之风。真。初礼吴松兴圣寺若平为师。游讲肆。得贤首宗旨。至钱塘。适江水大溢。塘崩坏。居民相顾。仓皇无所措手足。真以偈呈安抚赵端明曰。海沸江河水接连。居民冲荡益忧煎。投身直入龙宫去。要止惊涛浪拍天。遂投身于海。三日而返。谓众曰。我在龙宫说法。龙神听受。此塘不复崩矣。语讫复入于海。事闻于朝。敕赐护国法师。立祠于会灵。祀焉。新续高僧传·义解篇第二之一
释净真,未详姓氏,从松江兴圣寺若平法师薙染,习贤首宗。嘉熙三年,游浙江诸刹,因钱塘江坝毁,江涛泛溢,飘荡居民,真以偈呈安抚使赵端明曰:“海沸江河水接连,民居冲荡益忧煎。投身直入龙宫去,要止惊涛浪拍天。”遂投身于海,三日而返,谓居民曰:“我在龙宫说法,龙神听受,此塘不复毁矣。”语讫,复投于海。赵端明感其德,具闻于朝,敕赐“护国净真法师”,立祠于杭之会祠。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法照(一一八五~一二七三),俗姓童,黄岩(今属浙江)人。年十三依圣水蒙庵宣出家,后师北峰印。出世住天台大慈、黄岩圣水、云间延庆、凤山褒亲、杭州上下天竺。历左街鉴义、左街录、左右街都纲录。理宗赐号佛光法师。度宗咸淳九年卒,年八十九,谥普通法师。《新续高僧传四集》卷三有传。今录诗四首。全宋文·卷七四六六
法照(又作炤,一一八五——一二七三),黄岩(今浙江黄岩)人,童氏子。年十三出家,以蒙庵宣为师,复师北峰宗印,修天台教观。历住大慈、圣水、延庆、褒亲、天竺诸寺。理宗赐号佛光法师,又书「晦岩」赐之。咸淳九年卒,年八十九,谥普通法师。著有《法华三大部读教记》二十卷(存)。见《续佛祖统记》卷一,《新续高僧传》四集卷三。新续高僧传·义解篇第二之一
释法照,姓童氏,黄岩人。父好善,生九子,照其次也。母陈氏梦日霣蹇裳得之,孕十二月而生。气貌奇伟,耳垂肩,眼如电,幼入小学,便多颖悟,塾师异之。年十三,投圣水出家,以蒙庵宣为师。一夕自外归,寺僧遥望两炬晶炯,近之乃照也,盖目光远射,令人惊畏。薙染后,精进教乘,三阅大藏,出游诸方,豁堂,当代尊宿,贻书褒勉,诸山以职延致,悉不就。携香礼北峰印,次至蒋山参琰浙翁,问答之际深器之。北峰居下竺,招之归。淅翁以教门为属,讲论授受,泠然有得。北峰顺寂,振锡东还,钱丞相作高僧堂延照共谈。年三十三,改往天台大慈,迁圣水,史卫王举住云间延庆,继迁凤山褒亲。丞相史永公举住四明。延庆、海顺二法师自日本来,听讲且作《读教记》,绘照像归国。高丽崔丞相亦致书问佛法大旨,乞九祖图,并赠漂瓷钵盂及金观音香药。育王虚席,郡请兼摄,举痴绝冲自代。阃帅夺寺园为酒库,杖履而遁,道出东掖两山,学徒迎之境上。宏斋包公屈致智者真觉,重祖庭也。理宗闻其名,敕住下天竺,寻迁上天竺,补左街鉴义,御笔特赐“佛光法师”,进录左街,赐金襕袈裟,召见倚桂阁,对御称旨。集庆寺成,诏命开山,力辞,举白莲观止诚公自代。明年诚寂,有旨特转左右街都纲录,令住集庆,不许辞免,御书“晦岩”二大字赐之。开无碍讲,凡禅教律三宗,学徒云集,闻名开悟。召见延和殿,讲《华严经》。又大书“灵山堂”以赐。遣侄武经郎童炎奉宸翰归其里。东宫召见复古殿,讲《般若经》,再赐紫金襕袈裟,斋于明华殿。圣眷隆渥,昔未曾有。偶因面对,力乞还山。度宗即位,敕再住上天竺。前后居山二十四年。平章贾魏公为造塔于寺之东冈,奏请赐名曰“天岩塔院”,复加恩赉赐田三顷,以助其费。癸酉秋示疾,移居塔院,郤药屏医,作文自祭。中秋之夕书偈曰:“佛寿八十,我多九年。虚空掇转,大用现前。”掷笔瑞坐而逝,咸淳癸酉八月十五日也。得年八十有九,僧腊七十四。弟子妙应继席,得法四十馀人,得度者一百馀人,窆于天岩,遵初志也。明年赐谥曰“普通法师”,答 曰“慈应”。所撰《读教记录》二十卷,为学者日月,其馀法语遗文,诸弟子多所记录,不可罄述。